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影响明代山水画风格的主要方面,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体悟,阐述其中蕴含的内在关系。明代山水画审美机制研究最具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将自然山水与人紧密联系起来,凸显中国传统山水画审美机制的本质,即人与自然山川的和谐统一。
1、早期山水画审美的演变
山水画审美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发生发展都受到一定思想的支配,而其思想成分复杂。从夏商到春秋战国,山水画作为人居环境的背景,与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不具有独立审美意义。先秦,社会环境急剧变革,但创造性和理性主义贯穿这个时期,这时的山水画只是人物画的背景;楚汉,山水画风格是主观幻想、情感热烈而粗豪的浪漫审美;魏晋南北朝,哲理思辨化,山水画被滋育并确立,开始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对自然的审美增强;隋唐,色调绚烂,线条圆润,构图丰满,世俗场景侵入,极力表现贵族气派,山水画真正独立,标志着山水画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宋元时期的山水审美由对称走向均衡,空间更具意义,山水画开始写实,重视空灵、含蓄、平淡、自然的美,山水画开始达到成熟和高峰。明清,浪漫主义、感伤、批判现实主义充斥在这个阶段,山水画的审美个性在这时才真正成熟并充分表露出来。
2、形成早期山水画审美机制分析
2.1自然山水认知的建立与表现
随着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愈发紧密,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开始有了深入的认知,并逐渐建立起密不可分的对应关系,即逐渐认识到自身也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随着这种认知的进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改变,自然成了人类大脑认知中视觉化的场景,自此山水对于人具有了新的价值。此时人大脑中对自然山水认知的模式,形成了关于山水的符号,人类初步建立起对自然山水认知的第一步。由于这种认知的出现,人的心理情感等的掺入成了影响山水审美发生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使自然山水完成由神化到人精神性的转变,以象寓意也成为中国人审美表现的重要方式。
2.2自然山水承载的审美价值
本研究的山水画是指创作者在描绘自然山水的过程,将自然山水中的因素,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转化到特定的载体上形成图像,这不仅是人类对自然山水的物质性表现的记录,也是山水画审美的本质。创作者将自然山水进行思想观念、心理情感、审美表现等一系列精神层面的加工时,山水已变得不再只是自然美。“创作主体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已经由情感的交流上升为审美性的交流,这种审美性的交流是从2个层面展开的,一方面创作主体认识到自然山水美的属性;另一方面,创作主体能够在二维空间当中再现山水,并赋予山水以多样的人文特征,使山水在此时具有了外在与内在2个不同层面的审美属性。”
2.3文化性因素的构成及作用
纵观早期山水画审美风格的演变,从无审美意识,到宋代的写实性审美,再到元代写意、重表现的风格变化,反映出中国山水画审美随时代而演变的发展规律。这种演变发展大都得益于前人的刻画,即刻画是变化的前提,变化是刻画的必然,没有前者则后者也就无从谈起。董其昌审美观认为:“一部准确的绘画审美史,正是民族精神的先兆或折射史”。同理而言,在各朝代山水画审美演变的发展中,无不是各时代下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的产物。所以山水画审美风格的演变是对前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又受到当时政治和艺术思潮的影响,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在特质,决定了其审美风格的演变只能是一种渐变和转化,而不是突变和断裂。
3、明代山水画审美风格演变的具体条件分析
3.1明代特定社会性因素的构成
明代,君权专制强化,思想上出现颓势,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生产力发展,新的社会因素迅猛增加,市民阶级观念成长,预示着新旧势力的冲突和摩擦、影响和吸收,于是新与旧的争论拉开序幕,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总态势。在艺术和文化上,华丽美与平凡美,形而上以及形而下的思想新潮流出现,他们在自己的领域走向最后的高峰,这是中国绘画在一些方面走向衰落而在另一些方面空前发展的表现。
3.2特定社会性因素对山水画发展的具体影响
