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当前这一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地震预警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因为地震为社会与经济带来的威胁远超于其他地质灾害,再加上地震的前期预兆不明显,所以就需要利用合理的方式进行监测预警,进而有效提高防控效率,降低灾害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的威胁。那么在当前这一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了各行业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在发展过程中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帮助,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就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了地震监测预报中,以保证可以有效提高地震预警效率,进而在地震形成初期快速发布预警信号。
随着当前这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地震监测部门为了有效提高预警效率,就在发展与优化过程中将这一技术应用了起来,以保证可以在地震形成初期就将相关数据,例如地震等级、震源、持续时间等总结出来,进而有效提高预警效率,并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快速制定出应急措施。那么信息技术在地震监测工作应用过程中都起到了怎样的帮助作用,相较于传统地震监测方式这一技术应用又有着哪些优势,本文就对以上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一、地震监测
地震监测工作的开展方式就是通过对环境的监控来总结信息,并在信息变化过程中了解到是否会出现地震现象,在监测技术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对监测的优化来提高预警效率,例如在监测过程中应用:地磁场、地电场、重力场等方式进行监测,并在监测过程中获取相关数据源,以正确了解到不同时段下所监测区域地质变化。总的来说这些监测方法就如同对身体进行定期检查,在检查过程中通过相关仪器,例如血压器、心电图、X光、化验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人体变化,即通过合理的监测方式来了解地质变化。
为了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地震信息变化,同时在监测过程中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有效分析、跟踪、预报,我国就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相应的地震监测网,还设计出了相应的大面积流动观测网,通过这些监测网络的结合有效将相关信息总结出来,进而通过信息网的结合来提高监测区域覆盖范围,同时将相应的监测资料传递给工作人员,以达到最高效率去收集信息并建立反应机制的目的。最终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生活环境,并科学的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控,以达到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1]。
二、地震监测方法和手段
其实我国早在1966年就已经开始对地震监测方法与手段进行了研究,因为在1966年发生了邢台地震,此次自然灾害就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但是毕竟研发的道路十分漫长,直至1976年唐山地震我国也没有研究出合理的监测方法与手段,只是自此以后地震监测工作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各部门也都参与到了地震监测预警工作中,通过水利、地质、机械等部门联合管理来提高监测效率,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各部门参与到了建设与发展中,各大院校也都参与到了科学研究中。
通过合理的监测有效提高了监测效率与质量,并不断地提高预警效率,从十秒到半分钟再到一分钟,工作人员利用现代化方式不断增加着预警时间,也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通过这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我国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正在不断优化着地震监测方式,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地震监测方式,同时也推出了基础地震观测模式,即在监测过程中对地震波进行记录监测,对断层与大地形变进行测量,对地震前会出现的地磁与地电进行分析,通过对流体的观察例如汞、离子、水位、流量,对地震进行监测与分析,以保证可以对各地区不同等级的地震进行预警[2]。
三、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任务与组织管理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首先就是通过对现场监测方案进行制定,例如在监测过程中一定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参考,因为在监测过程中极易出现预测与现场监测存在偏差的情况,那么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就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参考,进而有效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并且这一方案内容还要保证可以满足现场监测需求,还要保证其与流动监测规定相同,最后就是保证其与监测技术规程相符,进而有效提高其应用价值。在方案设计的同时还需要对相关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以保证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方式开展地震监测工作。
其次就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测震台网进行优化,在工作中一定要保证测震台网能够保持运行样貌,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前兆台网运行效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地震监测范围进行设定,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监测点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这些点位当作流动测震的参考点[3]。与此同时,在发展与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监测设备能够稳定运行,同时不断提高监测设备的运行效率,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对地震源的采集分析效率,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与分析工作流程,最终有效提高地震参数的分析效率,最终有效提高地震监测质量与效率。最后就是要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在发展与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地震监测信息准确性,同时还要在管理过程中对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分析,进而有效提高信息处理与管理效率,以保证可以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4]。
四、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地震监测预报的措施
(一) 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管理机制
在当前这一信息技术不断深化发展背景下,大数据可以为其提供高效合理的工作环境,因为在监测过程中信息技术的监测与总结能力极强,同时其数据资源也更加丰富。那么在当前这一社会发展背景下,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地震监测效率与质量。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地震监测预报的管理方式发生了转变,并且这一现代化监测技术与传统监测方式有着一定差距,所以就需要利用合理的方式去开展监测工作。那么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方式建立地震预警机制,以保证可以有效提高地震监测与预警效率,同时对地震区域的划分也更加明确,不仅如此,在发展与管理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这一现代化技术将分析数据进行共享,以达到提高地震监测数据处理能力的目的。
(二) 挖掘并利用历史数据
在信息技术不断深化背景下,地震监测预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可以有效对相应的数据进行采集管理,这不仅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是传统地震监测预警工作开展的难点。那么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利用合理的方式去制订管理计划,以保证可以有效提高数据筛选与总结效率,进而有效提高历史数据记录准确性。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为以后的优化工作带来帮助,在发展与管理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这一现代化技术将历史数据进行总结,并通过与之相关联的数据进行总结重组,以保证最终数据能够更加准确[5]。
(三) 利用信息技术做好监测准备
通过信息技术管理与帮助可以有效提高地震监测预警效率,那么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利用合理的方式设计相应的监测准备制度,以保证可以有效提高监测效率。那么在地震监测过程中,相关工作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监测区域进行划分,将其分成监测点与危险点,进而通过相应设备开展有效的监测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其方案也就需要进行优化与改变,并对其地震网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其可以符合监测需求。所以说信息技术在地震监测预警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地位与价值,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将其重视起来,进而有效提高地震监测效率,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6]。
五、结语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了解到,在当前这一信息技术不断深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为地震监测预警工作带来了怎样的帮助,同时也了解到信息技术在地震监测预警工作应用的有效性。那么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利用合理的方式对信息技术应用进行总结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优化与管理策略,进而有效提高我国地震监测预警工作质量,并为我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石.地震监测预报信息化技术与实践[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20(1):119.
