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岩芯分析资料及大量测井与录井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古龙地区泉四段沉积相展布及微相类型。认为古龙地区泉四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等6种微相。通过对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河道砂和河口坝砂体是该区最有利的储集体,也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甜点”。在沉积相分析预测基础上,结合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源岩、断裂和砂体控制着古龙地区泉四段油藏的形成与分布,有利沉积相带和构造高部位油气成藏更为富集。
古龙地区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东起大庆长垣西界,西至龙虎泡—大安阶地东界,北邻齐家凹陷,南至嫩江、松花江(图1),呈南北向长条带状分布,为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深水湖盆凹陷[1]。随着对古龙地区油气勘探深入,挖潜剩余油、寻找有利目标区已成为其目前勘探的主要方向,搞清其沉积微相展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从目前古龙地区已获工业油流井试油井段看,已有15口井纵跨2000m以下地层,其中获工业油流最深的井是Y71井,压后抽汲获3.52t/d的含水工业油流。由此看出,扶杨油层2000m以下油层仍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勘探实践[2,3,4,5,6,7],发现古龙地区泉四段沉积相及成藏研究仍属于薄弱环节,因此,系统研究古龙地区泉四段沉积相及成藏主控因素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岩芯岩屑、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开展沉积相分析与研究,明确古龙地区泉四段沉积相类型,并探讨成藏特征分析,期望对古龙地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部署依据。
1、沉积体系特征
1.1沉积环境
松辽盆地北部青一段和嫩二段沉积时期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湖侵,发育巨厚的暗色泥岩,是全盆地良好的生油岩和区域性盖层。古龙地区泉四段下部泥岩颜色以紫红色为主,局部见褐色,沉积环境为弱氧化环境;中部泥岩颜色以绿色、灰绿色为主,局部见紫红色泥岩,其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上部泥岩颜色以灰绿色、灰色、深灰色为主,沉积环境为弱还原;顶部泥岩颜色以灰黑色泥岩为主,反映了较强还原性的沉积环境。泥岩颜色由下而上变化反映了泉四段沉积时期水体为逐渐加深过程,沉积环境由弱氧化向弱还原过渡。
1.2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通过大量岩芯观察,结合泥岩颜色、层理构造、地球物理(测井、地震)等信息认为古龙地区泉四段发育三角洲相沉积,进一步划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及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与席状砂6种微相。
1.2.1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亚相中泥岩颜色多以紫红色与灰色相间出现。细分为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沉积微相。
分流河道微相岩性以厚层砂岩、细砂岩为主,典型沉积序列为底部含泥砾,具冲刷面,向上为块状粉细砂岩、粉砂岩,不见生物化石,发育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顶部为粉砂质泥岩、泥岩,泥岩颜色为紫红色、紫红杂灰绿色,单层厚度一般在2~7m,常由多个向上变细的小型正旋回组成。粒度概率曲线呈三段式;自然电位和伽马曲线形态多为箱形或钟形,或两者复合,垂向上为正韵律特征。
分流河道间微相岩性主要为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自然电位和伽马曲线形态总体较低或呈锯齿状。
1.2.2三角洲前缘
三角洲前缘以砂泥沉积为主,砂岩单层厚度较大,最厚可达10m。结合泥岩颜色、沉积构造、岩性组合及测井曲线形态将三角洲前缘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席状砂4种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岩性较细,主要以灰色粉砂岩为主,砂岩分选性好、磨圆度高,向上变为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顶部为泥岩层,泥岩颜色多以灰色、灰绿色为主;单砂体厚度一般在4m左右,最厚可达12m。具波状层理和平行层理,砂岩中常见油斑和油浸现象。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为两段式,自然电位和伽马曲线形态为钟形,有时呈箱形或两者的复合。
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由灰色、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组成,以不含紫红色等氧化色泥岩为特征。自然电位形态较平直,伽马曲线形态较低。
河口坝微相是分流河道砂体经湖水冲刷和湖浪簸选改造后产物,平面上呈椭圆状,纵向上呈不对称透镜状,向河道一侧砂岩厚度变大;剖面上粒度向上变粗,为典型的反旋回。砂岩单层厚度多数在2m以上,最厚可达10m,砂岩中常见油斑和油浸现象。测井曲线为典型漏斗型。
席状砂微相多发育在三角洲外前缘区,平面上呈席状或带状分布,纵向上呈对称透镜状;沉积物较河口砂坝细,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泥岩互层,单层厚度较薄,一般不超过2m。伽马曲线形态呈明显的指状。
