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中。本文着重介绍了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联系和区别,并就二者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进行了分析,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新参考的同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引言
人类近100年来的工程发明,如汽车、飞机、火箭等设备,背后都有强大的开发和研究团队。随着控制论、信息论和复杂系统理论的成熟,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开始得到较多关注。减小误差、优化产品、提高工作效率都是二者的优势,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出现对促进科技的进步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将二者的功能充分发扬光大,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2.1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区别
系统科学是探索各个学科“系统(systems)”和“系统性(systemhood)”的理论与科学。是将各种自然、人工系统的运作规律进行数学化的尝试。就现阶段而言,系统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广义的工程科学的发展,它适应了有关现代技术、人机关系、程序设计等“系统”复杂性的要求。而系统工程不是一两台动力机器的简单工程了,而是很多类控制型机器、人机交织的复杂工程了,底层的科学理论被迫向“系统级”、“复杂性”进化[1]。
2.2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联系
系统科学因太宏大、太深刻并没有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在社会上建立起来。相反,系统工程从贝尔实验室开始起就应用于国防、航宇等重大产业中逐渐成为行为惯例。现实中,系统工程说到底还是工程,对系统科学、系统理论、系统思维的重视与采纳程度都不够。
原则上,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都是如出一辙,都基于现代工程的复杂性而产生的。就直觉性的原则上,系统工程应是系统科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只不过现实中是两种说法——系统科学领域是系统工程的附庸,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子集。系统科学如今已演化成复杂性科学,原先的众多源流(老三论、新三论、博弈论、网络理论)逐渐聚合在计算主义的大背景下,前途还是很光明[2]。系统工程虽然是实践指导性很强的方法论,但在工业领域之外用得也不多,普及道路同样任重道远。
3、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发展现状
3.1 系统科学的发展现状
系统科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近年来系统科学在网络和计算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系统科学的研究进展并不令人满意,系统科学的的研究进展只停留在理论基础上,并没有对复杂系统进行实质性的探索。比如,科学家提出的生物学奇迹探索,设计的进化规律、遗传规律、等一系列的研究都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并没有获得理论之上的突破,因此未来还要靠系统科学解决问题,获得理论上的突破。
3.2 系统工程的发展现状
系统工程是一门非常前沿的专业。系统工程最初起源于航天、航空、军事部门,由于卫星、飞船、飞机、导弹这些产品的研发需要很多专业的综合,所以诞生了系统工程。后来该专业也扩展到民用部门,包括民用航空、铁路系统、通信系统、医疗设备等,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照相机也涉及系统工程[4]。系统工程的指导若要被运用,必须贯穿整个开发周期,使决策更准确,开始就可制定统一的标准,使得后期易于管理,同时也降低后期的成本。
中国最初提出系统工程是钱学森先生。近年来,系统工程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还存在不足之处。系统工程体系还不算太成熟,主要偏重于管理,而实际上系统工程跨越了技术和技术管理。
4、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应用
4.1 减小误差
比如,一个产品为了增加运动控制稳定性,安装了速度传感器,但因被控对象特殊,速度传感器在被控对象上产生了极大误差,甚至淹没了有用信号,从理论上只要知道非常精确安装位置和角度就可以消除误差,但是无法达到所要求的精度。系统科学联合系统工程的使用使机械结构误差控制到最小,传感器的自身加工误差消除,系统性能即可满足要求。
4.2 优化产品,提高工作效率
在企业中,考虑生产线上的分工奖惩问题,以激发最大工作效率与工作满意度;看不同的企业组织架构和工作内容,会有不一样的处理方法,一般划分成interchangeable和exclusive结构;制定新成员的培训模式等[5]。
4.3 促进医疗界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医学界遇到了无法逾越的瓶颈---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原因复杂、病情复杂的慢性疾病正在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因此,医学开始寻求转型,比如精准医疗、医学整合、个体化医疗等,这些转型其实是为了跳出疾病,将人体看做一个整体,疾病只是其中一部分,在治疗的时候应该全面的看待病情[6]。这也正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思想的不自觉运用。
5、结语
综上所述,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运用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在技术、科学等不同层次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未来我们应认真学习、研究和应用,并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于景元.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应用[J].钱学森研究,2018,36(02):8-29.
[2]顾基发.系统工程新发展——体系[J].科技导报,2018,36(20):10-19.
