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以脏腑学说为指导,整理探讨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梅核气病因病机、症状表现、类证鉴别、治疗方法的有关论述。仲景辨治梅核气并非半夏厚朴汤一方一法,凡心、肝、脾(胃)、肺、肾功能失常与风寒痰郁病邪复合,均可引起梅核气,其辨治可分为肾虚阳浮、气逆挟痰型,脾虚失运、痰饮阻结型,肺脾阳虚、痰气上扰型,胃膈郁热、风邪上扰型,肝郁犯胃、痰气交阻型,痰饮阻胃、风痰交结型,风热伤津、肝脾失调型8种证型,相应有治疗八法。并附运用仲景方治验1则,以示对临床的治疗意义和实用价值。
《中医内科学》[1]将梅核气列为“郁证”,认为其基本病机属“气滞痰郁”,主要症状为“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或兼胁痛”,主方半夏厚朴汤。该方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2]。《千金要方》释之曰:“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脔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将其定名为“梅核气”。此病发病率高,为临床所常见,历代医者对此多有阐发,但多囿于半夏厚朴汤之痰气交结证治。验之临床,深感此病病因多端,病机复杂,治法多种。研读仲景原著,其对此病的相关症状表述有“炙脔”“气上冲咽”“炙肉”“咽喉塞噎”等,并从脏腑等系统立论探讨其生理病理,重视风寒痰郁致病,创立8种系列治法。
1、梅核气发病机制类证鉴别
1.1 发病机制
梅核气的病位在咽喉,咽喉是食道和胃的必经之处,与脏腑关系密切。《素问·太阴阳明论》谓:“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3]。《灵枢·忧恚无言》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咽喉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肺气失和,气机不利,郁于喉咙则成病;脾胃位居中焦,主受纳运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失常,咽喉失利也成病;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气郁滞易生风逆上,扰于咽喉而致病;心主血脉,主藏神,若心失藏神,心脉瘀滞,亦致咽喉异常,《素问·咳论》曰:“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景岳全书·郁证》[4]曰:“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肾主水,内寄元阴元阳,若阳虚寒盛,冲脉失固,则寒水冲气上逆而成梅核气[5]。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梅核气,肺胃为咽喉病直接因素,《灵枢·经脉》阐述了五脏经脉均循行咽喉以输布气血津液: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心手少阴之脉“上挟咽,系目系”,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这些经脉均循行交集于咽喉,咽喉又为气、食之共同门户通路,且咽喉狭窄,启闭交替,最易为风寒痰郁之邪积滞,复因脏滞经气不利,亦易气滞咽喉,引发梅核气[6]。
风寒痰郁之邪,最为常见是风邪,因风为百病之长,易兼挟寒痰为病。风有内外之异,外风直接犯于喉咙,与寒痰郁阻咽喉而成病;内风源于肝脏,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若七情所伤,肝气郁积,久而肝体失柔,厥阴风木恣疟而生内风,逆而挟痰上结于喉而发病。此内风非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类理气疏肝方药所能祛除,宜用祛风之品以泻肝息风,与祛除外风之品同类,仲景善用的祛除风邪之风药主要有桂枝、生姜、麻黄、防风、淡豆豉、白芷、紫苏叶等。其他病邪之寒邪有寒邪外侵之外寒和阳虚生寒之内寒之分;痰有无形之痰和有形之痰之异,梅核气多以无形之痰为主;气郁有肝气郁积和胃气郁滞不同,尚有肾虚冲脉之气上冲病机。这些病邪与脏腑功能失调合而为病,形成梅核气的病理基础。
1.2 类证鉴别
梅核气是一种患者主观感受性疾病,咽喉无器质性病变,相当于西医的咽异感症、咽部神经官能症和癔球症[7]。但因咽喉及其邻近器官组织乃至远离部位的疾病均可引起咽异物感,诸如慢性咽炎、扁桃体炎、颈椎病、鼻窦炎、胃食管反流病、绝经期等疾病易影响迷走、舌咽、副神经、三叉神经和颈丛分支神经裸露在咽部的神经末梢,使其黏膜表面受体点位离子通道在介质作用下开放,从而产生咽部异常感觉。
