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隋唐以降,开科举取士,自此打破了隋以前门阀大族对政治的垄断,大量非门阀士族的士人进入到统治者的队伍当中,士人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皇权的不断集中,无论是隋唐之前的门阀贵族还是隋唐时期的关陇贵族均已衰落凋零,历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
科举制于中国古代社会而言,不仅仅是一项选举制度,更是联系社会各阶级流动的纽带。唐宋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于当时社会各阶级、阶层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科举制的产生
士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先秦时的“士”只是游侠,而秦汉之后却代表着“士大夫”阶层。西汉晚期,伴随士人和宗族有了结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士族”。士族,作为士阶层的上流,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虽然其本意为“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1,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掌握在门阀手中,九品中正制成为门阀巩固地位的工具。
士族的政治社会地位逐步达到巅峰,士大夫阶层的分化日益显著,即地域与上下层的分化,从上下层的分化来看,早期仅以德行作为基本准则,之后却变成世族和寒门的对立,“开南北朝华素悬隔之局”2。南北朝时期,“寒人掌机要”,随着寒人不断跻身新的士族阶层,对旧士族形成冲击。旧士族也因自身的腐败而日渐衰落,逐步退出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沦为社会的附庸。
随着寒门的社会力量强大,他们自然要维护本阶层的利益,要求重新洗牌,在这两种力量急剧变化的情形下,科举制度应时产生。从选官原则看,科举制否定了贵族主义的干涉,对比过去的选举制度而言,其与生俱来地带着普适性与平等性,给下层士人的进阶之路带来极大便利与制度后盾。
然而,整个唐朝,都是门阀士族与下层士人斗争的阶段,牛李党争可谓其中鲜明的代表。到了宋朝,伴随科举制度的持续健全,不管是魏晋之后的旧门阀,抑或隋唐其后衍生的关陇贵族均走向式微,下层士人通过科举一跃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
二、士人内部结构之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阶层主要集中在门阀士族之中,“士”与“庶”的分界明显。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过渡阶段,在选举制度方面有自己的创造性,但是也有前代之遗风。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完善,唐、宋时期士人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隋唐以来,逐渐确立科举制度。科举取士本是统治者为控制门阀且为选拔政治人才的手段,但是这一制度也为门阀大族所利用,门阀利用科举考试保证自己家族的兴盛。
唐前期,受“关中本位政策”之影响,官员任武职勋旧居多,士人退居次要位置。恰如陈寅恪先生的观点,“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3。刘海峰教授曾做了深入研究,以《两唐书》的本传、附传记载的官员作为检索目标,对官员的出身及入仕方式重点归纳,考察了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245名,在整个唐早期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4。
到了武周时期,其为早日完成“创业垂统之野心”,将已然通行的关中本位政策逐步打破,社会各阶级也因此发生了巨变。经此之后,李唐旋即恢复,然武周政策得以延续,关中本位之破坏已成为一种趋势。据统计,到了唐后期,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比重上升许多,科举入仕的官员人数超过389,在整个唐晚期905名官员中占比超过了43%4。
尽管唐朝从初期到后期由科举入仕者比重不断增加,但是大士族通过科举延续其政治地位者亦不可小觑。毛汉光先生以唐朝最盛之十八家大士族为研究对象,统计唐朝宰相中有这十八家大士族后裔所占比重,数据显示,此十八家大士族中产生的宰相有186人,占唐朝宰相总数366人的一半以上。士族子孙通过科举入仕可谓士族找到了保持其政治地位的良方。
同时,另有一部分人通过恩荫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较科举入仕者更多,但该途径给勋贵阶层后代入仕大开便捷之路,和下层士人入仕几乎没有关联。因此,终唐之世,统治阶层凸显出浓郁的贵族特色。
入宋以后,因太祖皇帝以武将黄袍加身,因此自“杯酒释兵权”始,陆续以文人代替武将,以防止武夫擅权、藩镇割据情况重现,宋太祖表示,“选儒臣干事者百余……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5,这就为大量士人进入统治集团奠定了基础。
至太宗朝时,整个社会“崇文”氛围更浓。太宗即位早期对科考高度重视,并录取多达五百多人。他主要以科举来选官,在《文献通考》中记载,国家早期录取官员,基本沿袭唐朝旧例,每年在30名以内。而太宗刚即位,急需人才,“连放五榜,通取八百一人”6。太宗朝不仅取士数量多,而且官居高位者甚多,以至同平章事、参知政事者亦不乏其人。
而宋仁宗时,国家主体的官员均源自科举出身的士人,当时只以进士才能入仕,“名卿臣公,皆由此选”7,“得人为最盛焉”7。根据冯尔康教授统计,《宋史》中除天子王公、后妃公主以外,进士出身者达1420人,占正附传所载总数2529的56%以上,“再除去隐逸、列女……元勋等传,余1506人,其中进士1296人,约占86%”8。
宋朝在320余年的统治中,科举取士达10万人,约为唐朝的五倍有余,录取数量与质量前所未有,宋代官员中,进士出身所占比重较唐代明显增加,逐渐形成了“文官治国”的政治格局。
宋朝为广泛录取寒门士子,对参加考试者条件较宽,不论其家境、出身、年龄。此外某种程度对官宦勋贵子弟给予严格约束,比如雍熙二年,宰相李昉之子进入殿试候选,宋太宗为表达公正,取消其殿试资格。在宋朝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中,下层士人通过科举得以进入统治阶层者愈来愈多。据统计,至南宋时,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进士共601名,除父辈、祖辈为官者及宗室子弟184人外,其余417人皆出身布衣9。士人结构已与唐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伴随更多平民出身的士子迈进仕途,社会结构逐步走向平民化,换言之,社会的士族构成已然被庶族平民、城市贫民阶层所掌控,为此“平民化”的走向日趋显著。对比唐朝之前门阀主体的状况,出现了显著差异。
三、结语
对于唐宋文化的研究,20世纪颇具影响的“唐宋变革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科举制度与士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则是唐宋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士阶层内部结构由贵族而流变为“平民化”,随着士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士阶层的政治、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是唐宋文化的重要内容。
“士”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士阶层”内部结构的流变与地位的变化,与中国历史的演进息息相关,恰如钱穆先生的观点,“可谓中国史之演进,乃由士之一阶层为之主持与领导”10。
参考文献: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南朝)沈约.宋书·卷九十四·恩倖传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册·卷13[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宋)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元)脱脱等.宋史·第11册·卷155[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8]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9]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0]侯福兴.中国历代状元略传[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11]刘海峰.唐代选举制度与官僚政治的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1989,(03).
