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戏曲文化保护视域下梁红玉故事高校传承的有效策略

  2022-05-24    16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梁红玉故事主要叙事形态是戏曲形式,围绕梁红玉击鼓战金山展开。梁红玉戏曲在演化过程中逐步丰富,主题由忠君转变为爱国和抗争精神,具有高校传承价值。而在戏曲高校传承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应当下生活节奏、缺少专业教师队伍和传承形式单一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开拓新媒体传承、古今观念融合传承以及学生创作实践传承等高校传承路径。

  • 关键词:
  • 戏曲传承
  • 戏曲形式
  • 戏曲文化保护
  • 梁红玉
  • 高校教育
  • 加入收藏

2017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要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的总目标;同一年8月份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事实意见》让“戏曲进校园”活动应运而生,政府政策成为戏曲传承保护的保驾护航者。但就目前“戏曲进校园”的推行现状来看,“戏曲进高校”作为其中同样重要的一环,其研究与实践却远不如“戏曲进中小学”深入广泛。

梁红玉戏曲的高校传承也正面临困境,而细究其故事的核心内涵可以发现诸多与当下时代精神的暗合之处,具有相当的高校传承价值。结合新时代要求重新发掘梁红玉戏曲是必要且有意义的,同时也将是一次对“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探索性实践。


一、梁红玉故事的核心文化内涵及演变


梁红玉作为著名的巾帼英雄,形象主要活跃于民间故事和戏曲中,史书中记载不多。梁红玉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化,情节上体现出一定的生长性,在这些生长性中,其抗争精神逐渐成为核心文化内涵并被不断加强,同时在进入近代后,梁红玉也具有了“自由、平等、公正、爱国”的文化意义。

(一)南宋阶段:丰富化与英伟化

梁氏首次出现于南宋李心修撰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它以官修史书为基础,广收私家记载,经严密考订,所写又是本朝事,因此最接近史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收录的梁氏文献有勤王护驾、擂鼓战金山、织薄为屋、去世赐银四个情节,其间还有通过赏赐表现皇恩隆重的片段。相比韩世忠,梁氏相关内容很少,她在事件中的作用分别是传信、击鼓、后勤,都是一些辅助性工作。朝廷对其赏赐意在鼓励协助国家作战的女性,这与南宋的国家形势有关,并没有扩大宣扬梁氏的贡献。作为史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的梁氏形象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也无所谓内涵和深意,但此书可作为梁红玉故事演变的对照。

南宋宁宗时期,章颖的《南渡十将传》记载了梁红玉故事的重要情节之一:“梁夫人亲执桴鼓,虏终不得渡。”《梦粱录·卷二》记载:“有王六大夫,原系御前供话,为幕士请给,讲诸史俱通,于咸淳年间,敷演《复华篇》及《中兴名将传》,听者纷纷。”[2]因此梁红玉故事此时应有一段民间口头传承经历。

到罗大经《鹤林玉露》时,民间梁红玉故事已初具形态。不同以往梁氏附属于韩世忠故事,《鹤林玉露》为梁氏单列一篇《蕲王夫人》。文章较多笔墨描绘了梁韩初见的“梦虎”情节,富有奇幻色彩,满足读者猎奇心理。梁氏因错看韩世忠成虎,觉得他定非凡人,便“深相结纳,资以金帛,约为夫妇”[3],这一生长情节为梁氏加上了慧眼识才的一面。故事又增加梁氏弹劾韩世忠的情节,梁氏便多出大公无私的美德。《鹤林玉露》并未提到梁氏直接参与战争,表现的只是她作为将军夫人的识大体、有智慧,“其明智英伟如此”[3]。虽然情节简单,但梁红玉形象已有一个基本轮廓,她有胆有识、忠于国家、大义灭亲,故事内涵则在褒扬忠君思想。

(二)明清阶段:女性化、英雄化到多元化

元代梁氏只在《宋史》中出现过两次。一次在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韩世忠妻梁氏在傅军中,胜非以计脱之,太后召见,勉令世忠速来,以清岩陛。梁氏驰入世忠军,谕太后意。世忠等遂引兵至,逆党惧。”[4]一次在卷三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三》:“梁氏疾驱出城,一日夜会世忠于秀州。”“梁夫人亲执桴鼓,金兵终不得渡。”[4]梁氏在《宋史》中只被一笔带过,没有独立的故事和评价。

