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技术在胆道外科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可为外科医生实时提供胆道解剖的线路图,有望提升Calot三角解剖的安全性,从而避免胆道损伤。吲哚菁绿荧光导航给药途径包括经外周静脉注射及经胆道直接注射。本文现就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不同给药方式的优势与局限性进行系统综述,并总结得出两种途径各自适宜的临床情况,提出不同途径联合应用的可能,使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视化,并能更好地推广应用。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由Mühe于1985年首次提出[1],因具有减少术后疼痛、缩短手术与住院时间、切口小且康复快等令人满意的效果,目前已成为临床施行胆囊切除术的标准术式,并成为世界上最普遍的择期手术之一[2,3,4]。尽管此术式已发展了近40年,医源性胆道损伤仍是LC常见且极为严重的并发症,且一直是引起医患纠纷与医疗事故诉讼的主要原因之一[5]。事实上,一旦发生严重胆道损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造成巨大影响,给患者身心与经济带来很大负担[6]。研究表明,严重的胆囊炎、巨大的嵌顿结石及异常的解剖结构是造成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7,8,9],其中炎症所致胆囊三角区充血、水肿、致密粘连等是LC术中发生胆道损伤的高危因素与直接原因[10,11]。因此明确胆道解剖及胆管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最大限度避免胆道损伤的发生,一直是肝胆外科医生致力研究的课题之一。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荧光胆道造影是便于术中实时识别胆道解剖的新方法,可无创地显示肝外胆道并能提示胆漏,2009年ICG荧光成像被首次应用于LC术中[12],近年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医学领域[13]。
1、ICG荧光胆道造影的优势与局限性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ICG与蛋白质结合可经近红外光照射后发出荧光,且荧光可通过5~10mm的结缔组织[14,15]。利用给药后ICG能与血浆蛋白及白蛋白、脂蛋白等迅速而完全地结合,且只经胆汁排泄的代谢特性,以及近红外光能激发与蛋白结合的ICG使其发出荧光的特性,LC术中ICG荧光胆道造影技术的应用迅速开展[16,17,18]。
ICG荧光胆道造影是术中导航的一种方式,为外科医生实时提供胆道解剖,从而避免胆道损伤。通过术中或术前向目标注入荧光染料,利用近红外光源照射术野,便可获得荧光信号,并显示在屏幕上供术者参考。此过程操作简单,无需大型设备,并且不干扰外科手术[19]。ICG荧光导航对医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为胆道外科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安全保障,显著改善了LC术后患者的预后情况,减少了术后并发症[20]。此外,此技术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低,已有多篇临床报道证实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18,21,22]。迄今为止,基于ICG的荧光成像使胆道解剖可视化是此技术在腹部外科中最成熟的应用之一,尤其困难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道解剖的识别[23]。
但同时,此技术也存在局限性。根据Daskalaki等的说法,此技术具有检测胆道异常与胆漏的能力,可帮助提示胆总管扩张或胆总管结石[16,17,18],但此方法并不能除外胆总管结石,Ishizawa亦曾报道过这一点[24]。对此可采用其他检查弥补:即针对临床怀疑存在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术前可采用超声、CT、MRI、超声内镜、十二指肠镜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进行诊断[25]。另一个缺点是ICG荧光造影需要的近红外光穿透人体组织的能力很有限,>10mm的组织结构无法清楚地识别,只适于浅表位置的结构显影,对于肝门部脂肪较厚或肝十二指肠韧带炎症水肿严重的情况,胆道的荧光成像效果受到显著影响[16,17,18]。
2、ICG不同给药途径
ICG荧光胆道造影给药方式包括经外周静脉注射与经胆道直接注射两种。
2.1经外周静脉注射