1.3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古龙地区泉四段主要受西部物源和北部物源控制,大部分砂体呈条带状沿东西向伸展,局部砂体呈条带状沿南北向伸展。断裂方向以北北东走向为主,东西向展布砂体受以北北东向断裂带切割,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通过岩芯观察,以单井沉积微相分析为基础,结合连井沉积相对比及地震属性体分析,依据地层厚度、砂岩厚度、砂地比等综合分析了泉四段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图2)。泉四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微相主要发育在西部和西北部,局部发育在南部,河道主要呈东西向和近南北向展布。三角洲平原向东,向北逐渐过渡到三角洲前缘。由于河道不断改道摆动迁移,沉积的砂体多呈条带状及透镜状,使砂体在平面上错叠连片,为大面积岩性油藏提供良好储集空间,同时发育较好的河口坝砂体,也是寻找岩性油藏的“甜点”。
2、油气成藏特征
2.1源岩发育及其排油特征
油源对比表明,泉四段原油来自上覆青一段生油岩[8]。钻井揭示,古龙地区青一段暗色泥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内部,最大厚度可达90m以上,西部暗色泥岩厚度相对较薄,在40m左右。有机碳平均含量为2.03%,干酪根类型属于Ⅰ型和ⅡA型,镜质体反射率位于0.7%~1.2%,氯仿沥青“A”平均为0.412%。古龙地区青一段源岩生排油量主要分布在古龙地区中部和南部,排烃强度最大可达5×106t/km2以上,说明泉四段具有优质的、充足的烃源岩。目前所发现的大部分油显示探井均分布在排烃强度3×106t/km2以下,但也有部分油显示探井分布在排烃强度高值区。充分表明研究区的油气通过断裂和砂体运移到相应构造高部位,并紧邻断层分布,形成为数众多的断块、岩性—断层、岩性—构造油气藏。
2.2断裂发育及其分布特征
断裂在油气藏形成中具双重作用,既可以作为油气聚集遮挡物,又可以成为油气运移通道。古龙地区T2断裂发育,以北北东走向为主。断层延伸长度最大为11km。T2界面发育大量断裂(主要是中期活动的断裂,少量晚期活动的断裂)的存在大大改善了油气运移条件。在青山口组沉积末期,以超压作为动力,T2断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使青一段生成的油气向下运移,在扶余油层聚集成藏。因此,T2断裂及其分布控制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2.3砂体发育及其分布特征
据上述沉积相研究表明,古龙地区泉四段砂体类型有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根据研究区113口钻遇泉四段井的岩芯储层物性统计结果表明(表1):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层物性最好,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储层物性次之,席状砂砂体储层物性较差。河道砂和河口坝砂体是油气主要富集相带,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甜点”。
2.4源岩、断裂和砂体是古龙地区泉四段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源岩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只有进入大量排油阶段,才能为油气运聚成藏提供充足的油源。大量T2断裂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向泉四段运移提供了通道,砂体与断层、构造有机匹配形成圈闭聚集成藏。青一段生成的油气沿着断裂在构造的高部位和砂体聚集成藏,工业油流井基本上都紧邻断层分布,形成为数众多的断块、岩性—断层、岩性—构造油气藏(图3)。源岩、断裂和砂体配合控制着泉四段油气藏的形成,有利沉积相带和构造高部位油气成藏更为富集。
表1沉积微相类型与油气显示关系统计表
3、结论
(1)泥岩颜色由下而上变化反映了泉四段沉积时期水体为逐渐加深过程,沉积环境由弱氧化向弱还原过渡。
(2)古龙地区泉四段发育三角洲平原相和三角洲前缘相,并且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砂体类型。河道砂和河口坝砂体是该区最有利的储集体,也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甜点”。
(3)源岩、断裂和砂体是古龙地区泉四段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源岩是油气成藏的基础,T2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砂体与断层、构造有机匹配形成圈闭聚集成藏。综合分析泉四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油气富集高产主要受砂体厚度、沉积相带、断裂及构造部位影响。
参考文献:
[1]高瑞祺,蔡希源.松辽盆地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50-52.
[2]朱筱敏,刘媛,方庆,等.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和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例[J].地学前缘,2012,19(1):89-99.
[3]王始波,任延广,林铁锋,等.松辽盆地泉三、四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27(5):1-5.
[4]胡明毅,马艳荣,刘仙晴,等.大型坳陷型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以松辽盆地茂兴-敖南地区泉四段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31(3):13-17.
[5]李君文,李国会,张庆石,等.松辽盆地齐家北地区扶余油层FI1油层组沉积相及有利区预测[J].地球科学前沿(汉斯),2019,9(5):341-350.