明代张四维的《双烈记》和陈与郊的《麒麟罽》是梁红玉故事成熟完整的体现。梁红玉在《双烈记》中首次拥有了“红玉”这个名字,其出身也得到明确,是教坊老鸨的亲生女儿,原是东京人,随驾南渡。在《鹤林玉露》的基础上,故事对甘露寺订盟、勤王护驾、擂鼓战金山、黄天荡纵贼进行了详细描写。《麒麟罽》与《双烈记》情节类似,但美化了梁红玉的出身,将她定为官家女子,被拐骗而卖入娼家,并强调她坚守贞洁。《麒麟罽》中的梁红玉形象更有官家女子做派,目光长远,对政治军事有更多见地。总体上来讲,《双烈记》中梁红玉是智慧的市井妇人,《麒麟罽》中的梁红玉形象则雅化、英雄化,有更多官家夫人的智慧。这两部作品的价值观依然围绕忠君展开,体现了宗法社会下“家本位”的社会生态现实。[5]发展到《杨国夫人传》时期,梁红玉被赋予武艺,“生有神力”“可张二十石弓”“射二百步而无虚发”“任侠好义”,遇到韩世忠更是豪爽地“自赎妾之”,甚至还自领一支“娘子军”。类似的形象还出现在《英烈夫人祠记》中,梁红玉同样是“以角抵技闻”的“女团练”,结局也是战死沙场。

总体上来看,在《双烈记》和《麒麟罽》阶段,梁红玉先经历了一个女性化的过程,她身上关于女性美德的部分被着重强化。她成为一个贤内助,事业上支持丈夫,用兵时出谋划策,韩世忠轻敌时好意提醒。文章还增加了心理描写,思念出兵在外的丈夫,丈夫轻敌犯错时矛盾焦急。梁红玉的雅化,被赋予官家夫人的地位,贞洁、识大体,本质上仍属于女性美德的强化,是文人对贤惠妻子的想象。然而梁红玉的抗争精神这时已初步显露,她对抗出身、不愿为妓,以及鼓励丈夫为国御敌都体现出这一精神。

从《杨国夫人传》开始,梁红玉形象又开始向将军化、英雄化的方向发展。她具有武艺和英雄气概,能与士兵同苦乐,巾帼英雄气息也越发浓烈。韩世忠在故事中的作用减弱,后期梁红玉忠勇超过韩世忠,韩世忠反倒暴露出一些缺陷,需要梁红玉去提点引导。命运方面,韩世忠的作用也显得不再重要,梁红玉能凭借自己的力量与出身抗争。这些情节的改变是为故事主题的变化服务的,它们直接凸显了梁红玉的爱国精神和抗争精神,这也成为此后梁红玉故事不变的主题。

自梁红玉的将军形象定型后,梁红玉故事的抗争和爱国主题也基本稳定,在清代的《说岳全传》中,这样的主题以同样的方式被再次强调。《说岳全传》中,梁红玉几乎承担了梁韩故事中所有出谋划策的任务,与秦桧对峙时,梁红玉更是展现出超人的胆气和正义感。这一时期,梁红玉对自身命运和外敌侵略的抗争都更为强烈,不仅表现为智慧上的建言献策,还表现为武力上的直接对抗。作为岳飞的同路人,梁红玉的爱国思想也同样突出,她成了一个心忧家国的豪气巾帼。

基本故事定型后,文人又将梁红玉故事作为素材改写,服务于自己的思想。如贾茗撰写《女聊斋志异》中《梁夫人》一篇,以书写女性故事为前提,其将军形象又有所缓和。还有一些清代的梁红玉故事选取一些片段以抒己志,其中梁韩卸甲闲游的故事最为多见,如杨潮观的《翠微亭卸甲闲游》,这些故事以梁韩受诬退隐为背景,抒发对政治家国的看法,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实际上这种担忧也是爱国精神的延续,只不过是一种更曲折的表达。

(三)现代阶段:传统继承与当代探索

梁红玉戏曲经过上述传统改编,抗战后又再度流行,进入近代转变与当代探索的三个时期,不同时期主题方向各异。在这种继承与多元化演变之下,梁红玉故事也展现出与当代对接的潜力。

近代转变阶段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对梁红玉故事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著名的有梅兰芳饰演梁红玉的《抗金兵》、尚小云的《战金山》和欧阳予倩改编的《梁红玉》。《抗金兵》通过对梁红玉智慧和英勇的描绘,说明赢得胜利的条件。《战金山》中的梁红玉形象丰满,任侠仗义,有家国情怀,能够大义灭亲。《梁红玉》围绕黄天荡一役展开,宣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鼓舞女同志参与战斗[6]。由于抗战时期文化精神的需要,社会支持“多演富有民族意识的历史剧和编排救亡图存的新剧本”[7],这三部戏曲突出表现了梁红玉的爱国情怀,价值观由传统戏曲中的“家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