经外周静脉注射可分为术前与术中注射两种。ICG经肘静脉注射后,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由肝脏摄取,由肝实质细胞代谢并分泌至胆汁中,受近红外光刺激时,可提供血管、胆管结构的荧光可视化。ICG经外周静脉注入人体,几分钟内即有含ICG与胆汁的混合物开始排泄,并持续至注射后6h[26]。研究证实,胆汁中的峰值浓度发生在注射后0.5~2h[27]。
术前经静脉注射目前普遍应用的注射剂量为2.5mg(1mL2.5mg/mL)或0.05mg/kg。使用2.5mg时,胆囊管显影率为94%;使用0.05mg/kg时,胆囊管的显影率为98%[28]。术前经静脉注射争论的主要焦点是理想的注射时间。为实现最佳的显影效果,目前最常见的注射时机是术前30min,但产生的过高的肝脏荧光强度会干扰术者对胆道结构的判断,导致术者难以通过荧光图像辨别胆道结构[29]。Verbeek等提出术前24h注射仍具有良好的信噪比[30]。另有研究提出,术前3h经静脉注射2.5mg的ICG溶液,术中胆管显影最佳[31]。此前我们进行的研究初步提示,ICG给药与术中荧光胆道造影术之间的最佳时间间隔为7h[29]。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术中偶然发现的胆道结构变异或胆囊三角粘连严重,已错过了术前最佳注射时机。此时与经胆囊直接注射相比,术中经静脉注射是更简便、易行的方式。术中经静脉注射争论的焦点主要是理想的注射剂量。如果经静脉注射过高剂量的荧光染料,可能造成肝门区组织广泛的荧光浸染及过高的肝脏荧光强度,如经静脉注射较低剂量的荧光染料,可能造成胆道荧光强度过低而不能显影或需较长时间显影,从而导致荧光导航失败。李晓勉等的研究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患者而言,1mg的静脉使用剂量应是合理的,既能实现满意的目标管道显影,又可避免肝门区浸染、等待时间延长[32]。虽然静脉注射后含ICG的胆汁会快速排泄,但肝实质的高荧光信号使胆道显影在对比中变得不明显,因此,我们亟须找出既能保证肝外胆管可视性又能降低肝脏荧光信号干扰的合适的术中注射剂量。笔者参与完成经外周静脉注射ICG荧光导航下行LC,术中肝外胆道显影满意,有效避免了胆道损伤及胆漏的发生(图1)。
2.2经胆道直接注射
人的胆汁中含可与ICG结合的白蛋白与脂蛋白,可将ICG直接经胆道内注射进行荧光造影。经胆道直接注射ICG,有经肝内、外胆管、胆囊及胆囊颈管等多种途径供术者选择。Ishizawa等在开腹肝切除术及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注射1mL2.5mg/mLICG溶液后得到了较为稳定的肝外胆管显影,证实了经胆道注射的可行性,然而经胆囊管注射这一操作本身即存在导致胆道损伤的风险[33]。近年一系列研究多以术中经胆囊直接注射与术中经胆道引流管注射两种方式为主,Liu等研究过此技术在猪身上应用的可行性[34]。随后,此研究组又将其应用至临床46例患者中[35]。他们得出结论,通过胆囊腔内直接注射ICG可迅速使胆囊颈、胆囊管充分可视化,直接注射可提供非常明亮的胆道荧光信号,具有很高的信噪比。通过这种给药途径,解决了来自肝脏的背景荧光污染及ICG从静脉注射到分泌至胆道系统耗时较多的问题。Graves等的研究表明,没有来自肝脏的背景荧光,这有助于区分胆囊与胆囊床间的界限[36]。一项西班牙的研究提出,直接将ICG注入胆囊是可行且不耗时的方法[37]。近期日本的一项病例报告亦证实其简单、有效[38]。王自强等的研究表明,经胆道引流管注射ICG荧光导航技术在困难LC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可有效避免医源性胆道损伤[39]。倪忠鹏等国内外研究人员针对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与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择期联合普通LC及荧光导航LC进行了对比研究[36],他们总结得出,与常规LC相比,在普通类型的胆囊手术中,ICG荧光导航LC并无显著优势,但在困难类型的胆囊手术中,荧光导航可辅助术者判断胆道结构,在减少术中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年资较低的医生中上述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笔者分别通过术中经胆囊直接注射与术中经胆道引流管注射两种方式实现LC实时荧光导航,两种给药途径均能达到肝外胆道即刻显影,利于手术安全、顺利进行(图2、图3)。
图1经外周静脉注射途径白光及近红外光模式术中显影对比
图2经胆囊直接注射途径白光及近红外光模式术中显影对比
图3经胆道引流管注射途径白光及近红外光模式术中显影对比
直接注射亦存在失败的可能,主要原因为术中注射口胆漏[37]。现有避免胆漏的措施主要有三种:(1)于胆囊底进行荷包缝合并将缝线两端取出体外进行牵拉,穿刺针插入荷包缝线内并向胆囊腔内注射ICG溶液,最后收紧荷包防止胆汁外溢[35]。(2)用夹子夹住穿刺点或用缝线缝合穿刺点[37]。(3)用8Fr猪尾导管经皮穿刺胆囊,并通过导管将稀释的ICG-胆汁溶液注射至胆囊底,在胆囊切除术期间可将猪尾导管留在适当位置,以防止胆漏[36]。
2.3ICG不同给药途径的优势与局限性
