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经过了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很是成功,我国的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广泛种植,已经为我国优势高产打下了坚实而持续的基础,对病虫害防治的绿色科学防控,也大大降低了农业生物灾害伤害,更好地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对栽培技术实行集成推广,并对农作物高产稳产有效地推动,而这些成就的获得,都因为国家重大的惠农政策和系列法规的根本保障,更是因为农技推广体制机制的主动适应和改革创新,因为条件建设持续改善和重大项目有力支撑。我国农技经过了四十年的推广,在这过程中经历了恢复发展、快速发展、多元发展阶段,现阶段我国正“一主多元”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展望未来,农技推广要立足新时代、适应新要求、勇担新使命,引导调优种植结构、调高供给结构,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投入品使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坚持开放的大体系观,为了构建高效全能的“一主多元”新型体系,从而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壮大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种植业生产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粮食总产量比1978年翻了一番,尽管人口增长4亿多,但粮食人均占有量从310kg提高到440kg,增长40%,过去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4亿人“吃不完”[2];其他农产品供应充足,过去是“淡季短缺、有啥吃啥”,现在是“一年四季,吃啥有啥”。这些成绩的取得,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农业科技进步靠的是科研和推广双轮驱动,其中,科研是源头活水,推广是载体渠道,两者缺一不可。40年,我国农业科研成就斐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成果。40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成就卓著,把大量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1、主要成就
40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取得辉煌成就。
1.1 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
奠定高产优质基础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优良品种是高产的基础。40年来,我国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3万余个,实现了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5-6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6%,常规品种种子商品率提高到70%以上,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从27%提高到43%以上[3]。一是主要农作物品种经历了5-6次更新换代。40年来,全国共审定推广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品种3万余个,近10年审定推广的品种超过1.5万个[4]。推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更新换代5-6次。其中,常规水稻经历了5次更新换代,杂交水稻经历了6次更新换代,黄淮海冬小麦品种完成了5次更换。玉米品种经历了5次大的更新换代。二是提高良种覆盖率。良种覆盖率代表良种推广范围程度。改革开放后,破除了良种繁育和供应体系的限制,良种生产销售市场化,大大促进了良种推广应用,大田作物良种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5%左右提高到目前的96%以上,我国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化。三是提高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优质杂交种种植比例显著提高,杂交玉米种植比例从80%左右到99%以上,杂交水稻种植比例从不到0.5%到50%以上,杂交油菜和杂交棉花种植比例分别达到80%和30%:常规品种种子商品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0%左右提高到70%以上。四是推广绿色优质和特色品种。2015年开始,陆续开展籽粒机收玉米品种、节水和抗赤霉病小麦品种、适宜轻简化栽培早熟水稻品种、机采棉花品种的国家级区域试验,2017年以来全面推进杂粮杂豆、瓜菜果茶等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5]。截至2018年年底,国家已审定推广18个籽粒机收玉米品种[6-7]。登记29类特色作物品种10325个[8]。
1.2 推动土肥水科学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肥料是农作物的养分,水分是生命之源。40年来,我国大力推广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技术,稳步提升耕地产出能力: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促进新型肥料推广应用,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大力推广节水旱作农业技术,提升粮食水分生产力。一是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摸清了土壤和耕地家底。实施中低产田改良、沃土工程、土壤有机质提升、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项目,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特别是2006年启动实施了“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推动全国秸秆还田面积达到7.2亿亩,种植绿肥面积6571万亩;据国家耕地质量监测,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04年的22.5g/kg到2017年的24.4g/kg,平均提升8.5%。大力开展土壤退化治理,东北黑土退化区、南方土壤酸化区、北方内陆盐渍化区、西南石漠化区得到有效治理,奠定了粮食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二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20世纪80年代,推广测土施肥技术,通过测土化验,推荐施肥。20世纪90年代,在UNDP项目支持下,引进了先进的土壤测试方法,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探索建立了测土、配肥、生产、供给、施用一条龙服务模式。2005年以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7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8.5亿亩,技术覆盖率85%,配方肥用量占到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总用量60%以上.有机肥施用面积5亿亩,化肥机械深施面积5.5亿亩。科学施肥带动化肥利用率从30%左右提高到37.8%。三是推广农作物节水种植技术。水稻上,大力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改以往的大水串灌为薄水管理、干湿交替灌水,每亩省水100m3以上。