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2021-08-19    328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文化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及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坚定认同和理性信仰。文化自信对自身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凝聚及经济社会发展都发挥十分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围绕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内涵及树立文化自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不良倾向展开剖析,旨在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 关键词:
  • 价值判断
  • 传统文化
  • 先进文化
  • 文化自信
  • 革命文化
  • 加入收藏

一、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文化教养标志着民富的层次。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冉有曰: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教之。”对话强调了社会发展应当经历的过程: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足。精神富足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富裕,没有精神富足,难以稳固精神家园。人的心灵没有文化滋养难以安居乐业,不能获得预期幸福指数,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足。《易经》指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推动了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进一步地讲,对个人是自身能力和素养提升,对民族是精神家园凝聚和稳固,对国家是国际形象铸造和展示。文化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1]。

2.文化传播体现了国际话语权。

纵观世界,“文化已经成为国际竞争中的新焦点”[2]。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引来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迅速崛起有不适应症,“怨妇”情结太深。他们利用话语权的强势地位,利用互联网传媒不断调整舆论格局,掌控舆论导向,试图以不受国家主权约束的信息流,歪曲事实、捏造谎言、散布谣言,以此抹黑中国,干扰他国网民价值取向,引导“认知错位”。比如“利用人权幌子干涉中国内政”“新冠肺炎疫情甩锅给中国”“抹黑新疆棉花言论”等等,诸如此类负面报道屡见不鲜。西方恶毒言论攻击虽被逐个击破,但其破坏性显而易见,大大折损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对于中国广大民众而言,破解西方媒体围追堵截最有效办法,就是始终不渝地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用我们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良好形象,让世界人民了解一个立体的全面的真实的中国。

3.文化自信事关民族复兴。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3]。5 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及其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中华文明不仅为人类追寻历史溯本求源提供了最完整的范式,也为国际未来发展贡献了无穷智慧。中华文化内在自信无与伦比。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国强势入侵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及价值产生了巨大冲击。面对国运衰败、民不聊生的困境,国内的一些学术精英对自身文化的内在价值产生质疑。学者胡适曾直言,“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4]。基于拯救民族危亡的人生理想,他们甚至表明要直接或间接地倡导西化,再造中国文明。胡适提出“不要怕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4]。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对于自身文化的自卑逐步潜入国人意识当中,继而形成“崇洋”的群体情结。直至今天,这种情结依然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某些人的生活中,严重影响了文化自信的构建。

回顾180多年的历程,一百年前中华文化处于最不自信状态。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向西方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文化。经历了遥不可及、触手可及、并肩而行到若干领域超越的过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层面,还需要大力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6]文化是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5 000多年璀璨文化的深厚积淀,孕育于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实践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炼升华。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从上古时代一直到1840年,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唯一的完整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几千年没有衰落和中断的文明。仅此一点,就应该充满敬意。二是极大的包容性。《中庸·第三十章》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万物和谐共生的理念。比如儒、释、道,虽然是不同的宗教派别和文化却可以做到“大道并行不悖”。我国各民族存在差异、各具特色,但又不同而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华文化善于吸收外来先进的文化元素。例如,互联网来源于西方,“水浒”“三国”“西游”等中国古典名著广泛吸纳互联网优势,借助其平台进行文化互动,为我们当代乃至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深邃的哲理性。中国古代的儒学把学术归纳为十三种经书,“易”是十三经之首,称为“易经”,它是我国一部特殊的哲学专著。对于这个“易”字,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家郑玄解释为三,即简易、变易、不易。“易”中包含的道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关于静止与运动学说相契合。《易经》通过位移变化,将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使事物的本质清晰展现。另外,中医、中国美食、中国书法、中国画等等,都浸润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5 000多年的风雨洗礼传承下来的“根”和“魂”,为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繁荣、富强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

2.对革命文化的自信。

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价值信仰、精神取向。“革命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中国革命铺就的红色底色”[8]。如,红船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光辉产物。它们的物质遗产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精神标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行为准则是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回顾100年的奋斗历程,涌现出了无数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忘我奋斗的时代英雄和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正因如此,中华民族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备受欺凌”到走向“世界中央”。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的不畏生死、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生品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滋养。这些宝贵的精神滋养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中,默默地浸润到人民群众的灵魂深处。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革命文化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精神指引作用,始终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食粮。

