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船舶设计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系统的螺旋交互设计过程,需要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前提之下,反复对设计目标进行修改。由于船舶上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联系,因此船舶设计相较于其他工业产品设计有着巨大的工作量和长时间的设计周期。传统设计方法过分依赖设计者的脑力体力劳动,而结合了AI技术与计算机强大计算能力的智能设计的引入则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个问题,达到减少设计者工作量的目标,我们相信,智能设计一定能成为未来船舶设计的主流选择。
1、现代船舶设计
现代船舶的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也逐渐越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目前来看,现代船舶的设计主要分为了四个阶段,分别是:
1.1 船东的预期报价
船东的预期报价是现代船舶设计的方案规划策划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用来确定船舶的主要工作方向和工作性能,以便完成现代船舶的具体设计方向和船舶设计的完善。
1.2 船舶类型的基础设计
设计船舶时,根据船东的要求以及船级社的要求,进而设计出主要的设计系统图和设计布置图,之后在将其送给船东和船级社进行审核,进行进一步的规划。
1.3 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这一阶段,是现代船舶的最为基础的设计阶段,这一阶段可以为现代船舶的之后更为精细化的设计奠定基础。
1.4 现代船舶的生产设计
根据造船厂的工艺、技术等方面,参照详细给出的船舶参数和设计建立的船舶模型,最后产出能够直接进行船舶生产组装的设计图纸。
2、船舶智能化设计的发展
设计方法的发展是经过直觉设计到经验设计到如今半理论半经验设计,而下一步就是智能设计。智能设计是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思维活动,借助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从而使计算机能够更多、更好地承担设计过程中各种复杂的工程任务,成为设计人员的重要辅助工具。智能设计发展有如下三个阶段。
2.1 借助计算机的初步辅助设计
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和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科的发展数字化设计已经是主流设计方法。智能设计的初级阶段就是利用计算机处理工程设计问题,减少人力、时间、资金等成本。船舶设计工作者依靠数字化设计,摆脱了传统船舶设计中间依赖纸、笔、样条等设计工具,减少设计师体力劳动。使用数字化的存储方式,解决了数量巨大的图纸文件保存和查找的难题。二维和三维的数字化显示方式,使设计工作交互更为便捷,使设计单位、船厂、船东三方协同处理问题效率上升。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大大节省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提高设计生产的效率。
2.2 引入智能算法的优化设计方法
本阶段的智能设计以数学算法为基础,结合计算机高速计算能力与编程能力求解具体的工程问题。传统优化方法面对整个搜索空间,无法短时间完成搜索,并且因为多种组合方式产生“组合爆炸”占用大量的计算空间和储存空间。面对复杂的设计要求,需要设计出满足多目标条件的最优解,20世纪80年代的遗传算法的诞生为人工搜索数值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推广到计算机科学及机械工程学领域。同时,算法的不断更新与提出,诞生出进化遗传算法、退火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多种智能优化设计方法。这些算法分别在专向工程问题领域有着良好的表现。船舶设计者在完成结构优化、水动力性能分析时会针对性使用相应的优化算法。
2.3 人工智能化应用设计
第三阶段是借助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技术完成产品整体设计。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智能化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计算机对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模拟,使计算机掌握学习等进化功能,并逐步在设计中替代设计者完成工程设计任务。人工智能化设计会形成以工程师为核心的多协专家系统。该系统可以由智能设计框架和智能算法模块两部分组成。设计框架以数据库为核心,针对不同的工况条件用不同的设计模块,模拟设计师的思维方式,推算出合理的结果。它将知识的数据库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常规的CAD系统的计算分析能力、数据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图像处理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完成方案的初步设计、参数设定、性能校核等不同阶段复杂的工程任务。一个基本的智能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几个能力。
1) 知识处理能力,设计过程是人的思维过程,是设计者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计算处理等思维方式获得满意结果的过程。它是整个智能系统的核心,负责知识的组织、管理及其应用。其主要功能包括:①对应知识模块的调用和储存。②知识系统的管理和维护。③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及知识库的更新。
2) 分析计算能力,设计过程中包括大量的计算需要校核对象的强度、性能等诸多因素。因此一个完善的智能设计系统主要包括:①各种常用的数学分析方法。②优化设计方法。③有限元分析方法。④可靠性分析方法。⑤面对针对性问题的特殊情况分析方法。
3) 数据管理与服务能力,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在一个工程设计中会存在各种中间数据,这些中间数据会随着需要不断被调用。随着设计对象的复杂程度增加,数据量也将变得庞大,引入高效可靠的数据处理系统是保证整个系统可以稳定安全运行的前提工作。
3、结语
现阶段,船舶建造技术正朝着自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目前已经在船舶建造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先进技术让船舶建造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从我国船舶建造发展历史角度来看,目前中国船舶建造技术和船舶建造管理工作都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所以我们更要重视船舶建造标准设计,力求实现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陈章兰,熊云峰,李宗民,等.我国船舶设计建造技术现状及展望[J].江苏船舶,2007,(1):1-3.