[2]孙长江.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问题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8,(21):228-229.
[3]张良,孟宪莹.试论中国地震监测预警预报体系现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理论版),2019,(19):1.
[4]高翠珍,王晓霞,薛锦明,等.大数据时代地震监测工作改革探究[J].科学与信息化,2019,(12):183.
[5]刘克辉,石晓辉,吴月波.大数据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的应用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0,453(17):31-32.
[6]高翠珍,王晓霞,安凯杰,等.地震预报中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探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9,228(3):173-174.
韩滨,郑智江.地震监测预报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性探究[J].科技风,2021(05):89-90.
分享:
近年来,各种分类或聚类算法应用于地球物理资料处理和反演,主要包括模糊C均值(FCM)聚类[1]、支持向量机(SVM)[2-3]和神经网络(NN)[4-5]等。其中,SVM和NN算法均属于监督学习分类方法,需要足够数量的样本维持结果的稳定性;而FCM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具有样本量需求少的优势[6-7],更适用于地球物理方法联合反演。
2024-08-05咸潮是发生在滨海河口地区的一种水文现象,它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引力作用,海水倒灌进入内陆河道,导致水体变咸。咸潮危害巨大,例如影响水厂供水安全及部分水生生物的正常生存。因此,加强对咸潮的监测,并据此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对当地防灾减灾和城市供水保障等具有重要意义。
2024-01-02在新时期背景下,对国土空间规划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全面落实各项规划方案,不仅可以保护周围生态环境,而且能够实现统筹治理目标。结合现阶段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现状可知,环境修复难度不断增加,各项管控措施落实效果较差,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质量。鉴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新形势下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和实施途径。
2021-06-01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不仅开始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成为当今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卫星遥感的国土空间监测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帮助人类全面调查全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确保人类更合理的开发、分配、利用自然资源,使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2021-05-04文章围绕着国土空间规划中对地理信息大数据的有效应用展开充分讨论,首先简要介绍了地理信息大数据的概述,然后表明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特点,最后着重探讨了地理信息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提供合理数据信息、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强化信息的数据源、明确空间具体位置,以此完善地理信息的内容,并形成重要的数据,促进国土空间规划的良好发展。
2021-04-27在当前这一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地震预警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因为地震为社会与经济带来的威胁远超于其他地质灾害,再加上地震的前期预兆不明显,所以就需要利用合理的方式进行监测预警,进而有效提高防控效率,降低灾害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的威胁。那么在当前这一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了各行业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
2021-02-19受测量条件限制,激光扫描技术往往需要架设多站点进行扫描,并对获取的点云数据进行配准以消除不同站点的相对位置变化。目前点云配准算法主要分粗配准和精配准2个阶段。迭代最近点算法(iterativeclosestpoint,ICP)[1]为目前应用最广泛且十分有效的一种精配准方法,但计算成本大、易陷入局部最小值。
2020-12-05高铁列车可当做一种全新的震源类型,其确定的长度和荷载,固定的行驶路线以及近乎匀速运动的特性,使之具有可重复震源的特征,另外,地震仪记录的高铁震源记录,具有宽频带分立谱的特征,为高铁高架桥附近地表结构和物性高精度探测提供了条件.因此,近年来,以高铁列车震源为基础的高铁地震学已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2020-12-04第三极不同地区(如季风区和西风影响区)和不同冰川表面(如老雪区、新雪区、裸冰区)雪冰中高分辨率的碳质组分的观测与分析势在必行,特别是消融期开始后碳质组分在短时间尺度内的浓度、黑碳粒径以及有机碳组成变化对于模型的改进至关重要,可为我们全面认识碳质组分对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冰川消融影响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2020-10-24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是南亚地区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如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河(上游中国境内河段称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高大的山体阻挡来自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的湿润水汽,南坡温暖湿润,北坡寒冷干旱,剧烈的海拔梯度差异使得在短距离空间内水热急速变化,为各种动植物生存繁衍提供了场所,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020-10-24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地震地质
期刊人气:1276
主管单位:中国地震局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地质
国际刊号:0253-4967
国内刊号:11-2192/P
邮发代号:82-809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435
影响因子:1.417
影响因子:0.700
影响因子:0.925
影响因子:1.76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