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现代医家治疗奔豚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57-2019年奔豚病治疗的文献资料,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数据库,通过平台中的统计报表、数据分析功能,分析现代医家治疗奔豚病的常用药物、核心组合及新方。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162篇,共包含方剂200首,涉及中药177味,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24味,排在前6位的依次为白芍、生姜、半夏、甘草、当归、桂枝等;药味以辛、甘为主,药性以温性居多,归经以脾、胃、肺为主;得出较高频次药对26个,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生姜-白芍、半夏-白芍、甘草-白芍、当归-白芍、半夏-当归;得出34项关联药物,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川芎→当归,葛根、当归→半夏,葛根、当归→白芍,半夏、川芎→当归,葛根、当归、白芍→半夏;通过复杂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2个。结论:现代医家治疗奔豚病以补益气血为主,兼以平冲降逆;补肾益气及安神定志法在奔豚病治疗中应该受到重视。
奔豚病为中医特有的病名,为一种发作性病证,病发时自觉有气从少腹开始上冲至胃脘或咽喉,十分痛苦,有濒死感觉,发作之后,诸症皆消,如同常人,此病得之于惊恐[1]。张仲景以奔豚汤、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开该病治疗之先河,后世历代医家皆有发挥。耿琦等[2]分析古代医家治疗该病的101首方剂,认为奔豚病的病机除阳虚寒积、肝郁化火、阳虚饮动外,尚有肝郁气滞血瘀、阳虚寒凝血瘀、中焦气滞及中气亏虚等,由此提出,汉代以降的历代医家对奔豚病的治疗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对经典著作的重视与发掘,奔豚病可见于多种现代疾病,如胃溃疡、慢性胆囊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肾盂积水、腹膜感染、术后肠粘连、子宫大出血、前列腺增生及角膜炎等[3]。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现代医家对该病的认识及辨治用药规律,本文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现代医家治疗奔豚病的方剂用药规律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并为选方用药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 方剂来源
登录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页面,运用“题名”检索,检索词为“奔豚病”,检索期限为1957-2019年,检索到与奔豚病有关的文献记录347篇。
1.2 文献筛选
筛选出奔豚病现代医家中医治疗验案,排除针灸等非药物治疗的文献,共有162篇文献符合条件,可录入系统的方剂200首。
1.3 中药名称规范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对期刊文献中的中药名称进行统一规范,如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统称为半夏,云苓称为茯苓,丹皮称为牡丹皮,甘草无特别描述则称为甘草。
1.4 数据录入与核对
将筛选出的方剂由专人选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数据管理模块中的“方剂管理”,将整理好的数据逐一录入,完成录入后再由另一人审核录入的数据资源,建立治疗奔豚病的方剂数据库。
1.5 统计学方法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统计报表”模块中“基本信息统计”功能,对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进行统计;运用“数据分析”模块中“组方分析”功能分析用药频次及组方规律等。
2、研究结果
2.1 药物频次
对录入的200首治疗奔豚病方剂进行分析,共有177味中药,按照从高到低的频次排序,筛选出使用频次20及以上的药物有24味,具体见表1。
表1治疗奔豚病处方中出现频次≥20的药物及其分类
2.2 药物归经
对177味中药进行归经分析,按照使用频次进行排序,发现奔豚病治疗药物主要归脾、胃二经,其次为肺、心、肝、肾经,具体见图1。
图1治疗奔豚病处方药物归经使用频次
2.3 药物性味
对177味中药进行四气、五味分析,发现治疗奔豚病主要为温药,使用频次为959次,占比为47.54%。药味主要为辛、甘,其中辛味药使用频次为1028次,占比为34.55%,甘味药使用频次为919次,占比为30.89%。
2.4 组方规律
在方剂分析模块中,使用“组方规律”分析,设定“支持度个数”为80,“置信度”为0.9,按照药物组合出现的频次高低顺序,提取核心药对。结果显示,共有26个常用药对,包含9味常用中药,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为生姜-白芍,频次为121次,详见表2。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34项关联规则,详见表3,用网络展示见图2。
表2治疗奔豚病处方常用药对及频次
表3治疗奔豚病处方置信度分析结果
2.5 基于复杂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点击“新方分析”进行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和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方分析。设置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点击“聚类”进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演绎出新方组合模式,得到2味药核心组合146条(略),3味药核心组合10条,5味药核心组合2条,见表4。点击“提取组合”得到2个新方,见表5;进行网络化展示,见图3。
