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探究中药汤剂灌肠在临床治疗中的优势。选取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8例住院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中药组和常规组,每组各29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评估其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显示:中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SF-36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中药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中药汤剂灌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提高临床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疗法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中药汤剂灌肠源自《伤寒论》[1]。中医认为,大肠属六腑之一,与肺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主传导、化物。肺为五脏六腑之主,可连接百脉,经络连接肺与大肠。中药汤剂灌肠可经直肠、结肠等部位,由肺部宣发、肃降,至机体各脏腑,起到药物治疗作用[2]。研究中药汤剂灌肠在临床治疗中的优势,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8例住院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中药组和常规组,每组各29例。常规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35.89±3.41)岁。疾病类型:肠炎10例,溃疡性结肠炎6例,肠梗阻9例,肠易激综合征3例,其他1例。中药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37.06±3.45)岁。疾病类型:肠炎7例,溃疡性结肠炎7例,肠梗阻5例,肠易激综合征4例,其他2例。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精神障碍或言语、认知功能异常者,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其他系统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影响治疗者。两组患者的自然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解痉、强心、抗感染、消炎、吸氧、止咳、平喘、补液、止泻、抗病毒、营养神经、扩张血管、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中药组给予中药汤剂灌肠治疗。中药方剂选择麻杏石甘汤、活血化瘀方、参苓白术散等,熬制300mL,冷却至30℃~44℃后灌肠。40~50mL/次,2次/d。
1.3评价指标
比较中药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胃肠道不适、嗜睡、眩晕等)。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4个等级。治愈为临床症状消失;显著进步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进步为临床症状部分改善;无效为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使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健康、社交关系、精神健康、总体健康6个维度共20条目,每个条目使用5级评分法,总分0~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对比
中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治疗效果对比
2.2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F-36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上升;中药组治疗后的SF-36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对比
2.3用药安全性对比
中药组治疗后有1例出现胃肠道不适,占3.4%,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常规组治疗后有3例出现胃肠道不适,占10.3%,2例出现嗜睡,占6.9%,2例出现眩晕,占6.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1%。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22,P<0.05)。
3、讨论
常规西药片剂治疗各类疾病虽能改善临床症状,但西药用药后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中药汤剂灌肠不仅可使药效发挥至最大,还可将药物直接送至病灶,可减少常规西药引发的不良反应,符合中医治疗原则。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直肠中含有丰富的血管束,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用药后药物可经肛管静脉、肠内静脉及肠中静脉吸收,进入机体,减少胃肠对药物的影响,有效避免血药浓度过高,引发各种不良反应。同时,药物经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参与血液循环,生物利用度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报道指出,中药汤剂灌肠在恶性肠梗阻、癌性发热、放射性肠炎、术后胃瘫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便秘等各类疾病中均有良好的疗效[3]。
研究结果显示,给予中药汤剂灌肠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SF-36评分均高于常规组。中药汤剂灌肠可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在用药安全性方面,中药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提示中药汤剂灌肠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机体耐受度高。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中药汤剂灌肠在临床治疗中的优势有以下几点:(1)肠黏膜面积大,中药进入后,可直接经直肠吸收,充分发挥中药药效,提升药物利用率。中药灌肠还可提升局部药物浓度,与口服药相比,具有抗炎、镇痛、止血、杀灭肿瘤细胞等作用。(2)中药灌肠可达到理气通腑作用,结合不同病症随证加减,达到标本兼治、补益全身的作用[4]。(3)中药汤剂灌肠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耐受度差、胃肠功能弱、肝肾功能损坏或存在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用药后药效作用发挥快[5]。(4)中药汤剂灌肠操作简便,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临床优势突出。但灌肠管、保留时间、体位、插入深度、灌肠液温度等因素均可影响灌肠效果[6]。
中药汤剂灌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具有对机体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经济方便等优点,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中瑞.中药汤剂联合中药灌肠综合疗法治疗前列腺增生伴炎症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6):200-201.
[2]李明珠,金圣博,王雪冰.清热燥湿健脾涩肠中药汤剂口服及灌肠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2018,26(03):297-300.
[3]陈炳成,梁劲军.补脾清肠方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2019,41(06):580-584.