术前经静脉注射适于绝大多数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但为获得理想的高信噪比荧光图像,术前经静脉注射需估算荧光峰值时间提前给药,由于手术开始时间不可控,此方式具有术前给药时长不固定的缺点,且多需夜间给药,无疑增加了医护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而且给药时间过长不适于日间手术。但不可否认其在不影响手术效率的情况下优化可视化,减少了术中胆漏的风险。
而未行术前经静脉注射ICG的患者,术中发现胆道结构变异或胆囊三角粘连严重时,此时术中静脉注射或术中经胆道直接注射不失为更合适的选择。术中经静脉注射在胆囊坏疽、胆囊管结石或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时更能发挥优势,但其最适注射浓度依然有待研究;其余情况则可采用术中胆道直接注射。患者术前存在额外治疗操作如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或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经胆道引流管注射ICG识别肝外胆道则是更优的选择。
直接胆道ICG注射是改良的荧光胆道造影术,与经静脉注射相比,直接胆道内注射有三个重要的优点:(1)术中直接经胆道注射因直接注射到胆囊或肝外胆管系统,消除了与静脉注射相关的延迟,允许肝外胆道结构的立即荧光。(2)肝脏与血管被排除在外,只突出肝外胆管系统,实现了零肝脏背景荧光信号,能清楚地显示胆囊与肝床之间的解剖平面,快速识别由胆囊窝发出的任何迷走胆管。(3)且只需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注射用ICG溶液,无需提前给药,减少了人力消耗。但术中经胆道直接注射较经静脉注射操作难度大,对术者的腹腔镜操作技术、手术团队的配合程度均具有较高要求。因胆囊质软且游离,容积较大,此方法存在胆汁由注射口溢出污染术区的风险,一旦出现渗漏无法通过抽吸或纱布擦拭使其立即清除。拔除穿刺针或引流管时对穿刺点应及时电灼,防止渗漏污染手术视野,该操作对术者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且术者为避免胆漏所做的额外操作无疑延长了手术时间[32]。
同时,以上任一种给药方式显影情况欠佳且胆道解剖显露不明确时,则可联用其他给药方式;而在施行LC外的其他胆道手术时,也可在术中经静脉注射ICG,识别胆道解剖,防止胆道损伤及术后胆漏。ICG给药方式均简单、快速,均可显示胆囊动脉,并有提示术中胆道损伤、胆道梗阻及胆漏的作用。
3、ICG荧光胆道造影对比传统的放射学术中胆道造影(intraoperativecholangiography,IOC)
IOC是一种辅助外科医生在LC术中识别胆道解剖与解剖变异从而避免胆道损伤的技术[40,41,42]。传统放射学IOC的使用存在较多争议,因其操作繁琐,延长手术时间,且术中需放射科技术员配合完成并配置C臂X光机。此外,IOC还为患者带来额外的辐射[43,44,45]。另一缺点是,使用IOC前必须进行Calot三角的部分解剖。因此,胆管损伤可能在使用IOC之前发生,与IOC相比,ICG在解剖前已提供了胆管可视化。同时IOC需要术中切开胆囊管,这一操作本身就可能导致胆管损伤。且最近的研究表明,LC术中行IOC并不能降低胆道损伤的发生[39]。从技术的复杂性来看,ICG荧光胆道造影学习曲线短,而IOC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能进行。ICG的近红外成像与IOC相比,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IOC存在高成本、辐射暴露及胆囊管插管导致胆管损伤的风险,ICG被认为是更好的胆道可视化选择[46,47]。考虑到以上种种因素,在未来相信基于ICG的胆道解剖可视化会取代IOC应用于肝外胆道成像。
4、总结与展望
ICG荧光胆道造影是简单、快速、无副作用的术中胆道显影手段,避免了传统成像的缺点,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L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目前此技术在外科手术应用较多,虽然此技术在肝胆外科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ICG荧光导航技术的优化与标准化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但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速度很快,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此技术会在胆道外科凸显更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4]刘桂杰,薄晓辉,侯旭,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处理策略[J].腹腔镜外科杂志,2020,25(6):432-435.
