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索蟾毒灵通过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通路抑制结直肠癌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研究。方法 将人结直肠癌HT29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对照组细胞不做处理,低、中、高剂量实验组细胞分别给予2.5、5.0、10.0μmol·L-1的蟾毒灵处理48 h。用FLAG STAT3慢病毒感染HT29细胞后,细胞分为慢病毒感染组、高剂量实验+慢病毒感染(10.0μmol·L-1)组。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克隆实验验证细胞增殖率;用Transwell实验验证蟾毒灵作用后细胞的迁移能力;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慢病毒转染效率以及细胞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药物作用48 h后,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细胞数分别为(1 003.25±255.53)、(698.00±152.25)、(562.13±31.56)和(449.50±82.40)个,侵袭细胞数分别为(932.00±188.84)、(742.22±108.64)、(514.67±124.82)和(343.56±86.42)个,p-JAK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7±0.27、0.97±0.06、0.74±0.06和0.39±0.12;对照组、高剂量实验组、慢病毒感染组、高剂量实验+慢病毒感染组细胞数分别为(906.88±211.71)、(389.00±143.08)、(1 279.38±210.34)和(604.75±12.52)个,侵袭细胞分别为(671.22±44.74)、(246.11±28.16)、(1 080.78±119.13)和(574.78±16.23)个。中、高剂量实验组的细胞增殖数量、细胞侵袭数量和p-JAK2蛋白相对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剂量实验组、慢病毒感染组、高剂量实验+慢病毒感染组细胞增殖数量、细胞侵袭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蟾毒灵可通过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结直肠癌增殖、迁移和侵袭。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社会压力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年轻人中患有CRC的比例逐渐增加[1]。目前,CRC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疗、化疗,但疗效有限,预后差,且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2]。随着中国传统医药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积累,中医防治CRC在临床优势不断凸显。蟾酥是我国传统中医药,被广泛用于抗肿瘤,研究表明,提取自蟾酥的多羟基甾体化合物蟾毒灵具有抗肿瘤、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3]。Janus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信号的异常激活在CRC表达明显[4]。本研究旨在探究蟾毒灵抑制CRC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其作用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细胞株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T-29),购自美国ATCC。
药品与试剂蟾毒灵,规格:每瓶1 g, 纯度:98%,批号:465-21-4,购自成都瑞芬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TAT3、磷酸化STAT3(phosphorylated STAT3,p-STAT3)、JAK2、磷酸化JAK2(phosphorylated JAK2, p-JAK2)一抗,均由美国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公司生产。慢病毒,由和元生物设计构建。
仪器680型多功能酶标仪,美国BioRad公司产品; Dmi1型倒置显微镜、DMIL型倒置显微镜,均为德国Leica公司产品。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5]5]
将HT-29结直肠癌细胞培养在的RPMI-1640培养基(含有10%胎牛血清)中,并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温度为37 ℃,CO2浓度为5%,培养箱湿度为70%~80%),每天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待细胞融合至80%左右时,加入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
2.2 慢病毒转染[6]6]
HT29细胞消化后记数,将细胞悬液调整为1×105 cell·mL-1,24孔板中每孔加入细胞悬液500 μL,培养24 h等待细胞贴壁。按照说明书设置不同的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组,设置MOI为0、10、20、40、80 TU·cell-1,同时设置加含5 μg·mL-1 Polybrene的培养基实验组,对照组为不处理的细胞组,观察细胞生长状态。慢病毒感染12~16 h后进行换液,去除实验组中的培养基,更换为新鲜的培养基。72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确定适合的MOI。