[3]于景元.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应用[J].科学决策,2017,32(12):1-18.
[4]刘海燕,王宗水,汪寿阳.我国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的演化与发展[J].系统工程学报,2017,32(03):289-304+345.
[5]于景元.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科学体系[J].科学决策,2014,11(12):2-22.
[6]薛惠锋.中国系统工程研究与应用的历史、现状与未来[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1系统工程[C].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2014,14(41):4-12.
蔡博,张铭初.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9):10-11.
分享:
近年来,气象因素的健康效应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气温的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得到了重点关注[1]。文献报道极端恶劣天气(高温、低温)引起人群死亡数的增加,尤其是对温度较为敏感的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此外,相关研究显示,寒潮结束之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并没有立即下降,而是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2]。
2020-07-08近年来,气象因素的健康效应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气温的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得到了重点关注[1]。文献报道极端恶劣天气(高温、低温)引起人群死亡数的增加,尤其是对温度较为敏感的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此外,相关研究显示,寒潮结束之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并没有立即下降,而是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2]。
2020-07-08居民公共服务消费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基于2007-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PSTR分析框架实证检验了互联网视域下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消费升级的非线性演化路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互联网视域下农村居民公共服务消费升级路径演化存在单一门槛,城镇地区存在双重门槛。
2020-07-08本文提出一种大功率馈源产品扼流法兰结构设计及形式,实现了低PIM目标。通过仿真和试验结果显示,利用扼流法兰可降低PIM值40dB以上,而对于其他非三阶频率点的交调性能则通过传统的增强法兰压强的方式来改善,说明了设计的可行性。另该结构已应用于星上产品,并与国外产品比较,前景广阔并具有重要应用意义和价值。
2020-06-30本文研究了环氧基三氧化二铝及非线性材料碳化硅复合电介质材料制备工艺,测试了不同SiC掺杂含量的环氧基氧化铝复合材料电荷积聚及电荷消散特性;尝试采用非线性材料掺杂的方法对盆式绝缘子模型及支柱绝缘子模型进行直流电压下的局部电场优化,结合SF6下的沿面闪络试验结果,探究了非线性材料在直流盆式绝缘子及支柱绝缘子中应用可行性。
2020-06-30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全球风能理事会统计数据表明[1]风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缓解环境污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风电叶片作为风电机组的关键部件是能量吸收的载体,占据机组约20%的成本,同时,也是风电机组载荷的主要来源,风电叶片的强度和可靠性对风电机组的寿命和能量输出至关重要。
2020-06-30国内外众多学者曾经对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度量进行研究探讨,试图揭示道路交通事故风险因子耦合机理及其耦合作用大小。本文在道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的基础上,拟构建重特大交通事故人-车-路风险耦合模型,探讨交通事故风险因子的动力学演化规律及其耦合权重,旨在为精准防控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危险源提供理论指导。
2020-06-29频域等效线性法在运动方程的求解方面可以认为是精确的,但是由于在处理土的非线性特性时,采用了等效线性化的方法,不能真实的反应土体的非线性特性,使得等效线性方法在处理地震动较强、土层较软的场地时,其计算结果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进行土层地震非线性反应分析,其核心是发展实用的土体动力本构模型。
2020-06-29本文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平台建立了螺旋箍筋柱的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利用既有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模型验证。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有一定初始偏心的不同直径和长细比的螺旋箍筋柱轴心受压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了长细比对螺旋箍筋柱轴心受压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螺旋箍筋柱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中稳定系数的取值建议。
2020-06-29在颤振边界预测方面,美国NASA基于线性鲁棒颤振分析的飞行颤振试验方法趋于成熟并逐步应用于各类飞行试验中[26,27],同时开发完成了这类飞行颤振试验在线估计分析工具。非线性气动弹性系统的鲁棒性分析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分析方法对非线性颤振和极限环进行预测,不确定性建模特别是模型确认方面的研究也逐步展开。
2020-06-29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信息记录材料
期刊人气:2195
主管单位:全国磁性记录材料信息站
主办单位:全国磁性记录材料信息站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化工
国际刊号:1009-5624
国内刊号:13-1295/TQ
邮发代号:18-185
创刊时间:197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183
影响因子:0.908
影响因子:0.614
影响因子:0.270
影响因子:0.58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