小麦上,黄淮海地区推广小麦节水栽培技术,从原来的浇5-6次水减少到2.4次水,亩节水100m,左右。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以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渠道防渗、畦灌、沟灌等为主的节水灌溉工程迅速发展,其中水肥一体化面积超过1亿亩003。全国粮食水分生产力由2002年的0.826kg/m3提高到2016年的1.03kg/m3。四是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我国旱地面积超过10亿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推广机械耕翻、坡改梯、地膜秸秆覆盖、抗旱坐水种、经济植物篱、集雨窖等传统旱作技术,为促进粮食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以来,大规模推广应用全膜覆盖、集雨补灌、蓄水保墒、抗旱抗逆等现代旱作节水技术。近年来,山西省通过推广因雨种植、集雨补灌等技术,推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实现了环境生态性、生产绿色化和产品有机型。
1.3 推广病虫草害科学防治,为作物生产保驾护航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40年来,全国病虫草鼠害年均防治面积从16.7亿亩次增长到83.8亿亩次,粮食作物年均挽回损失占总产量的比率由7%提高到15.4%,目前年均挽回粮食产量近1亿t、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4%以下[12]。历史上“千年蝗灾”得到有效治理,水稻“两迁”害虫、黏虫、草地螟等迁飞性害虫危害大幅下降[13]。一是植物检疫守护产业。40年来。植物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置封锁了数余种新发疫情;实现了柑橘黄龙病、稻水象甲等老疫情不暴发成灾:构建疫情阻截带加强封锁,将马铃薯甲虫控制在新疆北疆长达25年,将苹果蠹蛾阻截在甘肃兰州以西,将柑橘黄龙病遏制在长江中游主产区的上游[14];检疫审批监管由分到统,创建并运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种子苗木引种、调运等检疫审批在线申请、动态跟踪和持续监管。二是精准测报指导防控。40年来,全国逐步建立了贯穿国家一省一市一县一监测点的5级病虫测报网络体系[16],推广应用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引,研发应用了马铃薯晚疫病实时预警系统、小麦赤霉病实时预警系统等精准测报装备和物联网测报技术,显著提高了监测预警能力。重大病虫害长、中、短期预报准确率稳定在85%、90%和95%以上;病虫预报信息通过电视、网络、手机、广播、简报等多渠道发布[19],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三是推广新型农药及药械利用技术。40年来,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已淘汰43种高毒高风险农药、限用23种农药,高毒农药所占比例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70%以上,降为目前仅占1.2%。大力推广农药新品种、新剂型、新器械,农药利用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30%左右提高到38.8%。大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2018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实施统防统治15亿亩次,覆盖率达到39.3%。据测算,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全生育期可减少农药使用1~2次,减少农药用量20%左右。四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2006年以来,全国各地开始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综合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的局面。2017年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5.5亿亩,绿色防控覆盖率27.2%t,示范区减少化学农药施用达到30%以上。推动化学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负增长。
1.4 推广农作物综合栽培技术,促进高产稳产优质
40年来,一大批重大综合栽培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促进大田作物种植技术实现多次大的更新升级,促进园艺作物设施化栽培广泛应用,推动农作物生产实现从低产到高产,再到高产优质高效的飞跃。一是推广大田作物高产技术。20世纪80年代。大力推广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到1989年推广面积达到4.12亿亩。粮食亩增产50kg左右[223;推广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2017年推广到1.4亿亩,成为小麦生产主体技术。20世纪90年代,大力推广稻茬小麦及夏玉米少免耕、水稻抛秧等轻简高效技术,目前全国免耕栽培年应用面积约3亿亩,其中玉米免耕面积1.6亿亩。2008年以来,大力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2012年建设万亩示范片1.25万个,粮食示范片平均亩产较全国平均水平高200kg以上㈣。近年来。高产创建从万亩示范片。向整县(市)示范推进,形成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并进一步向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发展。二是推广蔬菜设施栽培。1978年,我国园艺设施面积约8万亩,2015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6163.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800万亩。我国独创的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蔬菜配套栽培模式与技术,可常年不加温生产喜温蔬菜:同时,在南方大面积推广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解决了新鲜蔬菜瓜果周年供应问题。2009年以来,启动了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推广园艺生产关键技术,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动园艺产业提档升级。三是推广优质水果种植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广优质水果品种和配套高产技术。如苹果70%以上更换为优质的富士系苹果,推广以套袋为核心的苹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显著提高果品质量。推广柑橘优质品种,调节品种结构和熟期搭配,在适宜地区发展晚熟品种,改变了过去4~9月基本供应断档的局面,实现了周年供应。四是推广地膜覆盖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从国外引进地膜覆盖技术,在蔬菜等园艺作物试验成功后,迅速向粮棉油等作物发展,成为我国农作物生产上的一项重大技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一般可使农作物增产30%~50%。近年来,全国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超过3亿亩[24],其中,粮食作物地膜覆盖栽培超过1亿亩,油料作物3200多万亩,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6000多万亩。蔬菜和瓜果类1亿多亩,其他特色作物也积极示范推广应用。