[2]魏亚华.浅谈船舶建造技术现状及管理方法[J].内燃机与配件,2017,(10):65-66.
刘家杰.先进设计技术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策略[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9,17(11):169.
分享:
《中国海洋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目前,我国尚处于探索和开发海洋的初步阶段,一场以开发海洋为标志的“蓝色革命”正在全球兴起,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提升海洋开发面临国际争端的应对能力,确保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稳健航行成为当务之急[1]。
2025-02-07水下导航系统是水下航行器航行的直接保障,能够为水下航行器提供位置、航向、深度、速度和姿态等信息,以保障航行器的安全航行、作战或作业。航行器导航系统技术在军事、民用、宇宙空间等领域应用广阔,是智能学院研究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原理性知识,国内已对其展开教学资源建设[2]。
2025-02-07目前大部分测量单位都没有自有大型船只,多波束作业时,通常是雇用当地交通船、渔船等,或者采用船舷外安装,舷外安装必须装在船上牢固及不活动的部位,安装位置远离发动机等噪音源。安装杆要尽量靠近近水线的地方,而且安装多波束时船上至少需要4名工作人员进行安装和拆卸作业,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大打折扣。
2024-09-29“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作为大四电子信息专业课,是大连海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特色专业课,主要讲述船舶之间通信及自动识别的关键技术,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交通运输业尤其是航运领域的有力后备军。
2024-08-21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装机量日益攀增,海上风电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然而,海上风电运维技术落后、运维费用高昂等因素成为限制海上风电开发规模的主因之一[1]。因此,开展海上风电运维船路径排程优化及运维船多个运维点的路径规划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2024-08-05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拓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各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逐步建立创新创业办公室和创新创业学院。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大学教学中已经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
2024-07-18目前路径规划按照对环境信息的掌握程度可分为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路径规划[3]。全局路径规划就是在给定的空间内根据规划目标和任务要求找到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大量的文献将全局路径规划描述为一个单目标优化问题,规划的目标分别为路径长度、能耗、路径平滑度、安全性等。龙洋等[4]以路径长度为适应性函数,采用混合细菌觅食算法搜索USV的最短路径。LEE等[5]提出一种考虑环境影响和航向角的最优路径规划算法,目标是找到一条能耗最少的路径。
2023-12-292006—2013年的事故统计显示,2.5公里思贤滘河段发生事故占68公里东平水道所比重达69%[1]。2010—2019年全球总共发生了39起173名海员遇难散货船舶致命事故,2021年1—3月,涉及万载重吨以上的散货船事故有53起。传统的船舶管理系统明显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先进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刻不容缓。
2023-10-07利用某海域一处沉船探测与清障探测的多波束扫测数据和海洋磁力探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各探测手段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为了有效评估沉船清障工作的完成情况,高精度海洋磁力探测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段,侧扫声呐探测和多波束扫测都有各自较强的局限性。最后简单介绍了高精度磁力探测的方法,并初步探讨了目前实现高精度磁力探测所需解决的问题及未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2021-12-08本文通过对电机定子结构进行优化,提高电机减振降噪性能。以电机定子的厚度及内槽数量、外槽宽度为设计变量,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求解计算了不同参数的设计变量下电机定子的位移、应力、应变云图,固有频率等,并且进行谐响应分析和随机振动分析。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到设计参数与分析结果的近似函数方程,根据所得方程求解最优参数。
2021-09-07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船舶工程
期刊人气:4112
主管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工业
国际刊号:1000-6982
国内刊号:31-1281/U
邮发代号:4-251
创刊时间:197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730
影响因子:0.15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