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溃疡性结肠炎列表
目前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但以上治疗方法存在不良作用明显、易复发等诸多不足。中医药通过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诱导、维持UC症状缓解,防治UC并发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探索中医药治疗UC的用药规律对于提高UC临床疗效,减轻患者及社会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30
0
四神丸源于汉代《华伦神医秘传》中的“华佗治肾泄神方”,后以“四神丸”一名被《陈氏小儿痘疫方论》收录[1]。四神丸由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6味药组成,具有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的功效,主治脾肾阳虚之五更泻和久泄[2]。
37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UC)病因仍不明确,以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为主。UC是一种慢性肠道炎性反应,特点是结肠与直肠黏膜出现弥漫性、连续性炎性反应改变。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可轻可重。研究显示,UC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发病主要涉及环境、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
2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当前临床较为常见且危 险程度较高的一种炎症性肠病(IBD),患 者 主 要 表 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结 肠息肉[1]。随着 UC 病程 的 延 长,患 者 的 临 床 症 状 可能持续加剧,此时,若不能及时予以科学诊治,则 极有可能发展为结直肠癌(CRC)[2]。
4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为主要累及结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引起黏膜损伤和肠道组 织学变化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以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为主,根 据病变累及部位与严重程度亦可有关节、皮肤黏膜、 眼、肝胆等器官受累的肠外表现[1-2] 。
51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常表现为腹泻、黏膜脓血便、腹痛等症状,具有病情迁延难愈、复发率高等特点,若未能接受及时且有效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可引起出血、胃穿孔等严重不良后果,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因此,针对患者病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尤为重要。
54
UC不仅是肠道的局部病变,而且是一种与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平衡失调关系密切的全身性疾病,无法彻底治愈。大量实验及临床数据证明,中医在控制UC病情及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有突出优势,加之其多环节、多靶点的药效作用,为UC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有益方案[3]。
3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侵及肠道黏膜和黏膜下层为主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等,与结肠癌发病密切相关,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1]。随着现代饮食方式和生活作息的改变,我国UC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现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2]。
4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腹痛、腹泻和直肠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许多研究已表明UC的潜在机制包括炎症细胞的浸润、T细胞的激活、促炎细胞因子的诱导和氧化应激。但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只能消除症状,不能从根源上治愈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中医“泄泻”“痢疾”“久痢”“肠澼”等范畴[2]。《金匮翼》记载:“痢疾古名滞下,亦名肠澼,以其滞涩肠藏,下多不快,而澼澼有声也,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或下肠垢而无糟粕,或糟粕相杂,虽有痛不痛之异,然皆里急后重,逼迫恼人。”
26
UC的治疗以5-氨基水杨酸为主,对控制不良者可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但疗程较久,复发率高,并且容易出现过敏、感染、甚至增加恶性肿瘤的风险等不良反应[1],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该病属于中医学“泄泻”“下利”“肠澼”“休息痢”范畴,多由饮食不节、外感六淫、情志郁结等所致[2]。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免疫失衡、免疫细胞异常活化、炎症因子以及免疫复合物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多脏器、多系统受损的一类疾病,在临床中容易反复发作。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健康损害,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2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影响肠道下端黏膜及黏膜下层、累及结肠和直肠的炎症性肠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指出,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CFA)是肠道有益菌消化膳食纤维的关键代谢产物,以乙酸、丁酸、丙酸为主。中医认为,UC属于“久痢”范畴,病机为肠道湿热积聚、气血运行不畅。
1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特发性炎症性肠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同时病理特征包括结肠黏膜上皮坏死脱落、杯状细胞坏死、大面积溃疡形成等。亚洲地区UC发病率为1.96/105~98/105。我国UC发病率为17.24/105并呈逐年上升态势,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年均增长22.4%。
5
CMV属于β疱疹病毒科,为双链线性DNA病毒,人类是唯一的自然宿主,初次感染后,CMV可潜伏在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组织及平滑肌等。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引起脏器损伤,如结肠炎、肺炎、肝炎、脑膜脑炎[3]。文献报道CMV再激活的比例在急性重度UC患者为21%~34%[4],增加了临床诊治难度。
影响因子:1.120
影响因子:0.811
影响因子:1.146
影响因子:1.079
影响因子:0.790
影响因子:1.881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