2、基本经验
40年来,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2.1 政策法制是根本保障
为稳定和发展农技推广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其中中央1号文件20个,明确农技推广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规定农业技术推广的职能、机构设置、经费保障,对各个时期的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20世纪80年代,以恢复和稳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重点,促进农业综合技术应用于生产。90年代以巩固和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重点,注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1世纪以来以促进多元农业技术推广发展为重点,鼓励科研教学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注重提升农技推广效能。国家先后颁布实施8部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体系建设、经费保障、农技推广组织、农技推广工作等作出明确法律规定,为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明确提出“国家扶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建立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稳定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原则、规范、保障机制等,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明确了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法律地位,并规定中央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给予补助。
2.2 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
40年来,体制机制创新始终贯穿农技推广事业发展。一是机构整合提升效率。198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重点办好县一级推广机构,逐步把技术推广、植保、土肥等农业技术机构结合起来,实行统一领导,分工协作,使各项技术能够综合应用于生产。”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对县级农技机构普遍进行了整合,形成能统一调配的技术中心。同时,根据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和方便农民需要,统筹配置服务资源,成立综合性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整体功能,提高技术推广工作效率。二是管理创新强化队伍。中央文件多次强调要创新管理体制,增强农技推广能力。1982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做好推广人员考核、晋升、表彰和奖励工作。2009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择优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推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度,严把基层农技人员“人口关”,确保了较高素质人才进入基层推广队伍。通过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和考评制度,对乡镇农技人员实行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考评的办法,起到了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作用。三是激励机制焕发活力。国家在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激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推广工作。1983年国务院74号文件决定,农技人员到基层工作,向上浮动一级工资。1985年中央6号文件提出,农技人员可以通过开展技术承包、创办经营实体等方式,提高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收入。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中“一个衔接”政策的实施。普遍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水平。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针对基层农技人员的职称倾斜政策,不再将论文和成果作为评审的限制条件,进一步激发了农技人员开展推广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2.3 条件建设提升能力
40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技推广条件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大投入,有效改善了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和手段,极大提升了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一是县级推广机构建设。1979-1998年,通过专项投资、商品粮基地县建设、商品棉基地建设和扶贫投资等渠道,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4亿元,建立和完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近2000个,配套了化验室、培训室、图书室、陈列室等设施。二是乡镇推广机构建设。中央累计投入58.5亿元。用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改善3万多个乡镇推广机构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基本实现办公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三是专用设施建设。国家大力支持检验检测、监测、试验等专用设施建设,为有效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重要手段。目前。建成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350个、国家品种区域试验站430个;土壤肥料化验室2140个、墒情监测点400个:全国病虫害测报区域站1030个、鼠害监测网点140个、疫情监测点5000个。
2.4 重大项目提供有力抓手