明朱棣在位时迁都北京,对南方控制较松,苏州经济和文化又开始恢复。众多的苏州文人开始宣扬苏州文化,与此同时攻击浙派,于是以沈周、文徵明为首的吴门派又占据画坛主位,浙派渐衰。明永乐至天顺年间,文坛盛行的台阁体,主张典雅平稳、雍容迂徐。明末,松江纺织棉业的兴起,各地商人涌向松江做生意,于是松江成为商业经济重地,画家众多的松江派随之兴起,以董其昌、陈继儒最著名,其画继承吴门派,也有创新,但只是把吴门派的干笔改为湿笔,精神状态的呈现和用笔基本方法是一致的。他们以禅家南北宗相喻,称王维、“董、巨”一派为“南宗”,李思训、马夏一派为“北宗”。而董其昌提倡的“南宗”画影响十分巨大,其学生王时敏和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四王”)就是传“南宗”派。王时敏为明朝大官,后降清,孙子王原祁在清朝做大官,他们的山水画严守古人之法平稳宁静,最为朝廷所喜,所以“四王”的势力风靡全国,对画坛有相当大的影响。自此后山水画的发展缓步行进、时起波澜。
3.3明代山水画审美价值的发展
明代山水画较成熟,但画家大多师法古人,有创造性的不多。明代山水画变化的3个时期。明初,山水画大都是元末的延续。明初到嘉靖时期,浙派山水画得势,以南宋院体为基础。明代中叶至神宗万历时,朝廷政事腐败,文人士大夫无意仕途,潜心艺事,在商业经济繁荣的苏州地区,涌现出许多文人画家,逐渐替代了笔致与赋彩,明显属南宋青绿巧整的一路。此后,上探北宋诸家,近追元代四家,与浙不同,属文人画体系的吴门派绘画盛极,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明晚期,心禅学愈盛,不问世事的士人由心学又转向禅学,于是禅学在一大批士人中风行,士人们终日“游戏禅悦”之后,便把禅学引向学术和艺术,整个画坛开始偏重笔墨形式,摩古风气益盛,画风日下。
至此,明代山水画审美价值发展一是山水画的盛行和文人画审美的浪潮。随着统治阶层追求奢侈的享乐,对艺术也不再重功利作用,而移情于以观赏为主旨的山水画。文人士大夫为摆脱社会纷争,往往借画抒情言志,表现自我,而山水自然成为最适合寄情畅神的载体。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绘画日益商品化,只强调美感的山水画获得市场,于是创作日见兴盛。各阶层的共同需要,使山水画风靡,而占主流的文人画也必定获得进一步发展。二是山水画艺术风貌的多样和变化,造成绘画流派的林立和竞争。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明代,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较前期更加激烈,各个不同社会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复杂斗争,也反映到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绘画上来。三是绘画发展的起伏曲折和艺术创作的良莠不齐。明代画坛的艺术风尚递变较快,流派交叠更换,同一流派亦盛时名家辈出,衰时如江河日下。
明代山水画审美发展这个例证告诉我们,山水画艺术之所以是不朽的传承,关键在于不断地变革和发展,虽然明代整个社会环境与以往有较大的变化,山水画也受到元代文人画的强烈影响,但该时期山水画艺术的审美风格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风貌,并对之后的山水画审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种变化和成因的分析,一方面对明代山水画可以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给当代的山水画创作以启示。即只有始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使山水画艺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4、结语
山水画是以意境为其灵魂生命的,直到明代,山水画的审美个性才真正成熟地表露出来。山水画家创作时,影响其审美形成的因素不只是对山、水、树、石自然原始状态的单纯关注,更多的是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关注。它可能来自于个人,也可来自于时代背景下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等的影响。以致在师法自然之后,山水画家将思想涵盖力推至首要位置,自然中的山水成了经过人的思想整理的山水,表现着自然的精神、自然的生命意味。而这也是对明代山水画风格演变的审美机制进行分析的最有价值和特色的部分。不管明代山水画发展的状态是多元且复杂的,还是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如何丰富和变化,仅以点带面,通过代表性画家作品来阐述明代山水审美风格演变的内在机制,即人与自然山川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宗白华.美学的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4]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王伯敏.山水画纵横谈[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7]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8]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9]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10]王璜生,胡光华.中国画艺术专史·山水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赵青.明代山水画风格演变的审美机制研究[J].现代园艺,2020,43(09):136-137.
