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饮食调理对肺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饮食调理方法。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体重、BMI、血红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PG-SGA得分、营养不良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体重、BMI、血清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G-SGA得分和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中医饮食调理可以提高肺癌患者体重、BMI、血清前白蛋白的水平,降低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中医饮食调理是一种有效的营养管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高发和高致死率给世界各地的医学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肺癌的治疗过程常常伴随严重的身体消耗和营养失衡,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2]。
中医饮食调理强调个体化、全面化的治疗理念,主要通过合理搭配食物,调整饮食结构,达到阴阳平衡、调理气血的目的[3]。
然而,目前对中医饮食调理在肺癌患者中的具体影响及其机制的了解仍然相对有限。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医饮食调理方法对肺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并试图为其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病理活检确诊为肺癌,已完成各项检查,年龄18~80岁,首次接受放化疗;②患者神志清楚,能看懂文字,语言沟通无障碍;③无口腔疾病;④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胃部疾病或胃部手术史;②已有远处转移者。
1.2 一般资料
于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随机选取在我院实施治疗的8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营养管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营养护理,即患者入院后,护士进行饮食指导并观察其进食情况,患者主诉进食困难时予以营养指导。
观察组在常规营养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饮食调理,主要内容如下:①进食时间和方式:每天在固定时间点让患者进食,原则上应少食多餐,叮嘱患者进食时细嚼慢咽,保证食物充分嚼碎,避免食物摩擦消化道黏膜。②食物选择:中医建议选择优质蛋白以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帮助患者维持体力和免疫功能。食物要新鲜、清洁、松软,禁止或者减少食用富含粗纤维的食物,避免刺激肠道,还要多补充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③药膳干预:在合理饮食的前提下结合中医药膳调理,可以考虑搭配一些中药汤剂,以增强治疗效果。例如,可以选用具有益气健脾、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如黄芪、白术、当归等,制成汤剂或药膳食用。④根据体质调整食物属性:中医强调因人而异,因此,在制定饮食调理方案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调整。肺癌患者的体质可能存在阴虚、气虚等情况,因此,需要针对性地选择食材。⑤合理控制进食量和进食频次:针对肺癌患者的特殊情况,建议合理控制进食量,避免食用过多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分多次少量进食,保持饮食的均衡和轻松,有助于提高食欲和减轻消化负担。
两组均进行营养管理3个月。
1.4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收集数据,包括患者体重、BMI、血红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PG-SGA评分和营养不良发生率。
PG-SGA分级标准:无营养不良(0~1分),可疑或轻度营养不良(2~3分),中度营养不良(4~8分),重度营养不良(≥9分)[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偏态资料或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 果
2.1 两组体重、BMI、血红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较
干预后,两组体重、BMI、血红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因病情进展均降低(P<0.05),但观察组体重、BMI、血清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体重、BMI、血红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较
2.2 两组PG-SGA得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PG-SGA得分无明显差异,干预后两组得分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较缓慢,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PG-SGA得分比较
2.3 两组营养情况比较
观察组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营养情况比较[n(%)]
3、讨 论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5],肺癌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研究表明肺癌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4.5%~69.0%[2,6]。中医饮食调理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烹饪方式,以增强身体的营养吸收和免疫力[7],有利于肺癌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此外,中医饮食调理还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中医饮食调理方法,观察组的体重和BM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中医饮食调理方法在促进肺癌患者身体质量维持和增加体重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中医饮食调理方法强调根据个体体质、病情特点调整饮食,这有助于满足肺癌患者的营养需求,从而改善其体重和BMI。
相较对照组,观察组血清前白蛋白有所提高。前白蛋白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营养状况[8]。这表明中医饮食调理方法在促进蛋白质合成和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方面具有积极的效果。这一点对于肺癌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因为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减轻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PG-SGA得分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G-SGA是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的一种常用工具,它综合考虑了体重变化、摄食情况、症状及生理状态等多个方面,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因此,观察组患者PG-SGA得分的降低可能表明其在饮食调理的干预下,整体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这进一步印证了中医饮食调理方法在改善肺癌患者整体营养状况方面的积极作用。
然而,两组患者在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方面的比较结果并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这可能表明中医饮食调理方法对于这两个指标的改善效果相对较弱,或者在本研究中未能达到显著水平。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更深入地探讨中医饮食调理方法对不同指标的影响机制,以更全面地了解其在肺癌患者营养管理中的作用。
