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浅析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方法

  2020-05-06    36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名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其阅读与写作水平,教师有必要思考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探索名著阅读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帮助他们从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将课本知识与名著内容有机结合,从而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 关键词:
  • 初中语文
  • 名著阅读
  • 课程规划
  • 阅读方法指导
  • 加入收藏

审视名著阅读的真正目的,应是将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收获高效优质的阅读效果,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其阅读和写作能力。但现实中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却有些尴尬,教师既未将名著阅读这一板块纳入常规教学计划之中,学生也缺少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名著阅读教学的效果。针对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合理有效的名著阅读教学,本文将分四个方面详细论述。


一、合理纳入课程规划,落实名著阅读环节


步入初中后,学生学习的课程种类陡然增多,学习压力明显增大。虽然语文教材对名著阅读有一定的要求,但学生往往因学习时间有限而无暇阅读,有时会仅仅为了写一篇读后感而草草浏览一本名著,或者干脆照抄老师总结的名著内容概述模板:“这本书叙述了……,表现了……,向我们传达了……的道理。”教师因为名著阅读指导难度较大,对语文考试没有实际的帮助,自然愿意能省则省,将课堂时间用在其他环节的教学上。如此一来,名著阅读教学就成了空头支票,陷入了“教”与“学”两难的尴尬境地。

要想改变现状,还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重视名著阅读教学,将其纳入自己的教学规划之中,使名著阅读教学规范化。首先,将名著阅读活动纳入每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其次要保证名著阅读的时间,保证学生的阅读活动能够有序推进。教师可以设计阅读计划表,按页数或章节制订阅读计划,然后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再以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交流会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成果,或者教师根据书籍内容布置一个到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书里寻找答案,以避免学生“读过就忘”。

以老舍的《骆驼祥子》为例,它叙述的是民国时期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车夫“祥子”在北平艰难谋生的故事,全书共二十四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课后阅读一章,同时拟定不同的问题,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比如第一章写的是祥子刚进城做车夫,他的梦想是一定要买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针对这一章的内容教师可以设问,如:“祥子的车是他花多少钱买来的?他是怎么计划过自己的生曰的?”学生仔细阅读后就能发现,原来祥子的车花了九十六块,但卖车的人要价是一百块钱,祥子是通过砍价的方式买来了车,因为九十六块钱是他的全部积蓄。为此祥子激动不已,把买车的这天当成了自己的“生日”要拉个体面的人出车,拉完后再去饭摊上吃顿好的,如热烧饼夹爆羊肉,然后“有好买卖昵就再拉一两个”或者干脆收车。区区几句话,将祥子作为车夫那种对未来的憧憬和盼望,买到车后的欣喜劲儿描写得活灵活现,学生读了也不由得动容。

第二章叙述的是北平出了战乱,祥子平静的拉车生活被迫中断了。教师可以设问:“祥子为什么会答应两个学生拉车到清华?这中间他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不难发现当时车夫的境况其实是很危险的,首先车夫可能因蔓延开来的战乱被“抓壮丁”,其次西直门外还有“抓车的”,被抓到有可能赖以为生的黄包车就会被没收,以至于两个学生模样的人过来谈生意,连平时“两三毛钱”就能到的清华,这会儿别的车夫竟然敢出价两块钱。祥子本来不愿拉,怕被“抓车”,可另一个车夫问他“大个子,你怎样?”祥子为了这一句赞美便莫名同意了冒险,结果出了意外被抓了壮丁,失去了车和自己的活计“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就此跌入谷底,祥子大起大落的命运令人唏嘘。


二、重视阅读技巧与方法指导,丰富学生阅读感受


教师设立了阅读教学计划,学生确定了要阅读的名著书目,之后教师就要强化对学生的阅读技巧指导,帮助他们“精读”“细读”一本书,而不是囫囵吞枣地阅读。名著往往凝聚着一个时期的智慧和文化,凝结着作者的心血,对时代发展和文化进步有重要意义,而有的学生阅读后仅仅了解了书中情节,对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化内涵却体会不深。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总结阅读技巧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名著作品的内涵细嚼慢咽,提炼其中的精华并吸收。名著阅读技巧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大致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等知识,保证阅读活动能使学生进一步领悟作品的内涵,避免“盲人摸象”式的阅读探究。比如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唐代玄奘西行的故事为蓝本改编的,涉及唐代佛教盛行,代表着佛教智慧结晶的“真经”由印度东传入唐的历史。《西游记》中屡屡出现的神明,如“如来佛祖”和“观音大士”都是民间广泛信仰的大乘佛教神,而“东海龙王”“托塔李天王”“二郎神杨戬”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本土神明,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整部作品宗教意味浓厚,不时透露出“佛道相争”的影子。

