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报道了一种能够特异性识别半胱氨酸(Cys)的荧光探针。该探针是将N-羟乙基-4溴-1,8-萘酰亚胺与7-氯苯并恶二唑-4-磺酰氯(SBD-Cl)通过哌嗪相连制备而成的,制备方法简单,操作容易,稳定性较好;同时,探针对Cys的响应时间较短,表现为紫外光谱发生比率型变化,荧光光谱在570nm发生显著增强并伴随红移。此外,其他氨基酸的存在对该检测体系均无干扰。因此,该探针可以用于快速、灵敏、选择性的检测溶液中的Cys。
半胱氨酸(Cys)、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谷胱甘肽(GSH)是哺乳动物体内的三大生物硫醇,它们在生物体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其中,Cys是一种含有巯基的还原性氨基酸,也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它可以由人体内的蛋氨酸(甲硫氨酸,人体必需氨基酸)转化而来。Cys在蛋白质合成,解毒,金属结合,翻译后修饰和代谢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3]。然而,生物体内硫醇浓度的异常可能会引发多种疾病,Cys的缺乏将会导致儿童生长缓慢、肝脏损伤、皮肤疾病等病症[4];血浆中Hcy的浓度过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阿尔兹海默病以及骨质疏松等疾病[5];机体内GSH的浓度的异常会增加白血病、癌症以及艾滋病的发生率[6,7]。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选择性地检测Cys、Hcy和GSH。
用于检测巯基物质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电化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及毛细管电泳法(CE)等[8,9]。相比于这些,荧光探针具有结构多样性、合成成本低、较好的细胞膜渗透性、生物安全性、功能可设计性等优点,已成为快速灵敏检测样品的有效方法[10,11,12]。最近,已开发出大量用于生物硫醇的荧光探针,相应的设计策略通常基于硫醇基团的强亲核性以及各种反应机理,如迈克尔加成,环化,裂解反应等[13,14,15]。但由于相似的结构和反应性,大多数报道的文献难以区分这三种巯基氨基酸(Cys/Hcy/GSH)[16,17,18,19]。
因此,开发用于区分Cys/Hcy/GSH的选择性荧光探针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本文报道了一种能特异性识别Cys的荧光探针。该探针是将N-羟乙基-4溴-1,8-萘酰亚胺与SBD-Cl通过哌嗪相连制备而成的,制备方法简单,操作容易,稳定性较好,对Cys响应时间较短,紫外和荧光光谱上都能表现出其独特的变化。
1、实验部分
1.1实验试剂和仪器
实验中所购买的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级。相关的化学反应都在氮气的保护下进行,并不定时地使用硅胶预涂的E-Merck铝板通过TLC监测反应。所有的试验用水均为去离子水。此外,使用四甲基硅烷(TMS)作为内标在BrukerAM-400光谱仪上记录1H和13CNMR光谱。使用标准条件(ESI,70eV)在WatersLCTPremierXE光谱仪上记录高分辨率质谱。使用梅特勒托利多FE28型pH计缓冲溶液pH值的测定。使用安捷伦Cary60UV-Vis分光光谱仪进行紫外-可见光谱的测定。使用VarianCaryEclipse荧光光谱仪进行荧光光谱的测定。
1.2化合物1的合成
图1化合物1(探针)的合成路线
第一步:在氮气的保护下,准确称取N-羟乙基-4溴-1,8-萘酰亚胺(2.0g,6.26mmol),哌嗪(697mg,8.10mmol)置于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20mL乙二醇单甲醚溶解,在100℃的条件下回流搅拌反应10小时。TLC检测反应完全,停止反应,待混合物冷却至室温,抽滤,所得固体先用少量乙二醇单甲醚溶液洗涤,再用石油醚冲洗,最后放入真空干燥箱内干燥,产物为化合物3,直接用于第二步反应。
第二步:在氮气的保护下,称取第一步产物3(200mg,0.62mmol)置于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20mL二氯甲烷溶解,向上述溶液中滴加208µL三乙胺,再用2mL二氯甲烷溶解SBD-Cl(126mg,0.50mmol),并滴加到上述混合液中,25℃搅拌反应1小时。利用薄层色谱检测反应完全后停止反应,旋转蒸发除去溶剂,并用柱层析(流动相比例:甲醇/二氯甲烷=1/20)分离提纯得到最终产物1124mg,产率为98.4%。1HNMR(400MHz,DMSO-d6)δ8.44(d,J=8.0Hz,1H),8.39(d,J=8.0Hz,1H),8.32(d,J=8.0Hz,1H),8.11(d,J=8.0Hz,1H),7.99(d,J=8.0Hz,1H),7.75(t,J=8.0Hz,1H),7.35(d,J=8.0Hz,1H),4.79(t,J=2.0Hz,1H),4.12(t,J=8.0Hz,2H),3.57(q,2H),3.53(m,4H),3.30(m,4H);13CNMR(100MHz,DMSO-d6)δ164.1,163.6,155.2,149.7,146.7,136.8,133.2,132.4,131.2,131.1,129.5,126.7,126.6,125.8,124.7,123.2,117.0,116.2,58.3,52.5,46.1,42.1;HR-ESI-MSm/z:[M+Na]+calcd.for564.0721found564.0714。
