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CCLG-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8年11月于我院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29例初诊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早期治疗反应及不良事件,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患儿无事件生存率(EFS)。结果:29例ALL患儿第33天完全缓解(CR)率为100%,3年EFS(87.3±7.2)%,预测5年EFS80%以上,随访期间复发2例(6.90%)。结论:基于严格的分型诊疗和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控,CCLG-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ALL的初步疗效较好、CR率较高。
急性白血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主,约占儿童白血病的3/4[1,2]。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白血病危险度分级日趋精准,化疗方案不断完善,个体化用药以及支持治疗不断加强,ALL的5年无病存活率高达90%[2,3,4,5,6,7]。目前ALL的治疗方案包括多中心协作组制定的CCLG-ALL-2008方案、CCLG-ALL-2015方案及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ALL诊疗规范(2018年版)[8]。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2018年11月期间CCLG-ALL-2008方案治疗ALL患儿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ALL患儿的长期无病存活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3年7月~2018年11月我院共诊断ALL患儿49例,部分患儿放弃治疗,部分前往上级医院就诊,在我院接受规范化疗的ALL患儿29例,男12例,女17例,男女比例1:1.4。平均发病年龄为4.88(0.92~11.75)岁,其中男、女分别为5.5(1.50~11.75)岁、4.43(0.92~8.75)岁。随访终点为2019年5月,随访时间为1~70月,中位随访时间32月。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治疗方案
本研究所有患儿完善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流式细胞术、细胞遗传学染色体、融合基因及微小残留病灶检查。根据CCLG-ALL-2008方案进行诊断分组化疗[8],主要包括诱导缓解治疗、早期强化、巩固治疗、延迟强化和维持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
完全缓解标准:无白血病细胞侵袭的症状和体征,如贫血或出血等;M1骨髓中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比例<5%;外周血中无原始幼稚细胞;外周血中性粒细胞≥1.5×109/L,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100×109/L。患儿达CR后,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为复发: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10%;外周血(或其他髓外部位)可见白血病细胞。总生存率记录从诊断日至任何原因引起死亡的时间,EFS记录从诊断日至第一个事件发生(诱导失败、复发、二次肿瘤或任何原因造成的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失访(进入第2个疗程后放弃治疗者或完成化疗后1年内无任何形式随访记录)患者OS期计算至末次随访日。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特点
29例患儿中发病初白细胞计数≥50×109/L有4例(13.79%),确诊时均无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免疫分型显示均为B系。融合基因检测成功者29例,其中阳性8例(27.59%),TEL-AML阳性3例(10.34%),E2A-PBXI阳性1例(3.45%),BCR-ABL阳性1例(3.45%),MLL-AF4阳性1例(3.45%),MLL重排1例(3.45%),ETV6/RUNX1阳性1例(3.45%)。29例患儿均行染色体检测,6例(20.69%)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其中2例超二倍体(6.90%),4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3.79%),1例为Ph染色体,无亚二倍体患儿。根据初诊危险度分组,标危组21例、中危组5例、高危组3例;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调整,最终标危组18例、中危组5例、高危组6例。
2.2早期治疗反应
本研究中29例患儿于治疗第8天接受泼尼松敏感试验,其中反应敏感者27例(93.10%),反应不敏感者2例(6.90%)。29例患儿经VDLD方案(长春地辛+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地塞米松)诱导缓解化疗,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第15天达M1为93.10%,其中标危、中危、高危组分别为100%、80%、83.33%。29例患儿第33天诱导结束后均达CR。29例患儿于第33天和第12周接受MRD检查,其中MRD<10-4者分别为27例和28例,10-4≤MRD≤10-2者2例和0例,MRD>10-2者0例和1例。29例患儿不同危险度早期治疗反应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29例患儿不同危险度早期治疗反应情况[n(%)]
