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管理及防治新技术的研究展望

  2020-11-02    17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自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改革为企业自主验收后,企业作为责任主体,对水土保持管理及落实水土保持义务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依据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管理实践,探索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管理制度及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的创新,以使输变电工程实现全范围、全时段的水土保持监管及科学、全面、生态友好的水土流失治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 关键词:
  • 工程施工
  • 水土保持管理
  • 水土流失防治新技术
  • 输变电工程
  • 加入收藏

2017年11月,水利部发布《水利部关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的通知》(水保[2017]365号),明确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审批行政许可改革为生产建设单位自主开展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水利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生产建设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对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及水土保持义务的落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总结近年来输变电工程的实践经验,探索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管理的创新思路及水土流失防治新技术、新理念,以探讨未来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的发展方向。


1、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管理


1.1优化设计,加强水土保持源头控制

输电线路在进行路径规划时,应结合区域规划、生态规划等整体考虑,优化布局。优先采用同塔多回路紧凑型线路架设方式,减少对土地的施工扰动。选址(线)宜避让陡坡、迎风坡、雨水汇集凹地等区域,变电站选址地形平缓的场地,减少场地平整工程量。输电线路工程杆塔选址宜选择微地形平缓的山脊、山顶位置。对于不可避免的坡地杆塔,应布置原状土基础及高低腿杆塔,优化竖向设计,减少塔基降基削坡及对原有坡面汇水的影响。在源头上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风险。

1.2优化施工工艺,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变电站工程场地平整应先将表层耕植土剥离至指定的临时堆土区域,并设置临时防护措施。土方随挖、随运、随填,开挖应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填土应分层夯实填平,并在施工场地内设置一定的坡度以利泄水[1]。

大范围、长距离的施工便道,可采用先进的索道方式代替,可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临时占地面积。同时索道配合密封式箱体也可用于杆塔基础的弃土、弃渣外运,减少土方外运过程中的散溢。杆塔基础施工可针对各个塔腿分别进行平基,塔基基础分坑作业,独立基面施工,尽量减少对原地形、地貌的破坏。牵张场地、跨越施工场地、材料场站等以占压扰动为主、基本无需开挖的区域,应遵从不开挖即是最大保护的原则[2],减少施工裸露面及松散堆土。另外,施工单位应编制专门的《水土保持施工方案》,将水土保持的理念纳入施工工艺,并严格按《水土保持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建设。

1.3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施工全过程监督管理

输变电工程建设单位应从全过程控制出发,实现动态化的、全过程的管理。全过程监督管理应重点关注如下方面:(1)水土保持施工管理应做到施工扰动场地全覆盖,施工过程全控制。(2)制度建设、人员配置应建立由上到下的管控机制,现场水土保持工作由专人负责,并有贯通的反馈渠道。在施工合同、监理合同等文件中明确各参建单位的水土保持责任,强化奖惩制度,规范施工行为。(3)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将水土流失防治与主体工程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严禁施工先破坏、后治理。

1.4不断丰富、创新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手段

由于输变电工程线路路径长,施工范围广,水土保持监测、监理人员有限,人工监管模式费时费力,难以实现全范围、全时段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因此,输变电工程生产建设单位应不断丰富、创新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手段。目前正在施工建设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已逐步实施无人机遥感调查,配合采用卫星遥感解译技术,可以实现输变电工程的全覆盖,但难以做到全时段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全覆盖。未来生产建设单位应积极探索利用实时监控系统、网络化传输手段,不断丰富、创新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手段,力求做到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全过程、全范围覆盖,及早发现水土流失隐患,严控水土流失灾害性事件。

1.5充分发挥技术服务单位支撑作用

在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建设单位可邀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参与图纸审查工作,确保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纳入主体工程设计,已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不发生重大变更。在主体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要求水土保持监测单位启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水土保持监测单位深入工程现场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对象应包括业主项目部、监理项目部、施工项目部、施工队、施工班组等。在施工过程中,水土保持监测单位应与水土保持监理单位密切配合,参与工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发现水土流失隐患,即可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履行水土保持义务。在工程消缺阶段,建设单位应邀请水土保持验收技术服务单位提前介入,组织现场巡查工作,结合水土保持监测单位意见、水行政主管单位监督检查意见,提出整改和完善意见[3],列明消缺条目,纳入主体工程消缺考核。

1.6落实信用监管制度

输变电工程建设单位应将各参建单位的水土保持合同履行情况、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水土保持档案管理等纳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实行信用监管。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弄虚作假、发生水土流失灾害性事件的参建单位纳入黑名单,在后续工程招投标中不予考虑。