以项目的方式推广重大农业技术是中国的成功经验。1987年国家开始实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长达近20年。2004年以来的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推进重大推广项目实施,包一6一括测土配方施肥、沃土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高产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有机质提升补贴等。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发挥了很好的平台支撑作用和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是加快重大技术推广应用。重大项目提供了技术集成组装的平台、综合应用的渠道和示范带动的样板。如丰收计划,1987~2000年共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57类、1000多项次,水稻旱育秧和抛秧、小麦统一供种和精量半精量播种、玉米地膜覆盖、棉花泡沫酸脱绒包衣、节水和旱作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重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又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不仅推动了主体技术应用,而且带动化肥机械深施、机械喷施、种肥同播、有机无机配施、种植绿肥等技术,以及果菜茶滴灌、喷灌、渗灌水肥一体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促进了农技推广体系稳定和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在推广技术的同时,改善了工作条件。提升了装备水平,把各级农技推广机构有效地组织起来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如植保工程,1998~2013年,国家投资近50亿元,在全国26个省、105个地市、1800多个县实施,每个项目县建设1栋楼、1个病虫观测场,配备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和2辆下乡工作用车,并配备不少于6名植保专业技术人员,有力稳定了植保工作队伍。三是推动了农科教大协作。重大工程和项目为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提供了合作平台,把科教推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如农业科技人户工程,构建了“专家组一技术指导员一科技示范户一辐射带动农户”的农技推广模式,每年组织5000多名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的专家,约1.5万名基层技术指导员到基层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体系发展
体系发展是有效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经历了恢复发展、快速发展、多元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多元推广主体全面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3.1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0年)
主要特点是适应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了相应的农技推广体系,实现了恢复发展。198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恢复和健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实加强技术力量”,为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随后,中央、省、地市相继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各地大力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到80年代末全国半数以上县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基本建立起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推广机构,村设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五级一员一户”的农技推广体系)。到1990年,全国种植业推广系统共有机构58176个,职工人数316342人。其中,县、乡级机构分别为7761和46249个,人员分别为152898人和122833人。与1978年相比,机构和队伍都明显壮大。
3.2 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
主要特点是在巩固强化县级推广中心的基础上,突出加强乡镇推广机构建设,促进了农技推广事业快速发展。1991年国务院59号文件强调指出,“把乡级技术推广机构定为国家在基层的事业单位,其编制员额和所需经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需要和财力自行解决”。1996年中央2号文件提出,“各级政府都要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并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定性、定员、定编和经费保障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切实按国家有关规定在今年内落实”。各地认真落实中央精神,促进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构更加健全,队伍更加稳定,作用更加突出。到2000年,全国种植业推广系统共有机构53478个,人员407387人。其中,县级机构7655个,人员162693人;乡级机构44563个,人员220851人。
3.3 多元发展阶段(2001-2011年)
主要特点是稳定和改革农技推广体系,在充分发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农技推广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当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先后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农技推广服务主体,但还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2001年,国务院《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1l~2010)提出,要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2004~2010年连续7个中央1号文件都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出部署,极大地推动了多元推广主体发展。农业科研教学单位通过与地方政府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开展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和培训等农技推广活动。科技部2002年开始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研教学单位科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农民合作社在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施行后得到快速发展,到2011年达到52万多家,在自身从事生产的同时,为农民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和信息服务。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为农民提供良种统供、病虫统防、农业生产资料统一配送、农业生产耕种收机械作业等服务。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企业在生产销售农资产品的同时开展相关配套技术服务。通过这一阶段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院校、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到2011年,全国种植业推广系统共有机构30969个,人员330981人。其中,县级机构10839个,人员142322人:乡级机构18272个,人员158871人。
