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广西地区HIV感染人群HCV抗体阳性率的流行病学现状与特点

  2020-06-08    56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了解左侧蝶骨嵴脑膜瘤采用CT平扫结合MRI扫描诊断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以2010年-2016年在广西7家医院就诊的HIV抗体阳性的广西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人口学资料及HCV抗体检测结果、HIV/HCV共感染途径等资料。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方法或Fisher’s精确检验,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个样本率的多重比较。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共选取HIV抗体确证阳性患者6154例,其中HCV抗体阳性409例,阳性率为6.65%[95%可信区间(CI):6.03%~7.27%],其中男性HCV抗体阳性率(7.97%)高于女性(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294,P<0.01);18~44岁年龄段HCV抗体阳性率最高(10.47%),45~59岁年龄段次之(5.44%),均高于其他年龄段,两两分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静脉吸毒人群HCV抗体阳性率最高(75.12%),静脉吸毒+性接触次之(70.00%),均高于其他感染途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HIV抗体和HCV抗体均为阳性的患者中,静脉吸毒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感染途径,其中男性以静脉吸毒居多(72.30%),女性则以性传播为主(57.58%),2种人群在感染途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8~44岁年龄段患者静脉吸毒比例最高(71.58%),其次为45~59岁年龄段(63.27%),其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两两分析比较提示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60~80岁年龄段性接触传播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两两分析比较提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IV感染者中,静脉吸毒者合并HCV感染的危险性是其他途径感染者的60.385倍(95%CI:7.909~461.017),静脉吸毒+性接触者合并HCV感染的危险性是其他途径感染者的46.667倍(95%CI:4.144~525.501)(P值均<0.01)。结论广西地区HIV感染人群HCV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高的流行病学水平,男性HCV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青年人群HCV抗体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男性、中青年人群主要经静脉吸毒途径感染HIV和HCV,而女性、老年人群则主要经性接触途径感染HIV和HCV;静脉吸毒是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关键词:
  • HIV
  • 丙型肝炎抗体
  • 流行病学研究
  • 肝炎病毒属
  • 加入收藏

HIV与HCV共同的感染途径决定了二者具有较高的协同感染率。目前,全球HCV感染率约2.8%,1.3~1.5亿人感染HCV[1]。早期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提示,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而近年调查[3]结果显示为0.43%,属于HCV低流行地区,而HIV感染人群合并HCV感染率在11.6%~85.0%[4],显著高于一般人群HCV感染水平。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的推广,获得性免疫陷综合征相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在明显下降,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之后终末期肝病成为HIV/获得性免疫陷综合征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这种趋势在HIV/HCV协同感染者中尤为明显[5]。研究[6-7]表明,HIV的协同感染加速了HCV的自然病程并且增加了HCV相关肝病的病死率,HCV的协同感染也可能加速HIV自然病程的发展并且增加了HIV相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HIV合并HCV感染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基于目前尚缺乏较为系统的广西地区HIV感染人群合并HCV感染的流行病学数据,本文通过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分析广西地区HIV/HCV共感染人群的流行病学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广西东、南、西、北、中等地区的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北海市人民医院、百色市人民医院、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鹿寨县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7家医院在2010年-2016年收治的HIV抗体确证为阳性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剔除非广西户籍的患者,收集基本人口学资料、HCV抗体检测结果以及感染途径等临床信息,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广西地区HIV感染人群HCV抗体阳性率,不同性别、年龄及感染途径HIV感染人群中HCV抗体阳性率,HIV/HCV共感染人群在性别、年龄的感染途径构成比分布特点和HIV/HCV共感染人群的危险因素等方面流行病学信息。本研究方案经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号:2013-KY-桂科-101),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方法或Fisher’s精确检验,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个样本率的多重比较。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0.01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HIV感染人群HCV抗体阳性率

