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现代化教育、智慧教育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变得意义非凡。在电工电子课堂中,信息技术为以往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合理地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整合各种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大幅提高了课堂效率。
1、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对于推进现代化教育、智慧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信息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有效补充,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合理实施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位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一堂公开课的教学实践,得到了一些收获和启发。
2、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2.1 化抽象为具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职业学习的学生普遍觉得电工电子课程难学,其中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很多电学原理非常抽象,如果只用传统教学模式讲解,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知半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图片、动画、微课等信息化手段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2.2 信息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局限性,固定的知识框架、内容和呈现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互联网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可以通过资料的收集、多种信息的获取,提高了对知识和原理的理解能力,实现了对课本外知识的拓展,通过互联网,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以及前沿知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人机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电路的分析计算对于职校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如果采用按部就班的传统方式,十分枯燥,学生往往就会听得昏昏欲睡,若采用仿真实验信息技术手段,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数据,根据结果反推过程,这样一来打破了沉闷,使课堂变得灵动,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
传统课堂,教师主要是通过提问、巡视来了解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这样的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无法全面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无法实现充分的互动。而信息技术的手段则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智慧课堂互动系统,教师可以实时监控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点评,学生能将自己的答案和结论分享,同时也能查看到其他同学的解答,可以进行探讨,实现思维的碰撞。
3、信息化教学在电工电子课堂中的应用
笔者以《单相桥式全波整流电路》为切入点,浅谈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合理应用信息化手段,高效实施教学实践。
3.1 情境引入,布置任务
本堂课面对的是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整流电路是电子电路中的基础电路,整流模块也是汽车电源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了一段2分钟的视频,对整流电路的作用及电路组成进行介绍,通过视频简单直接地点明本堂课的主题,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整流?整流电路的作用?整流电路中的核心元件是什么?让学生直观地明确本堂课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3.2 微课演示,突破难点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关于人类获取信息来源的实验,即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3.5%来自于嗅觉……,前两项加起来为94%,也就是说,视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最具冲击力,针对这一特点,我抛弃了传统的一边画图一边讲解的方式,而是把单相桥式全波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做成动画,拍成小视频,把每半个周期的工作情况定格截图,把枯燥的原理推导变得生动有趣,轻易地化解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3.3 抛出问题,查找资料
在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分析中,二极管的工作电流以及反向峰值电压等的参数计算是教学中的重点,为什么要计算这些参数呢?有些老师往往会忽略这个问题,只是纯粹地强调公式的应用,理论和实践脱节。参数的计算实际上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二极管来使用。这就要求学生能把实际的二极管的型号和允许的工作电流、反向峰值电压对应起来。通过让学生在网上查找二极管的型号和参数对比,那些参数的计算就不再是简单停留在纸面上,而是有了实际的应用意义。
3.4 动手实验,自主探究
职校电工电子的教学,应侧重于实践操作,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重点,但是实验室和学生数的配比低,僧多粥少是许多学校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仿真软件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一定的理解,利用仿真软件,连接电路,观察电路的输入、输出波形,加深印象,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同时,老师设计了一些电路故障,比如一个桥臂上的二极管短路、开路、反接,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结合电路工作原理,自主学习,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远比老师“满堂灌”效果好得多。
3.5 智慧课堂,师生互动
通过智慧课堂互动平台,学生把网上查到的资料、实验数据和结论及时上传,老师和同学第一时间就能看到结果,数据共享,实时评价,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4、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在电工电子课堂中,信息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合理地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理论和实践得到了有机结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效率大幅提高。
现代化教育不仅是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渠道,更是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需求。信息化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在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使用会不断地完善,将信息化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陈声健,杜衡吉.重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学模式[N].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3).
顾玲芙.信息技术在电工电子课堂中的应用感悟[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10):91-92.
分享:
输电导地线复合绝缘子及附属金具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复合绝缘子表面出现老化行为,影响了绝缘性能,附属金具容易出现大量腐蚀现象,给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带来了系列难题。有关复合绝缘子材料表面老化研究工作,研究者集中在高湿自然环境、高污工业环境以及高盐海洋环境等区域特征参数对复合材料表面老化的影响。
2024-10-23金属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因其价格高昂,常作为镀层材料使用。银镀层因其附着力强、电阻率低等特点在高压电器产品的接触表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检测金属基体上金属沉积层的附着力,可以采用摩擦抛光实验、喷丸试验、锉刀试验、弯曲法、热震试验等评价其性能。
2024-07-05随着电子产品对电路密度和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子封装材料由热固性塑料、硅酮塑料等有机材料逐渐地向高可靠性的陶瓷材料过渡,其中陶瓷封装外壳,简称陶瓷外壳是一种应用于高频、高可靠性芯片的小型化封装形式。陶瓷外壳能提供优良的气密性,保护内部芯片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延长了芯片的使用寿命。
2024-07-05在全球气候变暖及化石能源资源受限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的共识,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很多国家已承诺在2050年前达到“碳中和”,而风能是一种清洁而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继煤电、水电的第三大电,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和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
2024-06-04励磁控制系统是同步发电机的核心控制设备。分布励磁控制系统的硬软件长期依赖进口,核心控制系统被ABB、西门子、GE等国际巨头在硬件、软件、通讯、专用算法建立的技术壁垒,导致分布式励磁控制系统安全受制于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贸易争端的日趋激烈,研发与应用自主可控的分布式励磁控制系统,可以规避国际环境变化导致物料成本变换与供应紧缺。
2024-06-04传统硅基锂电池在进行充放电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碎裂,影响硅基材料的活性,进而对其充放电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硅基锂电池的导电性能,部分学者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如魏素凤[1]制备了一种氮掺杂Co/Co3O4@C核壳纳米粒子核壳结构复合材料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
2023-10-26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规模化、可移动储能的需求,基于碱(土)金属离子的二次离子电池得到了研究者们广泛的关注。其中,许多过渡金属氧化物有望成为二次离子电池的阳极材料。基于铁的氧化物(如Fe2O3、Fe3O4)的微纳米结构材料作为阳极材料有诸多优势,包括比容量高、价格低廉、安全性好、环境友好等。
2023-10-26创新是驱动发展的动力,社会各个行业的优质发展都需要不断创新,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也不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高性能且环保的材料走进电气工程领域。这些新材料的广泛使用,优化了电气产业结构,提高了电气的各种性能,有些还大幅降低了电气工程项目成本,推动了新技术在电力行业的运用,促进电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2021-12-03聚束电阻率法是一种传统的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在矿产普查、能源勘探、地质填图以及水文、工程地质调查等方面,都取得大量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1]。传统的聚束直流电阻率法采用7个电极组成的聚束电极系或单点源进行探测,此方法探测效率低,探测深度和精度无法保证,通过减少电极数量、增加点源数量,简化测试过程,从而改善聚束效果、提高探测效果和工作效率。
2021-10-07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智能化成为当前一个主打方向,随着电工电子技术的创新发展,电工电子技术不断应用到各个领域中,许多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得到了鼓励,这也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各行各业均开始进行改革创新,将电工电子技术与产业完美融合,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021-04-27人气:5177
人气:3938
人气:2688
人气:2407
人气:210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功能材料
期刊人气:1834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出版地方:重庆
专业分类:工业
国际刊号:1001-9731
国内刊号:50-1099/TH
邮发代号:78-6
创刊时间:197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712
影响因子:1.250
影响因子:1.632
影响因子:0.192
影响因子:0.70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