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HIV/HBV感染患者血清sPD-L1、sFas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2024-10-02    5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患者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sPD-L1)、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期间贵州航天医院诊治的138例HB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HIV感染分为HIV/HBV组(HIV/HBV合并感染,n=60)和HBV组(单纯HBV感染,n=78),以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的50名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血清sPD-L1、sFas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sPD-L1、sFas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IV/HBV合并感染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sPD-L1、sFas单独及联合检测对HIV/HBV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HIV/HBV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sPD-L1、sF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明显高于HBV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HBV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sPD-L1、sFas、TNF-α及IL-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上指标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2.191、1 149.180、166.771、437.213、382.011、754.180,P均<0.05)。HIV/HBV合并感染患者血清sPD-L1、sFas水平与HIV RNA、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TNF-α及IL-6成正相关(r=0.640、0.701、0.534、0.551、0.603、0.615,0.617、0.653、0.498、0.434、0.701、0.723,P均<0.05),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成负相关(r=-0.662、-0.669,P均<0.05)。sPD-L1、sFas升高是影响HIV/HBV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血清sPD-L1、sFas联合检测对HIV/HBV合并感染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93,高于sPD-L1、sFas单独检测的0.820、0.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02、4.918,P均<0.05)。结论 HIV/HBV合并感染患者血清sPD-L1、sFas水平升高,是影响HIV/HBV合并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sPD-L1、sFas联合检测对HIV/HBV合并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关键词:
  • 乙型肝炎病毒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
  •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 慢性HBV感染者
  • 加入收藏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患病率较高,慢性HBV感染者约7 000万例[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与HBV有相同的传播途径,HIV/HBV共感染也较为常见。研究表明,合并HIV感染的HBV患者更容易转化为慢性HBV感染,而慢性HBV感染能促进HIV病毒复制,降低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病毒学应答率[2-3]。因此,有必要寻找能够评估HIV/HBV合并感染的血清标志物。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soluble programmed death factor ligand-1,s PD-L1)在T细胞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能结合同源受体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T和B细胞的增殖和活化,降低机体抗病毒免疫能力[4]。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oluble Fas,s Fas)是调控肝脏对HBV免疫反应和肝细胞凋亡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s Fas能够结合HBV特异性CD8+T细胞表面的Fas配体(Fas ligand,Fas L),促进CD8+T细胞的凋亡,加重HBV介导的肝细胞损伤[5]。目前HIV/HBV合并感染患者血清s PD-L1、s Fas表达及意义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检测HIV/HBV合并感染患者血清s PD-L1、s Fas水平,分析两者的临床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期间贵州航天医院诊治的138例HB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HIV感染分为HIV/HBV组(HIV/HBV合并感染,n=60)和HBV组(单纯HBV感染,n=78)。病例纳入标准:(1)HIV感染的诊断符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6];(2)HBV感染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7];(3)初次诊治,既往均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甲、丙及丁型等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2)合并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肝脏疾病;(3)既往有肝癌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4)合并精神障碍等疾病或妊娠哺乳期妇女。以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的50名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

留取所有患者治疗前空腹静脉血5 m L,3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0 cm),分离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s PD-L1、s Fa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试剂盒购自泉州睿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2观察指标

收集所有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记录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采用BD流式细胞仪FACSCanto检测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HIV RNA病毒载量,经COBAS Ampliprep扩增核酸,实验检测由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符合HIV RNA定量测定(病毒载量测定)标准操作规程(SOP)[8]。采用罗氏COBAS Ampliprep/COBAS Taq Man48仪器检测HBV DNA病毒载量,简要步骤:取200μL血清样品,加入DNA提取液提取血清DNA,向HBV-PCR反应管中加入待测样品、HBV阳性和阴性质控品、HBV临界阳性质控品和阳性定量参考品,上机进行PCR扩增并分析报告结果[9]。COBAS全自动核酸分离纯化系统和核酸提取试剂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酸扩增荧光定量PCR试剂盒和HBV DNA载量检测试剂盒均购自美国罗氏公司。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IV/HBV合并感染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s PD-L1、s Fas单独及联合检测对HIV/HBV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各组血清s PD-L1、s Fas及临床指标比较

HIV/HBV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s PD-L1、s Fas、TNF-α及IL-6明显高于HBV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HBV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s PD-L1、s Fas、TNF-α及IL-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 HIV/HBV合并感染患者血清s PD-L1、s Fas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HIV/HBV合并感染患者血清s PD-L1、s Fas水平与HIV RNA、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TNF-α及IL-6成正相关(P均<0.05),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成负相关(P均<0.05),见表2。

表1各组血清s PD-L1、s Fas及临床指标比较(±s)

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IV/HBV合并感染的因素

以是否存在HIV/HBV合并感染为因变量,以血清s PD-L1、s Fas为自变量,以HIV RNA、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CD4+T淋巴细胞计数、TNF-α及IL-6为协变量(上述连续变量均为原值录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 PD-L1、s Fas升高是影响HIV/HBV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见表3。

2.4血清s PD-L1、s Fas单独及联合检测对HIV/HBV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

ROC曲线分析结果,血清s PD-L1、s Fas联合检测对HIV/HBV合并感染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93,高于血清s PD-L1、s Fas单独检测的0.820、0.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02、4.918,P均<0.05),见表4和图1。

表2 HIV/HBV患者血清s PD-L1、s Fas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3、讨论


