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端军事应用环境对测温传感器提出了小结构、高精度、良好的长期稳定性等要求,采用溅射方式制备的薄膜铂电阻元件成为了首选。通过分析薄膜铂电阻元件的结构、工艺,探讨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薄膜缺陷、杂质、电迁移、结构封装应用与温度应力等。选择薄膜铂电阻在水三相点下的电阻值作为稳定性的比较基准,设计了一款不大于3mK的高精度测试系统。通过对薄膜铂电阻元件进行高温电寿命试验和温度冲击试验,评估得出薄膜铂电阻元件长期稳定性达到10mK,满足设计需求。
1、引言
热电阻主要由纯金属材料制成,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铂热电阻因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成为了测量温度的主要敏感元件,封装后可用于-200℃~1000℃范围内温度测量,广泛应用在军工武器装备和民用医疗、电器、石油、化工、食品等行业的过程测控中[1,2,3]。随着薄膜铂电阻制作工艺的发展,薄膜铂电阻元件精度可达1/3B、1/10B级,稳定性也相应提高。航天、航空、船舶等军事领域,越来越多选用高精度、高稳定、小结构的薄膜铂电阻元件进行温度测控。对薄膜铂电阻元件的稳定性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对薄膜铂电阻元件的结构、工艺进行分析,可找出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设计稳定性加速试验,搭建精准的水三相点测试系统,选取样品进行试验,对薄膜铂电阻元件稳定性进行测试与评估。
2、结构与工艺分析
引线式薄膜铂电阻元件,采用片式层状结构,其主要由高纯氧化铝陶瓷基底、高纯铂薄膜栅条电阻、纯金焊盘、合金引线、硼硅玻璃保护层构成。铂金属、氧化铝陶瓷、硼硅玻璃的化学与热稳定性都非常好,封装后的铂电阻元件结构小,热响应快,耐受振动、冲击等机械性能好[4]。铂电阻元件采用绝缘材料烧结包封,绝缘性能与耐压性能很好,薄膜铂电阻、焊点与外部环境隔离,使用过程中不易氧化、污染、腐蚀,元件的测量精度与长期稳定性好。从结构与工艺上分析可知,不考虑封装应力与热传递偏差,薄膜铂电阻元件的测量精度与稳定性主要由薄膜栅条铂电阻决定。
采用99.999%纯铂靶,通过溅射、刻蚀方式制备薄膜栅条铂电阻,膜层均匀致密,杂质与缺陷少,厚度达到2μm~3μm时,栅条电阻的阻值与温度系数重复性、稳定性好,与铂丝体材基本相同,理论上能达到二等标准铂电阻精度或更高,满足高精度、高稳定测温要求。
3、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温度传感器不能在线标校,必须返回原厂或在计量机构校准。对测量精度要求高的军事应用领域,稳定性是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最重要的指标,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非常必要。结合薄膜铂电阻元件结构、工艺分析,影响稳定性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铂靶材料纯度不够高,材料内含有杂质;
2)制备过程中引入的杂质、缺陷、内应力等;
3)不同封装材料的膨胀系数不同,长期处在温度作用下会造成阻值细微改变,影响长期稳定性;
4)封装材料表面的电迁移,封装过程中的杂质、应力,影响长期稳定性;
5)薄膜电阻结构小,栅条密集在小尺寸陶瓷基片上,Pt1000工作电流超过0.3mm,长期过流过热会影响稳定性[5]。
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要提高薄膜铂电阻元件稳定性,主要应从材料、工艺上改进,如采用高纯铂靶,加强过程清洗工艺与多余物控制,选择合适的热处理工艺、老化工艺等[6]。
基于现有的先进制备工艺,薄膜铂电阻长期稳定性得到很大提高,影响长期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微观物理特性与结构特性,如薄膜缺陷、杂质、电迁移,结构封装与温度应力。在常规应用的-55℃~150℃温度区间,薄膜铂电阻长期稳定性能否满足10mK或更高精度要求,需要结合工艺与设计试验测试进行评估。