张仲景重视咽喉部疾病的整体系统性辨证施治,对梅核气的类证鉴别多有论述,以下简介几类。
脏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本证以神绪烦躁不宁为主要症状,但神志清楚有自制能力,或可伴有咽喉异物感,但梅核气的情绪烦躁不甚明显,属实性郁证。脏躁属心脾双亏型虚性郁证,治用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安神宁心。
刚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曰:“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刚痉系风寒外束肌表,卫气闭塞所致,其症状中有气从脘腹上冲胸咽与梅核气类似。治疗刚痉以葛根汤开泄腠理、发汗祛邪、滋养津液、舒缓筋脉。
狐惑:系湿热虫毒引起,其主要症状为口腔咽喉及前后阴部位有溃疡,可伴有发音嘶哑。其咽喉部无梅核气的吞咽异物感,望诊有疮面可见,或伴有发热,形如伤寒,治疗用《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清热解毒、化湿安中,其中甘草重用至四两以解毒缓急。
阴阳毒:《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脉证治》所论阴阳毒系感受疫毒所致,均以咽喉痛为主症,面赤红斑,吐脓血为阳毒;面目青色,身痛如被杖为阴毒,两者均有咽喉部实质损伤,与梅核气之咽喉表面无异常有明显区别。阳毒用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散瘀利咽;阴毒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以解毒利咽。
肺痿:《金匮要略》所论肺痿有多种表现,其中麦门冬汤主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属肺胃津亏、虚火上炎,其中咽喉干涩不利,咳痰量少不爽之症状与梅核气类同,但无梅核气的肝郁气滞症状,梅核气亦不具备咳逆上气症状,故以清养肺胃、止逆下气之麦门冬汤治之。
奔豚气:属情志病,《金匮要略》描述其症状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其与梅核气类似点均伤于七情及气逆上冲,不同点在奔豚气有一过性情志躁动异常,无咽喉异物感。其治疗若为肝郁气逆、侮脾犯胃型,用奔豚汤养血平肝、和胃降逆;若为心肾阳虚、寒饮上逆型,用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降逆平冲,或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通阳降逆、培土制水。
胸痹:胸痹为心阳痹阻之病,主要症状有“胸闷,胁下逆抢心”,尚可伴有心悸短气、脉结代等,其中“胁下逆抢心”意为有气上冲胸心或胸咽,咽喉不适感与梅核气类似,但梅核气无心悸短气、脉结代症状,治疗上实证胸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开结、泻满降逆;虚证胸痹用人参汤补中助阳、扶正祛邪。
喉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喉积类似于咽喉部肿瘤、息肉、囊肿等实质性病变,早期症状可有咽喉部不适或伴有声嘶等症状,与梅核气之功能性病变有本质区别,应高度重视予以鉴别。本证药物治效较差,仲景未列治法方药。
喉痹:仲景用麻黄升麻汤主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其中喉咽不利与梅核气类似,然其吐脓血唾液或咽痛可资鉴别,其病机为厥阴病上热下寒,正虚阳郁,以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2、梅核气辨治八型八法
基于脏腑生理病理的整体观,仲景论治梅核气主要有以下八型八法。
2.1 肾虚阳浮 气逆挟痰型
治用温阳补肾、降逆化痰法。《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病者苦水……气上冲咽,状如炙肉”,系“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所致,此为肾气并发梅核气。盖因肾脉上贯咽喉,肾阳衰于下,不能内守,虚阳上浮,气逆挟痰结于咽喉所致。治宜补肾壮阳、引火归原、行水化痰,金匮肾气丸主之。有研究表明肾气丸能升高随增龄而降低的CD4+/CD8+、IgM水平,增强阳虚型人群的免疫功能[8,9],从而改善神经调节功能而消除咽喉异物感。
2.2 脾虚失运 痰饮阻结型
