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针对目前电容式传声器极化电压测量过程中的操作繁琐、设备成本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专用测量装置。采用普通的运算放大器组成电压跟随电路对输入信号做阻抗变换;采用隔离电源模块为电压跟随电路提供正负电源,并在其0 V输出端接入高压直流电源模块,提高阻抗变换电路的共模工作电压。通过样机的制作与测试,验证了设计和加工工艺的有效性。在测试信号为200 V时,测试结果的误差小于0.1%,满足相关计量规范的要求。装置能够有效降低测量过程的操作难度和设备复杂度,降低设备成本,可应用于声学测量放大器、声级计等精密声学测量仪器的极化电压测量。
传声器是将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声电换能器,它有多种类型。其中电容传声器是指利用电容的变化工作的传声器,它具有接近理想传声器所要求的各种特性,因此,在精确的声学测量领域,大多采用电容传声器[1]。传声器极化电压是指加在电容式传声器振膜和极板之间的直流电压,是影响电容传声器的声压灵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2,3],电压值一般为28 V、200 V。极化电压经过一个20~100 MΩ的高阻值电阻从声学测量仪器输出到传声器的前置放大器上[1],因此具有很高的输出阻抗,无法用普通的电压表进行精确测量。在国家相关校准规范中,推荐采用一种间接的方法——补偿法,其主要步骤:将一个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和待测极化电压的输出分别接至直流检流计的两端,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端同时还接入电压表的输入端,调节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使其接近于极化电压的标称值,然后仔细调节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使直流检流计的读数为零,此时电压表的示值即为极化电压的值。可以看出该测量方法需要多种仪器配合使用,操作也比较繁琐,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专用测量装置,以降低测量操作难度和设备复杂度,提高测量精度。
1、整体设计
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利用普通的低压电路实现对高压信号的阻抗变换和精确测量。系统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整体结构
整体结构主要包括阻抗变换模块、直流电压表、MCU采样控制模块、隔离电源模块、高压直流电源模块等。阻抗变换模块的核心电路是由普通的JFET-Input运放组成的电压跟随电路,具有近似无穷大的输入阻抗。隔离电源模块为阻抗变换模块的运放电路提供正负电源,并在其0 V输出端接入高压直流电源模块输出的参考电压VREF,能够相应地提高运放的共模工作电压而不改变其正负电源端的差模电压。MCU采样控制模块用于监测直流电压表输入端的电压范围,并根据电压范围控制高压直流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和电压输出。
2、模块电路设计
2.1阻抗变换模块
阻抗变换电路如图2所示,其核心元件是一个JFET-Input运放,型号选用TI公司的经典型号TL082,采用双电源供电,最大供电电压为±15 V,该芯片由于采用JFET输入结构,因此具有很高的输入阻抗,可达1 000 GΩ[4]。运放的输入端串联一个高阻值的电阻R10,当输入信号的电压超过运放的输入电压范围时,可保护运放的输入端。运放的输出与负输入端相连,组成一个电压跟随电路,进一步增大了运放电路的输入阻抗,因此,该电路的输入阻抗可视为无穷大[5,6],消除了极化电压的高输出阻抗的影响。由于电压跟随电路的输出阻抗很低,其输出端接普通的直流电压表即可[7,8,9]。
图2阻抗变换电路
2.2隔离电源模块
在运放电路中,运放输入输出的电平范围只能位于供电电压之间,以TL082运放为例,输入输出信号的电平范围必定只能在-15~15 V之间,远达不到极化电压的电压范围。图3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设计的电路,主要采取两种措施:运放采用双路隔离电源模块供电,输出±15 V;隔离电源模块的0 V输出参考端接入一个参考电压VREF。
图3隔离电源电路 下载原图
如此,隔离电源模块相对于GND的输出电压变为VREF+15 V~VREF-15 V。如当VREF的值为200 V时,运放的输入输出信号的电平范围提高到185~215 V之间,同时,运放的正负电源端的电压差仍然为30 V,不影响运放的正常工作。因此使用普通的低压运放电路即可以完成对200 V极化电压的阻抗变换。这里隔离电源模块的型号选用金升阳公司的WRA1215S-1WR2模块电源,实现隔离稳压正负双路输出,最大输出功率1 W,可满足设计的要求[10]。
2.3高压直流电源模块