司马光真的主张一切“祖宗之法不可变”吗?事实并非如此。“细读司马光的奏议,便可清楚地了解,和同时代的大多数士大夫一样,司马光对本朝的政治状况是不满意的,他同样认为必须对某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革。司马光坚持认为不可变的,是祖宗留下的那些抽象的政治原则,比如几乎每一个朝代初期都曾经有过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2023-09-14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起,里坊制度便一直作为居民管理的基本单位,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基础设施,经过了汉代、魏晋等时代的发展和强化,在隋唐时期发展到了兼具封闭性和规划性的顶峰,里坊制度作为能够反映中国古代都城在各时期城市形态变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形制布局的演变能够体现出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了各种职能相互作用和配合的均衡综合体的过程。
2022-05-24随着明朝对运河的疏浚,明清时代的济宁成为运河边的一座经济城镇。在此交通位置下,济宁的夜市经济不断繁荣,对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外商入济与城市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明朝统治阶层也注重济宁的优势经济和政治中心地位,大力支持和引导夜市经济的发展,最终成就了明清时期济宁地区夜市经济的繁盛。
2021-09-08纵观其钦察人在元朝中的官职担任史,是极其活跃的。本文主要讲述入降蒙古之后的钦察人土土哈在蒙元时期担任的官职演变过程。在此重点利用苏天爵的《元朝名臣事略》来列出土土哈的三次重要的担任官职状况,并用其他材料如虞集《句容郡王世纪碑》等文献内容作为补充。随之附上笔者的拙见:如土土哈的官职演变原因探析与随之而来的钦察人的待遇。
2021-09-08宋朝火德尚赤,红色是宋政府的一种文化力量。宋代在礼仪等方面有一系列的规范,赋予红色更多的效应,将红色政治化、神圣化,甚至编造出红光,附会于多位皇帝诞生,从而使原本就强势的红色有了更多哲学、政治内涵。宋代皇权一方面垄断某些红色资源,限制平民成年男子穿红、平民家具等饰红,另一方面也使红色成为官民同乐、军民互用的大众色彩,达到了权威尊贵与民间喜爱的统一。
2021-08-28魏晋南北朝是审美自觉的历史时期,精致化、体系化和个性化为其标志特征。采成为魏晋南北朝美学的时代主题,能准确描述此时期审美自觉造成的质变。采在魏晋南北朝的使用场合和频率大为增加,内涵不断拓展,更强调审美特征。采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体现在艺术语言层面便是精致化。品质强调形式美感,丽为具体体现,其内部包含不同的层级。
2021-08-2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提出不仅论证了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也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2021-08-28回顾80多年前,红六军团从湘赣边界西征拉开了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序幕,红二军团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则准备迎接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会师以后组建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再会师,一起北上长征。红二方面军不仅是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力量,而且督促了张国焘率部北上,顺利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战略意图。
2021-08-26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缓慢而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发展的。其萌发是鸦片战争后近代社会在西风东渐大潮下的产物;其制度的确立昭示着各个历史时段近代化社会的力量。从“壬寅学制”到“壬戊学制”,清末民初女子教育是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转换,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缓慢而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发展的,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一段独特的历程。本文探讨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以史为鉴,为当前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2021-08-26《广西青年》是在抗日战争之前成长起来的重要期刊,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南宁的代表性期刊。首次系统研究《广西青年》这一重要的广西抗战期刊,并且区分了与桂林出版的同名期刊《广西青年》的差异。《广西青年》的办刊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不变的主题是关注国家命运,不变的关注重点是中小学重教育,而且文学性较强(主要在第二阶段),同时该刊物也有一些显著的负面缺点,应辩证看待。对抗战时期的广西期刊焕发生机提供可能,对当代期刊研究也有一定意义。
2021-08-26我要评论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