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确保安全稳定的运行PET/CT设备,降低故障发生率,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必须严格执行PET/CT的日常质量控制。本文主要从PET的日常质量控制(DailyQC)、均匀性测试、探测器归一化校正、空间分辨率测试、PET/CT图像融合测试等几方面研究PET的质量控制。实践证明,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日常质量控制,能降低PET/CT的故障发生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率,实现其价值。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它将PET和CT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集功能与解剖影像于一身,其优势己经被临床所认识,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尤其在肿瘤诊断、分期等方面有其绝对优势[1-2]。因此,越来越多的医院已配置或准备配置这一核医学科最先进的医疗设备。然而,机器的高成本势必推高机器的维修成本,那么如何降低PET/CT的维修成本,提高机器的正常使用率成为核医学科和设备科常规工作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CT的质控与维保知识已经比较普及,本文通过对我院引进的飞利浦GEMINIGXL-16型PET/CT设备的实践工作,从PET的角度探讨PET/CT的日常质控和预防性维护保养,总结分析保障PET/CT日常运行的方式和方法。
对PET控制的项目包括:日常质量控制(DailyQC),均匀性测试,探测器灵敏度校正(归一化),空间分辨率测试,PET/CT图像融合测试,共5项。
1、日常质量控制
PET的DailyQC可确保探头系统的完整性。其步骤如下:将Philips(飞利浦)提供的DailyQC模型(专用支架上装有放射性点源22Na,活度为3.7MBq)置于PET机架的指定位置,选择自带的DailyQC程序进行每日质控。包括:系统初始化、基准数据收集、光电倍增管增益检测、能量测试与分析(表1)、发射扫描正弦图收集与分析。要求:每天扫描计划开始执行前都要执行该质量控制程序,而且必须保证每个项目都通过,DailyQC才算通过。
表1 能量分辨率结果
2、均匀性测试
测定探测器对视野内任一均匀活度源的探测能力。由于计数的统计涨落及探头的非均匀响应,在均匀源的图像上会造成计数偏差,该偏差越小,均匀性越好[3]。模型的均匀性图像可以分反映PET的性能状况,同时也反映由CT或其他穿透源本身或(和)衰减校正后造成的图像非均匀性。因此,通过每次测试模型的均匀性图像,可以直观地评价系统的运行状况。
均匀性测试分为断层均匀性、体积均匀性和系统均匀性。采用NEMA1994标准模型及采集重建方法,在每一断层图像上,以中心为圆心,勾画一直径为175mm的圆形感兴趣区(ROI),再用正交的直线将该感兴趣区分成多个边长为10mm的小正方形区域。用这些小正方形区域中的计数可计算各种均匀性。根据厂家提供的测试程序进行测试即可。
我院检测条件:放射源为740MBq(20mCi)18F-FDG;采集矩阵128×128;采集层厚2.00mm;重建层数115。采集完毕后,根据厂家提供的设备检测程序,由计算机自动求出有效视野(UFOV)和中心视野(CFOV)的积分值(IU)和微分值(DU)。PET的断层均匀性通常由UFOV和CFOV的IU和DU表示。我们分别对标准模型中的水散射体和不规则散射体中心层面的断层均匀性进行测算(水散射体所处的中心层面为40~42层,不规则散射体所处的中心层面为69~71层,下同),其结果见表2~3。由于GB/T18988.1-2003《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性能和实验规则第1部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中未对均匀性以及PET/CT断层图像位置匹配误差等参数给出具体评价指标,所以,我们结合实验结果以及临床实际图像质量进行综合判断,均匀性结果符合临床要求,可供同行参考。
表2 水散射体中的断层均匀性
表3 不规则散射体中的断层均匀性
3、探测器归一化校正
PET中有成千上万个探测单元,受其各自几何位置和性能差异的影响,例如晶体条发光效率、晶体条与光电倍增管的耦合、晶体条对符合线的张角不同等因素,使其探测效率不尽一致。其校正方法是利用均匀分布的放射源,测量每个测量单元的计数响应Di,i=1,…,M,M是PET探测单元总数,算出归一化因子(NOPMi)。
NOPMi以文件方式存于计算机,在对病人进行PET测量时,将测量值乘以相应归一化因子就实现了探测器效率校正。归一化校正可由机器提供的校正程序自动完成,全程5min。
4、空间分辨率测试
重建图像的半高宽(FWHM)能反映PET在最佳状况下能达到的最高分辨性能[4]。测试方法:选用放射性同位素是18F离子,比活度1480~2220MBq/mL。用注射器针头滴1滴在玻璃板或胶片上,用长度为100mm、内径≤1mm、外径≤2mm的毛细管吸取2~5mm18F溶液,制成活度为1.85~3.70MBq的点源;将3个点源固定在一个XY平面支架上,用激光定位线将模型置于视野中心,分别在1/2轴向FOV和1/4轴向FOV两个位置测量,每个位置测量3个点,分别为(0cm,1cm),(0cm,10cm),(10cm,0cm),每个点测量3个方向的FWHM。采集程序及数据处理均由仪器提供的测试程序自动完成,并给出空间分辨率测试结果。要求:PET轴向空间分辨率(0cm及10cm处)分别为<6.5mm,<7.0mm;横向空间分辨率(1cm及l0cm)分别为<5.7mm,<6.5mm。我们对不规则散射体中心层面的断层(断层数69~71)的空间分辨率进行了测算(表4),其结果符合临床需求。
表4 空间分辨率
5、PET/CT图像融合测试
PET/CT最大的优势就是将PET和CT的图像结合起来获取功能信息与结构信息,能大大提高诊断准确性[5]。PET/CT图像融合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以下简要介绍PET/CT图像融合的测试方法。
选用Philips提供的圆柱体空心模型(该模型直径为300mm),内注入148MBq的18F溶液,测试时,模型由支架固定在扫描床的前端,体模紧邻其后,启动临床全身扫描程序,完成1次完整的PET/CT扫描采集,然后滤波重建CT及PET横断层图像,并进行图像融合,观察PET和CT配准情况。从PET模型断层图像上观察分辨最小球的直径,作为空间分辨评估,利用PET和CT的位置偏移距离来计算图像位置的匹配程度(用mm表示)。测量选取了不规则散射体中心层面的断层(断层数69~71)的图像位置匹配程度,其结果见表5及图1。要求PET和CT的匹配误差≤1mm,显然机器的匹配误差不符合要求,提示要进行校正,不然会影响图像质量。
表5 CT与PET断层图像位置匹配误差
6、结语
PET/CT的安全稳定的运行和质量保证是PET/CT得以广泛开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配备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仪器,加上精心维护与保养,保证机器的使用率,降低故障发生率和误操作率[6-8]。希望我们对飞利浦GEMINIGXL16PET/CT质量控制的工作经验能启示大家对PET的质量控制与保养的认识,形成科学的标准化的统一管理体系,使核医学的这一利器能发挥其巨大的临床效用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孙涛,韩善清,汪家旺.PET/CT成像原理、优势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27(1):1581-1582.