极化电压的标称值通常为200 V、28 V和0 V,故高压直流电源模块的输出也需要设置成这三个电压选项,由MCU采样控制模块控制。高压直流电源模块电路如图4所示,核心元件仍采用金升阳公司的模块电源,型号为HO1-P401V-5C,采用非隔离单路稳压输出,输出电压线性连续可调,最高可达400 V,具有极低的输出纹波、时漂和温漂,有使能管脚,是金升阳公司专门针对板上电源系统中需要产生高电压并且对输出纹波要求高、对输出电压稳定性要求高的应用场合而设计的成熟产品[11]。R4、R5用于调节输出电压,C8用于降低输出纹波,使输出稳定在200 V[12]。R14、R15分压产生28 V电压,和200 V一起接入继电器的管脚,由MCU通过控制HV_SL的电平来选择需要接通的电压。当MCU控制HV_EN使模块电源处于关断状态,且VREF接通28 V输出端,VREF输出为0 V。
图4高压直流电源模块电路
2.4 MCU采样控制模块
为了适应实际使用时获得不同的极化电压输入值,系统还设计有MCU采样控制模块。MCU最小系统部分的电路不再详述,简化后的电路如图5所示。阻抗变换电路的输出通过R17、R18两个电阻分压,信号幅度缩小为原来的1/100后接入MCU的ADC输入管脚,MCU再对输入信号的电平进行采样、监测。同时C9对分压后的信号进行滤波,保证采样的精度[13,14]。MCU根据采样信号的电平值来判定待测极化电压的取值范围,再通过HV_SL、HV_EN控制高压直流电源模块输出合适的参考电压VREF。此外MCU还控制一个绿色LED和一个红色LED,正常工作时点亮绿色LED,异常时点亮红色LED。具体的软件工作流程后续会详细介绍。
图5 MCU采样控制简化电路
2.5 PCB设计
在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绝缘材料易受潮,其表面吸附的水分随湿度增加而增大,使绝缘材料的整体绝缘性能及耐压强度下降。阻抗变换电路的输入阻抗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测量结果[15,16]。预防的方法为在PCB设计时对运放芯片的信号输入管脚区域做架空设计,使对应的管脚在焊接时不与PCB接触[17]。局部的输入管脚架空设计图如图6所示。
图6输入管脚架空设计
3、嵌入式软件设计
在图2的电路中,运放的输出幅值只能在VREF±15 V范围内上下浮动,且极化电压的值相对固定,根据此特性,可以对运放输出的电压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电压与当前VREF的差值ΔU,可以判断当前的输入电压是否正常,同时还可以判断VREF的设置是否合适。如不合适,则需要更改VREF的值。
在默认状态下,VREF输出为200 V,如MCU监测到的电压值U也为200 V左右,则说明系统工作正常;如ΔU>10 V,说明输入电压值超过210 V,此时应点亮红色LED,指示输入异常;如ΔU<-10 V,说明输入电压值低于190 V,此时应将VREF的输出设置为28 V;类似的,此时如MCU监测到的电压值U也为28 V左右,则说明系统工作正常;如ΔU>10 V,说明输入电压值超过38 V,此时应点亮红色LED;如ΔU<-10 V,说明输入的极化电压值低于18 V,此时应将VREF的输出设置为0 V。嵌入式软件运行流程如图7所示。
图7软件运行流程 下载原图
4、调试及测试结果
在样机组装调试时,运放在图6中被架空的信号输入管脚与输入接口之间的连接不经过PCB,使用绝缘导线代替,可有效避免环境湿度的影响。
为了验证设计的效果,对制作的样机进行了测试,测试方法如图8所示。可调电源模块串接一个高阻值电阻模拟待测的极化电压,调节电源模块的输出,使输出值分别为18、28、38、190、200、210 V,同时记录数字万用表和测试样机的数值。
图8测试方法示意图
为了避免不同型号电压表之间的数值误差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在测试过程中,将测试装置中的直流电压表也用Agilent 34401A代替。测试环境温度为30℃、湿度为85%RH,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从数据可以看出,测试结果与参考值相差无几,误差较小,满足计量测试的要求。
表1测试数据
5、结论
针对传声器极化电压测试过程中的问题,利用市场上普通的电路模块、电子元件,设计了一个极化电压专用测量装置,具有操作简便、测量准确、成本较低的特点,可应用于声学测量放大器、声级计等精密声学测量仪器上的极化电压测量,也可以用于高输出阻抗、高压直流信号的测量。
参考文献:
[1]高硕,周瑜,马春宇,等.高声压级低失真电容传声器技术探究[J].电声技术,2020,44(7):48-50,54.
[2]苏辉,王震武,王毅,等.噪声测试中的影响因素分析[J].摩托车技术,2022(5):49-52.
[3]鲁光军,杜富荣.在PULSE系统中测量声压级的技巧[J].计量科学与技术,2021,65(11):8-10.
[5]张浩,孙少华,梁哲,等.一种指数型电压跟随器电路设计[J].中国航班,2020(18):191.
[6]肖君,廖中熙,王智东,等.穿戴式多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21,40(10):98-102.
[7]张明敏,杨阳,王成鹤,等.JFET输入的高性能运算放大器:中国,CN106953605B[P].2020-01-31.