共纳入HIV感染者6154例,其中男4304例,女1850例,年龄3~90岁,平均(47.9±12.1)岁,HCV抗体阳性409例,阳性率为6.65%,男性HCV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94,P<0.001)。按照青年前期、青年、中年、老年及长寿等各阶段年龄标准划分为≤17岁、18~44岁、45~59岁、60~89岁、≥90岁5个年龄段[8],其中18~44岁年龄段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高,45~59岁年龄段次之,但均高于60~89岁年龄段,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6154例患者中,包括感染途径在内等信息均完整的病例共3514例,其中男2445例,女1069例,年龄5~90岁,平均(47.9±12.2)岁,静脉吸毒人群HCV抗体阳性率最高,静脉吸毒+性接触次之,但2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133,P=0.715),二者均高于单纯性传播、感染原因不明以及其他人群,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表1)。

表1不同性别、年龄、感染途径HIV感染人群的HCV抗体阳性情况

2.2不同性别、年龄HIV和HCV抗体共阳性人群感染途径构成比特点

HIV和HCV抗体均为阳性的409例患者中,男343例,女66例,年龄22~80岁,平均(40.7±6.1)岁,HIV/HCV共感染人群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占66.99%(274/409),其次为性接触传播,占29.83%(122/409),静脉吸毒+性接触占1.96%(8/409),经输血传播占0.24%(1/409),其余为感染原因不明,占0.98%(4/409),未发现母婴传播者,静脉吸毒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感染途径。

男性患者中,以静脉吸毒所占比例居多,其次为性接触;女性患者中,以性接触所占比例居多,其次为静脉吸毒,未发现经静脉吸毒+性接触感染者,因此男性以静脉吸毒为主,女性则以性接触传播为主,二者在感染途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HIV/HCV共感染人群中,≤44岁年龄段以静脉吸毒所占比例为主,其次为性接触传播;45~59岁年龄段以静脉吸毒所占比例居多,性接触传播次之,未发现经静脉吸毒+性接触、母婴传播或输血传播感染者,60~80岁年龄段则性接触传播为主,其余为静脉吸毒。≤44岁年龄段患者静脉吸毒比例最高,其次为45~59岁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90,P=0.122),但其比例远高于60~80岁年龄段以及其他年龄段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80岁年龄段性传播比例高于18~44岁年龄段、45~59岁年龄段,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表2)。

表2不同性别、年龄HIV和HCV抗体共阳性人群感染途径构成比特点[例(%)]

2.3HIV感染人群合并HC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剔除感染原因不明病例,对资料均完整的HIV抗体确证为阳性的3442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应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HIV感染人群中,感染途径与感染HCV有关(P<0.01),性别、不同年龄段与感染HCV无显著相关性(P>0.05)。同理,对上述单因素分析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者中,静脉吸毒者合并HCV感染的危险性是其他(包括输血、母婴传播、私人诊所牙科治疗等)途径感染者的60.385倍[95%可信区间(95%CI):7.909~461.017,P<0.001],静脉吸毒+性接触人群合并HCV感染的危险性是其他途径感染者的46.667倍(95%CI:4.144~525.501,P=0.002)。静脉吸毒和静脉吸毒+性接触是HIV人群感染HCV的独立危险因素(表3)。