本研究对象均为肺癌患者,虽然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了常规护理和中医饮食调理,但是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体重均出现了下降和PG-SGA分数增加。其主要原因如下:首先,两组患者均接受了放化疗,治疗会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溃疡和消化不良等副作用,这常常会让患者的进食量和营养摄入减少,进而导致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升高。其次,肿瘤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同时产生的代谢产物会加重身体的营养负担。此外,两组患者在面对癌症诊断和治疗时会经历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可能导致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食欲和进食习惯,导致体重下降和营养状况恶化。两组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的下降也会增加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影响营养摄入和利用。虽然常规护理和中医饮食调理有助于营养状况的改善,但还是不足以完全改善因为病情、治疗以及心理等原因导致的营养不良和体重的降低。
综合而言,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饮食调理方法在提高肺癌患者体重、BMI、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能够减少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这为中医饮食调理方法在肺癌患者营养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证支持。然而,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来验证这一结论,并深入挖掘中医饮食调理方法对不同营养指标的影响机制,以更好地指导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此外,应进一步关注中医饮食调理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个体化调整策略,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特殊需求,提高其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宗超,李哲轩,张阳,等.2020全球癌症统计报告解读[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1,7(2):1
[2]易海维,马东波,宋悦,等.肺癌患者营养不良状况的调查和分析[J].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17,4(4):453
[3]王博峰,杨建刚,赵参军,等.浅谈肿瘤患者的中医饮食调理[J].肿瘤学杂志,2018,24(9):875
[4]王昌利,吴向华,张江涛,等.PG-SGA评分与胃癌患者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肿瘤研究,2021,11(2):59
[5]支修益,杨跃,王长利,等.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外科部分[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2):28
[7]唐艺.中医饮食疗法对脑卒中康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护理学,2023,12(5):839
文章来源:董春华,何婷.中医饮食调理对肺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24,38(04):351-354.
分享: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报告,乳腺癌已取代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近年来,随着乳腺体检与筛查的普及,早期乳腺癌的发现比例显著提高。同时,相关医学研究对乳腺癌的病理机制和生物学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推动了新药研发的快速发展。
2025-04-17宫颈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全球第四位[1]。持续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humanpapillomavirus,HR-HPV)是宫颈癌发病的主要因素[2],其可通过性生活直接传播,亦可通过接触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研究发现,将近80%的有性生活的女性感染过HPV[3]。
2025-03-27最为常见,以咳嗽、体重减轻、气喘等为主要表现,随疾病进展,这些症状会显著加重,严重影响生存状况。现代医学在 NSCLC 治疗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中晚期患者预后仍然较差,且传统治疗方法如化疗和放疗常伴随多种副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在癌症辅助治疗中,尤其是在缓解症状方面优势显著。
2025-03-20淋巴瘤是一组来源于淋巴结和/或淋巴结外淋巴组织免疫细胞的恶性肿瘤的总称,多见于中老年女性[1]。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具有很强的异质性,新发病例占比较高[2-5]。该病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可累及腹腔及腹膜在内的全身各组织器官,伴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6]。
2025-03-17据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全国癌症统计数据表明,乳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骨转移作为乳腺癌晚期最典型症状之一,晚期乳腺癌患者骨转移概率达70%[2],临床主要表现为剧烈骨痛、静息痛、高钙血症和病理性骨折等,其中间歇性骨转移疼痛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过半数骨转移患者会出现骨痛,夜间加重,疼痛严重者出现强迫体位甚至截瘫。
2025-03-03在我国,肺癌患者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患者数的20.4%,大多数为非小细胞肺癌[1],由于本病缺乏早期症状,临床确诊时已为晚期,手术辅助化疗是常见治疗手段,但前者对机体损伤较大;后者存在明显毒副作用,影响生存质量,患者采用以铂类为主的一线化疗方案后,5年生存率仅为20%~30%[2]。
2025-02-21胃癌前病变( PLGC) 是指以胃黏膜萎缩为基础的肠化生和( 或) 异型增生。胃癌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形成经历了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过程。伴有肠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通常被称为 PLGC。因此,有效防治 PLGC 对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2025-02-08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越来越多,中医药协同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及优势也日渐突出,尤其是在预防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癌性疼痛的治疗和肿瘤放、化疗等治疗中中药增敏解毒方面,中医药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025-02-06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肿瘤在早期被发现,手术切除治疗的机会也大大增加。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syndrome,PGS)又称术后胃排空障碍,指在排除非机械性梗阻的情况下,出现胃内固体食物排空明显延迟的疾病,多见于腹部手术,特别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2]。
2025-01-26胃癌是一种高发的恶性肿瘤,根据GLOBOCAN最新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胃癌人数达到108.9万人,位居恶性肿瘤排名第5,并且有研究预测2040年胃癌的发病率将会更高[1-2]。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紊乱是肿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消化道癌发生的基础,其中参与葡萄糖代谢的蛋白质和代谢中间产物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发生显著变化[3]。
2025-01-20人气:18558
人气:15584
人气:15092
人气:14859
人气:1305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医肿瘤学杂志
期刊人气:4862
主管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主办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6-6628
国内刊号:44-1743/R73
创刊时间:201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2.153
影响因子:1.3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