[2]耿建华,陈盛祖.PET的质量控制与验收测试[C].全国PET/CT新技术研讨会暨PET读片会资料汇编,2005.
[3]李德志,赵新明,何洪涛,等.GEMINIGXLl6PET-CT的验收与NEMA标准的应用[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0,34(4):230-234.
[4]欧阳习,尹吉林,李小华,等.NEMANU2-2001标准在国内PET/CT性能测试的整体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9,(8):28-32.
[5]张秀文,张永寿,刘乃致,等.PET/CT的日常维护与保养[J].实用医药杂志,2012,(8):767-768.
[6]孙涛,韩善清,汪家旺.PET/CT成像原理、优势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1):1581-1582,1587.
余冬兰,刘阳萍,易畅,等.PET/CT的PET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2015,(5):125-127.
分享:
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不仅发病率逐年增加,而且发病年龄也开始趋于年轻化,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1-2]。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而此时不符合手术适应征患者的治疗方法有限,严重影响其预后生存率[3]。
2025-03-21常规轴位二维CT和(digitalradiography,DR)检查是踝关节扭伤的最常用检查方法,但两者均存在骨碎片及骨折显示不完整、显示空间立体感不强、漏诊率较高等问题,使得外科医生在阅片时难以进行准确判断[2]。DR检查是数字化X线摄影,可清晰获取机体组织结构和形态,易发现病变。
2025-02-07孤立性肺结节 (SPN) 是肺部影像学检查中常见的病变之一,通常通过胸部 X 光或 CT 影像发现。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等特征,医生需要进一步评估其良恶性,以便做出合理的治疗决策。然而,传统的单期 CT扫描在评估 SPN 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漏诊,影响患者的预后。
2025-01-28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特征是在睡眠期间上呼吸道完全或部分塌陷的反复发作,导致氧饱和度下降和/或觉醒。它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有关,但对胸主动脉大小的影响仍然颇具争议。先前已报道睡眠呼吸暂停症严重程度与主动脉瘤(AA)大小之间存在正相关;然而,这些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发现不一致。
2025-01-15研究发现,该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患者约有50%~70%[2]。本病多发于儿童群体,男性患儿居多,可导致全身性错构瘤样发育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临床治疗该疾病主要为药物(mTOR抑制剂、抗癫痫药物等)、手术治疗,部分患儿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治疗无效后可转为手术治疗,以达到预期疗效。
2025-01-15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CT设备的逐渐完善, CT检查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相较于X线片而言,CT检查可 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从而为疾病诊治提供可靠依据[1-2]。然 而,CT检查过程中可能存在明显的电离辐射,相关研究发现,CT 辐射剂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扫描图像的质量,甚至会影响患者患 癌风险[3]。
2024-12-26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PLB)是一种高度精准的微创技术。由于该技术拥有高准确性、实时监控和适应性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肺部病变的诊断,尤其在不适合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中。多项研究显示,该技术的总体活检成功率高达90%~95%。与传统的X线或超声引导相比,能在更深层次的病变上获得更高的取样成功率和更低的假阴性率。
2024-12-16CT增强扫描检查是临床常用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临床极高的诊断价值,可明确病灶病变情况,有助于对诊疗产生指导性的作用。但由于检查的环境相对封闭,由此极易诱发患者因为检查环境密闭所产生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检查效果。因此,为了确保患者能够在接受检查前保持平静的心态,减少焦虑和恐惧,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2024-12-16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将CT作为胃癌术前评估的常用无创性检查[4],CT可以观察胃癌原发灶范围及周围淋巴结大小、形状及强化特点,但对淋巴结的定性价值有限。能谱CT成像利用物质分离技术和单能量成像,可以对病变组织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使CT成像从宏观形态学进入微观定量研究领域[5]。
2024-12-11随着国内耳内镜手术的不断推广,耳内镜下中耳手术技术越发成熟,应用也更为广泛,已逐步替代显微镜,成为耳外科常用手术方式。相对于显微镜,耳内镜手术具有广角视野并可抵近观察等特点,但也受单手操作及镜头易受血雾污染等影响。同时,外耳道作为耳内镜手术的唯一通道,更为弯曲及狭窄的外耳道对于初学者而言仍具挑战。
2024-12-10人气:7029
人气:6861
人气:6646
人气:5988
人气:567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CT理论与应用研究
期刊人气:1622
主管单位:中国地震局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4140
国内刊号:11-3017/P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923
影响因子:1.022
影响因子:1.831
影响因子:0.793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