表3HIV感染人群合并HCV感染的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本研究所纳入的HIV感染人群HCV抗体阳性率为6.65%,与Freitas等[9]报道的巴西中西部地区HIV感染人群合并HCV感染率基本一致,均显著高于全球一般人群HCV抗体阳性率水平(3%)[10]以及我国早期报道[2]的一般人群HCV抗体阳性率水平。HIV合并HCV具有较高的协同感染率,除了与它们共同的感染途径有关外,还可能与细胞免疫在抗HIV感染过程中起的作用有关,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缺陷,最终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不能有效抑制和清除侵入机体的病原体[11],从而导致HCV感染率较普通人群明显升高。但是本研究提示广西地区HIV感染人群合并HCV感染率均低于全球HIV感染人群HCV感染率水平(10%~30%)[12]以及Lu等[4]报道的我国HIV感染人群HCV抗体阳性率水平,比国内包括湖南、云南、广东、湖北、河南、上海、天津等省市[13-17]在内的多数地区HIV感染人群HCV感染率要低。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全国一般人群HCV感染率下降有关(1996年普查为3.2%[1],2006年降为0.43%[3]);另一方面,也可能与HCV具有高度异源性等因素有关[18]。蒙志好等[19]曾在2007年-2009年对广西桂中地区HIV感染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HCV抗体阳性率为22.5%,高于本研究结果,提示广西各地区HIV感染人群HCV抗体阳性率可能分布不一致,差异较大。此外,本研究采样时间为2010年-2016年,显示广西地区HIV感染人群HCV抗体阳性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目前处于较低水平。

近年中国艾滋病疫情评估报告提示,广西为全国HIV感染的高发省(区/直辖市)之一。201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治中心[20]公布的数据显示,性接触途径仍为目前国内HIV最主要传播方式,而静脉吸毒则为目前HCV最主要传播方式。国外学者[9]研究发现,静脉吸毒是HIV合并HCV感染的显著性独立相关因素之一,同时国内学者[4]研究发现,静脉吸毒为HIV合并HCV感染者主要感染方式,其比例甚至高达58.2%~91.6%。本研究提示静脉吸毒以及静脉吸毒+性接触感染的HIV人群HCV抗体阳性率最高,静脉吸毒占HIV合并HCV感染者的大部分,静脉吸毒的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的危险性是其他途径感染者的60多倍,静脉吸毒以及静脉吸毒+性接触是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上述学者研究结果以及张旻等[21]对全国多地区的调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张旻等[20]研究表明,既往有偿供血的HIV感染人群比例相对较高,同时是合并HCV感染的危险因素,但本研究中仅发现1例患者经输血感染HIV/HCV,样本量较少,未进一步行统计学分析。而经性接触或母婴传播途径HIV感染者HCV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3%~6%)[22]。国外学者[23]较早期调查研究发现因性暴露的HIV感染人群中,HCV合并感染率低于20%。本研究中经性接触HIV感染者HCV抗体阳性率仅为2.53%,与国内学者对HIV感染高发地区河南、北京等地调查研究结果相近[24]。此外,本研究中女性、老年人群静脉吸毒比例相对较低,而性接触比例相对较高,因此女性以及老年HIV感染人群HCV抗体阳性率较低。至于母婴垂直传播等其他感染途径是否为HIV感染人群合并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和报道较少,仍需进一步探讨。

静脉吸毒主要集中在青年男性人群,本研究也显示,男性、中青年患者主要经静脉吸毒方式感染HIV/HCV,而静脉吸毒为HIV感染人群合并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解释了男性、中青年患者HIV合并HCV协同感染率较高的原因。广西地处中国西南边境,毗邻毒品产地“金三角”,吸毒贩毒现象较为普遍,人口流动大,静脉吸毒人群不断增加,HIV/HCV共感染仍不能忽视。