3.4 融合发展阶段(2012年以来)
主要特点是在强化公益性推广的同时,推动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性服务组织等合理分工、高效协作,形成“一主多元”融合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格局。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地方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积极探索多元融合路径。浙江等地建立以科研专家和推广专家领衔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安徽、江西等地采取合署办公、挂职派驻、领办创办服务组织等形式,推动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联合开展农技推广工作。2017年,农业部开展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探索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新机制新模式。2018年,农业农村部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探索促进农科教产学研大协作、大联合,形成农技推广服务的强大合力。我国农技推广工作进入了“一主多元”融合发展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农技推广要坚持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方向,围绕产业、产出、产品价值主线,推进要素、模式、技术集成创新。一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引导调优种植结构、调高供给结构。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积极适应消费提档升级新需求,在农产品多样性和质量品质提升上下功夫。要大力推广优质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为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中,把过高的资源消耗降下来、把过多的农业投入品使用减下来。促进农业绿色投入品应用,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模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等技术,强化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三是在推进农技推广体系“一主多元”改革建设中,让“主体”更强、让“多元”更活。让“主体”更强,就是要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国家队”作用,统筹解决基本农情信息监测、重大疫病防控、产品质量监管、农业生态环保等公共性、基础性问题;同时,按照接续农业科研、融合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传导新型经营主体路径,加强重大、关键、共性、绿色技术的集成熟化、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让“多元”更活。就是要引导和支持多元主体开展农技推广工作。鼓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专家积极参与农技推广,支持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要坚持开放的大体系观,积极促进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同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进行分布式点融、同种植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覆盖式网连,使“国家队”“特种兵”“作业面”协同发展,形成有序高效全能的农技推广“一主多元”新型体系,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接续奋斗。
参考文献:
[1]张云华.关于粮食安全几个基本问题的辨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8(5):27-32,33.
[2]中国青年网.韩长赋:过去我们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4亿人吃不完[EB/OL].[2018-03-07]/[2018-12-2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业部关于加快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工作的通知[EB/OL].[2017-05-203112018-12-20].
[4]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EB/OL].[2018-12-2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7年第1号[EB/OL].[2017-03-30]/[2018-12-2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547号[EB/OL].[2017-06-29]/[2018-12-20].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65号[EB/OL].[2017-10-20]/[2018-12-2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93号[EB/OL].[2018-12-04]/『2018-12-20].
[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化肥农药利用率稳步提高提前三年实现零增长目标[EB/OL].[2017-12-21]/[2018-12-2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04-22],[2018-12-20].
[1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部土壤和水重点实验室.2009年中国农业用水报告[M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12]刘万才,刘振东,黄冲,等.近10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J].植物保护,2016,42(5):1-9.
[13]陈友权。王建强.我国植物保护事业发展成就与前景展望[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4,35(10):1-7.
[14]马茁,姜春燕,秦萌。等.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昆虫的分布与扩散[J].应用昆虫学报,2018,55(1):1-11.
[15]王晓亮.李潇楠,常均,等.全国植物检疫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原则和设计思路[J].中国植保导刊,2015,35(11):70-75.
[16]张跃进,吴立峰,刘万才,等.加快现代植保技术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J].植物保护,2013,39(5):l一8.
[17]黄冲,刘万才,姜玉英,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37(5):196-199,205.
[18]黄冲,刘万才.我国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化发展进程、现状与推进思路[J].中国植保导刊,2018,38(2):21-25.31.
[19]刘万才,黄冲.我国农作物现代病虫测报建设进展[J].植物保护,2018,44(5):159-167.
