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古代文献浅析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联系

  2024-07-11    3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有关“少阴经”与“厥阴经”的记载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便已有涉及。后期经过医家的不断完善,终于形成完整的经脉理论体系。通过古代文献《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对“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的记载,发现“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名称、循行、主治等方面关系紧密。因而通过厘清“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两者间的关系,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

  • 关键词:
  • 厥阴经
  • 少阴经
  • 心包经
  • 心经
  • 手厥阴经
  • 加入收藏

1、源起探析


“手少阴经”与“手厥阴经”最早记载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称其为“少阴脉”与“厥阴脉”,少阴脉又分为“臂少阴脉”“足少阴脉”,而“厥阴脉”只见“足厥阴脉”,“手厥阴脉”一词并未跟随出现,据文献记载,有关“手厥阴脉”的出现当追溯到《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时期,其与“手少阴之脉”循行一致。赵希睿等[1]研究早期经脉演变过程中发现,《黄帝内经》之前“心”与“心包”是为一体,并没有完全分开,对于“心”与“心包”二者概念仍然处于模糊状态。因此《灵枢·本输》“手厥阴脉”虽已出现,但是并未明确与“心包”相联系。对于“心包”的认识,有“有名”“无名”和“有形”“无形”之分。《难经·二十五难》中明确提出“心包”是为“具有名而无形”;而《十四经发挥·十四经脉气所发》中提出“心包……在心上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脏相粘……其漫脂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即“心包”是在心之横膜之上,且在外有筋膜包裹,是为确切“有形”。《类经·藏象类》对于心包认识“按十二经表里,有心包而无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为心之护卫。”《类经》也认为“心包”是在“膈上”,为“有名有形”,并且为“心之护卫”。经过现代学者周丹妮等[2]考证,认为“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在简帛医书中其实是为无“名”有“实”,即“手厥阴心包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臂少阴之脉”循行相类似,但是并未提出“手厥阴心包”的概念。

对于心包的认识与考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在历代“心包”的研究中虽然认识不统一,但是与“心”关系密切这一点,毋庸置疑。其形态、位置、功能皆与“心”相关。而对于心的认识,《灵枢》《素问》中已明确记载并沿用至今,认为“心气通于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且“心合小肠”、五色主“赤”、五液主“汗”、五味主“苦”,五时应“夏”等。有关“心”和“心包”的认识在历代发展中也逐步完善和成熟。


2、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循行分布演变


2.1 经脉循行区别联系

《灵枢·本藏》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分布,见表1。

表1 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分布 导出到EXCEL

文献出处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黄帝内经·灵枢》[3]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着,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扺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后內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黄帝内经太素·经脉连环》[4]其中“挟咽”作“侠咽”“下出腋下”作“上出腋下”“锐骨”作“兑骨”“入掌后內廉”作“入掌內廉”。《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直小指掌后尖骨,谓之兑骨也。“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出属心包络”均无“络”字、“上抵腋”作“上抵腋下”。

《针灸甲乙经·十二经脉络脉支别上》[5]“挟咽”作“夹咽”“下出腋下”作“上出腋下”“行太阴心主之后”作“循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作“下肘中內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无“之”字。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作“心主手厥阴之脉”“出属心包络”无“络”字、“上抵腋”作“上抵腋下”“下臂”作“下循臂”。

《针灸大成》[6]“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作“脉起心中”“挟咽”作“夹咽”“系目系”作“系目”“下出腋下”作“出腋下”“下肘内”作“下肘内廉”。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作“脉起胸中”“出属心包络”均无“络”字、“上抵腋”作“上抵腋下”“其支者”作“其支别者”“别掌中”作“从掌中”。