与单纯HCV或单纯HIV感染不同,HIV/HCV共感染对机体造成双重打击,包括潜在的免疫抑制问题、与之相关的肝脏病变问题、抗病毒治疗药物的肝毒性以及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带来更为复杂的医学难题。多数研究[24-30]表明,HIV对HCV的生活周期和自然史产生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降低了HCV自发清除率,增加了急性感染者发展为慢性感染的危险性,人感染HCV后,约20%~50%的感染者可以自发清除病毒,成为丙型肝炎自愈者,而HIV/HCV共感染者,HCV自发清除率则低至5%~10%[24],究其原因可能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慢性免疫激活作用等因素有关[25];另一方面,HIV的协同感染提高了HCV感染者血清和肝组织HCVRNA载量,降低了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IFNγ水平,加速肝炎自然进程和发展为肝硬化以及原发性肝癌的风险[26-30]。此外,合并HIV感染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HCV的病毒学应答及不良反应均存在不同程度影响[31],HIV对HCV的影响几乎已达成一致共识,但HCV对HIV的影响仍有争议。多项研究[32-33]表明,HCV的协同感染促进了HIVRNA的复制,导致T淋巴亚群遭到进一步损伤,免疫功能受损加剧。然而,也有学者研究[34-35]发现,与HIV单纯感染者相比,HIV/HCV共感染者CD4+以及CD8+T淋巴细胞调亡数量更少、HIVRNA载量较低。尽管如此,至少目前仍缺乏强有力的研究或证据证明HCV或其他的病毒协同感染对HIV感染者发挥确切的有利作用[36]。

单纯HIV感染者主要经性接触方式感染,而单纯HCV感染以及HIV/HCV共感染者主要经静脉吸毒感染,随着社会性观念的开放以及吸毒贩毒行为的泛滥,HIV、HCV以及HIV合并HCV感染率仍可能呈上升趋势,因此对HIV感染者进行HCV抗体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至今尚无有效疫苗预防HIV、HCV或HIV/HCV共感染,因此,HIV/HCV共感染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HIV/HCV共感染不仅仅是2种不同病毒在机体内简单的机械性叠加,二者在体内存在复杂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了HIV/HCV共感染者临床特点的多样性,使评估患者病情及建立合理的治疗方案均变得更为困难。严厉打击吸毒贩毒违反犯罪行为,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洁身自好,倡导健康行为方式,切断HIV/HCV传播途径,才能降低HCV和HIV的感染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12):1961-1979.

[2]戴志澄,祈国明.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上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3]陈园生,李黎,崔富强,等.中国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9):888-891.

[8]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对人类年龄段划分有新标准[N].湖南农机,2001(6).

[13]马建新,王江蓉,沈银忠,等.上海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合并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微生物与感染,2006,1(4):207-210.

[14]李林,鲍作义,隋洪帅,等.我国部分地区HIV感染者HCV协同感染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1):9-11.

[15]丁莉莎,张国强,江洋,等.湖南省HIV患者合并感染HBV及HCV现状调查及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1,1(5):358-362.

[16]李重熙,刘俊,白劲松,等.昆明地区2010年~2016年HIV/HCV共感染流行特征[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39(12):103-107.

[17]郭燕,宁铁林,周宁.天津市2011-2015年吸毒人群HC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7,24(3):178-183.

[18]季阳,庄文,杨翠,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献血者10年追踪观察[J].中国献血杂志,2004,17(6):399-403.

[19]蒙志好,韦一,杨日耀,等.广西桂中地区艾滋病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7):607-608.

[20]张旻,胡清海,赵飞,等.不同地区及途径HIV/HCV合并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2):1409-1411.

[21]高艳青,娄金丽.HIV/HCV共同感染对HCV病毒清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5):3594-3595.

[22]刘金花,孙焕芹,赵艳,等.HIV对HIV/HCV共感染患者丙型肝炎病程进展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7):738-742.

[23]武志峰,张文光,杨萱.合并HIV感染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11):1837-1840.

[24]王海斌,游晶,刘娜.HIV/HCV混合感染对HIVRNA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9):3149-3151.

[25]赵金花,赵艳,孙焕芹,等.HCV对HIV/HCV共感染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30(6):501-504.

[26]王景泉,郭彩萍,李在村,等.丙型肝炎病毒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共感染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毒载量影响[J].临床荟萃,2007,22(3):162-164.


陈旭,苏明华,江建宁,等.广西地区HIV感染人群HCV抗体阳性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36(1):88-9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期刊名称: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期刊人气:257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4149

国内刊号:33-1340/R

邮发代号:32-29

创刊时间:197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