我国是HBV高度流行的国家,随着HIV患病例数增加,HIV/HBV合并感染的例数也逐渐增多。HIV/HBV合并感染能够加速HIV病情进展的同时,加重患者肝功能损伤,促进肝纤维化,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研究发现,HIV/HBV合并感染时,HBV感染疾病进展比单纯HBV感染更为迅速[10]。目前临床上多数血清标志物是在HBV单一感染患者中进行研究,对HIV/HBV合并感染研究较少。深入研究影响HIV/HBV合并感染的血清标志物,对于疾病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表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IV/HBV合并感染的因素

表4血清s PD-L1、s Fas单独及联合检测对HIV/HBV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

图1血清s PD-L1、s Fas单独及联合检测HIV/HBV合并感染的ROC曲线

PD-1/PD-L1信号通路是负性调节活化T细胞功能的共刺激分子,参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炎症感染性疾病。s PD-L1是PD-L1的可溶性形式,能够结合病毒特异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激活PD-1下游信号通路,抑制病毒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功能[11]。本研究中,HIV/HBV合并感染患者血清s PD-L1升高,表明s PD-L1参与HIV/HBV合并感染的疾病发生。研究表明,在HBV/HIV合并感染时,持续高浓度的病毒抗原能上调肝细胞s PD-L1的表达水平,s PD-L1激活T细胞PD-1/PD-L1通路,造成T细胞耗竭[12]。本研究中HIV/HBV合并感染患者血清s PD-L1水平与病毒载量及肝功能指标有关,提示s PD-L1促进HIV/HBV病毒复制,增强病毒的传染性。分析其原因,s PD-L1的表达升高能抑制CD4+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导致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的耗竭或功能低下,病毒清除率降低,HIV/HBV病毒过度复制,加重肝细胞损伤[13]。此外,TNF-α、IL-6等细胞因子能够上调膜结合型PD-L1的表达,激活并促进核因子k B的细胞核内定位,核因子k B结合病毒基因组5'长末端重复序列,促进HIV病毒基因的激活[14-15]。本研究中,血清s PD-L1是影响HIV/HBV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血清s PD-L1有助于评估HIV/HBV合并感染的发生。研究表明,应用PD-1/PD-L1阻断剂阻断T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能够恢复HBV特异性和HIV特异性CD8+T细胞的功能活性,恢复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9,16]。

Fas/Fas L系统在调节肝脏对HBV感染肝细胞凋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7]。Fas是死亡受体家族成员,能结合Fas L形成死亡诱导的信号复合体,激活下游死亡信号通路。Fas的可溶性形式s Fas,能够分泌到外周血中被检测到。本研究中,HIV/HBV合并感染患者血清s Fas升高,提示s Fas参与HIV/HBV合并感染的疾病发生。s Fas表达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有学者报道,肝脏组织中的T淋巴细胞能够识别肝细胞中病毒抗原并活化产生TNF-α等大量炎症细胞因子,上调肝细胞中Fas的表达,Fas脱落入血导致血清s Fas水平升高[18]。本研究中,血清s Fas与病毒载量及肝功能有关,提示s Fas参与促进HIV/HBV合并感染的疾病进展。研究表明,HIV/HBV合并感染患者由于长期持续的病毒抗原刺激,肝细胞中s Fas的表达明显上调,s Fas可激活Kupffer细胞中的Fas/Fas L通路,促进HIV/HBV合并感染患者肝细胞凋亡,加重肝功能损伤[19]。此外,s Fas能够结合CD4+T细胞表面Fas L,诱导CD4+T淋巴细胞的凋亡,降低HIV/HBV合并感染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数量[20]。本研究中,血清s Fas是影响HIV/HBV合并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血清s Fas水平有助于评估HIV/HBV合并感染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单独应用抗s PD-L1抗体仅能在早期部分恢复T细胞活化,而联合应用抗s Fas抗体可抑制活化T细胞的凋亡,降低病毒载量,减轻肝细胞损伤[21]。本研究中,血清s PD-L1、s Fas联合检测对HIV/HBV合并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可通过血清s PD-L1、s Fas联合检测评估患者HIV/HBV合并感染的风险,指导临床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综上所述,HIV/HBV合并感染患者血清s PD-L1、s Fas水平升高,与病毒载量及肝功能等指标有关。血清s PD-L1、s Fas是影响HIV/HBV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对HIV/HBV合并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本研究由于样本量有限,且未对其他共刺激分子进行研究,有待今后扩大样本含量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为HIV/HBV合并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缪宁,王富珍,郑徽,等.中国2013-2020年乙型肝炎发病情况估算和病例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42(9):1527-1531.

[4]朱海杰,黄铭,韩冬. ICU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可溶性PD-1、PD-L1表达及临床意义[J].热带医学杂志,2020,20(11):1468-1471.

[6]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J].传染病信息,2018, 31(6):20-31.

[7]王贵强,王福生,成军,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5, 9(5):570-589.


基金资助:贵州省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基金项目(gzwjkj2019-1-073);


文章来源:刘靓,熊玮,龙鑫.HIV/HBV感染患者血清sPD-L1、sFas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热带医学杂志,2024,24(09):1289-1293+131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热带医学

期刊名称:中国热带医学

期刊人气:260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省疾病预防控

出版地方:海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9727

国内刊号:46-1064/R

邮发代号:84-20

创刊时间:200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