据表1可知,手少阴心之脉循行文字中“侠”“夹”皆通“挟”,挟行于。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路线与之相关脏腑有心、肺、小肠;在身体循行分布情况:心系、膈、咽喉、腋下、臑内后廉、肘内、臂内后廉、锐骨之端、掌后内廉、小指之端;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路线与之相关脏腑有心包、三焦;在身体循行分布情况:胸中、膈、胁、腋窝、臑内、中指末端、小指次指末端。从经过脏腑来看“心”与“心包”位置相近,“肺”属三焦“上焦”“小肠”属三焦“下焦”;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阴心经循行所过脏腑之间关系密切;循行分布:“心经”从起于心、“心包经”从“胸中”起;分支“心经”上行至目系,下出腋下,走行臂内后廉出小指末端、“心包经”出胁下行入掌中;出中指与小指次指之端;故而二者循行路线相近,除此之外,手少阴心包经经脉循行分支上行可至目系,心包经无。

2.2 经别循行区别联系

唐初杨上善将“经别”直接视为“经脉”的一部分。《灵枢·经脉》中所述十二经脉学说中确也采用“经别”之论。并且根据记载,十二经别均无病候,因而“经别学说”的建立即“经别”循行与临床实践的关系并不紧密,主要是用来完善辅助“经脉”学说。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经别循行分布,见表2。

表2 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经别循行分布

据表2可知,手少阴心经经别循行路线与之相关脏腑有心、小肠。在身体循行分布情况:渊腋两筋之间、喉咙、面、目内眦;手厥阴心包经经别循行路线与之相关脏腑有心包、三焦;在身体循行分布情况:胸中、喉咙、耳后、完骨之下;经别循行将与之相表里的脏腑经脉联系起来,手少阴心经经别上行与手太阳小肠经于目内眦汇合,进而形成“六合”中的“第四合”;手厥阴心包经经别上行与手少阳三焦经汇合于“完骨”之下,形成“六合”中的“第五合”。经别循行分布相同之处:皆为上行,且皆与喉咙和五官相关。不同之处:心经经别上行至目内眦,心包经经别上行至耳后,二者终点不同,所汇合的脏腑经脉亦有所区别。

2.3 络脉循行区别联系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十五络脉是由“经脉之络”与“五脏之络”构成,其中“经脉之络”包括十二经之络和任督之络。“五脏之络”只有一条“脾之大络”。臧凝子等[7]对络脉学说通过历史源流考究,厘清络脉概念、属性分类,循行规律以及生理功能。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络脉循行,见表3。

表3 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络脉循行分布

据表3可知,手少阴心经络脉循行文字中“灵枢”别出“腕一寸半”,《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是为“一寸”,且每条经脉的络脉都是用络脉从正经分出之处腧穴的名字来命名。即从手少阴心经别出的络脉,称之为通里。与之循行相关脏腑有心。在身体循行分布情况:通里、系舌本、属目系;手厥阴心包经别出的络脉,称之为内关。与之循行相关脏腑有心。在身体循行分布情况:内关、系于心,包络心系。二者络脉循行与之联系最紧密的脏腑皆为心,且循行路线皆为上行,循经走行。但手少阴心经上行系舌本,属目系;手厥阴心包经系于心,包络心系,不在头面五官分布走形。

2.4 经筋循行区别联系

对于“经筋”的含义,黄龙祥[8]通过梳理“经筋”源流认为经筋学说的基本概念“筋”,统指肌肉及其附着结构,且包括包裹肌肉的外膜。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经筋循行,见表4。

据表4可知,手少阴经筋与手厥阴经筋循行文字中“贲”,《灵枢》《针灸大成》误作“循臂”“结于臂”,语义不通,当据《太素》改作“贲”,贲,膈也。“经筋”指在肌肉及其附着结构的循行路线,因而经筋走行在“表”,即心经经筋与心包经经筋循行并不经过脏腑。手少阴经筋在身体循行分布情况:小指内侧、锐骨,肘、腋,挟乳里,胸中,臂,脐;手厥阴经筋在身体分布情况:中指、肘、腋下、挟胁、胸中、臂。心经经筋与心包经经筋循行路线皆起于手指,少阴经经筋上行“交太阴,挟乳里”继而下行至脐部;厥阴经经筋上行至腋下而后下行“挟胁”,并且在此处的分支亦下行,最后至膈。且二者经筋分布皆与上肢、腋下、胸膈有关。