2.3 细胞分组与处置方法
将HT-29细胞分为对照组、低剂量实验组、中剂量实验组、高剂量实验组、慢病毒转染组、高剂量实验+慢病毒感染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不进行转染;慢病毒转染组用FLAG STAT3慢病毒转染16 h; 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予以2.5、5.0和10.0 μmol·L-1蟾毒灵处理;高剂量实验+慢病毒转染组用FLAG STAT3慢病毒转染16 h后用10.0 μmol·L-1蟾毒灵处理。
2.4 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性
用不同浓度(0、1.56、3.13、6.25、12.50、25.00、50.00、100.00、200.00和400.00 μmol·L-1)的蟾毒灵(二甲基亚砜溶解)处理细胞48 h, 用CCK-8实验检测各浓度处理后的细胞存活率并筛选后续蟾毒灵实验剂量。
2.5 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 法检测蛋白相对表达水平
按“2.3”分组处理方法处理48 h后的细胞,用磷酸盐缓冲液冲洗,冰上充分裂解后,在4 ℃离心后取上清液,用BCA蛋白定量试剂盒定量,参考文献[5]方法进行凝胶电泳,凝胶成像系统曝光检测,用Image J软件对Western blot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2.6 Transwell 实验检测细胞侵袭
在Transwell小室的底膜用基质胶铺底后,置入Transwell专用24孔板中。将处理后的细胞分别与无血清培养基300 μL混合后加入小室内;之后向小室下的孔中加入含10%胎牛血清培养基700 μL。共培养48 h后,弃去培养基,用甲醇将膜表面的细胞固定,用结晶紫染色后,将小室晾干,在显微镜下拍照,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细胞。
2.7 克隆形成实验实验检测细胞增殖
细胞以1.5×104 cell·mL-1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中每孔200 μL,24 h细胞贴壁后,加入含药培养基48 h后换正常培养基,培养7~14 d, 定期换新的培养液,培养结束后加入结晶紫染色观察细胞集落的形成情况。
2.8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
细胞以5×105 cell·mL-1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中,每孔200 μL,24 h细胞贴壁后,用200 μL枪头划痕,划痕后用磷酸盐缓冲液清洗,置于显微镜下拍照,标记拍照位置,加入含药无血清的RPMI-1640培养24 h后,置于显微镜下于同一位置拍照,计算划痕愈合率。
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2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结果
1 蟾毒灵对HT29细胞活力的影响
蟾毒灵作用HT-29细胞24 h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值为(269.52±56.91)μmol·L-1,48 h的IC50值为(71.17±12.76)μmol·L-1。选择低于IC50的3个浓度作为后续实验给药浓度,分别为2.5、5.0和10.0 μmol·L-1,药物作用时间为48 h。
2 蟾毒灵对HT29细胞复制能力的影响
对照组、低剂量实验组、中剂量实验组和高剂量实验组细胞数分别为(1 003.25±255.53)、(698.00±152.25)、(562.13±31.56)和(449.50±82.40)个,低、中和高剂量实验组的增殖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蟾毒灵对HT29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对照组、低剂量实验组、中剂量实验组和高剂量实验组侵袭细胞分别为(932.00±188.84)、(742.22±108.64)、(514.67±124.82)和(343.56±86.42)个,中剂量实验组和高剂量实验组的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4 蟾毒灵对HT2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对照组、低剂量实验组、中剂量实验组和高剂量实验组细胞迁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58.08±0.75)%、(43.10±5.60)%、(36.58±0.48)%和(14.62±4.38)%,低剂量实验组、中剂量实验组和高剂量实验组细胞的迁移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5 蟾毒灵对HT29细胞JAK2、p-JAK2、STAT3、p-STAT3相关通路的影响
对照组、低剂量实验组、中剂量实验组和高剂量实验组p-JAK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7±0.27、0.97±0.06、0.74±0.06和0.39±0.12,p-STAT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为1.67±0.24、1.30±0.26、0.66±0.39和0.31±0.14。低、中、高剂量实验组的p-JAK2、p-STAT3蛋白相对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图1。
6 蟾毒灵对HT29 STAT3 FALG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结果见图2。对照组、高剂量实验组、慢病毒感染组、高剂量实验+慢病毒感染组细胞克隆数分别为(906.88±211.71)、(389.00±143.08)、(1 279.38±210.34)和(604.75±12.52)个,高剂量实验组、慢病毒感染组、高剂量实验+慢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慢病毒感染组与高剂量实验+慢病毒感染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图1 蟾毒灵对HT29细胞JAK2、p-JAK2、STAT3、p-STAT3相关通路的影响