[10]王锦江,谢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8,23(12);898-900.
文章来源:王潇宁,吴硕东,邓天麟,吕超,汪聪,邱锐.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腹腔镜外科杂志,2021,26(07):550-554.
分享:
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重要手段,常规李金斯坦术是具有良好组织生物相容性的代网孔补片覆盖疝缺损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学习周期短、费用少等特点,疗效已被证实,但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不利于患者早期恢复[3]。腹腔镜经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TAPP)凭借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而逐渐被用于腹股沟疝治疗[4]。
2025-04-25不过腹腔镜手术仍然属于一种有创手术,会对患者的心理和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而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与腹腔镜手术护理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手术效果,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4]。本研究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025-04-25妇科腹腔镜手术是现代微创外科技术的代表,凭借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麻醉是手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患者的术后康复质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麻醉管理要求提供足够的镇痛与肌松效果。
2025-04-23随着医疗诊疗水平的提高,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对舒适化诊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在全身麻醉苏醒期进行吸痰、拔除气管导管等操作时,通常会出现呛咳、躁动等不适,使患者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1]。拔除气管导管时引起的不良症状,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严重时甚至会威胁生命。
2025-04-21腹腔镜手术在临床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是胸科疾病诊疗的主要手术方式[1]。随着医疗器械的创新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开始向着微创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对于传统的腹腔镜手术,需要按照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为了避免受到气管插管的影响引起不良反应,临床建议使用非气管插管麻醉。
2025-04-21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作为微创手术方式,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子宫疾病,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此手术因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而受到越来越多患者和医生的青睐[1]。然而,尽管其优势明显,手术过程中仍需关注麻醉要求、术前准备时身体的暴露、以及术中使用的低温液体和二氧化碳气腹等多种因素。
2025-04-17老年人多合并隐匿性慢性疾病,存在年龄相关性脏器功能减退等情况,手术及麻醉时间的延长会明显增加手术风险,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衰竭。有研究显示,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的死亡率高达21%[2-4]。因而如何缩短腹腔镜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成为外科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2025-04-16胆囊疾病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目前主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是目前临床治疗胆囊疾病首选的治疗手段[1]。尽管LC术后疼痛程度不及开腹手术,但有研究显示,仍有30%~50%的患者面临术后疼痛的困扰[2]。
2025-04-15腹股沟疝为普外科常见疾病类型,其病理特征为腹腔内容物通过腹股沟解剖结构薄弱区域异常移位,形成体表可触及的异常膨出物[1]。在腹股沟疝的治疗中,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法。传统的腹股沟疝手术主要为开放手术,往往存在创伤大、术后复发率高及易出现疼痛等情况[2]。
2025-04-15子宫肌瘤作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病症,通过手术剔除可有效治愈。现阶段,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临床应用较为普及,在手术创新上具有微创治疗,快速康复的特点。但是采用腹腔镜技术对于患者心理、身体及预后产生一定影响。在患者围术前、中、后期实施快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围术期患者自身所产生的应激反应。
2025-04-07人气:22464
人气:18558
人气:16683
人气:16014
人气:1558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腹腔镜外科杂志
期刊人气:108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出版地方:山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6612
国内刊号:37-1361/R
邮发代号:24-171
创刊时间:199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