4、水三相点测试
水三相点是热力学温标的唯一基准点,评估铂电阻元件稳定性,须选择水三相点值作为比较基准。因为要评测的稳定性达10mK量级,所以,水三相点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必须小于3mK。
温度测试不确定度主要由测试设备精度、水三相点的正确复现、测试元件与水三相点之间的热平衡决定。通过一系列测试试验与比对分析,确定以下铂电阻元件水三相点测试方法:
(1)采用高精密电桥,如Fluke公司1594A测量电桥,电桥测试前预热3小时以上。
(2)水三相点瓶冻制后进行内融操作,形成水的固、液、汽三相共存状态,放置1小时以上,用一等标准铂电阻测试水三相点,保证水三相点的准确复现。
(3)测试的铂电阻元件采用四线制焊接,通过内径比元件尺寸大1mm左右的玻璃管进行隔离密封。
(4)铂电阻元件先预冷[7],再在水三相点瓶中测试,预冷与测试时间稳定10min以上,保证铂电阻元件与水三相点瓶间已达到热平衡。
采用相同精度的设备仪器、相同的测试参数,对多个样品进行水三相点测试。经实测,测试结果偏差小于2mK,符合测试系统不确定度小于3mk要求,可以用来进行10mK量级的测试评估。
5、稳定性试验与测试
对于长期使用的铂电阻元件,常规方法无法测试其稳定性,只能采用加速试验方法进行评估[1]。因薄膜缺陷、杂质、电迁移对稳定性影响最大,设计3000h高温电寿命试验进行加速考核。因薄膜内应力与结构应力影响稳定性,设计500次温度冲击进行加速考核。加速考核试验同时,还设计了2.5a自然贮存试验并周期校准[8]。以此来综合评估薄膜铂电阻元件的稳定性。
高温电寿命试验:从2个生产批次中各选取3只PT1000薄膜铂电阻元件样品,持续0.3mA恒流供电,进行总时长3000h、150℃高温电寿命试验考核。每试验1000h后中断试验,对元件进行水三相点检测。6只样品测试阻值变化曲线见图1。阻值最大波动0.0182Ω,没超过0.002%。持续的电、热应力,对薄膜铂电阻元件阻值有影响,但影响量很小,试验前后变化幅度不超过5mK。
温度冲击试验:从2个生产批次中各选取3只PT1000薄膜铂电阻元件样品,共进行500次温度冲击试验,试验温度-55℃、150℃,每进行100次温度冲击试验后中断试验,对元件进行水三相点检测。6只样品测试阻值变化曲线如图2。阻值最大波动0.0115Ω,没超过0.002%。快速温度变化下,元件阻值变化很小,变化幅度不超过3mK。
图1高温电寿命试验阻值变化曲线
图2温度冲击试验阻值变化曲线
自然贮存试验:2个生产批次中各选取3只PT1000薄膜铂电阻元件样品,持续进行30个月的常规贮存,每个月进行一次水三相点下阻值测试,薄膜铂热电阻元件电阻最大波动0.0074Ω,不超过0.001%,其中1只样品阻值变化曲线见图3。自然贮存下,薄膜铂电阻元件相当稳定,阻值变化幅度不超过2mK,与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基本相同。
图3贮存试验阻值变化曲线
从上述试验可见,薄膜铂电阻元件经过3000h高温电寿命试验、500次温度冲击试验,电阻没有呈现明显的缓变趋势,最大波动幅度小于5mK。在2.5a的自然贮存下,电阻阻值很稳定。说明现有工艺下,薄膜铂电阻元件具有很好的长期稳定性,至少能满足5a内10mK的稳定性要求。
6、结束语
针对影响薄膜铂电阻元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薄膜缺陷、杂质、电迁移、结构封装应力与温度应力等因素,对薄膜铂电阻元件进行了试验与测试。在常规应用的-55℃~150℃温度段,薄膜铂电阻元件具有很好的长期稳定性,能达到5a内10mK的稳定性要求,满足高端军事应用环境要求,所设计的测试方法也可为制作高精度、高稳定军用温度传感器提供应用参考。
参考文献:
[1]谭贵权.薄膜铂电阻元件的应用和检测[J].功能材料,2009,40(增刊):65-67.
[2]温宇峰,祖光裕,胡明,等.Pt薄膜热敏电阻工艺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2,21(9):9-10.
[3]姜国光,王震,张洪泉,等.高灵敏度铂薄膜热敏电阻器精细刻蚀技术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3,32(3):53-55.