图2 克隆实验验证蟾毒灵对HT29 STAT3 FALG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7 蟾毒灵对HT29 STAT3 FALG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对照组、高剂量实验组、慢病毒感染组、高剂量实验+慢病毒感染组侵袭细胞分别为(671.22±44.74)、(246.11±28.16)、(1 080.78±119.13)和(574.78±16.23)个,高剂量实验组和慢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实验+慢病毒感染组与慢病毒感染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8 蟾毒灵对HT29 FLAG STAT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对照组、高剂量实验组、慢病毒感染组、高剂量实验+慢病毒感染组细胞迁移后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0.71±0.70)%、(12.76±3.08)%、(72.14±3.03)%和(37.33±3.33)%,高剂量实验组、慢病毒感染组、高剂量实验+慢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慢病毒感染组与高剂量实验+慢病毒感染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三、讨论
CRC是常见的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上升,CRC患病率逐渐提升。从中医角度来说,晚期CRC多属于肝肾阴虚、湿热瘀毒证,患者生存质量和一年生存率较低[7]。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治疗作用[8]。蟾酥是中华传统中医药医药,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耳后腺和皮肤腺体的干燥分泌物,具有解毒、消肿、强心、止痛的功效。蟾酥治疗CRC属于中医理念中的对症治疗,其单体蟾毒灵在多种肿瘤中也具有强大的抗肿瘤作用[9,10,11]。
STAT3是一种细胞质转录因子,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血管生成、炎症和免疫反应。在许多人类癌症中,STAT3的异常激活通过致癌基因的表达触发肿瘤的进展,导致肿瘤的恶性进展[12,13]。已有研究证明,在CRC中JAK2/STAT3信号通路促进CRC细胞的恶性进展[14]。研究发现,JAK2/STAT3的表达在癌症患者中,与CRC的表达更具有相关性,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蟾毒灵能抑制结肠癌细胞侵袭和转移,并且能够通过抑制STAT3信号通路介导的血管生成抑制CRC的进展[15]。
本实验以CRC细胞HT29为研究对象,体外实验证实蟾毒灵可抑制CRC细胞增殖、侵袭与迁移。本实验研究发现,蟾毒灵处理CRC细胞后,CRC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减弱,且细胞中JAK2,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减少,对JAK2和STAT3总蛋白的影响较为微弱,说明蟾毒灵能够抑制JAK2/STAT3的磷酸化水平,进而抑制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迁移。为了验证蟾毒灵是否通过抑制STAT3信号通路发挥作用,本研究通过慢病毒对HT29细胞进行感染,并运用Western blot实验对转染效率进行验证,细胞中STAT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证明慢病毒转染成功。进一步研究发现,慢病毒过表达STAT3的HT29细胞可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迁移,并减弱蟾毒灵的抑制作用,这表明蟾毒灵可通过介导JAK2/STAT3通路抑制细胞增殖、侵袭与迁移发挥抗癌功效。
本实验研究证明,蟾毒灵能有效地抑制HT29细胞增殖、侵袭与迁移,从而发挥抗CRC的作用,而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抑制JAK2/STAT3的磷酸化水平来实现的。本研究结果为蟾毒灵用于CRC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丰富了蟾毒灵抗CRC的机制。
参考文献:
[3]毛发江,黄海燕,左玲.蟾毒灵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2,56(2):87—90.
[5]尚靖,李宗恒,夏琪,等.蟾毒灵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通路诱导HCT116细胞凋亡 [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23,58(2):274—279.
[6]汪诗雯,余程,马净植.HnRNP A1-CDK2调控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23,39(8):456—459.
[7]夏乐平,周飞雪,陈文形,等.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血清CEA、CA125及生存结局的相关性探讨 [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3,30(5):837-840.
[9]卞泗善,苏庆红,滕加文,等.基于ERK5通路探讨蟾酥抑制人骨肉瘤MG-63细胞的作用机制 [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23,29(5):682—686.