表4现代医家治疗奔豚病核心药物组合
表5基于复杂熵聚类现代医家治疗奔豚病新处方
图2关联规则网络展示
图3复杂熵聚类分析结果网络化展示
3、讨论
奔豚病首见于《黄帝内经》,自此之后《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皆有论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4]云:“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病,足不收,不得前后。”此处之奔豚病论述不明,病症模糊,病位不清。根据该篇下文“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分析,此奔豚病当为肾脏有寒的症状之一。《难经》[5]将奔豚病列为五积之一,“肾之积,名曰奔豚病,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积为阴,阴主静”,肝、心、脾、肺四脏之积皆为阴气所聚之有形包块,其病位清晰、大小及形态明确,而奔豚病却是一种若豚状,上下无时的动态病证。《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6]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后世医家为了区分《难经》与《金匮要略》之奔豚病,前者称为肾积奔豚病,后者多称为奔豚气病。
《神农本草经》记载杏核、独活主治奔豚病,但后世医家少有用之者。《金匮要略》中记载奔豚汤、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三方主治奔豚病,后世《小品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东医宝鉴》《普济方》等皆有奔豚病治疗之方剂[7]。
3.1 药物频次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纳入分析的200首方剂中,用药频次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白芍、生姜、半夏、甘草、当归、桂枝、黄芩、葛根、川芎、大枣,其中补益类药物4种,解表药3种,化痰药、清热药及活血化瘀药各1种。使用频次最高的是白芍,为164频次,其次为生姜、半夏,分别为128、124频次。可见奔豚病之治疗以补益气血为主,其次为降气平冲。
《小品方》[8]对奔豚病有详细的论述,将奔豚病分为“惊恐奔豚病”与“忧思奔豚病”,将奔豚病之病机概括为“五脏之气损”,并记载治疗奔豚病的方剂5首,其中4首包含人参。《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芍,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王好古言“白芍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白芍益气可治疗脾虚中满,与“五脏之气损”的病机相符。奔豚病之临床表现中有“腹痛”,《小品方》亦载有“少腹急痛”。白芍归脾、肝二经,可缓急止痛,配伍甘草可和中缓急,配伍当归可养血柔肝。生姜为辛温之品,可温中止呕,《本经》记载“主咳逆上气”,《小品方》记载奔豚病有“食饮辄呕、温温欲呕”等表现,用生姜以和胃降逆止呕。另奔豚病会出现“往来寒热”,《本经》载“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用半夏既可以缓解往来寒热,又可伍生姜以降逆气。
3.2 药物归经及性味分析
本研究显示,治疗奔豚病的药物主要归脾、胃、肺三经。奔豚病多见呕吐、腹痛等脾胃症状,亦多见“吸吸短气、胸满气促”等肺部表现,因此,所用药物多归属脾、胃、肺三经。治疗奔豚病主要为温性药,药味主要为辛、甘,《小品方》载奔豚病“手足厥逆、手足逆冷”等寒凉表现,因而以辛温或甘温之品以散寒温阳。
3.3 组方规律分析
通过关联规则分析,用药模式使用频次最高的为生姜-白芍(121频次),其次为半夏-白芍、甘草-白芍、当归-白芍。白芍酸甘,养血敛阴,柔肝和营,生姜辛温,补脾和胃,二者相伍,可缓腹痛、止呕吐;生姜、半夏与当归在《本经》中均可主治“上气”,这与奔豚病之气“上冲喉咽、逆喘迫上、上冲胸”之临床表现相符合,逆气上行,来势急迫,痛苦异常,因此配伍白芍可缓和病情。
3.4 新方探讨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得到2个新方,新方1由六味地黄丸去茯苓、牡丹皮,加牛膝变化而来。奔豚病得之于“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血随之下行,故见面色苍白、头昏、甚则昏厥等临床表现。《小品方》载奔豚汤主治“精光竭不泽、阴痿、耳聋、目视无精光”等,皆为肾气亏虚的外在征象,提示补肾益气法可用于奔豚病的治疗。新方2由浮小麦、酸枣仁、百合、远志、石菖蒲等药物组成,方中浮小麦养心除烦,百合清心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远志安神益智,石菖蒲宁神益志。此5味皆为养心安神定志之品。《素问·举痛论》[9]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小品方》记载奔豚病有多种精神神志异常表现,如狂痴欲走、闭眼谬言、开眼妄语、心下烦乱、喜怒无常、郁冒等,现代医家研究认为,有39.04%的患者具有情志性疾病表现,47.81%的患者具有情志性发病因素,主张将奔豚病归属于情志疾病的范畴,认为奔豚病本质上属于郁证范畴[3]。《外台秘要》收录的12首治疗奔豚病方剂中,有11首应用人参,《本经》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安神定志法在奔豚病的治疗中应该受到重视。
本探究发现,新处方中的药物并不是现代医家治疗奔豚病的高频药物,由此可见,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既可以提取高频次相关的药对组合,亦可以提取低频次高相关的药对组合,经过软件内集成的优化算法,可以自动剔除高频次低相关的药对组合,为隐形经验的发掘和发现创造条件[10]。
参考文献:
[1]李克光.金匮要略译释[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200.
