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我国早在党的十六大上就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设想。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就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也是我国政治稳定以及实现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前提。和谐社会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永远把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也是带领群众走向幸福的利器。下文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基于此,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学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开放的浪潮指引着新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如今,新中国已经强起来,我国还要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切有赖于政府转变角色,更好发挥职能,有赖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站在新时代的起点,面向新的社会形势,本文从政治学视角,探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途径。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学意义
1.1 政治指导思想与政治目标是高度统一的
从政治思想上说: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政治思想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是根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况提出的指导思想,在本质上他们是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都是根据我国每个阶段的国情,为完成我国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的指导思想。
从政治目标上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四个现代化国建,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政治目标上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1.2 以人为本
构建社会主义有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和谐社会就是要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手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才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因此,我国的每个阶段的目标虽然不一样,但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政治环境。
以人为本体现在政治建设中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人民当家做主是党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政治建设中的本质表现。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从而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的有机统一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学途径
2.1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领导引领和谐社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谐社会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即政府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经济、政治建设提供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改变传统的管理职能,以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建设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目标。其次,和谐社会必须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要求依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权责统一,以此来保障公权力为民所用。
2.2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得到实现,这种机制可以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不正常因素发挥调节作用,从而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与否的标志,公平正义的实现离不开公共权威,因此,必须加强法治建设,规范公共权力,保护公民的政治、经济权利。而法治的前提是民主,所以,既要加强民主建设又要加强法治建设,为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
2.3 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我国的政治建设起着决定作用,而我国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与我国的政治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也不开我国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应当紧紧围绕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体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总结社会管理规律,构建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稳固的制度支持。
2.4 稳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和谐社会的建设稳定是前提,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尤其是我国实行先富带动后富的经济计划以来,各类社会群体的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从而造就了我国政治行为的无序性,导致人民陷入权利的斗争,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依法治国,即借助法律的手段保障人民的权利,并且进一步改善国家的政治体制,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三、结束语
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意义,它在政治指导思想与目标上与我国的政治建设是一致且与时俱进的,现阶段我们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为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各种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韩桥生.从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理论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学意义[J].党史文苑,2011(04):61-62.
[2]冷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学分析[J].党史文苑,2010(22):56-57.
李丽芳.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学探讨[J].神州,2019,(28):263.
分享:
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将近两百万爱尔兰人移民北美。大多数人聚集在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城市,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从事最辛苦的体力劳动,遭到主流社会的排斥。坚定的天主教信仰、激进的民族主义,让爱尔兰移民紧密团结在教会和工会周围。他们在教会的帮助下逐步提升受教育水平,从事更专业的工作,沿着社会阶梯不断进步。
2021-08-26村民自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纵观村民自治的兴起与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因和背景。从国家层面来讲,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国家的民主化建设深入农村的必然产物;从农村本身来讲,它是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上有不同的发展,也体现着不同时期国家的建设方向和农村的发展需要。
2021-01-09政府信任既包括公众对政治共同体的态度、对政治制度和政府部门的认知,也包括公众对政治行动者的评估,其中公众信任对政治系统至关重要1。美国的政府信任呈金字塔型结构,地方政府最可信,联邦政府的可信赖性最低2,与之相反,我国的政府信任则为“央强地弱”的倒金字塔型,并出现“央地双降”现象。
2020-12-04当前,对这一时期中共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更多是从宏观层面加以阐述,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历史纵向比较研究的视野出发,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实践及其内在逻辑仍有探讨空间。本文旨在深入考察延安时期中共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相关历史经验,为新时代中共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借鉴。
2020-10-23本文精选政治学史常见题目,在论文发表过程中,好的题目能给审稿人带来初步的印象,所以论文选题对一篇文章来说是首先要考虑的文章,以下题目是收录于政治学史专业期刊上的的优秀题目,供参考。1、章士钊与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2、丸山真男的民族主义论:‘现代性危机”的反思3、历史虚无主义嬗变的新特点及其对策研究4、新冠疫情期间世界民族主义的政治异动
2020-09-04近代以来,中国的国门大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不断。为了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亡,为了拯救民众于水火,无数仁人志士不顾自己的安危,揭竿而起,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反帝反侵略成为当时的主旋律。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王礼锡便是其中一位典型的代表。
2020-06-23关于中国古代儒家的政治思想的思考方向可以有多维的路径,譬如孔子的为政以德、礼乐教化等等,但是纯粹从政治哲学的方向上看,天或天道是最无法回避或者说是最直接的致思路径,或者说考察中国政治哲学的问题域必以天道为基础、天人关系为中轴才行,而近代以来对传统哲学的思想突击也是以此为矢的的,这也从反面对此做出了证明。
2020-06-23伍德指的是一种几乎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那里的混合政体学说,“十八世纪”的追随者应该主要指的是孟德斯鸠。在这一传统政治学说中,好政体被看作混合了各种要素的存在,如一般来说占人数优势的平民、数量较少但较为殷实的贵族、才华和品德出众的人等。当然,其中最典型、最重要的是平民和贵族,或者富人与穷人这两造。
2020-06-23审视近代中国政治辞典,可能没有什么词比“革命”和“反革命”更有分量。“革命”作为近代中国的一种话语形态,脱胎于中国古代传统的“革命”意义和近代西方思想及西方“革命”概念;作为“革命”对立面的“反革命”,无论是政治意义上,还是学术意义上,都是不可忽视的话语。本文以“反革命”话语为研究对象,以此观察其时的中国政治舞台。
2020-06-23儒家民本思想主要包括孔子“仁治”的民本思想,孟子“民贵君轻说”的民本学说,以及荀子“君舟民水论”和“立君以为民”等思想。作为我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富民、惠民的主张与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诉求相吻合。
2020-06-23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政治思想史
期刊人气:1483
主管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天津
专业分类:政治
国际刊号:1674-8662
国内刊号:12-1419/D
创刊时间:2010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32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11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3.868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