当代探索阶段,主要的作品有李六乙的《梁红玉》。这部作品包含现代词汇,融合中西剧艺术形式,拆解梁红玉的传统形象。梁红玉在这里没有固定的形象特色,也没有巾帼英雄的身份,仅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存在于舞台,只是一个观众熟知的名字,在剧中是一个没有定位的女性形象。

然而,梁红玉戏曲在当代不是只能作为消解材料,传统定位下的梁红玉戏曲精神依然可以与当代对接。她流寓京口为妓却拈枪弄杖、任侠好义,体现了她对自由的追求;她遇到落魄的韩世忠能够“自赎妾之”,并对自己的出身不卑不亢,暗含了她的平等观念;她在军营抓奸细时大义灭亲、在丈夫轻敌时弹劾丈夫,体现了她的公正;而梁红玉作为巾帼英雄最突出的便是她的爱国之心。自由、平等、公正、爱国,正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要求,因此传统梁红玉戏曲蕴含着对接当代的潜力,适当的改编,删改其封建落后情节,强化具有现代精神的情节,梁红玉戏曲在当代依然有教育意义。


二、梁红玉戏曲的高校传承现状


对部分高校学生关于“戏曲进高校”了解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一、高校学生对传统戏剧知识了解较薄弱。被调查学生中对京剧了解的人达74.01%,对黄梅戏了解的也达半数,但对其他地方剧种如昆曲、川剧、秦腔、越剧等了解的人数就大大减少;对于比较经典的曲目如《西厢记》《牡丹亭》等了解的超过半数,而一些相对冷门的戏剧如《龙凤呈祥》《荆钗记》等了解的只有5%左右。高校学生对戏曲掌握只浮于表面,大部分人对唱念做打等基本知识不了解。二、高校“戏曲进校园”举措落实并不到位。戏曲进校园,首先体现在戏曲演出团体进高校演出,而调查结果中“所在学校一年开展戏曲进校园表演次数”为0次的就高达53.11%,仅有6.78%的学校一年会有三次及以上的戏曲演出。调查中关于“所在学校是否开设戏曲相关课程”和“所在学校有没有戏曲社团”的结果都各占50%左右,说明近一半的高校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和课程设置,校园推广戏曲文化的理论阵地较为缺失。

面向学生展出的梁红玉相关戏曲编排重点仍在强调其巾帼英雄的气概,在当下高校群体中知名度便不如其他巾帼英雄,如花木兰、穆桂英,其相关演出也相对较少。得益于高雅艺术进校园新形式——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建设,许多大学纷纷引进优秀戏曲曲目,如清华大学2019校园戏曲节演出了17目戏剧,其中包括《穆桂英挂帅》在内共4场京剧。其他高校剧目展出多为:一、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如《牡丹亭》《红灯记》等;二、能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戏曲,如京剧《江姐》、评剧《火种》等;三、与地方特色文化融合的戏曲,如扬州2020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主要展出了扬剧《王瞎子算命》、扬州清曲,而最能体现梁红玉精神的金山一战所处地——镇江,却没有其相关戏曲进高校。

高校学生对梁红玉戏曲的改编创作相对中小学来说也较少。2019年衢州第九届“婺剧进校园”开幕即为《巾帼红玉》,由开化县明德小学学生演出;2017年第十八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奖获得者要菁屿在山西文博会上表演了《战金山》;2015年东莞市群众戏剧花会大赛戏剧类金奖为少儿粤剧折子戏《梁红玉》……几乎每年都有中小学生对梁红玉相关戏曲进行表演。而在中国文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新华网、人民日报等网站上以“梁红玉”或“战金山”和“高校”为关键词、以2015-2021为检索年限,只检索到湖北理工大学学生于2018年在湖北省校园优秀节目展演上表演京剧《擂鼓战金山》一则报道。

传统戏曲走进高校遭遇瓶颈,而梁红玉戏曲在高校传播之少,所展示的核心精神之局限更令人担忧。如何让梁红玉核心文化内涵通过戏曲形式契合当代精神,还需进一步探索。


三、梁红玉戏曲高校传承路径探究


戏曲高校传承有助于活化戏曲传承、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价值观养成和审美能力培养。然而,现下的戏曲高校传承存在传承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师生不够重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样化的戏曲高校传承路径。