[4]陈开平,马丽.中药汤剂内服及外用灌肠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7,35(03):74-76.
[5]陈春艳.中药汤剂鼻饲联合高位灌肠治疗重症胰腺炎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6,22(08):1391-1392.
[6]王省博,卢子杰,苏昀,等.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2):3-5.
彭树攀,邱甜甜.中药汤剂灌肠在临床治疗中的优势[J].黑龙江科学,2020(22):36-37.
分享:
随着肥胖、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增多,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其全球患病率约为25%〔2〕。现阶段,NAFLD防治主要利用药物进行降糖、减脂,但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3,4〕。因此,亟需发现新的治疗机制以指导新型药物的开发。
2025-04-10有研究[4]表明,Morin生物/药理特性广泛,且细胞毒性低,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反应减轻卵清蛋白诱导的气道炎症。Nrf2作为调控抗氧化应激的一种关键转录因子,在诱导机体的抗氧化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5]。血红素加氧酶-1(hemeoxygenase1,HO1)主要催化血红素分解代谢成胆绿素、Fe2+和CO,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6]。
2025-04-03研究证实[4],多种病因导致PAH发生时,肺血管平滑肌Notch3信号表达增强,并且发现其与平均肺动脉压呈正相关[5],提示Notch3信号可能在PVR中起重要作用。Notch3激活后,Notch3胞内结构域(notchintracellulardomain,NICD3)释放到细胞质中,随后进入细胞核,激活下游靶基因转录[6]。
2025-04-03平贝母(FritillariaussuriensisMaxim.)是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1m,鳞茎扁圆,叶轮生或对生,花被钟状呈紫色,主要分布于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林下、草甸或河谷[1]。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其性味苦、甘、微寒,功能主治肺热咳嗽、阴虚劳咳、干咳少痰、咳痰带血等[2]。
2025-04-02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排泄困难、排便频率低、大便硬干和胃肠道排空时间长[1]。据统计,在我国70岁以上老年人便秘患病率高达10.9%,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此外,老年性便秘可引起肠梗阻、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疾病,并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3]。
2025-03-28宫颈癌属于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死亡率较高,严重危害女性健康[1-2]。化疗是目前宫颈癌患者术后主要的辅助治疗方式,而顺铂是化疗的常用药物,但易产生耐药性,导致疗效达不到预期,是化疗失败、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3-4]。因此,逆转肿瘤耐药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成为宫颈癌药物治疗的研究重点之一。
2025-03-27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α(p38αMAPK)是一个经典的抗炎靶点[1-4],同时发现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神经元损伤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5-13]。芫花素是一种在植物界广泛存在的小分子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促成骨细胞分化、降糖、抗炎、抗痴呆等多种生物学活性[14-18],其抗炎的分子作用机制并未见相关研究报道。
2025-03-20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预计到2030年,DM患者总数将增加到6.43亿,而至204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7.83亿[1]。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cardiomyopathy,DCM)作为糖尿病的一种重要并发症,其概念最早于1974年由Riff等[2]提出。当前,针对DCM尚缺乏特效治疗手段,存在靶点不明确、疗效不显著及有副作用等局限性问题[3]。
2025-03-18祛风活络胶囊(浙药制字Z20100146)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丽水市中医院的院内制剂,由三七、全蝎、蜈蚣组成,具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顽固性头部抽掣疼痛、风湿痹痛。在丽水市中医院院已有近30年的临床应用,疗效明确,安全稳定。
2025-03-07自噬作为一种高级别的生命现象,目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真核细胞中。近年来不少研究证实,自噬不仅参与了脑缺血的发生发展,而且在脑缺血损伤后的恢复进程中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自噬激活后其在脑缺血损伤恢复中的作用机制还有待商榷[1]。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在临床广泛地应用于治疗脑缺血患者。
2025-02-28人气:16602
人气:11569
人气:10692
人气:10255
人气:994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中药杂志
期刊人气:2619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5302
国内刊号:11-2272/R
邮发代号:2-45
创刊时间:1955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550
影响因子:1.700
影响因子:0.961
影响因子:0.410
影响因子:1.43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