[2]耿琦,崔晨,蒋健.基于数据挖掘的奔豚气病古方用药治则规律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17):2008-2015.
[3]耿琦,崔晨,蒋健.基于频数统计的奔豚气病现代临床个案报道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7):1596-1599.
[4]佚名.灵枢经[M].戴铭,金勇,员晓云,点校.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3.
[5]佚名.难经[M].孙桐,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78-80.
[6]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1-93.
[7]支英杰.《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证治源流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13.
[8]陈延之.小品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45-47.
[9]张馨.中医四部经典[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49.
[10]卢笑晖,单崎玮.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卢尚岭教授治疗头风病用药经验[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9):5.
李明,丁艳亭,于彩云,吕翠霞.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现代医家治疗奔豚病用药规律分析[J].国医论坛,2020,35(05):22-26.
基金: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计划项目(2018-5).
分享:
目前,DN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控制血糖来延缓病情的发展,但效果甚微[2]。研究表明,肾小管细胞自噬减少是诱发DN的病理因素之一,调控自噬在维持肾脏稳态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由此推测,调控细胞自噬水平,使其趋于正常、稳定,可能是治疗DN的重要途径之一。
2025-04-18随着肥胖、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增多,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其全球患病率约为25%〔2〕。现阶段,NAFLD防治主要利用药物进行降糖、减脂,但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3,4〕。因此,亟需发现新的治疗机制以指导新型药物的开发。
2025-04-10有研究[4]表明,Morin生物/药理特性广泛,且细胞毒性低,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反应减轻卵清蛋白诱导的气道炎症。Nrf2作为调控抗氧化应激的一种关键转录因子,在诱导机体的抗氧化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5]。血红素加氧酶-1(hemeoxygenase1,HO1)主要催化血红素分解代谢成胆绿素、Fe2+和CO,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6]。
2025-04-03研究证实[4],多种病因导致PAH发生时,肺血管平滑肌Notch3信号表达增强,并且发现其与平均肺动脉压呈正相关[5],提示Notch3信号可能在PVR中起重要作用。Notch3激活后,Notch3胞内结构域(notchintracellulardomain,NICD3)释放到细胞质中,随后进入细胞核,激活下游靶基因转录[6]。
2025-04-03平贝母(FritillariaussuriensisMaxim.)是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1m,鳞茎扁圆,叶轮生或对生,花被钟状呈紫色,主要分布于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林下、草甸或河谷[1]。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其性味苦、甘、微寒,功能主治肺热咳嗽、阴虚劳咳、干咳少痰、咳痰带血等[2]。
2025-04-02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排泄困难、排便频率低、大便硬干和胃肠道排空时间长[1]。据统计,在我国70岁以上老年人便秘患病率高达10.9%,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此外,老年性便秘可引起肠梗阻、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疾病,并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3]。
2025-03-28宫颈癌属于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死亡率较高,严重危害女性健康[1-2]。化疗是目前宫颈癌患者术后主要的辅助治疗方式,而顺铂是化疗的常用药物,但易产生耐药性,导致疗效达不到预期,是化疗失败、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3-4]。因此,逆转肿瘤耐药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成为宫颈癌药物治疗的研究重点之一。
2025-03-27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α(p38αMAPK)是一个经典的抗炎靶点[1-4],同时发现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神经元损伤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5-13]。芫花素是一种在植物界广泛存在的小分子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促成骨细胞分化、降糖、抗炎、抗痴呆等多种生物学活性[14-18],其抗炎的分子作用机制并未见相关研究报道。
2025-03-20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预计到2030年,DM患者总数将增加到6.43亿,而至204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7.83亿[1]。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cardiomyopathy,DCM)作为糖尿病的一种重要并发症,其概念最早于1974年由Riff等[2]提出。当前,针对DCM尚缺乏特效治疗手段,存在靶点不明确、疗效不显著及有副作用等局限性问题[3]。
2025-03-18祛风活络胶囊(浙药制字Z20100146)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丽水市中医院的院内制剂,由三七、全蝎、蜈蚣组成,具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顽固性头部抽掣疼痛、风湿痹痛。在丽水市中医院院已有近30年的临床应用,疗效明确,安全稳定。
2025-03-07人气:5961
人气:5686
人气:5471
人气:4034
人气:332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中药
期刊人气:3012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药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4890
国内刊号:11-5442/R
邮发代号:82-302
创刊时间:199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550
影响因子:1.700
影响因子:0.961
影响因子:0.410
影响因子:1.43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