1.3光谱测试
1.3.1标准溶液和PBS缓冲溶液的配制
准确称量化合物1(1.0mg)溶于1.845mLDMSO中,得[M]=1×10-3mol/L的探针标准溶液。
利用Na2HPO4、NaH2PO4配制pH=7.4的磷酸缓冲溶液备用。
1.3.2随时间变化紫外吸收光谱曲线的测定
准确移取20µL探针1标准溶液,加入到1mLPBS缓冲溶液和1mLDMF溶液混合体系中,向其中分别加入50µMCys,Hcy和GSH,分别测定紫外吸收光谱曲线随时间的变化。
1.3.3随时间变化荧光光谱曲线的测定
准确移取20µL探针1标准溶液加入1mLPBS缓冲溶液和1mLDMF溶液混合体系中,向其中各加入0-50µMCys,测定并观察荧光光谱曲线随着Cys浓度的变化,激发波长为400nm。
1.3.4探针1在不同pH下对Cys的响应测试
准确移取20µL探针1标准溶液加入1mLHCl-Tris缓冲溶液(pH=2-12)和1mLDMF溶液混合体系中,向其中各加入50µMCys,测定并观察探针1在不同pH下对Cys的响应效果。
1.3.5选择性的测定
分别准确移取20µL探针1标准溶液加入1mLPBS缓冲溶液和1mLDMF溶液中,分别向其中加入50µM的Cys、GSH、Hcy、丙氨酸(Ala)、精氨酸(Arg)、甘氨酸(Gly)、色氨酸(Trp)、苏氨酸(Thr)、苯丙氨酸(Phe)、亮氨酸(Leu)、丝氨酸(Ser)、脯氨酸(Pro)、组氨酸(His)、甲硫氨酸(Met),放置20min后分别测定在不同干扰物存在下荧光发射光谱曲线变化。
2、结果与讨论
2.1探针1的合成表征
如图1所示,探针1是N-羟乙基-4溴-1,8-萘酰亚胺与SBD-Cl通过哌嗪相连制备而成的,合成简便,便于放大合成,其化学结构和1HNMR,13CNMR,HR-MS分析结果一致。(详细数据见1.2)
2.2探针的光谱性能测试
为了研究探针的应用价值,以2mLPBS-DMF(v/v=1:1,pH=7.4)混合溶液为测试体系,研究了探针对Cys的检测性能。如图2所示,当加入过量的Cys后,335nm处的吸收峰消失,同时400nm处的吸收峰增强,之后400nm处的吸收峰红移至410nm,这表明探针1与Cys的反应过程分两步进行。当加入过量的Hcy/GSH后,只发生335nm处吸收峰消失和400nm处吸收峰增强,未出现光谱红移的现象,说明探针1与Hcy/GSH反应只有一步反应。
如图3(a)所示为探针在不同浓度Cys(0-50µM)存在下的荧光光谱图,荧光强度随着Cys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且荧光发射峰由530nm红移至570nm。而当加入Hcy/GSH30min,530nm处荧光强度小幅度增强,但并没有发生红移的现象,如图3(b)所示。pH往往是影响探针传感性能重要条件,因此,我们探究了不同pH条件下探针1对Cys的响应情况,如图3(c)所示。探针1在pH=2-12的范围内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且在pH=7-12范围内对Cys较佳的响应效果。这表明探针1可用于在生理环境的pH范围下对Cys的检测。
另外,研究了探针1对Cys的选择性,如图3(d)所示。探针1对Cys具有很好的荧光响应,能对Hcy/GSH产生一定的荧光响应,但其不能使光谱发生红移现象。另外,探针1对其他不含巯基氨基酸(Ala、Arg、Gly、Trp、Thr、Phe、Leu、Ser、Pro、His、Met)不产生荧光响应。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探针1对Cys具有优良的选择性。
图2探针1在不同氨基酸下的紫外光谱曲线变化图
图3探针1对氨基酸响应的荧光光谱数据图
(a)400nm激发波长下,探针1(10µM)在不同浓度Cys(0-50µM)下的荧光光谱曲线;(b)探针1(10µM)分别在50µMCys,Hcy和GSH下的荧光光谱图;(c)探针1(10µM)在不同pH下对Cys(50µM)的响应效果;(d)探针1(10µM)在不同干扰物存在下的选择性柱状图
因此,根据以上紫外荧光光谱性能数据及文献[11]和[13]中报道的有关硫醇响应探针的反应机理,我们推测探针1响应硫醇的反应机理如图4所示。探针1与Cys发生两步反应,Cys分子内的巯基先取代探针分子中的氯原子,随后发生一步分子内重排反应,氨基进一步取代硫原子;由于Hcy/GSH分子内的氨基距离巯基较远,无法发生重排反应。
图4探针1与Cys和Hcy/GSH的反应机制
3、结论
本文通过两步常规反应,将N-羟乙基-4溴-1,8-萘酰亚胺与SBD-Cl通过哌嗪相连制备得到一种能够用于选择性检测Cys的荧光探针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与1HNMR、13CNMR、HR-MS分析结果一致。该探针合成方法简单,光谱性能稳定性较好,可以快速、灵敏地与Cys响应,紫外光谱曲线发生比率型变化,荧光光谱曲线增强同时伴有30nm的红移。该研究结果为发展新型硫醇类荧光探针提供了思路。
陈彩霞,厉凯彬,韩得满.一种特异性识别半胱氨酸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20,42(03):23-28.