表4 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经筋循行分布


3、主治区别与联系


手少阴心经主治病症包括:1)《素问·刺热第三十二》[3]144记载:“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刺手少阴、太阳。”即主热病,心主喜乐,热病将发故而不乐,数日而热,进而会出现心痛、心烦喜呕,头面疾患等,皆是与少阴经循行相关,则治疗为针刺手少阴心经和与之相表里的手太阳小肠经共泻其热;2)《黄帝明堂灸经》认为手少阴心经可主小儿惊痫,即出现角弓反张,手不自主摇动,可以在掌后去腕半寸凹陷中灸之;3)《灵枢·口问第二十八》[6]668记载可主太息,认为心系与肺相连,为喉之气道,约不得通故而太息,因而治则当补手少阴、手心主、足少阳;4)《素问·刺疟第三十六》[6]163卷十记载手少阴心经可主治疟疾;5)《脉经》卷四记载可治心疾,心之疾患,主要临床表现为胸内痛,两胁胀满疼痛等治疗则取心主之经手少阴经以及与之相表里的手太阳经;6)《灵枢·厥病第二十四》[6]653卷五记载:“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可主厥头痛”;7)《医学纲目·黄疸》卷二十一记载目黄胁痛是为少阴心主之病,目黄治有五法,是为心主之病,故而其一便是取心,即心主之经;8)《医学纲目·诸痹》卷十二有云:“手少阴所生病者,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即主上肢病、掌中热。

手厥阴心包经主治病症包括:1)《外台秘要方》卷九记载:“厥阴咳,针灸太陵”即主咳嗽,“太陵”作“大陵”,手厥阴心包经之输穴;2)《医学纲目·烦躁》卷十六记载:“灸刺,烦心有四:其一,取心俞……又云:气乱于心则心烦,密默,俯首静伏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腧是也。”即主心烦、心痛;3)《医学纲目·黄疸》卷二十一记载:“心主手厥阴之脉,是动则病面赤目黄云云。”即主目黄;4)《医学纲目·诸痹》卷十二记载“手厥阴脉是动,则病手心热……是取筋脉之挛也。”即主手心热;5)根据《医学纲目·闭癃遗尿》记载,手厥阴心包经可治疗遗尿。

根据记载可知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皆可治疗心疾、热病、目黄、胁痛、掌中热等病症。其中手少阴心经还可治疗小儿惊痫、情志病、“厥头痛”、上肢病等病症;手厥阴心包经可治疗咳嗽、遗尿等病症。


4、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罗威等[9]通过少阴经脉与脏腑的联系,论述手少阴在胸痹心痛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手少阴对于冠心病预防的重要作用;袁博等[10]通过临床治疗眼疾案例论述手少阴心经与目系关系密切;谭令等[11]通过“少阴为枢”理论为临床心律失常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杨海燕等[12]通过对少阴法的分析去探析少阴法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疗;黄海彬等[13]通过少阴论治情志疾患,并且通过临床病案举隅论述少阴在情志郁证方面有更好作用;刘莉莉[14]、徐进友等[15]、王昕等[16]通过研究发现可以从少阴经与神志关系密切,可以治脑部疾患,尤以老年痴呆为主;何素娟等[17]、廖玲等[18]通过针刺实验发现针刺手少阴心经对脑梗死患者的恢复很有意义;张颖颖[19]通过针刺手厥阴经穴研究手厥阴经穴对脑卒中手软瘫期手功能恢复的影响;陈立新等[20]通过从手少阴心经循行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表现,发现手少阴心经对临床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至关重要;刘四新等[21]、黄丽轩等[22]在针灸手厥阴心包经穴位研究过程中发现,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对于临床急证昏迷促醒作用效果明显。