[20]江娜。王腾飞.李国龙.与农业现代化同频共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药发展纪实[N].农民At报,2018一ll一12(1).
[21]新华网.全国5.5亿亩农作物应用绿色防控技术[EB/OL].[2018-04-11]/[2018-12-20].
[2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种植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与展望[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3]贺娟,鄂文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发展历程回顾[J].中国农技推广,2017,33(5):20一23.
[24]张真和.我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蔬菜,2012(11):l一5.
[25]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1):4-13,14.
刘天金.中国农技推广(种植业)改革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19,35(1):3-8.
分享:
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对于乡村开展特色茶叶种植,带动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中国作为茶叶之乡与茶叶消费大国,饮茶历史十分悠久,这使得茶叶产业成为支撑农村建立良好社会经济体系,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产业之一。
2023-10-19小型农田水利是促进农业及其附属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有必要深入研究农田水利供给机制。文章提出利用"入股"的方式给予农田水利一定的财政补贴,能够有效解决资金运转不足的问题,结合个人占地面积合理划分邻近区域,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单元的合理规划可以有效避免整体土地分割的现象。
2021-12-271988年以前,我国的城镇土地和农村土地都不能买卖、出租。1988年分别修改《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1990年《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一次性地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出让制度——城镇土地出让及转让、出租、抵押,实现了城镇土地和城镇房地产市场化。2004年以来,国家支持和鼓励农村宅基地、承包地流转(出租)。
2021-07-26武山县于2007年开始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在政策性农业保险顺利实施的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了一些难题,包括现有农业保险产品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多层次风险保障需求,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主管部门与承保机构之间也存在协调方面的问题等。本文从武山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践出发,浅析农业保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利于当地农业保险发展的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
2021-06-24邯郸涉县旱作梯田系统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当地的旱作梯田不仅具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独特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文文化。涉县旱作梯田是千百年来农民农业生产的智慧结晶,展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之美,体现了农事下的乡村民情与乡村文化。笔者从农业文化入手,将梯田文化、石头文化、驴文化等与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相结合,凸显农业文化的重要性。
2021-06-18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型农业产品层出不穷,农业产品质量也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技术手段也不断升级,示范性农业基地建设对于研究农业产品适应性和挖掘更高效率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阐述了示范性农业基地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其次对建设示范性农业基地的基本意义做出详细的说明,最后探讨了示范性农业基地的构建方法。
2021-06-09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给土地经营权流转提供了基本条件。为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强调,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新动能的培育。搞活农地承包经营权和推进农地流转,发展规模经济,是农村产业发展改革、转变产业发展及经营模式的关键点。
2021-06-07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和提出了总体要求,这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要实现乡村振兴蓝图,关键在人才,人才是撑起乡村振兴战略"台柱子"。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首先是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2021-06-07“经营村庄”是促进乡村发展、产业兴旺、村民致富的创新实践和有效模式。本文基于浙江省的多案例考察,分析了经营村庄面临的主要挑战,总结了经营村庄的典型实践,提炼了村集体在经营村庄中的重要功能。研究表明,各地可从空间优化、要素激活、产业开发、政策保障等方面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经营村庄路径。村集体通过发挥整合功能、协调功能、治理功能保障经营村庄的有效运行。
2021-06-07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对于动物防疫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对于农村这一基层乡镇来说,涉及到动物防疫管理工作的内容十分少,也就是说我国农村动物防疫管理机构的工作十分不到位。之所以我国农村动物防疫体系制度不完善,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财力方面没有相关匹配的能力,因为整个动物防疫工作需要强有力的财力进行支撑,但是乡镇的动物防疫管理机制所得到的财力并不能够支撑起防疫工作的运行。
2021-01-23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气象
期刊人气:167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0-6362
国内刊号:11-1999/S
邮发代号:82-126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87
影响因子:1.181
影响因子:0.599
影响因子:2.217
影响因子:0.07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