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凝血功能失调的相关因素并分析护理对策。方法以80例早产儿作为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脑损伤分为脑损伤组(n=21)和非脑损伤组(n=59)。分析影响早产儿脑损伤凝血功能失调的相关因素,并针对脑损伤的危险因素给予患者护理干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损伤组与无脑损伤组在性别、年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脑损伤组母亲感染、新生儿脓毒血症、窒息、机械通气例数高于无脑损伤组,aPTT、PT水平高于无脑损伤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感染(OR2.195)、新生儿脓毒血症(OR=1.583)、窒息(OR=1.295)、机械通气(OR=1.730)与早产儿脑损伤密切相关(P<0.05),而aPTT(OR=1.274)、PT(OR=1.110)与脑损伤无相关关系(P>0.05)。针对患者脑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护理,注意维持早产儿的血氧饱和度,纠正患儿体内的酸碱、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结论早产儿脑损伤凝血功能失调与新生儿脓毒血症、母亲感染、机械通气及窒息密切相关,对于此类患儿应给予密切关注及相应的护理干预,防止病情加重。
脑损伤是早产儿常见、严重的并发症[1],脑损伤可引起患儿凝血功能失衡,致病情加重[2]。若能及早明确危险因素,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可改善患儿预后,本文特对此进行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9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早产儿作为对象。纳入标准:胎龄低于37周;入选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新生儿溶血症;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合并先天性心脏病。80例早产儿根据是否发生脑损伤分为脑损伤组和非脑损伤组。脑损伤参照《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3]进行诊断。脑损伤组21例:男12例,女9例,胎龄(31.86±1.92)周。非脑损伤组59例:男33例,女26例,胎龄(30.97±1.85)周。
1.2方法
收集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母亲感染、新生儿脓毒血症、窒息、分娩方式、机械通气等资料;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用SPSS21.0。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早产儿脑损伤发生情况
80例早产儿中21例(26.25%)发生脑损伤,59例(73.75%)无脑损伤。
2.2影响早产儿脑损伤的单因素分析(表1)
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损伤组与无脑损伤组在性别、年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脑损伤组母亲感染、新生儿脓毒血症、窒息、机械通气例数高于无脑损伤组,aPTT、PT水平低于无脑损伤组(P<0.05)。
2.3影响早产儿脑损伤的多因素分析(表2)
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意义的母亲感染(否=0,是=1)、新生儿脓毒血症(否=0,是=1)、窒息(否=0,是=1)、机械通气(否=0,是=1)、aPTT(<32.98s=0,≥32.98s=1)、PT(<14.43s=0,≥14.43s=1)作为自变量,将早产儿预后情况(无脑损伤=0,脑损伤=1)作为因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感染(OR2.195)、新生儿脓毒血症(OR=1.583)、窒息(OR=1.295)、机械通气(OR=1.730)与早产儿脑损伤密切相关(P<0.05),而aPTT(OR=1.274)、PT(OR=1.110)与脑损伤无相关关系(P>0.05)。
表1影响早产儿脑损伤的单因素分析[n(%)]
表2早产儿脑损伤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护理对策
针对脓毒血症、窒息缺氧、母亲感染、机械通气等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干预。对于新生儿的护理操作应稳、准、尽量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及刺激;行穿刺操作时,减少反复穿刺,避免头皮穿刺;平时注意患者佩服有无皮下出血点、瘀斑、血肿等。根据患者的胎龄、日龄等调节保温箱的温度及湿度,将患儿的头肩部抬高,防止出血加重并减轻脑水肿。
3、讨论
近来,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等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逐渐受到重视,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为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标志物,小胶质细胞激活后可诱导炎症因子损伤前提少突胶质细胞,进而造成脑白质损伤[4];此外,早产儿体内炎症反应发生时,循环中的炎症因子可对早产儿凝血功能产生影响[5]。
本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早产儿脑损伤的凝血功能失衡相关因素,结果显示新生脓毒血症、窒息缺氧、母亲感染、机械通气与患儿脑损伤密切相关。针对以上因素,临床对早产儿进行护理时,应注意维持早产儿的血氧饱和度,纠正患儿体内的酸碱、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此外,应注重保证患儿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维持患儿正常的脑灌注压[6]。
参考文献:
[1]马力,温晓红,杨海波,等.影响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018(006):471-475.