(一)符合高校教育特点的传承路径

高校戏曲教育需落到实处,聘请专业戏曲教师开设课程、进校指导。梁红玉戏曲无论是表演还是鉴赏都有一定难度,没有前景预设就观看戏曲演出很难品味出其中韵味,甚至可能因看不懂而产生厌烦心理,因此,一定的戏曲知识储备尤为重要。而即便是一些人文社科类的高校教师对戏曲也只是略知一二,难以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只有戏曲专业演员、教师才知道如何让学生快速建立起戏曲知识框架,在指导学生戏曲社团活动时还能亲自上阵示范。例如江苏大学兰韵戏曲社团就聘请了小生演员冯俊桦为指导教师,策划了“体验戏曲文化感知中国魅力”留学生欣赏中国戏曲夏令营、师生戏曲专场等活动,在第十四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会、第十三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等比赛中都表现不凡,可以说是一个值得其他高校学习借鉴的典范。

高校戏曲教育也应符合实际,加大戏曲选修课实践的合理性。戏曲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它的教学不能因循旧制地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而应该通过观看“像音像”“音配像”,让学生一览大师风韵,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上戏曲。选修课的考核也应灵活多变,如观看多少场戏曲演出可以记相应学分,参与戏曲课堂表演可以计入平时成绩等。

(二)符合高校学生特点的传承路径

高校学生富有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并且有较强的表达欲望。梁红玉戏曲的传承可顺应高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梁红玉戏曲的校园传承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剧本改写、服道化设计、舞美设计等尝试,甚至让学生自己排演。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直接地学习戏曲知识、体会戏曲魅力;通过观众反馈和自我反思,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提升。由于创作的需要,学生还必须回归传统戏曲进行学习,这便同时推动了学生对传统戏曲话语和美学原理的传承。而学生的创作成果,也能为现代戏曲传承所借鉴吸收,形成新的基因与活力。

其次,可结合高校学生热爱社团活动的特点,在校开设戏曲社团。戏曲社团能够促进戏曲爱好者的交流,并挖掘潜在观众。为扩大社团影响力,还可联合民乐社、艺术团等其他组织,合作完成戏曲表演。鉴于学生的创造力,社团中戏曲的传播方式将变得更为多元,快闪、街演等方式,可以在学生内部吸引到更多关注。

(三)符合新时代的传承路径

在新媒体高度发展的新时代,戏曲可以乘上娱乐媒体的东风。与其期待学生能够主动接触高雅的传统戏曲艺术,不如顺应新媒体时代趋势,将戏曲以短视频、美图试妆等娱乐形式渗透入学生生活。学校可组织学生贴合社会热点进行戏曲片段表演,并发布在学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对于梁红玉戏曲传承,高校还可借鉴美图软件,开发戏曲试妆小程序,举办“最美梁红玉”评选活动,让学生在自拍的同时学习戏曲妆容知识。新媒体时代戏曲传承要注意贴合当下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满足他们情怀和精神需要,不能死守教条而与群众脱轨。[8]因此戏曲高校传承应尤其注意适应高校学生时尚、快节奏的生活。

在传承过程中也要注意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融为一体。有些观念,如自由、平等,虽然在过去的梁红玉故事中不作为表现主题,但由于现代社会的需要,在高校传承时可以通过改写强调出来。梁红玉身上的女性主义精神可被着重刻画,而忠君思想则可淡化,转变为忠于百姓、忠于人民的立场。

梁红玉的形象以民间故事和戏曲的形式流传了七百余年,因其核心文化中一以贯之的中华民族抗争、爱国等优秀精神在各个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焕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进校园”是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全方面的优秀人才、坚定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必要举措。只有结合当今社会时代特点,突破戏曲传承困境,才能让梁红玉精神重焕生机,让经典永流传。


参考文献:

[1](宋)李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全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吴自牧.梦梁录[A]元老等周峰点校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306.

[3]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雯.从传统戏到“新戏剧”:梁红玉本事的生态演变[J].理论月刊,2011,(01):133-135.

[6]王永恩.论欧阳予倩抗战时期的戏曲改编成就--以《桃花扇》《梁红玉》《栏从军》为例[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7,(04):35-44.

[7]田汉.剧艺大众化的道路[J].上海周报,1946,(38).

[8]祝克懿.样板戏:话语对传统戏曲话语的传承与偏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123-133.


文章来源:徐可,郎诗睿.戏曲文化保护视域下梁红玉故事高校传承研究[J].今古文创,2022,(22):93-9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上海戏剧

期刊名称:上海戏剧

期刊人气:74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0559-7277

国内刊号:31-1154/J

邮发代号:4-119

创刊时间:195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