治用温运脾阳、化痰行饮法。《伤寒论》第67条以苓桂术甘汤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系脾阳受损,运化失司,水饮内阻上冲胸咽所致。验之临床,患者伴有咽喉梗塞不顺,胸闷气逆,眩晕头重,舌苔白腻,舌质淡,脉细滑等症状。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苓桂术甘汤能够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抑郁症,改善抑郁小鼠海马内神经元损伤[10],以此改善咽喉部神经功能异常。
2.3 肺脾阳虚 痰气上扰型
治用辛甘合阳、运脾降肺法。《伤寒论》第29条论述肺脾阳气受损导致痰气上扰之“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治用甘草干姜汤。第75条曰:“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其咽喉干涩不适与情志烦躁不安同见,亦属梅核气。其中甘草之甘与干姜之辛,辛甘合阳,温补脾肺,干姜辛温降逆,能运脾降肺,输津于上。有研究表明,甘草干姜汤含活性甘草苷、6-姜酚、6-姜烯酚、甘草素等,能调节细胞增殖、凋亡、氧化应激、炎症等机制[11,12],从而修复局部神经损伤。
2.4 肺寒痰阻 风扰气逆型
治用温肺祛风、化痰敛气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谓:“青龙汤下已……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气冲”。此为痰饮病合并梅核气,临床上以慢性支气管炎与梅核气交替发作为特征。症见咳喘时作,喉间痰阻不适,时而气上冲喉,形寒肢冷,夜寐欠佳,舌苔白腻舌质淡,脉弦细滑。方中桂枝与甘草辛甘合阳散寒,桂枝祛风平冲,五味子收敛冲气,茯苓化痰引气下行。有医者体会梅核气从肺失宣降论治疗效显著[13],与此机制类同。
2.5 胃膈郁热 风邪上扰型
治用祛风透热、凉膈和胃法。《伤寒论》第221条用栀子豉汤治“咽燥”“腹满而喘”“烦躁不得眠”,系阳明中风、热郁胸膈所致,有咽喉干涩、腹胀气逆、神志异常三联征,亦属梅核气,由外感风邪引发。方中栀子清透郁热,淡豆豉气味轻浮,祛风降胃,合之能清透郁热,利咽除烦。有研究表明,栀子豉汤能改善突触损伤,增强神经可塑性,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并能调节脑组织神经递质NE、5-HIAA含有量,发挥镇静催眠作用[15],从而改善咽喉不适感。
2.6 肝郁犯胃 痰气交阻型
治用化痰顺气、调和肝胃法。半夏厚朴汤是临床治疗梅核气经典处方。仲景虽仅论述其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然本证伴随症状可有胸脘作胀,咽喉部有黏液,情绪低落,舌苔白腻等,系肝郁痰阻、肝胃失和引起。方中半夏、厚朴、茯苓化痰和胃顺气,生姜、紫苏叶祛风泻肝散结。本方仅以本型有效,其他证型则疗效不显[16,17]。
2.7 痰饮阻胃 风痰交结型
治用涌吐痰实、祛风和胃法。《伤寒论》第166条用瓜蒂散催吐治疗“胸中痞硬,气上冲所致咽不得息者”,系风犯肺胃,痰饮阻结胸膈胃脘,门户失利,故有梅核气症状,方中瓜蒂配赤小豆味苦性升催吐痰涎,香豉轻清宣透祛风,待痰涎吐出后,可用仲景苦酒汤(半夏、鸡子清、米醋)涤痰散结,润燥利咽。贺娟等[18]实验证明,瓜蒂散可升高大鼠大脑皮层NE含量,从而改善单胺神经递质释放,减轻咽喉不适感。
2.8 风热伤津 肝脾失调型
治用祛风生津、调和肝脾法。内伤杂病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类似于咽喉部肝郁化热,生风上逆,耗津伤阳,肝脾失调,咽喉部既有风扰伤津,又有寒热交错。乌梅丸系厥阴病主方,具有祛风润燥、交通阴阳、调和肝脾、利咽散结之功。现代研究发现,乌梅所含有机酸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及抑制黑素合成作用[19-21],能够促进咽喉部及胃食管神经复常。
3、验案举隅
周某,男,59岁。2021年5月25日初诊。主诉:咽喉部梗塞不顺如有痰阻半年余。起因于劳累和家庭矛盾,伴有脘胁胀满,似有气从脘腹上冲胸咽,嗳气则舒,腰背酸痛,畏寒肢冷,夜寐不佳,夜尿频多达4~5次,耳鸣头昏,心情抑郁,形体虚胖,下肢轻度水肿,舌苔薄白腻,舌质淡,脉弦细滑。望咽峡部色淡无占位。胃镜提示胃炎伴糜烂。其他体检无异常,先前曾服柴胡疏肝散、化肝煎、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等方剂加减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诊断:梅核气、水肿;辨证为肾虚肝逆、风痰扰喉型。治拟温肾泻肝、祛风化痰、利咽和胃,金匮肾气丸加减:淡附片(先煎)10 g, 桂枝8 g, 熟地黄20 g, 山萸肉10 g, 淮山药20 g, 茯苓30 g, 泽泻10 g, 白芍30 g, 白芷15 g, 威灵仙20 g, 蔓荆子20 g, 玄参15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2021年6月9日复诊:药后心情好转,咽喉异物感明显减少,下肢水肿消退,夜尿减至3~4次,余症亦减。