[8]赵川.一种高输入低输出阻抗的互补开关式采样保持电路[J].科技与创新,2021(18):173-174,176.
[9]齐学红,汪海波.低噪声高分辨IC测试系统设计[J].传感器界,2021,27(12):27-32.
[12]王子华,张涛,陈李生.减小线性稳压电源输出端电压纹波的措施[J].电源技术,2020,44(7):1015-1016.
[13]康玉宽,郑翰琳,黄巧,等.基于FPGA的大功率压电陶瓷数字驱动电源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22,48(4):39-43.
[14]季小榜,孙雷明.基于STM32F103RCT6的虚拟示波器硬件电路设计[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2(1):37-40.
[15]莫中桥.湿度对绝缘电阻影响的机理分析及解决方式探讨[J].科学与信息化, 2020(10):118-119.
[16]陈庆国,夏宝山,何莹,等.印制电路板湿热环境试验失效案例分析[J].印制电路信息,2022,30(9):28-31.
[17]李耀祖,郭凯龙,洪小峰,等.一种测量电路前置放大器:中国,CN214069890U[P].2021-08-27.
文章来源:李耀祖,张欢欢,王双杰等.一种传声器极化电压测量装置的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23,31(24):177-180+185.
分享:
10k V配电室的日常运行压力相对较大,所以对于稳定与安全的环境更为依赖。一般情况下,相关人员为了更好地对环境进行控制及调整,会结合智能化监测装置,搭配智能监测平台进行实时数据及指令的处理。如传统数字孪生电力运行监测方法会通过三维建模,建立仿真性环境。利用传感器等设备,实时上传设备监测数据。
2025-01-07随着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物联网已成为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物联网框架下,电网的运行数据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和细化,这为线损预测提供更为精确和可靠的数据支持。然而,传统的线损预测方法往往基于单向的、固定的时间尺度进行分析,难以充分捕捉电网运行数据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2024-12-07配电自动化系统是一种具有馈线自动化与电网综合分析功能的特殊互联系统,主要运用GIS、计算机等技术,能实现实时监控,自动进行故障定位处理。配电自动化系统二次设备指对发电机、变压器等一次设备进行保护、监测的重要设备,是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2024-12-07配电网供电管理是现代电力系统运行管理中的核心工作。传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往往因为计算复杂度高、精度不足等问题,在处理大规模、非线性强、数据缺失和不确定性高的配电网系统时显得力不从心。BP神经网络的应用虽然在诸多领域显示出强大的数据拟合和特征学习能力,但在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分析中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缺点。
2024-12-0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追求也越来越高,为改善室内的干燥环境,不少家庭都会使用加湿器。然而,人们在享受舒适的湿度同时,却容易忽视加湿器带来的微生物危害,染上“加湿器肺病”。与“空调病”类似,都是不科学使用造成的。
2024-10-19平行流换热器是基于微通道技术开发的一种高效紧凑的换热器,与传统的铜管铝翅片换热器相比,它采用全铝结构,具有体积小、成本低、传热效率高等优点。崔四齐等人对不同流程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在特定操作条件下,不同换热流程对换热效率的影响显著。
2024-10-17近年来,智能家居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和舒适,但也存在例如饮水机水龙头漏水的问题,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安全事故。因此,已有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漏水检测方法,例如刘艳妮所研究的智能漏水检测系统以漏水时水声信号来判断管道漏水。
2024-08-28在轨道列车电气控制系统中,常遇到需应用温度继电器控制温度的场合。传统的温控继电器多采用按键方式修改预设温度,该操作方式较为繁琐。为提高温控继电器使用的便捷性,本文设计了一款新型温控继电器。该温控继电器由温度变送器、2.8寸触摸屏和集成电路主板组成,可快速配置温控继电器动作温度值。
2024-08-07散热器是空冷机组冷却的重要装置,翅片是其常见的表现形式,尤以管式翅片的形式性能更佳,其有利于增加散热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热交换率,达到设备冷却的目的。为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需要保证散热器表面清洁。因此,开发智慧清洗系统是散热器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推动空冷机组的转型与发展。
2024-08-05在建筑能耗中,空调系统的耗电量占很大比重,因而建立准确率高的空调负荷预测模型是优化空调节能运行的基础和关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许多研究者将线性回归、指数平滑法、灰色模型、神经网络等统计方法应用于空调负荷预测中.周璇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的空调预测方法,并利用实际用能系数对空调负荷进行了数据预处理。
2024-07-09人气:7806
人气:3953
人气:2771
人气:2422
人气:229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电子技术
期刊人气:1333
主管单位: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陕西电子杂志社,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科技
国际刊号:1004-373X
国内刊号:61-1224/TN
邮发代号:52-126
创刊时间:1977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333
影响因子:0.315
影响因子:0.438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2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