基金:2018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2018R436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804097);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Q18B0500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8M642403);浙江省博士后择优资助项目(zj20180082);台州学院优秀青年项目(2018YQ002).
分享:
艾绒是干燥的艾叶经人工碾压或机械粉碎,过筛后所得到的软细如棉的绒状物。艾绒为灸用制品的原材料,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散寒止痛等作用,从艾绒中分离出来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挥发油、总黄酮等。
2024-10-26白背叶楤木(Aralia chinensis Linn.var.nuda Nakai),俗名大叶槐木、刺老苞,为五加科楤木属楤木(Aralia chinensis)的变种,生于森林或灌丛中,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四川、甘肃等地,是珍贵的药食两用植物。其嫩茎叶作野菜凉拌食用,清凉可口,香味特别,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其根、根皮、茎皮皆可入药,主要功效为镇痛、消炎、行气、祛风、利尿等。
2024-08-16籽瓜营养丰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钾、钙、镁等微量元素,具有散热、解渴、利尿等功效。研究发现,内皮、瓜瓤和瓜籽中含有蛋白质和可溶性总糖,利用芬顿法测定籽瓜瓜皮部位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其提取物对羟自由基和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较好,因而可以推测出籽瓜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024-08-15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主要由儿茶素类、花色素类、花黄素类、缩酸、缩酚酸类物质组成。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是儿茶素中含量最高、活性最强的成分,常占后者总量的50%,具有特殊的立体化学结构、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在抗肿瘤、抗突变、抗衰老、抗炎、抗病毒等方面有着出色表现。
2023-11-24蛤壳是一种传统海洋中药,来源于帘蛤科动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或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的贝壳,其药用历史已有2 000余年,具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外用收湿敛疮”之功效,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瘰疬瘿瘤,胃痛吞酸;亦可用于治疗咳喘。
2023-11-07沉香是一味名贵中药,具有抗菌、抗氧化、消炎、助眠、止咳等药理作用,基于沉香开发的中成药有上百种,衍生的系列产品在中医药、康养保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是我国唯一的生产沉香的基源植物[4],主要产于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
2023-10-31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天然药物中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与生物活性、生物合成规律及途径、体内外动态变化等。芦丁(rutin)是糖苷类黄酮的一种,由槲皮素(quercetin)3位上的羟基与芸香糖(葡萄糖与鼠李糖1-6连接而成的双糖)脱水而成。
2023-10-20双酚A(bisphenol A, BPA) 是一种重要的内分泌干扰物,受到广泛重视。它能够通过扰乱内分泌系统,影响人体免疫功能,从而引发多种疾病,包括生殖功能障碍、肥胖、糖尿病和癌,特别影响儿童的健康。
2023-10-14芦丁是一类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 在荞麦植物中广泛存在, 具有抗肿瘤、 抗糖尿病、 抗氧化、 抗炎、 抗糖尿病、 抗脂肪、 降血压、 稀释血液等多种生理功能。 芦丁可能存在于多种草药复方制剂中, 是临床应用的治疗剂原料药。 芦丁具有多种生理和药理作用, 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2023-10-12近年来,中药材半枝莲因其抗肿瘤疗效显著而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多糖作为半枝莲的主要成分之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半枝莲多糖的生物活性对于开发抗癌药物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半枝莲的多糖类活性成分及其相关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展开综述,以期能够为探讨半枝莲的深入应用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半枝莲多糖在药物治疗癌症相关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2021-08-19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分析测试学报
期刊人气:4200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化学
国际刊号:1004-4957
国内刊号:44-1318/TH
邮发代号:46-104
创刊时间:198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2.741
影响因子:1.160
影响因子:1.215
影响因子:0.770
影响因子:0.3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