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我国是农业国家,自古以来对于水利工程就非常重视,而“水利灌溉、河防疏泛”也成为了每个朝代最重要的任务。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水利是农业是否能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科学技术并不发达,所以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力量也非常薄弱,但是历代统治者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是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工程不仅可以大力发展农业,对于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国建立的一些重大水利工程迄今为止在世界水利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我国古代主要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相关知识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最后总结出对于我国当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启示。
1、我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及历史意义
1.1灵渠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兴安县,是我国建立于两千多年前的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是秦始皇完成大一统之后,为了完成军粮的补给而修建的一条运河。不过自灵渠建立以来,一直到宋代都没有被发挥灌溉作用,而是一直作为军粮的运输通道,一直到后来才被用来灌溉。灵渠水利工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铧堤、南北渠、秦堤和陡门等,至今为止仍然保存的较完整,并且设计的也比较巧妙,具有通三江、灌五岭的功能,并且同时沟通了南北水路,是世界上著名的奇观之一。灵渠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间重要的水上交通道路,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条运河。灵渠的水位较高,所以开凿的工程也非常的艰难,利用“陡门”作为闸关,让湘漓两江的水连接在一起。这其中蕴含的原理和巴拿马运河相同,不过灵渠却比巴拿马运河的建立整整早了两千多年,可谓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也对当时中国的水利航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灵渠之所以能保留到现在除了自身比较坚固之外,还有历代统治者对其的保护。南北渠是灵渠水利工程当中的主题部分,它总长达到了34公里,对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灵渠水利工程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大小天平、铧醉、南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大小天平主要用来拦截河水的水坝,通过调节可以让水位平衡。而铧嘴则是对湘江水进行分流,让十分之七的湘江水经过北渠流入湘江,十分之三的水经过南渠流入漓江。泄水天平主要起到一个辅助的功能,可以进行二次泄洪。陡门则是通过开启和关闭来调节灵渠内的水位,以此来保障来往船只能够正常的航行。
灵渠的开通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打通了南北水上运输的航道,为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提供了交通上的保障。
灵渠通航的那一年也是秦王朝正式统领岭南地区的那一年,促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成立。一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灵渠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体系,也让我国的水利网覆盖的更加全面,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为各族人民的往来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通方式,对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2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于二千多年前,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中的瑰宝,具有防洪、灌溉以及航运三大用处。都江堰建立之前,成都平原曾经是一个频发水旱灾害的地方,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而李白的《蜀道难》描写的也正是此处,和如今经济繁荣的成都具有相当大的区别。都江堰建于成都平原的顶点,岷江的出口处,把岷江一分为二,一部分用来泄洪排沙,解决了洪灾问题,另一部分用来灌溉农田,解决了旱灾问题。岷江的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达到了133500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达到了150亿千米³,具有着非常丰富的水利资源。商鞅变法后秦国想要得到楚地,于是命令李冰作为蜀国的郡守,也就是当今四川部分,李冰上任后,下定决定要解决蜀地地区的水患问题,于是组织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该水利工程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岷江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以及宝瓶口饮水工程,这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可以进行限量饮引水、泄洪排沙以及灌溉农田,彻底改变了成都平原恶劣的环境,带动了整个川西地区经济的发展。
如今的都江堰渠道纵横,密布整个水路地区,灌溉面积也在不断地增大,现在达到了3500万平方公里。都江堰水利工程也真正做到了无大坝拦水,而是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带动了整个成都平原经济的发展,让其物产丰饶,再也不用受到自然灾害的侵犯,农业迅速发展,年有风余,因此被称为“天府之国。”
1.3大运河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东部平原上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开凿最早并且规模最大的一条运河,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全长1740公里,北起北平,南至杭州,有灌输和通运两大功能,纵观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大省份,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凿历时也比较长,而且每一段修建的时间也都不一样,由此可以看出这项水利工程历时之长,修建的难度也十分大。大运河最初的开凿是在春秋末期,最前修建的一段是邗沟,也被认为是大运河的开端,至今邗沟仍然是水上运输的重要道路之一。隋炀帝开通运河主要是作为交通道路使用的,也是为了加强对于全国各地的统治,大运河的开凿让江南地区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隋代曾经动用了百万民工来修建大运河,并且用了十年的时间才让其通行,也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大运河的雏形。
大运河的开凿和使用完成了“南粮北运”,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北方人民的吃食问题,同时也巩固了北方的边防,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大运河的国防意义。一直到今天大运河仍然发挥着沟通南北的功能。大运河历久弥新,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继往开来的决心和勇气。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古代水利工程对当代水利建设的启示
古代水利工程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检具科学价值和管理经验,古代的这些伟大水利工程体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于河流特性以及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合理利用,工程管理体制对当今社会水利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可以从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当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之所以这些水利工程能够沿用至今,体现了其在工程管理上权责利的高度契合,所以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古代水利工程本身所具有科学价值,对其背后的管理经验也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分析。
3、总结
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在整个世界上都处于一个较为先进的程度,而且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当代乃至后世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些水利工程到了今天甚至还发挥着作用,它们不仅仅作为一种工具出现,而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代表,并且研究这些水利工程对当代水利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梦颖,肖华斌,董晶.基于生态智慧的古代水利工程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策略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2018.
