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的中国哲学精神,是数千年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精髓。当代社会属于数字时代、流量社会,必须在时代潮流中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阵地,需要与文化现实相结合,与国家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国哲学精神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将中国哲学精神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国哲学精神
何为哲学?何为中国哲学?什么是中国哲学精神?这是认识中国哲学精神的三部曲。
对于什么是哲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哲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对于哲学有两个被绝大多数哲学家所认同的看法,即“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和“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不是用来观察世界的,它是一种观念的存在,人们只能观察世界的其中一部分,没有办法做到观全部,因为人们是世界的一部分,存在于世界之中。观察世界的人不会是一个人,而是多数,每一个人都可能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方法观察世界,因此观世界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世界观,所以哲学不是唯一的。哲学是爱智慧,热爱追求哲学的人不是一个,热爱追求哲学的方法也是多个,意味着哲学是复数,爱智慧就是还没掌握智慧,哲学家是智慧的追求者,不是拥有者。世界是永恒变化发展的,一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全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所以说哲学是没有终点的,正如海德格尔说的“哲学在途中”。
在物理化学领域,没有中国物理化学、西方物理化学之分,物质的绝对性决定了一粒氧原子,它就是氧原子,不管是中国科学家还是美国、英国科学家都定义是氧原子,仅仅是语言的表达不一样而已,而哲学不一样,哲学是人脑作用于物质存在与变化而抽象概括出的思想,这种作用受限制于人的生存环境、教育水平、思考研究目的,所以产生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等区别,由于观察角度不同,科技水平受限,对哲学的认知有限,而人类发展进化的无限性决定了认识的无限性,从而反映了哲学认识的无限,哲学思考的正确性是相对的。哲学是复数是前提,中国人民在劳动中萌发追求智慧的动机,发明的一系列思想理论,产生了中国哲学,它是中国人民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学。
西方国家以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抹黑中国哲学,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哲学没有合法与非法之分,中国哲学产生于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对未知的探索研究,它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华夏大地,它从诞生之日起就烙上了中国的精神印记。中国哲学精神就是论古通今,运用古人遗留下的精神财富改造自己所存在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国哲学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有部分古人的精神资源的遗失,也有新的精神财富被创造被发现,所以说中国哲学的精神,不是定量,而是个变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故宫接待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时候,说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过流的文明。”十八届中央纪委工作报告会上也提道:中华民族从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中走来,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在这么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能有如此坚韧又旺盛的生命力,首先足以说明它具有科学性和传承性。否则,一切不合时宜的东西都会在历史的洪流中被逐渐淘汰和取代。
文化想要一直保持鲜活的状态和生命力并持续地流传下来,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需要一个坚硬的政治外壳来守护,而中华文明能流传下来的这个政治外壳,就是民族统一。
商周时期,周人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天命观念。可见周天子已经意识到要把普通民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了,天帮助的是德行高尚的人,但德行如何体现靠的则是“民”,天子有没有关心百姓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这就是统治者德行体现所在,周代已经逐渐出现了民本思想的雏形。这种民本思想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是被不断继承和发扬的,这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将人当作社会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习总书记在第十三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时候专门提到了要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总书记总结提出了六条: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六条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亦是传承和发扬,每一条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据可循。这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共同作用于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一统永远是时代的大趋势,除了殷周之变,先秦到秦王朝统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可以称之为周秦之变。它最大的特点和变化,就是统一,这个统一才真正意义是实现了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统一后的秦王朝废除各国统治秩序,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真正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国家的统一才能造就繁华的盛世,例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战争史,列强割据、清朝迂腐、军阀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欲救亡图存,都以失败而告终。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黑暗笼罩的中国带来了希望,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紧密联系群众,团结各积极党派人士,代表着全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新中国。
新时代召唤新思想,新思想反映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继承和发扬,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这种新思想,是在前人的深厚根基上筑起来的,不仅与时俱进,而且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是科学的,经得起实践推敲和历史检验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及其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精神十分丰富,对于大学生具有启示和教育意义的内容很多,针对前一段时间网络上热议的高校大学生发表错误言论的事件,从根本看,就是她作为一个中国人,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和理想信念的丧失。爱国主义教育,自每一个中国人接受素质和文化教育开始,就潜移默化地贯穿始终,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无论一个人有多么优良的品格,都要建立在爱国的基础上。而之所以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还会出现爱国主义信仰丧失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足。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融入思想教育中十分必要,不仅要融入,更要常态化,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爱国信仰,要从教育向生活渗透,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塑造国民信仰,树立牢不可破的民族精神的目的。
其二,家国一体的情怀不足。古圣先贤留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理念,在中国人的思想信念里,家与国是一体的,先有大家,才能有小家;舍小家,保大家;家是小国,国是大家。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家国精神,所以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这种教育,培养的是一个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包容与责任。
其三,仁爱精神的缺失。仁爱精神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一个人,一定要有爱人的精神与胸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离不开仁爱的精神。律法是强制规范人的行为,仁爱精神是从道德方面使行为主体自觉产生行为标准。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信念的教育意义深重。当代社会信息大爆炸,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大量的数据资源,在主流文化、正能量无法覆盖的“犄角旮旯”,潜伏着腐朽的、落后的内容资源。大学生作为多变性的群体,容易被“陋习”所感染,必须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加强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悟古人金戈铁马为国征战的壮志豪情,感受古人忧国忧民的思绪,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尊心,陶冶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征程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息,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怀揣梦想、坚定信仰的中华儿女,照耀世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认可和赞赏,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不断推动历史的巨轮驶向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晃福林.中国古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张祥浩.中国哲学思想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赵洪恩.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李宗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武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与创新性发展[J].今古文创,2021(17):77-78.