舌苔薄白,质淡,脉弦细。此肾阳来复,肝气得疏,水有所主则痰源得除,肝体复柔则肝风自除,是则风痰渐消。原方去威灵仙、泽泻,加黄芪30 g, 狗脊30 g以补益肾气,再进14剂后诸症消失,随访1年来未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花甲男性,肾气渐衰,复因劳累加情志不畅而肾阳不足,水气失主,每因肝郁而气逆生风,形成肾虚肝逆,风痰上扰之证。此即《金匮要略·水气病》所论:“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方中金匮肾气丸去牡丹皮之凉血,用以滋阴补阳,冀其阳盛主水以祛痰水之效,白芷、威灵仙、蔓荆子辛散祛风,泻肝降逆,重用白芍、玄参柔肝利咽。复诊时肾肝功能已复大半,风痰基本消退,故去威灵仙之辛散、泽泻之利水,加用黄芪、狗脊峻补肾气以复肾元以善其后。
张仲景论述的梅核气,可以概括为临床“三联症”,即咽喉不适、气逆上冲、心烦失眠。其中咽喉不适又有“咽中炙脔”“咽喉炙肉”“咽喉塞噎”“咽喉干涩”“咽中帖帖”等差异化自我感受,但均无器质病变。其辨证并非一证一方,仲景从心、肝、脾(胃)、肺、肾五脏生理病理立论,重视风寒痰郁病邪复合致病,精于与咽喉部其他病证的类证鉴别,形成了梅核气辨治的八型八法,对目前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2.
[2]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9.
[3]程士德.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2.
[4]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李继明,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57.
[5]陈旭青,周龙云.关于梅核气辨证论治的思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12):1461-1462,1468.
[6]姜义明,朱伟宁.路广晁教授治疗梅核气验案[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9):9-10.
[7]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上册[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56.
[8]朱文宗,胡万华,支英豪,等.小剂量金匮肾气丸对阳虚体质老年人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7):635-637.
[9]郭煜晖,张长城,胡璇,等.肾气丸药理作用与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208-211.
[10]马星月,焦杰,高书春,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苓桂术甘汤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J].今日药学,2021,31(12):893-904.
[11]辛雨濛,梁桓熙,余悦华,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预测甘草干姜汤抗乳腺癌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J].癌变·畸变·突变,2022,34(1):7-13.
[12]王栋,王晓龙,陈海红,等.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甘草干姜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作用机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6(3):331-344.
[13]詹家仪,亢学良,陈向云,等.上焦宣痹汤治疗肺失宣降型梅核气经验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22,18(5):121-124.
[14]陶伟伟,白子君,岳启予,等.栀子豉汤对慢性应激诱导的抑郁模型小鼠脑组织神经炎症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J].中医杂志,2022,63(11):1073-1079.
[15]康璐,刘倩,刘玉晔,等.栀子豉汤镇静催眠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6):82-84,107.