[10]陈进宝,贾琳琳,吴文韬,等.蟾毒灵通过抑制M2型巨噬细胞极化抗结肠癌细胞耐药与上皮间质转化[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23,42(11):744—749.
[11]邱文艳,陈思雅,颜红,等.蟾毒灵抗肝肿瘤活性及靶向载药系统研究进展 [J].湖南中医杂志,2023,39(5):189—193.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973700,81873137); 上海中医药大学重大成果培育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21DX001);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3KFL084);
文章来源:夏琪,陈佳,何钰洁,等.蟾毒灵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4,40(13):1883-1887.
分享:
脂质代谢异常是指脂类物质在体内消化、吸收、运输、生物合成、分解代谢和储存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血液及其他组织器官中脂质代谢物,如脂肪酸(fatty acids, FA)、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过度积累的病理状态[1]。
2024-11-29最新研究发现,在较低剂量下,西红花苷-Ⅰ抗抑郁作用起效慢,需要连续给药数周后才能显示抗抑郁作用,而较高剂量西红花苷-Ⅰ单次口服给药就可以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3],初步研究表明,西红花苷-Ⅰ抗抑郁药效与其特异性作用于伏隔核多巴胺D1神经元,调控c AMP有关。但深入的分子机理仍然不够明了。
2024-11-26中医药具有多靶点调节,疗效好,药物不良反应小的优势[1]。研究发现,一些中药配伍可以通过预防肾纤维化、改善肾流变学、抗细胞凋亡和抗氧化,稳定血压来保护肾功能[2-5]。牛膝和白芍是镇肝熄风汤、清肝引经汤和壮筋养血汤等五十余首方剂中的常见药对配伍,临床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显著,两药配伍,补肾柔肝,潜阳熄风[2-5]。
2024-11-26金水六君煎出自《景岳全书》,由二陈汤与当归、熟地黄组成,具有养阴化痰之功,为中医临床治疗咳喘常用复方,因疗效显著而入选第1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2]。本实验通过复制哮喘模型,探讨金水六君煎治疗哮喘的作用,并从气道炎症及IFN-γ/IL-4失衡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临床使用金水六君煎治疗哮喘提供参考。
2024-11-26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老年CAP通常指≥65岁发生CAP的人群。中国老年患者因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病以及宿主免疫受损常发生CAP。
2024-11-23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 SVD)是一类由脑部小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所引发的伴有周围脑实质损害的全脑性疾病[1-2]。该病可导致1/4的老年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3],是引发认知障碍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 D)的主要原因[4]。
2024-11-22目前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但以上治疗方法存在不良作用明显、易复发等诸多不足。中医药通过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诱导、维持UC症状缓解,防治UC并发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探索中医药治疗UC的用药规律对于提高UC临床疗效,减轻患者及社会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2024-11-21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related diarrhea, CID)是指化疗中或化疗间歇期出现无痛性腹泻或轻度腹痛,喷射性水样便,一天数次或数十次,可持续5~7 d, 甚至可达2~3月,是化疗药物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消化道反应[1]。化疗过程中CID发生率高,在一些特定的化疗方案中,腹泻发生率可达80%,3~4级腹泻程度达47%[2-5]。
2024-11-14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许多35岁以上的妇女开始重新考虑生育问题。2017年1月2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出,目前生育二胎的目标人群达到9 000多万对夫妇,其中60%年龄大于35岁,50%年龄大于40岁[1]。这个阶段的女性已经处于生育高龄期, 即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 DOR) 的状态[2]。
2024-11-11胆石症是指发生在胆道系统内的结石疾病,临床症状与结石大小、存在部位、是否出现梗阻等密切相关,患者常表现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若延误治疗,易引起胆源性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胆道梗阻甚至胆囊穿孔,严重危害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安全[1]。
2024-11-08人气:15307
人气:14941
人气:14505
人气:13248
人气:1311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期刊人气:5109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4246
国内刊号:11-5398/R
邮发代号:2-611
创刊时间:197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550
影响因子:1.700
影响因子:0.961
影响因子:1.433
影响因子:1.56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