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心血管肿瘤列表
心脏黏液瘤是原发于心腔内的一种良性肿瘤,是成人原发性心脏肿瘤中最常见的。国外多项大型尸检数据提示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发病率仅为0.0017%~0.28%,而心脏黏液瘤是其中最主要的类型,占一半以上。因为心脏黏液瘤发病率低,缺少大样本的研究总结其相关的经验。笔者研习近年来关于心脏黏液瘤的诊治的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的经验和进展,希望为相应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201
0
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血源性肿瘤,头面颈部多见,四肢、躯干次之。IH发病率高达10%左右,男女发病率为1:(3~5)。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激光、放射、冷冻、手术等非药物治疗,但各种治疗方案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所以IH尚无统一治疗标准,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口服普萘洛尔药物治疗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
143
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发病率极低,尸检中发生率为0.001%~0.028%,可产生脑卒中、栓塞事件及猝死等严重并发症。通过超声心动图早期发现心脏肿瘤,并对其性质进行初步推断,可为临床诊疗及手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总结不同类型肿瘤的特点,为早发现、早诊断增加理论依据。
167
婴幼儿血管瘤属于一种良性肿瘤,它在婴幼儿中十分常见,新生儿的患病率高达8%~12%。大多数婴幼儿血管瘤能够自然消退,但仍有部分血管瘤受生长部位、范围、生长速度等的影响,务必尽早积极治疗。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硬化剂、抗肿瘤药物、手术切除、激光等,但各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缺陷。
心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变化较大,与肿瘤位置、大小、生长速度等有关,目前临床对心脏肿瘤处理的方法以及时间需根据肿瘤的性质来决定,因此,早期明确肿瘤的良性、恶性十分重要。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心脏肿瘤的有效技术之一,可对肿瘤部位、心态、大小等进行动态观察,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因此,本研究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脏肿瘤的价值分析。
185
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的皮肤肿瘤或血管畸形疾病,身体各部位均可发病,多发生在血管丰富的位置,且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病灶位置如在眼睑、唇部及舌部等部位,处理较为棘手,临床多采用手术方式、药物注射治疗、放射治疗及激光治疗等方式,其中平阳霉素作为其中常见的一种药物,多采用常规剂量加以治疗,取得的治疗效果显著。
180
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脉管性疾病,多见于颜面部,可导致毁容、功能缺陷和心理障碍等多种不良后果,临床分类根据瘤体深浅分为浅表性、深在性和混合性三种。其中,以浅表性血管瘤所占比例最高,其病变位置较浅,一般位于真皮浅层,部分患儿瘤体会逐渐增大或向真皮深层发展变为混合性血管瘤,治疗难度随之加大且更易遗留瘢痕。
263
完整切除肿瘤组织是心脏肿瘤最根本的治疗措施。但是解剖的不可触及性和重要结构的邻近性对涉及左心系统的肿瘤切除手术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常规原位心脏切除肿瘤暴露困难,难以完整切除。为解决这一解剖问题,发展了心脏移植、体外切除、心脏重建和心脏再植等技术。本研究讨论不同方法的应用现状及进展,并描述其技术要点。
607
淋巴管瘤属于一种良性淋巴系统肿瘤样病变;该疾病有可能是先天发生也有可能因为后天淋巴管阻塞继发引起。血管淋巴管流属于脉管系统的先天性发育异常。为进一步了解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现将该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10例病理诊断为血管淋巴瘤患者,对其术前进行的CI及MRI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
314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增生性肿瘤,分为婴幼儿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丛状血管瘤、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及梭状细胞血管内皮瘤。大多数血管瘤,尤其是婴幼儿血管瘤,有自行消退的倾向,但当病变引起严重溃疡、出血及永久性毁容或破坏重要结构、影响呼吸或导致心力衰竭时,通常需要临床早期干预。
200
婴幼儿血管瘤(IH)又称为血管瘤,发病率为婴幼儿时期良性肿瘤的第一位,病理机制为中胚叶的正常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殖,其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四肢和躯干,因此,美观缺陷对患儿及家长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H的总体发病率约为3%~5%,女性多于男性,白种人发病率较高。
156
心脏肿瘤在临床上发病率极低,国外有资料报道称,其发病率仅为0.001%~0.03%,其中以左房黏液瘤发病率最高。超声检查操作简单、费用较低、无创伤性、可重复性好,在临床上成为多种疾病的有效诊断方法。有资料报道,超声可对心脏肿瘤进行有效诊断。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148例心房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心房肿瘤诊断中运用超声心动图检测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48
婴儿血管瘤是儿童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发病率为4%~5%。婴儿血管瘤于婴儿出生后数日或数周内出现,其于发生后第1年内缓慢生长,一些甚至持续到24个月,稳定数月后,其可自发消退。婴儿血管瘤由干细胞、不成熟的内皮细胞、周细胞及间充质细胞组成。然而,目前婴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仍无法完全确定。有学者指出可能存在组织缺氧、血管新生、血管生成和胎盘栓塞等机制。
134
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于面颈部、四肢、口腔黏膜、肌肉、肝脏等。随着年龄逐渐增长,部分患儿的血管瘤可自行消退,而另外一部分患儿的血管瘤则不断增殖,影响患儿的外貌和身心健康。当前,血管瘤通常采用激光手术和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而其发病和消退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儿童期一种最常见的良性肿瘤,1岁儿童的发病率约为5%~10%,其中在女性、白种人、双胞胎、早产儿、低体重儿人群中的患病比率偏高。血管瘤是由大量的血管内皮细胞构成,并且遵循一个可以预测的临床变化过程,即出生后3周内出现,3~9个月内进入快速增长期,随后逐渐自发消退。
176
影响因子:1.918
影响因子:1.435
影响因子:0.880
影响因子:3.299
影响因子:0.802
影响因子:1.077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