[2]李燕凤,陈月凤,卢敏.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000(004):132-134.
[3]文静,刘玲.早产儿脑损伤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贵州医药,2015,39(06):92-94.
[4]刘敬,俞惠民,毛健,等.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12):883-884.
[5]张军,刘娟,潘兆军,等.275例早产儿脑损伤的损伤类型和高危因素分析[J].医学综述,2019,25(16):3294-3298.
[6]汪皓,杨勇,陈秋梅,等.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及其高危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13,024(013):1932-1934.
早产儿脑损伤的凝血功能失调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血栓与止血学,2020(05):854-856.
分享: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早产儿由于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尤其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导致其在出生后常常面临多种挑战,其中吞咽障碍是早产儿经常面临的问题[1]。对于早产儿来说,吸吮、吞咽和呼吸三者的协调能力较弱,增加了喂养过程中的复杂性。
2025-04-21据统计,全球每年约1500万早产儿出生,有超过100万的早产儿死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等营养、免疫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与喂养不当有关。安全有效地完全经口喂养是早产儿营养支持的最佳途径,而80%的早产儿由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吸吮、吞咽功能发育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经口喂养困难。
2025-04-09本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尽早识别和干预具有ROP高危因素的患儿将有助于减少不良结局发生率和改善预后。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胆汁酸相关信号分子功能在视网膜疾病中的作用[2]。临床研究也发现,不同胆汁酸水平与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相关[3-4]。
2025-03-19近年来,伴随早产儿娩出率、成活率的上升,喂养不耐受(FI)问题成为加强早产儿营养、改善预后的亟待解决的挑战。FI属于早产儿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与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相关,表现为喂养后胃潴留、腹胀、呕吐等症状,从而造成难以顺利进行肠内喂养[1]。
2025-02-21由于孕周不足, 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的婴儿各个器官的发育尚不成熟, 尤其是呼吸、 神经和消化系统,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遭受感染。 研究发现[3-4]胎龄小于 37 周的早产儿通常面临器官发育不全和功能不足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出生时出现呼吸困难、 体温异常等临床表现, 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2025-02-15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与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呈反比[1]。胎龄<28周的早产儿PDA发生率约70%,胎龄24~25周早产儿PDA发生率高达80%[2⁃3]。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DA发生率为33%,超低出生体质量儿PDA发生率为65%[4]。
2025-02-12随着早产儿救治水平的提高,早产、极早产、超早产儿存活比例逐渐增多,这些存活下来的早产、极早产、超早产儿的脑发育情况成为新生儿医生和早产儿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振幅整合脑电图技术(aEEG)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使得脑电活动的图形更直观,而且无创、操作方便、可床边连续监测[1-4]。
2025-01-15全世界每年出生的早产儿达1500万,占活产婴儿的10%[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唯一发病率仍在增加的并发症[2],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BP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早产、氧中毒、气压伤、容量伤、感染和基因易感性等有关[4-6]。
2025-01-13对于早产儿来说,能够保证其生存并早日完成生长发育的目标关键,就在于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然而,由于早产婴儿的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神经反应也不够完善,他们在进食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吸吮-吞咽-呼吸”协调不当的情况[2]。通常情况下,需要通过肠外营养或管饲喂食等方法来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
2025-01-02早产儿是指胎龄 &gt; 28 周而 &lt; 37 周且出生体质量 &lt; 2 500 g 的新生儿,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近年,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得到明显升高,但其生长发育仍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根据早产发生孕周将其分为早期早产(28 ~&lt; 34 周)和晚期早产(34 ~ &lt; 37 周),其各系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未发育完全。
2024-12-28人气:18547
人气:15570
人气:10366
人气:9999
人气:969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儿科药学杂志
期刊人气:3738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专业组
出版地方:重庆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108X
国内刊号:50-1156/R
邮发代号:78-133
创刊时间:199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035
影响因子:1.188
影响因子:1.636
影响因子:0.711
影响因子:0.51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