其次,引导学生抓住书中的关键人物和重要事件,在整体上把握作品的线索与结构。比如《红楼梦》中主人公林黛玉进京,其内在原因是林黛玉的母亲贾敏“仙逝扬州城”而贾家作为黛玉母亲的娘家,在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没有其他姬妾,林家也没有其他女性长辈的情况下,对贾敏的女儿是负有教养义务的,因此贾家会派出仆妇亲自接林黛玉上京,也引出了后来的“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及至后来林如海作为林黛玉的唯一亲属逝世后,林黛玉更是久居贾府,从“客居”成为了贾府的一分子。她即使拥有再多的实际财产和嫁妆,也要在宗法制家族中寄居生活,无法真正独立,这其实是对封建时代女性从属地位的一种真实写照。

最后,在掌握了作品的主体内容和大致的人物特点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个性化的思维去研究名著,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对《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王熙凤的结局,按照时下比较流行的两种说法,1是她在铁槛寺弄权、逼死尤二姐的罪行暴露后被丈夫贾琏休弃,返回了老家金陵,对应的依据是作者曹雪芹的判词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也有说法认为她在贾家被抄家后饥寒交迫而死,依据是王熙凤在芦雪庵所作的夜北风紧”即在冬季的牢狱中冻饿而死,尸体被草草掩埋。有学生对后一种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仅凭1句诗来分析人物命运过于捕风捉影,也有学生综合前文中王熙凤的“落红”与小产症状推断,认为她可能因为身体原因在贾府的权力争斗中落于下风,最后在疾病折磨中痛苦死去。对于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观点,教师要积极肯定,及时纠正错误,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带着疑问去文中寻找答案,以促进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发展。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结合当前教学中普遍使用的阅读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赏析法、摘录法等,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名著要领,也可以用做读书笔记的方式,比如摘抄好词佳句、概括精彩故事、点评人物形象、探究艺术手法、记录阅读启示等,使学生不仅扩充知识积累,还能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日常表达和写作中,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三、联系影视作品欣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名著作品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定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特色,但考虑到其篇幅较长,阅读过程较为枯燥,教师可以考虑用其他方式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今有不少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是年轻人热议的话题,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改编效果较好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一边在观看的过程中放松身心,缓解课堂教学带来的枯燥感边反思改编的影视作品情节与原著有哪些不同,分析其改编的优势与劣势。比如近年来陆续改编过几个版本的《西游记》,有的剧中添加了孙悟空与妖精的感情戏,有的剧中蜘蛛精口吐“现代话”,如“谣言止于智者”有的则将唐僧与女儿国国王的感情作为表现重点。再比如新版《水浒传》中将潘金莲塑造成一个孤独无依,与丈夫相处不睦,因而试图追求爱情的复杂形象,改变了原著中潘金莲“奸狠”的荡妇形象。改编的好与坏,教师可以留给学生去评判,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观看前已经认真阅读过名著,这样既方便学生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更透彻地观察影视作品的拍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在毫无了解的前提下去观看影视作品,要么一头雾水,对作品内涵没有丝毫感受,要么干脆将它当作一项娱乐活动,看过之后就迅速遗忘,那么影视欣赏环节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比如西方经典名著《傲慢与偏见》,如果教师在学生对原著未加了解前就将电影《傲慢与偏见》搬上课堂的话,学生有可能直接把这节课当成电影赏析课,对人物衣饰、造型评头论足,对中心情节和影片的深刻内涵却一概不知,更别提通过影片去理解“傲慢与偏见”这个片名的真正含义了。


四、读后及时交流反馈,确保学生读有所获


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也要确保学生读有所获。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分享阅读经验、总结阅读心得之余,提出阅读中的疑问,寻求大家的反馈和帮助。至于交流展示的方式,既可以是课上的专题交流活动,也可以是课下有关名著的专题研讨,如对人物、某个主题或是特定意象进行重点探讨。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号召学生对名著中的情节进行生活化诠释,比如针对某节内容进行话剧排练,动手绘制文中出现的某个道具,甚至探究一种食品、一道菜的制作工艺。这样不仅能发掘名著的生活化特色,拉近学生与名著的心理距离,也便于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更好地探寻名著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因为名著往往以时代为核心,以想象力为支柱,综合了文学表现手法和生活化的内容,学生在发掘名著的生活化特色时,也将学会合理地看待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也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一种培养。

总的来说,针对目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窘境,教师需要从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规范名著阅读教学计划,以阅读技巧的指导为基础,逐步带领学生提高阅读效率,拓展阅读深度。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大量阅读,才能从根本上扩充自身的知识积累,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宋晓静.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田晓青.浅谈初中语文名著教学J].新课程(中),2018(8).

[3]张景晨.“部编本”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9.


苑学冬.浅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5):42-4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学语文教学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学

期刊人气:125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2-5154

国内刊号:11-1277/H

邮发代号:2-32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