注:MRD:微小残留病灶
2.3不良事件
至随访结束,全部患儿均未出现继发肿瘤。复发:2例复发患儿均为高危组,均为骨髓内复发,复发率为6.90%,其中1例患儿泼尼松反应不良,另1例患儿发病年龄为11月,并伴有MLL基因重排,但此2例患儿诱导缓解治疗均达CR,复发时间分别为诊断后5个月和8个月。失访:4例患儿失访,其中1例于维持治疗结束后失访,1例患儿复发后放弃治疗,1例患儿复发后前往外院行CART治疗,1例患儿前往上级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死亡:患儿随访期间死亡0例。
2.4生存分析
至末次随访,25例为无病生存,4例放弃治疗/失访,其中1例复发后带病存活。至随访结束,中位生存期为64.7±3.9月,3年EFS为(87.3±7.2)%,预测5年EFS为80%以上,见图1。
图129例患儿无事件生存曲线
至随访结束,18例标危组及5例中危组患儿均无病存活,6例高危患儿中4例失访。高危组3年EFS(44.4±2.2)%,不足50%,通过LogRank检验,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中标危组和中危组患儿均无病存活。生存曲线见图2。
图2不同危险度分组生存曲线
3、讨论
随着联合化疗、髓外预防治疗、支持治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ALL的长期生存率有了较大提高,多项研究对CCLG-ALL-2008方案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5年OS率为80.7%~84.2%,5年EFS率为79.0%~81.5%[4,5,6,7]。本研究标危组和中危组随访结束时均为无事件存活,预期5年EFS为80%以上,虽然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4,5,6,7]相似,然由于病例种类、数量及随访时间受限,不能更好地反映总体疗效。而高危组至随访结束时,3年无事件存活率约(44.4±2.2)%,与郭霞等[4]研究的(43.5±5.1)%相似,而与张钰等[5]研究(56.64±9.3)%稍有不同。本研究ALL患儿均为B细胞型,无T细胞型,而T-ALL疗效总体较B-ALL差,高危组患儿复发2例,1例为婴儿白血病、伴MLL基因重排,1例为泼尼松治疗不敏感。因此,CCLG-ALL-2008方案治疗后高危组患儿复发率较高,MLL、BCR/ABL等基因阳性是高危复发因素,并且复发后生存率极低[7,9]。
尽管ALL经过CCLG-ALL-2008方案积极治疗,生存率得到明显提高,尤其是标危组和中危组患儿,然而复发仍是影响其预后的关键因素,约15%~20%患儿出现复发,影响长期生存[9,10,11,12]。本研究中有2例ALL复发,均是高危组患儿。因病例有限,未进行复发率及中位复发时间统计。因此,对于改善复发难治ALL患儿的预后,仍是目前难题。研究发现CART对难治复发的B细胞恶性肿瘤治疗效果较好[10]。Ph(+)ALL有较高的复发率,TKI靶向治疗可改善其预后。研究发现,达沙替尼在EFS、OS及复发方面优于伊马替尼[13]。对于复发难治的患儿,BCL-2抑制剂、CART治疗以及CART治疗后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可能是潜在的有效治疗策略。
总之,CCLG-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ALL预后较好,CR率高,尤其是标危组及中危组,可使患儿生存得到较大改善。而对复发机制的研究及治疗仍是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中部分病例流失、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可能不能很好反应总体预后情况,其结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4]郭霞,朱易萍,李强,等.CCLG-2008方案治疗424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12):1058-1061.
[5]张钰,张艳丽,李欣,等.CCLG-ALL-2008方案治疗169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长期随访结果[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6,45(4):411-414.
[6]鲍亮,吴南海,吴敏媛,等.CCLG-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单中心疗效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6,21(2):66-72.
[7]陈晓娟,邹尧,杨文钰,等.CCLG-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患儿的特征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4):321-326.
[8]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四次修订)[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9):641-644.
[11]袁静,胡绍燕,柴忆欢,等.CCLG-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6,34(5):326-331.
[12]阮永胜,吴学东.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4,8(18):3359-3363.