[16]黄敬东,李宁.加味半夏厚朴汤辅治癔球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2):243-245.
[17]陈实.中药对比治疗梅核气270例临床观察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5):128-129.
[18]贺娟,甘贤兵,梁怡.不同的调理脾胃方药对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3):31-34.
[19]张君成,梁华,王燕,等.乌梅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8):122-126.
[20]张华月,李琦,付晓伶.乌梅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S1):296-300.
[21]黎同明,高洁,王桂香.乌梅水煎液镇静催眠及抗惊厥作用实验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7):818-820.
基金资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No.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21]270号);
文章来源:王建康,陈璐佳,张婷素,等.基于脏腑学说探讨张仲景辨治梅核气[J].光明中医,2024,39(20):4067-4070.
分享:
研究表明,食管 源性胸痛的发病率约为69.6%[3],GERD引起的胸痛 患病率为30%~60%[4]。该病之胸痛,临床表现类似 于缺血性心脏病[5],在临床上难与心源性胸痛及其 他原因导致的非心源性胸痛[6]相鉴别,极易误诊[7], 耽误病情,故临床诊疗存在困难[8]。
2025-02-05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感染后可能从无症状感染到严重的非典型性肺炎、致命脑膜炎等[2]。典型表现以寒战、高热、头痛、肌痛、咳嗽、呼吸困难和肺部浸润性病变为主要特征[3]。部分患者或有痰中带血、脉温分离、胸腔积液等特点。
2025-01-28在中国,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与痛风患者比例逐年升高,监测数据表明,2018—2019年中国成人HUA患病率为14.0%[3]。该病治疗多以控制饮食、急性期消炎镇痛、缓解期服用减少尿酸生成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为主,不仅大多数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且其药物普遍具有不良作用。
2025-01-25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性便秘属“消渴”“便秘”范畴,耳廓与五脏六腑、九窍、经络等密切相关,《灵枢·口问》曰“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是脉气输注所在,故刺激耳廓特定部位可通过神经系统作用于相应躯体,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3]。
2025-01-13据报道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中伴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 NAFLD)的比例高达80%,而NAFLD患者中约45%患有T2DM[1]。另有研究表明,全球T2DM患者中NAFLD平均患病率为55.5%[2-3],因此NAFLD与T2DM两者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
2025-01-07在中医理论中,肺胀是由于肺部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状态,其发病机理主要是肺气不宣,肺失肃降,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于肺所致。这一病症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肺心病、肺纤维化等。肺胀不仅导致肺部气机不畅,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使患者饱受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之苦。
2025-01-06月经不调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受内分泌失调、卵巢功能异常等因素影响,其症状表现多样,包括月经周期不规律、月经量异常等,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炔诺酮是一种孕激素类药物,能够通过模拟体内自然产生的孕激素的作用,调节月经周期,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但治疗周期较长,起效较慢,因此,多联合其他药物共同治疗。
2025-01-03吡咯替尼是近年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小分子不可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点包括包括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1(HER1)、HER2 和 HER4,主要用于 HER2 阳性晚期乳腺癌。 自 2018 年获批上市以来,吡咯替尼已经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及使用,同时,2019 年开始被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乳腺癌诊疗指南作为 HER2 阳性晚期乳腺癌二线治疗(联合卡培他滨)。
2024-12-30难治性胃食管反流是在进行治疗后仍不可治愈的一种 疾病。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本身与患者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弱酸反流有关[1] ,胃食管反流病危害很大, 主要表现为胃酸刺激食管,致使食管黏膜剥脱,造成黏膜增生、贲门狭窄,进食易出现吞咽困难、反流,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致使贲门出血等。
2024-12-24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为主要累及结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引起黏膜损伤和肠道组 织学变化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以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为主,根 据病变累及部位与严重程度亦可有关节、皮肤黏膜、 眼、肝胆等器官受累的肠外表现[1-2] 。
2024-12-24人气:18294
人气:15176
人气:14796
人气:13849
人气:1282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期刊人气:4864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出版地方:重庆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2814
国内刊号:50-1056/R
邮发代号:78-100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