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逐步完善创新性的发展,将文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工作,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在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传播路径,并重点论述了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传播路径。
我国是一个富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随着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构成一种思想文化,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迎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中我们也要继续发挥传统文化的良好作用,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
(一)时代进步的必要选择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精髓,凝结了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中华文明具有长久不衰的特质,中华文明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以说中华文明是伟大的,是进步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民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在对文化的理解中,我们能够对历史对未来有更清醒的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根基。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中,我们依然要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要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也要突出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家发展的有效作用,这是时代进步的必要选择,是中华民族人民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才能够更好的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1]。
(二)构筑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内生动力,国家的文化可以十分鲜明的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精神层面,优秀的文化能够使人们产生动力,有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政党对文化价值的一种充分肯定,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构筑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可以包含几个方面的维度,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对传统文化继承的一种体现,是对传统文化体现的一种真挚的情感。其次,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呈现出的一种自信的态度,因为只有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化才可以促进新时代国家的发展,说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历史沉淀的。因此,新媒体时代性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筑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下,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统文化是促进文化的首要环节,在对待传统文化的看待上,马克思为我们打开了思维的大门,马克思认为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的漫长道路上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应该借助文化的内涵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体现出来,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我们应该更认同马克思的看法,应该本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重视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做好科学的甄选。我们应该积极的利用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部分,用它去启发人们的思想,还应该去除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一部分[2]。另外,除了对传统文化的阐释和解读之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做好对文化立场进行确认,我们一定要坚持正确的立场看待传统文化,这是促进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先决条件,选择科学的标准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是当前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首要问题。
三、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传播路径
(一)确定立场
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一定要坚持明确的立场,在传统文化的递进中,我们始终要坚持马克思的指导思想不动摇,促进传统文化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路线,从而利用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提高社会的凝聚力,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这是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始终要对传统文化抱有尊重的态度,始终用爱护、巩固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要将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强大支撑和精神动力[3]。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创新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在文化信息的接收上更便捷,传统文化的传播无疑会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这种发展的态势下,我们就更要正视传统文化,要在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提高辨别能力,还是要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导向,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
(二)建立标准
在创新社会主义社会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一定的标准,将标准科学的制定出来,才会为我们的文化创新工作提供准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针。标准的建立可以说是基于立场之上,坚定立场是首要的环节,保持正确的立场,才会逐步的完善标准的确立。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几乎都是在农业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形成的,因此我们在推进文化创新的标准建立上也要继续发扬这种文化形式,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文化标准受到了很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在看待传统文化的思想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华民族必须要完成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变,这也是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基本国情建立文化创新性的标准,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科学性和进步性[4]。
(三)提升阐释能力
任何一种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手段都是最大可能的开展实践活动,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对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分析必须要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这就需要提高对文化的阐释能力,对文化的阐释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广和不断完善国内群众,二是推广和传播到国外,这是文化创新性操作的两个重要环节。在对文化进行阐释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现状进行透彻的分析,只有深入到文化实践的过程当中,才会对于大众所提出的进行普及的文化形式在新媒体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得以传承,并充分的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作用。
四、结语
总之,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进步的必要选择、是构筑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脚步。在现阶段的新媒体时代优秀文化传播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传统文化发展传播路径的选择上首先要确定立场,其次要建立标准,最后是提升阐释能力,从而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能力,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健康积极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小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J].东岳论丛,2019,40(02):125-130.
[2]孔繁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运用与路径探析——以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转化为例[J].理论学刊,2018(06):18-24.
[3]张丽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与路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6):47-48.
[4]郭海军,谢镇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与路径[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31(01):127-131.
汉宇.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传播路径探析[J].传媒论坛,2020,3(11):144+148.
分享:
据统计,全国抖音日活跃用户已达8亿,其他热门的短视频平台如快手、小红书、西瓜、土豆、腾讯微视,央视各类短视频等,可达10亿以上的用户。受众在观看短视频的同时可发表评论,反馈意见和感受。如果将短视频矩阵宣传应用于农业发展,无疑会获得更大的宣传效果和更多的社会效益[1-2]。
2024-07-2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这意味着我国正逐渐从单一的经济总量增速和效率目标转向多元化、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新的发展理念。
2024-06-24辅导员的设置通常以年级为单位,换言之,每位辅导员会跟着学生轮转,与学生的陪伴时间为4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媒介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新闻宣传工作路径的探索应首先明确该工作在思想引领方面的重要性。宣传效果的体现应适度结合当前大学生个性化倾向,强化校园媒体“喜闻乐见”表征,创新表现形式和提高关注量和阅读量。
2024-04-15随着期刊评价逐渐趋于科学、理性和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中文期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就整体而言,国内期刊仍普遍存在小、散、弱的不足。因此,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和定位,积极推动刊媒融合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以微信公众号为端口,集文章查询、信息发布、微店、云直播课堂等于一体的《中国给水排水》刊媒融合平台初步形成。
2021-11-25近年来,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呼声越来越高,讲好地域故事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补充。视觉性在当下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甘肃既有的片面化形象和刻板印象,提出打破标签化的标识,用影像展现多元甘肃生态;以实物和生活方式为视觉修辞,用视频讲好甘肃故事,展现甘肃独特文化;借力综艺节目引领新风尚。
2021-11-11全媒体背景下,医院宣传必须利用多种传播载体、深挖优质内容、创新表现形式、建立有效分发机制,从渠道、内容、形式三个维度建立立体、高效、互动的宣传格局,第一时间传递客观准确的信息、讲述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营造积极、正面的舆论环境,凝聚起全民抗疫的澎湃力量,构筑坚实的免疫屏障。
2021-11-11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新媒体从PC端到移动端的迅速覆盖,传统媒体迎来了一波最为严峻的发展形势。一度处于舆论主导地位的传媒在新技术的冲击和更替下,处于显而易见的弱势。纵观全国,市级传媒机构携自身优势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领军,但也不可避免受到冲击,传统的内容、发行、广告“三驾马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传媒发展格局。
2021-11-01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信息化的旅游体验,国内的旅游景区不断地进行大胆的尝试。本文从调研西安文化古迹类旅游景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搭建“智慧旅游”线上服务入手,分析其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APP等新媒体形式传播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对“智慧旅游”信息服务体系进行评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2021-05-26随着数据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舆论的诞生方式和传播途径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虽然主流媒体依旧担负着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重任,但新媒介的浪潮滚滚而来,导致媒介舆论环境纷繁复杂,呈现参差不齐的传播主体,信息传播不确定性凸显,昨天还是被深信不疑的“新闻”,但今天就被辟谣为无中生有,全媒体下的“后真相时代”让人无可奈何。
2021-05-26本文基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论断,从媒介与社会二者关系的角度探讨中国近代报业的更迭。本文认为中国近代报业的变迁经历了三个时期:外国人办报时期、政论—政党报刊时期、大众—分众报刊时期。麦克卢汉的这个论断从媒介本体论视角出发揭示了媒介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但是他将媒介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不免有些极端。
2021-05-26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期刊人气:612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新闻
国际刊号:1007-8770
国内刊号:11-5363/G2
邮发代号:2-753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61
影响因子:0.214
影响因子:0.221
影响因子:0.417
影响因子:0.28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