谢莹莹,寇宏,邓颖,熊安秀.CCLG-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J].巴楚医学,2020,3(03):65-67+83.
分享:
近几年软组织淋巴瘤中肌肉组织淋巴瘤相继有文献报道[5-6],但浅表皮下脂肪层内淋巴瘤报道较少,误诊率较高,与炎症及其他占位性病变鉴别困难,因其浅表更易被家长早期发现,治疗和预后取决于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免疫表型和症状[1],早期确诊尤为重要。
2025-03-14腹泻一般在6—8月与10—12月较易发生,引起的原因主要包括病原菌感染、菌群异常生长、免疫力不足等。小儿腹泻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腹泻,其中感染性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大肠杆菌感染引起,非感染性腹泻多由喂养不当、食物过敏等引起。
2025-03-04急性阑尾炎为儿童常见急腹症,可引起阑尾化脓、腹腔感染、穿孔等不良后果,需及时诊断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1]。急性阑尾炎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而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表达能力有限、体格检查欠配合等因素,增加临床诊疗难度,因此,寻找快速、准确、安全的诊断方式尤为重要。
2025-02-26腺样体肥大属于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患病率为 10% ~25%, 占耳鼻喉有关病症住院人数的 40%左右, 且目前仍处于逐渐上升的趋势[1-2]。 另腺样体肥大主要为鼻咽部位淋巴组织呈病理机制性的增生,多数是因急性或慢性的鼻咽炎或者是鼻咽部位相近的组织器官炎症经反复性的刺激导致腺样体过量增生,气道窄小进而引发相应病症的发生。
2025-02-15双嘧达莫(dipyradamole)又称潘生丁,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和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是一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提高细胞内环磷腺苷(cAMP)和环磷鸟苷(cGMP)水平。药品说明书记载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及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临床应用广泛。相关临床指南将双嘧达莫列为肾病综合征、儿童紫癜性肾炎的用药,临床上也较多用于儿童患者。
2025-01-07拔管后吞咽障碍(post-extubation dysfunction, PED)指气管插管拔管后,食物从入口到进入胃内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吞咽障碍行为,是常见的ICU获得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拔管后首次饮水出现呛咳、水从口角溢出、吞咽后声音改变等[2]。据报道,气管插管患儿PED发生率为29%~69%[3-5]。
2024-12-16先天性胆道闭锁(CBA)是以肝内/外胆管闭锁所致的肝胆系统病症,且是导致婴幼儿梗阻性黄疸的主要病因[1]。相关流行病学报道显示,CBA在欧美地区发病率约为5/100 000,在中国近20/100 000[2]。由于此类疾病以胆道系统持续性炎症及纤维化为主要病理特征,病情进展迅速,若未及时干预,可诱发终末期肝功能衰竭进而导致死亡。
2024-12-05鼻内类固醇激素具有抗炎、抗水肿作用,与腺样体组织GCR-α和GCR-β类固醇受体结合,抑制腺样体组织细胞增殖及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助于缩小腺样体[6-8]。研究发现,布地奈德鼻喷剂有助于缩小腺样体体积,改善腺样体肥大患儿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OAHI)[9]。
2024-12-04晚发型败血症(LOS)是新生儿出生72h后致病菌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LOS是早产儿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视网膜病变等的高危因素,严重影响早产儿预后,增加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早产和/或低岀生体重儿的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中LOS发生率达14.4%。
2024-11-28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性发育年龄提前已经成为全球普遍的现象,性发育提前带来的儿童健康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性早熟一般指女童在8岁前、男童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性发育成熟以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启动为标志,临床上多根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发试验阳性作为判断依据[1-2]。
2024-11-25人气:16545
人气:15884
人气:15476
人气:15199
人气:1459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儿科杂志
期刊人气:681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0578-1310
国内刊号:11-2140/R
邮发代号:2-62
创刊时间:195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035
影响因子:1.188
影响因子:1.636
影响因子:0.607
影响因子:0.71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