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穴位按摩治疗儿童厌食的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4年10月-2016年04月我院的106例儿童厌食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53例)和对比组(53例),其中53例对比组患者给予肠胃康颗粒治疗,53例研究组患者给予穴位按摩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厌食症状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研究组患儿的治疗结果中总有效率达到了94.33%,对比组患儿的治疗结果中总有效率仅达到75.47%,两组治疗数据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穴位按摩的方法对儿童厌食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厌食的症状,使患者胃肠道功能更好的恢复。
小儿厌食症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喂养不当,致使脾胃发生失常,患者除了食欲逐渐减退,进食量减少外,严重的患儿还会出现呕吐、腹泻、便秘等多种症状,不仅对患儿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还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1]。以往临床医师在面对这种症状的时候,主要是选择使用西药对患儿进行治疗,但是药物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且厌食症在短期内很难完全恢复,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痊愈。如果长期使用西药进行治疗,将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因此本文从中医的角度研究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04月我院的106例儿童厌食症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将106例患者分为研究组(53例)和对比组(53例),研究组男性占了28例,女性占了25例,年龄为3-6岁,平均年龄为(3.8±1.4)岁,病程1-6个月,平均(3.2±1.2)个月;对比组男性占了29例,女性占了24例,年龄为3-5.5岁,平均年龄为(3.2±1.3)岁,病程1-9个月,平均(3.7±1.4)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厌食症中医诊断标准,经检查发现有明显的厌食症状;由上可知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53例对比组患儿主要是采用小儿肠胃康颗粒(江西品信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03108)进行治疗,口服5g/次,3次/d,一个疗程的时间为7天,患儿需要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53例研究组患儿主要是采用穴位按摩方法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在对双侧足三里进行按摩的同时,还需要对其阴陵泉进行按摩。按摩的时候如患儿的年龄较小,应指导家长抱着,如患儿的年龄较大,可指导患儿坐着,固定姿势后,医生使用双手拇指以及食指分别放在两个穴位上,力道渐渐加重,用力尽量保持和缓,每次按摩时间为10~15分钟,直到患儿按摩部位的皮肤发红,每天按摩1次,一个疗程时间为10天,患儿需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主要对治疗后两组患儿的食欲好转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治疗后患儿的厌食症状恢复,食欲明显增加,进食量变大,体重正常,则为显效;治疗后患儿的厌食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恢复,食欲有所增加,进食量也有所变大,体重偏低则为有效;治疗后患儿的厌食症状没有恢复,食欲、进食量都没有任何的变化,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是显效和有效的总和[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统一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结果以(±s)表示,同时采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以%表示,如果统计结果P值小于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厌食症状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研究组患儿的恢复情况比对比组好,研究组治疗数据中的显效以及有效效率都高于对比组(P<0.05),由此可知中医穴位按摩可取得更好的的治疗效果,详见表1。注:与对比组相比,*p小于0.05。
表1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对比[n(%)]
3、讨论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机体需要足够的营养,但是厌食症使患儿的食欲减退,在机体不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影响,将会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发育。采用西医对厌食症患儿进行治疗,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环节厌食症状,但西药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用药时将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厌食症被归入“纳呆”范畴,认为主要的病因是喂养不当,致使脾胃功能紊乱而引起,发病患儿随着病情的发展食欲逐渐减退,经过一段时间后体重将出现明显下降[3]。中医认为在对小儿厌食症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着重调理脾胃,当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后,患儿就会产生食欲。
为了能够有效调理脾胃,可以对患儿进行穴位按摩,穴位按摩对于患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小儿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治疗过程中如果产生痛苦,他们根本就不愿意配合治疗,而进行穴位按摩的时候患儿不会产生痛苦,并且操作也比较方便,患儿愿意接受这样的治疗方法[4];其次,小儿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与成年人的体质不同,他们的身体非常娇嫩,即使受到轻微的外界刺激,都会有所反应,而穴位按摩不同于西药治疗,没有任何的毒妇作用,在治疗的过程中患儿的身体不会发生过敏等不良症状,不会对机体造成任何的损害;最后,小儿厌食症并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而是长期发展的一个过程中,想要短期内恢复的难度非常大,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治疗才能慢慢恢复,必要时在穴位按摩的情况下,可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治疗[5]。在本次研究中两组厌食症患儿通过采用不同的西医和中医穴位按摩方法进行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结果中显效例数为32例(60.37%),有效例数为18例(33.96%),无效例数为3例(5.67%),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4.33%,对比组的治疗结果中显效例数为24例(45.28%),有效例数为16例(30.18%),无效例数为13例(24.52%),治疗的总有效率仅达到75.47%,两组治疗数据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知在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中,对其实施中医穴位按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疾病症状,使患儿产生食欲,进一步增加进食量,最终痊愈,具有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凌昱,祁建勤,吴建敏,宋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35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02(04):80-82.