[6]李延平,陈树民,宋永忠,等.大庆长垣及以东泉三、四段扶杨油层浅水湖泊-三角洲体系沉积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5):13-16.
[7]迟元林,蒙启安,杨玉峰.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背景与成藏条件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23(5):10-15.
[8]冯子辉,李振广.松辽盆地原油的核磁共振(NMR)谱及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1992,120(4):399-407.
李晶.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地区泉四段沉积相及油气成藏特征[J].西部探矿工程,2020,32(11):97-99+106.
分享:
高陡边坡的稳定性在岩土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关系到整个工程的顺利建设和安全运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及基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高陡边坡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地进行高陡边坡勘察和稳定性分析已成为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和勘察技术的发展为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2024-11-11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分布广泛,地质条件复杂,岩溶的存在导致隧道建设时发生突水、涌泥、塌方等事故的风险增加,各类事故会造成人员伤害、经济损失,以及影响施工进度。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在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最常用的一种地质预报方法,地质雷达法在岩溶探测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2024-10-14近年来,随着输电线路在盐渍土发育地区的广泛建设,随之而来的各种工程问题层出不穷,建筑材料的腐蚀问题尤为突出。腐蚀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如施工材料的质量、防腐手段是否可靠及腐蚀性判别是否准确。前两者与施工和设计有关,后者则与勘察结果紧密相关。
2024-08-03山东青岛某码头工程总用地面积达218 574.81 m2,包括一期用地137 614.81 m2和二期用地80 960 m2。项目规划精准,合理布局罐区、码头、矿石码头堆场等功能区域,以确保项目的高效运作。此外,剩余土地被规划为远期预留,预留地被用作临时停车场,整体用地规划充分考虑了未来发展需求。
2024-07-17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在山区公路和铁路建设中越来越普遍。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顺层地质条件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给施工带来了许多技术挑战,特别是在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洞口段,由于地形复杂,施工难度极大。因此,研究顺层地质条件下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洞口段的施工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024-07-05物探测试工作在工程运用广泛使用,布置适量的钻孔进行验证分析,即可达到勘测目的,具有探测深、成本低、周期短、等特点。常用的物探方法有电法勘探[1,2,3]、地震勘探[4,5]、磁法勘探[6,7]、重力勘探[8]、放射性勘探[9]等。刘诚等[10]使用综合电法结合已知钻孔剖面的对比研究,基本查明了寨上金矿深部地质结构电性分布特征以及适用于西秦岭同类型矿床的物探综合电法找矿标志。
2024-06-14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优秀的地学人才,是地质类高校教师应研究的热点课题。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实验实训仿真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文章所研究的野外地质实习虚拟仿真教学平台采用雷达与倾斜摄影测量相结合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通过多层级、多尺度模型的集成。
2024-03-06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煤矿生产相关的钻孔(包括瓦斯抽放孔、探放水孔、炮眼孔等)施工钻遇硬岩的比例越来越高。现有的煤矿钻孔多采用PDC钻头回转切削,当钻遇f≥12的岩层时,该钻孔方式钻进效率低、钻头寿命短,严重制约了钻孔的施工速度。地勘行业用液动锤多为低压液动锤,其冲击功小和冲击频率低,无法满足煤矿坑道钻进对钻速的需求。
2024-01-11在地质矿产的勘探中,综合物化探技术作为一种常见的技术手段,将地球地理、地球化学等领域的知识融合起来,获取了准确的地质矿产勘查结果,为煤矿资源的开发、生产活动提供依据。综合物化探技术应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和高效性优势,勘测的范围广泛,其中涵盖金属、非金属和地质调查等勘探技术,在勘察能源方面还具有一定的技术综合性,提高了我国的矿产资源生产水平生产效益。
2023-12-07在地质矿产的勘探中,综合物化探技术作为一种常见的技术手段,将地球地理、地球化学等领域的知识融合起来,获取了准确的地质矿产勘查结果,为煤矿资源的开发、生产活动提供依据。综合物化探技术应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和高效性优势,勘测的范围广泛,其中涵盖金属、非金属和地质调查等勘探技术,在勘察能源方面还具有一定的技术综合性,进而提高了我国的矿产资源生产水平、生产效益。
2023-12-06人气:1258
人气:1204
人气:998
人气:551
人气:55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
期刊人气:1449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科技
国际刊号:1673-8217
国内刊号:41-1388/TE
邮发代号:36-117
创刊时间:198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140
影响因子:4.261
影响因子:0.233
影响因子:0.339
影响因子:1.26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