[4]马毅,张宏宇.薄膜铂热电阻特性分析[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2,39(8):7-8.
[5]吴承汕.铂电阻温度计长期稳定性的试验研究[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15(1):38-39.
[6]王金鹏,周晨飞,梁军生,等.退火工艺对薄膜型铂电阻热阻特性的影响探究[J].机电工程技术,2019,48(8):26-28.
[7]刘建庆,张金涛,王玉兰,等.水三相点处铂电阻温度计稳定时间的研究[J].计量技术,2006(9):43-45.
[8]周艺.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稳定性试验分析[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18(4):38-40.
何迎辉,龙悦,何峰,江方何.薄膜铂电阻元件稳定性测试与分析[J].微处理机,2020,41(03):14-16.
分享:
10k V配电室的日常运行压力相对较大,所以对于稳定与安全的环境更为依赖。一般情况下,相关人员为了更好地对环境进行控制及调整,会结合智能化监测装置,搭配智能监测平台进行实时数据及指令的处理。如传统数字孪生电力运行监测方法会通过三维建模,建立仿真性环境。利用传感器等设备,实时上传设备监测数据。
2025-01-07随着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物联网已成为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物联网框架下,电网的运行数据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和细化,这为线损预测提供更为精确和可靠的数据支持。然而,传统的线损预测方法往往基于单向的、固定的时间尺度进行分析,难以充分捕捉电网运行数据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2024-12-07配电自动化系统是一种具有馈线自动化与电网综合分析功能的特殊互联系统,主要运用GIS、计算机等技术,能实现实时监控,自动进行故障定位处理。配电自动化系统二次设备指对发电机、变压器等一次设备进行保护、监测的重要设备,是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2024-12-07配电网供电管理是现代电力系统运行管理中的核心工作。传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往往因为计算复杂度高、精度不足等问题,在处理大规模、非线性强、数据缺失和不确定性高的配电网系统时显得力不从心。BP神经网络的应用虽然在诸多领域显示出强大的数据拟合和特征学习能力,但在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分析中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缺点。
2024-12-0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追求也越来越高,为改善室内的干燥环境,不少家庭都会使用加湿器。然而,人们在享受舒适的湿度同时,却容易忽视加湿器带来的微生物危害,染上“加湿器肺病”。与“空调病”类似,都是不科学使用造成的。
2024-10-19平行流换热器是基于微通道技术开发的一种高效紧凑的换热器,与传统的铜管铝翅片换热器相比,它采用全铝结构,具有体积小、成本低、传热效率高等优点。崔四齐等人对不同流程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在特定操作条件下,不同换热流程对换热效率的影响显著。
2024-10-17近年来,智能家居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和舒适,但也存在例如饮水机水龙头漏水的问题,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安全事故。因此,已有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漏水检测方法,例如刘艳妮所研究的智能漏水检测系统以漏水时水声信号来判断管道漏水。
2024-08-28在轨道列车电气控制系统中,常遇到需应用温度继电器控制温度的场合。传统的温控继电器多采用按键方式修改预设温度,该操作方式较为繁琐。为提高温控继电器使用的便捷性,本文设计了一款新型温控继电器。该温控继电器由温度变送器、2.8寸触摸屏和集成电路主板组成,可快速配置温控继电器动作温度值。
2024-08-07散热器是空冷机组冷却的重要装置,翅片是其常见的表现形式,尤以管式翅片的形式性能更佳,其有利于增加散热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热交换率,达到设备冷却的目的。为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需要保证散热器表面清洁。因此,开发智慧清洗系统是散热器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推动空冷机组的转型与发展。
2024-08-05在建筑能耗中,空调系统的耗电量占很大比重,因而建立准确率高的空调负荷预测模型是优化空调节能运行的基础和关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许多研究者将线性回归、指数平滑法、灰色模型、神经网络等统计方法应用于空调负荷预测中.周璇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的空调预测方法,并利用实际用能系数对空调负荷进行了数据预处理。
2024-07-09人气:8192
人气:3247
人气:2752
人气:2690
人气:252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电工技术学报
期刊人气:446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电力
国际刊号:1000-6753
国内刊号:11-2188/TM
邮发代号:6-117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814
影响因子:1.445
影响因子:0.65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8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