马俊.科举制与唐宋士人内部结构的变化[J].今古文创,2021(15):43-44.
分享:
司马光真的主张一切“祖宗之法不可变”吗?事实并非如此。“细读司马光的奏议,便可清楚地了解,和同时代的大多数士大夫一样,司马光对本朝的政治状况是不满意的,他同样认为必须对某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革。司马光坚持认为不可变的,是祖宗留下的那些抽象的政治原则,比如几乎每一个朝代初期都曾经有过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2023-09-14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起,里坊制度便一直作为居民管理的基本单位,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基础设施,经过了汉代、魏晋等时代的发展和强化,在隋唐时期发展到了兼具封闭性和规划性的顶峰,里坊制度作为能够反映中国古代都城在各时期城市形态变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形制布局的演变能够体现出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了各种职能相互作用和配合的均衡综合体的过程。
2022-05-24随着明朝对运河的疏浚,明清时代的济宁成为运河边的一座经济城镇。在此交通位置下,济宁的夜市经济不断繁荣,对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外商入济与城市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明朝统治阶层也注重济宁的优势经济和政治中心地位,大力支持和引导夜市经济的发展,最终成就了明清时期济宁地区夜市经济的繁盛。
2021-09-08纵观其钦察人在元朝中的官职担任史,是极其活跃的。本文主要讲述入降蒙古之后的钦察人土土哈在蒙元时期担任的官职演变过程。在此重点利用苏天爵的《元朝名臣事略》来列出土土哈的三次重要的担任官职状况,并用其他材料如虞集《句容郡王世纪碑》等文献内容作为补充。随之附上笔者的拙见:如土土哈的官职演变原因探析与随之而来的钦察人的待遇。
2021-09-08宋朝火德尚赤,红色是宋政府的一种文化力量。宋代在礼仪等方面有一系列的规范,赋予红色更多的效应,将红色政治化、神圣化,甚至编造出红光,附会于多位皇帝诞生,从而使原本就强势的红色有了更多哲学、政治内涵。宋代皇权一方面垄断某些红色资源,限制平民成年男子穿红、平民家具等饰红,另一方面也使红色成为官民同乐、军民互用的大众色彩,达到了权威尊贵与民间喜爱的统一。
2021-08-28魏晋南北朝是审美自觉的历史时期,精致化、体系化和个性化为其标志特征。采成为魏晋南北朝美学的时代主题,能准确描述此时期审美自觉造成的质变。采在魏晋南北朝的使用场合和频率大为增加,内涵不断拓展,更强调审美特征。采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体现在艺术语言层面便是精致化。品质强调形式美感,丽为具体体现,其内部包含不同的层级。
2021-08-2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提出不仅论证了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也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2021-08-28回顾80多年前,红六军团从湘赣边界西征拉开了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序幕,红二军团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则准备迎接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会师以后组建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再会师,一起北上长征。红二方面军不仅是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力量,而且督促了张国焘率部北上,顺利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战略意图。
2021-08-26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缓慢而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发展的。其萌发是鸦片战争后近代社会在西风东渐大潮下的产物;其制度的确立昭示着各个历史时段近代化社会的力量。从“壬寅学制”到“壬戊学制”,清末民初女子教育是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转换,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缓慢而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发展的,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一段独特的历程。本文探讨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以史为鉴,为当前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2021-08-26《广西青年》是在抗日战争之前成长起来的重要期刊,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南宁的代表性期刊。首次系统研究《广西青年》这一重要的广西抗战期刊,并且区分了与桂林出版的同名期刊《广西青年》的差异。《广西青年》的办刊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不变的主题是关注国家命运,不变的关注重点是中小学重教育,而且文学性较强(主要在第二阶段),同时该刊物也有一些显著的负面缺点,应辩证看待。对抗战时期的广西期刊焕发生机提供可能,对当代期刊研究也有一定意义。
2021-08-26人气:2791
人气:2762
人气:2244
人气:2078
人气:198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历史研究
期刊人气:6747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历史
国际刊号:0459-1909
国内刊号:11-1213/K
邮发代号:2-77
创刊时间:195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39
影响因子:0.070
影响因子:0.075
影响因子:0.321
影响因子:0.13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