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中主要应用于脑系疾病:老年痴呆、脑梗死、脑卒中等;情志疾患;五官疾患;心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重症急症昏迷等。


5、结论


名称相关性:对于手少阴与手厥阴与“心主”关系,贾术永等[23]认为手厥阴经所联系的脏腑是心主,并主要联系其中的心包;手少阴经可能是手厥阴经的支脉,主要联系心主中的心脏。“手厥阴”一词出现较晚,但据记载,手心主循行与“手厥阴”同。因此二者在名称上关系密切。循行相关性:通过《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以及《针灸大成》原文循行研究发现,二者经脉、经别、络脉、经筋走行过程中,或相伴上行下行,或在身体分布大致相同。且都与脏腑“心”有联系。主治相关性:根据记载,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皆可治疗心疾、热病、目黄、胁痛等病症。现代临床研究相关性:根据现代临床研究进展发现,针刺或灸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阴经对脑系疾患、心疾、急危重症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赵希睿,熊益亮,王群,等,早期经脉演变浅析[J].中医杂志,2018,59(16):1354-1356.

[2]周丹妮,孙国杰,杜艳军,等.从简帛医书对“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考证[J].时珍国医国药,2023,34(6):1439-1440.

[3]《黄帝内经》[M].杨建峰,主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8,4:572-576.

[4]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77-81.

[5]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黄龙祥,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8-40.

[6]杨继洲.《针灸大成》[M].黄龙祥,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61-298.

[7]臧凝子,庞立健,朱凌云,等,络脉学说之源流考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0):51.

[8]黄龙祥.筋病刺法的演变与经筋学说的兴衰[J].中国针灸,2023,43(8):855-867.

[9]罗威,冯利民.从少阴辨治胸痹心痛探析[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7):1166-1170.

[10]袁博,衣华强.从手少阴心经系目系论治眼睑痉挛[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2(3):305-307.

[11]谭令,龙霖梓,曲华,等,基于“少阴为枢”理论探析《伤寒论》方对心律失常的治疗[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11):1769-1772.

[12]杨海燕,金艳蓉,丁喆,等,吴荣祖温扶少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理论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3):1098-1100.

[13]黄海彬,张桂荣,杨忠奇.郁证从少阴论治与临证发微[J].四川中医,2022,40(9):34-36.

[14]刘莉莉.从少阴辨证论治阿尔茨海默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6):914-916.

[15]徐进友,仲海红.从少阴论治呆病[J].江西中医药,2020,51(8):23-25.

[16]王昕,班璐,杨志宏,等.基于“脉微细,但欲寐也”谈从少阴经论治老年性痴呆[J].环球中医药,2021,14(4):672-674.

[17]何素娟,夏云,吕梓瑜,等,电针手厥阴心包经穴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即刻效应的影响[J].新中医,2016,48(5):43-45.

[18]廖玲,李平,石文英,等,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不同时间段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 ROI-CBF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9,25(14):80-83.

[19]张颖颖.针刺手厥阴经穴对脑卒中手软瘫期手功能恢复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2):1008-1009.

[20]陈立新,向慧芳,王侠.从手少阴心经循行谈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表现[J].中医药导报,2018,24(24):116-117.

[21]刘四新,崔国胜,刘刚.手厥阴经电刺激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性昏迷患者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7,12(5):1029-1031,1036.

[22]黄丽轩,曾自三.针灸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应用于昏迷促醒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18,40(8):957-959.

[23]贾术永,熊枫,张维波.《黄帝内经》“心主”与手厥阴经、手少阴经解析[J].中医学报,2024,39(2):235-241.


基金资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医藏提要编纂项目(KJS-ZHYZ-2018-004);


文章来源:陈雪爱,王翠芳,胡树毅.基于古代文献浅析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联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0(07):717-72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现代中医临床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临床

期刊人气:219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6606

国内刊号:10-1157/R

邮发代号:82-259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