[2]张细兵.中国古代治水理念对现代治水的启示[J].人民长江(18):33-37.
[3]耿庆斋,张伟兵,邓俊.《新唐书·地理志》所见农田水利工程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12).
[4]周澍.明清时期汶上南旺镇生存状态简考——工程、经济与文化[J].济宁学院学报,2019(3).
[5]张雪葳,王向荣.陂塘水利对城市及地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杭州西湖为例[J].中国园林,2018(6).
[6]张俊英,杨茜红,吴静萍.水利工程项目划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5).
王丁正,丁思超.浅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当代启示[J].农家参谋,2020(14):233+238.
分享:
司马光真的主张一切“祖宗之法不可变”吗?事实并非如此。“细读司马光的奏议,便可清楚地了解,和同时代的大多数士大夫一样,司马光对本朝的政治状况是不满意的,他同样认为必须对某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革。司马光坚持认为不可变的,是祖宗留下的那些抽象的政治原则,比如几乎每一个朝代初期都曾经有过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2023-09-14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起,里坊制度便一直作为居民管理的基本单位,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基础设施,经过了汉代、魏晋等时代的发展和强化,在隋唐时期发展到了兼具封闭性和规划性的顶峰,里坊制度作为能够反映中国古代都城在各时期城市形态变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形制布局的演变能够体现出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了各种职能相互作用和配合的均衡综合体的过程。
2022-05-24随着明朝对运河的疏浚,明清时代的济宁成为运河边的一座经济城镇。在此交通位置下,济宁的夜市经济不断繁荣,对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外商入济与城市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明朝统治阶层也注重济宁的优势经济和政治中心地位,大力支持和引导夜市经济的发展,最终成就了明清时期济宁地区夜市经济的繁盛。
2021-09-08纵观其钦察人在元朝中的官职担任史,是极其活跃的。本文主要讲述入降蒙古之后的钦察人土土哈在蒙元时期担任的官职演变过程。在此重点利用苏天爵的《元朝名臣事略》来列出土土哈的三次重要的担任官职状况,并用其他材料如虞集《句容郡王世纪碑》等文献内容作为补充。随之附上笔者的拙见:如土土哈的官职演变原因探析与随之而来的钦察人的待遇。
2021-09-08宋朝火德尚赤,红色是宋政府的一种文化力量。宋代在礼仪等方面有一系列的规范,赋予红色更多的效应,将红色政治化、神圣化,甚至编造出红光,附会于多位皇帝诞生,从而使原本就强势的红色有了更多哲学、政治内涵。宋代皇权一方面垄断某些红色资源,限制平民成年男子穿红、平民家具等饰红,另一方面也使红色成为官民同乐、军民互用的大众色彩,达到了权威尊贵与民间喜爱的统一。
2021-08-28魏晋南北朝是审美自觉的历史时期,精致化、体系化和个性化为其标志特征。采成为魏晋南北朝美学的时代主题,能准确描述此时期审美自觉造成的质变。采在魏晋南北朝的使用场合和频率大为增加,内涵不断拓展,更强调审美特征。采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体现在艺术语言层面便是精致化。品质强调形式美感,丽为具体体现,其内部包含不同的层级。
2021-08-2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提出不仅论证了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也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2021-08-28回顾80多年前,红六军团从湘赣边界西征拉开了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序幕,红二军团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则准备迎接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会师以后组建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再会师,一起北上长征。红二方面军不仅是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力量,而且督促了张国焘率部北上,顺利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战略意图。
2021-08-26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缓慢而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发展的。其萌发是鸦片战争后近代社会在西风东渐大潮下的产物;其制度的确立昭示着各个历史时段近代化社会的力量。从“壬寅学制”到“壬戊学制”,清末民初女子教育是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转换,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缓慢而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发展的,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一段独特的历程。本文探讨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以史为鉴,为当前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2021-08-26《广西青年》是在抗日战争之前成长起来的重要期刊,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南宁的代表性期刊。首次系统研究《广西青年》这一重要的广西抗战期刊,并且区分了与桂林出版的同名期刊《广西青年》的差异。《广西青年》的办刊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不变的主题是关注国家命运,不变的关注重点是中小学重教育,而且文学性较强(主要在第二阶段),同时该刊物也有一些显著的负面缺点,应辩证看待。对抗战时期的广西期刊焕发生机提供可能,对当代期刊研究也有一定意义。
2021-08-26我要评论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