3.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盖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和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要准确把握其“先进性”。特别要明确“先进性”的“即时性”和“历史性”,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源,在此基础上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以修正、完善和创新。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两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9]。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披荆斩棘、一路向前,突破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10]。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实践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加强文化领域的制度建设,坚定地把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文化遏制在萌芽状态,努力创造紧跟时代、引领世界的中国文化。


三、文化自信需要澄清的几点认识


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态度是,在理性分析对待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澄清各种错误倾向。

1.理性看待传统文化中的功利心。

这是当下社会环境中需要破解的问题。传统文化中的“权术”和“计谋”是特定环境中的产物,有其使用的边界,要理性区别对待。现实生活中,同志之间应该时时警惕那种为谋一己私利,违背“爱”和“善良”原则,视传统文化中特定环境下的“权术”和“计谋”为中国普世智慧的现象。要大力传承弘扬优秀的大众的传统文化,诸如“爱国、尊亲、重义”等。

2.警惕民粹文化入侵理性文化。

俄国历史上有一位总理大臣维特曾提出一个著名公式:先有公民,才有国家。没有公民就无所谓国家,公民的素养是影响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假如一个国家的公民普遍缺乏理性,遇到事情一哄而起或者是一拍两散,那这个国家就没有凝聚力和执行力,很难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所以,在面对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时一定要做理性思考,要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清事物背后的真相。不能遇事拍脑袋想当然,不能存在“人从众”式的妥协、盲目屈从“民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潜意识中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我们在日常的思想理论工作中要避免盲从,避免肤浅说教、就文释义,要脚踏实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注重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积极引导民众理性思考、判断和处理事务。

3.警惕文化的两种极端倾向。

即文化自大和文化自卑。文化自大是指“世外桃源”式的唯我独尊、固步自封,盲目夸大自身文化、全盘否定外来文化。日本“明治维新”在其历史上是浓墨重彩之笔,其间因广泛吸纳西方先进文明成果,迎来了发展的拐点。同时期的清朝政府采用与之相悖的“闭关锁国”政策,多次错失维新图强的机遇,导致丧权辱国,陷中华民族于困境之中。两相对比,可以看出文化自大的危害性不可小觑,应当高度重视。五四时期,一批精英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某些言论过于偏激,但他们寻求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为中华民族复兴注入新鲜血液的探索,是值得我们及后辈们好好学习、思考和借鉴的。

文化自卑倾向在于对自身文化缺乏科学认知,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文化自卑极易造成对自身文化迷失,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泥潭。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较量尤为激烈,西方敌对势力为遏制中国发展,无所不用其极,历史虚无主义便是其惯用的伎俩。他们采取各种卑劣手段,丑化中国的革命史,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业绩,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比如:无视历史事实、抹黑革命先烈的名誉,诸如对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邱少云等肆意污蔑;在“文化大革命”的失误上做文章,把矛头指向开国领袖毛泽东。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意图在于通过恶意攻击、诋毁中国人的“精神标识”,干扰影响进而左右我国民众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以期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苏联就是前车之鉴,应该高度警醒。如何避免这种倾向?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先锋队”是指在事业中起先头引导作用的人或集体。具体来讲,是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党员干部同志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广大民众勠力同心、不懈奋斗,共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让马克思主义理念深入人心,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树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理念。践行“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民服务解难题。“小事”当中意蕴“大文化”,群众的日常琐事,对于经办人来讲,可能是举手之劳,但对于群众或许是牵一发而动全家之大事;“小事”当中也意蕴“大情怀”,日常工作的点滴,折射了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因此,党员要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基础。特别要重视对群众日常生活琐事的处理,把群众满意度、点赞率作为我们工作的追求目标。引导广大民众自觉了解、判断、尊崇、信仰马克思主义。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根基,才能更有效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扰。

总之,文化自信要在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基础上,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精华、去除糟粕”的原则,对传统优秀文化和外来先进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外来先进文化创造转化,不断融入壮大自身文化,锻造中华文化发展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荣开明."文化自信"的独特作用和重大意义[N].光明日报,2018-09-14(06).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6.

[3]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M].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D19: 4.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2).

[5]潘宏.论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8-10-09(05).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 533.


文章来源:王秀红,汪健.文化自信:意义·内涵·判断[J].延边党校学报,2021,37(04):61-6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华文化论坛

期刊名称:中华文化论坛

期刊人气:165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8-0139

国内刊号:51-1504/G0

邮发代号:62-52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