2、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新技术展望


2.1隔离保护

对于占用时间短,不进行土石方挖填作业的施工场地,宜采用彩条布铺垫、钢板铺垫措施隔离保护地表植被、土壤层。

对于生态价值高、一旦破坏后就难以恢复的草皮、珍稀乔灌木,需采取剥离草皮、移植乔灌木的方法异地隔离保护。施工完成后,疏松压实的土壤层,回铺草皮、回栽乔灌木、补植种草。

2.2环境友好型工程措施的应用

斜坡防护工程可采用高强度植生袋绿化护坡、三维网喷播植草护坡、生态护坡等形式取代单一的工程措施护坡,一方面可增加降雨入渗,减少径流产生,另一方面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具有美化和改善环境的功能。防洪排导工程可利用具有入渗功能的生态沟、生态散水、降雨蓄渗、地下排水措施等取代单一的截排水明沟。防风固沙工程一般采用的麦草、秸秆等材料在冬季易被牲畜啃食破坏,易被沙埋,一般第二年即不具备防风固沙的作用。生产建设单位可结合项目建设区域现有材料,采用带状抗老化袋沙障、可降解聚乳酸材料(PLA)沙障、纱网沙障、石方格沙障等优化布置。

2.3优化临时措施防护

目前输变电工程常利用的临时措施主要包括临时堆土的苫盖、拦挡防护,裸露场地的临时苫盖,施工扰动场地的临时排水、沉沙措施,大型机械、设备通行及布置所采用的钢板铺垫等,灌注桩基础的泥浆处理装置。大型机械、设备铺垫通常采用钢板,但由于钢板自身质量重,钢板运输及钢板铺垫会对地表土壤造成碾压变形。目前在建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已推荐采用棕垫铺设的方式取代钢板铺垫。棕垫质量轻,具有一定的弹性,可减缓大型机械、设备对地表土壤的碾压。泥浆处理装置通常采用明挖的方式在杆塔基础旁设置泥浆沉淀池,泥浆自然沉降晾干后进行外运。但该方法由于胶质泥浆自然沉降分离时间长,处理效率低,且泥浆自然沉降易造成土地板结。泥浆成分单一、无毒无害,适合采用结合机械脱水的化学絮凝沉淀法进行处理[4]。同时配套使用移动式泥浆池、泥浆分离器等,实现泥浆产出、泥浆分离、废渣外运的一体化处理工艺[5]。

2.4施工道路防护

高电压等级输电线路一般选址于远离居民点的区域进行施工建设,可供利用的现有道路数量少,工程施工需开辟大量的施工道路。但输变电工程施工道路一般利用时间短,设计标准低,路面及边坡裸露无防护。施工单位在道路布置时,应优化道路路线选择,尽量沿山脊或沟谷等较为平缓的位置走线。对于不可避免的陡坡位置施工道路,开挖土方、石方宜外运至沟谷地带用于施工道路的铺垫,严禁向下边坡倾倒,形成溜渣挂坡现象。道路路面宜考虑2%左右坡比倾向内侧,减少路面汇水对路基下边坡造成冲刷。道路路面可铺筑碎石、砂砾等进行覆盖,形成泥结石路面。在道路运行过程中,时常对道路车辙。凹陷位置进行回填、平整;在坡度较大的路面位置,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预制截水槽,截断路面径流。施工完成后,路面直接撒播种草,形成生态路面。另外,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应要求开挖一段,清理一段,防护一段的方式进行施工作业[6],避免水土流失灾害性事件。


3、结束语


(1)输变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建立有效的管理组织体系,制定严格的水土保持管理制度,使参建各方各尽其责。充分发挥技术服务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强技术指导、优化施工工艺和过程管控,真正使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落到实处。(2)针对工程沿线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及施工扰动特点,生产建设单位应从实际出发,点、线、面结合,因地制宜、全面防治。不断优化、创新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充分利用环境友好型、生态型的环保材料及措施进行水土流失治理,解决好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晓颖,张长伟,孙蓓.输变电工程特征及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J].人民长江,2016,47(23):28-30.

[2]张宇,易仲强,张习传,等.西藏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5(6):65-67.

[3]郑树海,黄静.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管理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19(2):16-18.

[4]何文峰,邓美龙,白晨光,等.地铁车站施工废弃泥浆处理方法[J].施工技术,2012,41(379):83-86.

[5]赵静文.新型市政工程用移动式泥浆处理设备的设计[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8,35(9):124-128.

[6]王云南,应丰,钱爱国,等.浙江沿海山地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15(4):19-21.


赵俊文,李明清,赵占财,李龙德,高强,王云.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管理及防治新技术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33):195-19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岩土工程学报

期刊名称:岩土工程学报

期刊人气:386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建筑

国际刊号:1000-4548

国内刊号:32-1124/TU

邮发代号:28-62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