[2]李彦飞.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03(58):201-203.
[3]王鹏飞,王小荣,张弢,刘光炜,蔺湘宁.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儿科杂志.2016,06(03):263-264.
[4]李燕妮,张承军.针刺四缝穴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疗小儿厌食症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J].2014,06(20):97-99.
[5]王远华.按摩配合穴位贴药治疗小儿厌食[J].按摩与导引.2013,06(25):190-192.
谈瑄.中医穴位按摩治疗儿童厌食的对比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A4):225+230.
分享:
腺样体又被称为咽扁桃体,是构成咽淋巴内环的主要结构,是幼儿时期免疫一线防御机制[1]。腺样体的体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大,所谓腺样体肥大(adenoidhypertrophy,AH)是腺样体细胞的病理性增生,即腺样体发育异常阻塞了后鼻孔1/2,临床上患儿多表现为张口呼吸、流鼻涕、打鼾。
2025-03-27李灿东教授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八仙方以风药为核心,融“升、散、窜、动、燥、透”为一体,既能上行下达,彻内达外,流动周身气机,又能振奋脏腑,鼓舞气血流通,凡风、痰、湿、食、热、郁等病理因素所致小儿疾病皆可治之,尤在肺系、肝系、脾系疾病方面确有效验,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2025-03-18儿童FD易反复发作,呈长期持续状态,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生长发育。研究显示FD的发病机制与胃动力和/或胃底容受性舒张障碍、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炎症、脑-肠轴功能紊乱、内脏高敏感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2],有学者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
2025-03-062020年,国际专家小组基于新诊断标准将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新诊断标准是基于肝活检组织学或影像学甚至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查提示存在脂肪肝,同时满足以下3项条件之一: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功能障碍(高血压、血脂紊乱、血糖升高、低水平炎症指标水平升高)[2]。
2025-03-05抽动障碍患儿经过氟哌啶醇、硫必利等常规抗抽动障碍药物足量规范治疗1年以上无效,病程迁延不愈,或至少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足量、不低于6个月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出现不良反应而不能耐受以至停药的患者,可归属于难治性抽动障碍(RefractoryTicDisorder,RTD)范畴[1,2]。
2025-02-28消化不良为发生最广泛的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大部分属于功能性胃肠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或持续的腹胀、反酸、腹痛或腹部灼烧等临床症状[1]。小儿消化不良最广泛的临床表现为腹胀,通常伴随食欲减退。若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致进食量降低,消化与吸收效率下降,出现重度营养不良,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患儿的生长发育[2]。
2025-02-2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起病于儿童期的常见慢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在我国儿童中发病率约为6.4%[1],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冲动。根据临床表现可将ADHD分为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混合型三种亚型,以及轻、中、重三种病情程度[2]。
2025-02-19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通俗被称作为感冒,作为小儿群体的常见性疾病之一,一般都是因为病毒、支原体及细菌等引起,患儿会出现全身不适、发热等各种临床症状,对小儿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中成药各个药物配伍功效明显,在对该疾病治疗中疗效确切[1]。本文对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进展综述如下。
2025-02-18小儿抽动障碍(tic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常以身体某部位不自主发生突发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因难以控制与无规律性的患病特征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儿童TD的发病率约为6.1%,高于其他国家[1]。
2025-02-10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支气管黏膜产生炎症反应,以咳嗽、发热、鼻塞和咽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的发生,严重影响患儿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 目前,西医主要以抗病毒、退热、止咳等对症治疗为主,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极易导致患儿出现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
2025-02-08人气:15875
人气:13886
人气:10663
人气:9230
人气:713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
期刊人气:2990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3606
国内刊号:31-1377/R
邮发代号:4-426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035
影响因子:1.188
影响因子:1.636
影响因子:0.607
影响因子:0.71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