分享:
儿童哲学与童年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家”(Home)哲学,它们在人之成-人(becoming-human)与人生的层面回答了人“何以为‘家’”这一根本性问题。因为,儿童与童年绝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人与人生的某种状态或某个阶段,而是从本源与存在的深度上成为人之成-人及其所构成人生的栖居地。
2023-09-13广义茶文化是指以茶叶为载体折射出中华传统的文化思想内涵,反映出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习惯、交往习惯、地域文化等。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一是物质方面,从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反映时代背景下生产力的水平以及人的价值追求。二是政治背景,上层建筑对茶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茶行业进行的规范、要求、准则、纳税等等,都反应出当时的制度背景。
2021-11-17唯物史观从三个维度透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首先以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为逻辑起点确立人的地位和物质的基础地位,打破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次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推进说明论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最后以社会形态的演进说明在特定的时空中人不同的生存状态,从摆脱人的依赖到物的依赖,得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结论。
2021-10-20魏晋玄学上承两汉经学下接隋唐佛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其儒道兼综的哲学本体论对于扫除两汉经学天人感应学说的迷信和教条色彩,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给魏晋思想界带来一股耳目一新的感觉。魏晋玄学作为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思想,一方面表达了他们的社会政治理想,另一方面表现了他们的人生理想。
2021-08-26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但是威胁和平的军事竞赛并没有停止,而且还在不断发生局部的冲突与争斗。墨子由"非攻"这种克制战争,消除暴力的消极和平,进一步发展到提高个体生命的精神文化价值,其价值理念与世界主流文明价值体系相同,比较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通过借鉴墨家和平反战思想理论,可以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2021-08-09金岳霖《知识论》是中国第一部进行知识论相关研究的著作,其对于知识理论研究的开拓不仅丰富了当前中国的哲学研究,还开拓出了新的研究方法,推进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哲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表述不清晰、研究视野局限的问题,为中国知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知识论研究的现代化转型中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2021-08-09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以及未来人口老龄化形式的严峻,发展老年生命教育,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认识生命、充实生命的内涵、培养生命的智慧,达到面死而生的境界,已成为提升老年人生命品质的重要途径以及老年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于生命教育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占据主流的则是儒家生命哲学,而且时至今日仍对人们的生命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2021-07-29东方“无限”思想发展源远流长,若提到中国哲学,不得不说老子,春秋末年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家建立了以“道为宇宙万物本原”的中心思想体系,老子崇尚自然,主提出道即是“无”,以及宇宙万物最初都“因无而有”“有生于无”,这里所指的“有”与“无”,可视为有限和无限两个范畴的初始提法。
2021-07-22马克思关于"劳动幸福"的内在机制体现为:幸福感缺失导致人们质疑劳动价值。只有消灭异化劳动的束缚,推动幸福由劳动者的彼岸"理想"转向劳动者的此岸"权利",劳动才能真正成为人本身的自觉自由的活动,并作为幸福的基础和源泉,创造全人类的、全面的幸福。在当代中国,美好生活由劳动创造。
2021-07-12两宋之际是宋明理学史上非常重要但研究却又较为薄弱的学术时期。重要是因为它承接两宋,衔接程朱,乃早期道学话语建构的关键时期,薄弱则缘于其复杂的学术样态,学派林立,纠葛累年,梳理清楚并非易事。我们知道,庆历之际,学统四起,洛学、新学、蜀学、朔学等相峙而存。至两宋之际,随着学派宗师的纷纷离世,能够主导当时学术格局。
2021-07-12人气:5661
人气:5573
人气:5268
人气:5199
人气:390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人气:396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渤海大学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2-8254
国内刊号: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路19号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045
影响因子:0.077
影响因子:0.259
影响因子:0.356
影响因子:0.05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