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揿针耳穴疗法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6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3例。2组患者均接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干预,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对照组给予氨酚羟考酮片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揿针耳穴疗法干预,2组均干预3 d。观察2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首次排尿量及渗出物、水肿、疼痛消失时间),尿动力学指标[首次尿意膀胱容量(FDV)、残余尿量(RV)、最大尿流率(Qmax)],炎症指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疼痛介质[血清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57%(48/53),高于对照组的75.47%(4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首次排尿量及渗出物、水肿、疼痛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FDV、RV、Qmax、hs-CRP、TNF-α、IL-8、NO、PGE2、5-HT干预前后组内比较与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为5.66%(3/53),低于对照组的20.75%(11/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耳穴疗法可改善混合痔术后患者尿动力学,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且安全性好。
混合痔是临床肛肠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目前,临床治疗混合痔多采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但因手术部位解剖结构较为特殊,部分患者术后易出现疼痛、创面渗血及水肿等,进而影响预后[2]。因此,术后用药尤为关键。氨酚羟考酮片属于阿片受体激动剂,对混合痔术后患者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是部分患者的疗效仍不够理想[3]。中医学认为,混合痔术后患者因手术损伤正气,致瘀血阻滞经络,瘀久化热,湿热蕴结而引起肿物肿痛、坠胀,因此治疗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法[4]。揿针耳穴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其通过埋针刺激机体经络腧穴,发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5]。基于此,本研究探索揿针耳穴疗法在混合痔术后患者中的干预作用,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6 例均为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我院收治的混合痔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3 例。观察组中男25 例,女28 例;年龄22~52岁,平均(35.93±4.25)岁;病程1~12年,平均(5.61±1.05)年;混合痔分级:Ⅱ°16 例、Ⅲ°21 例、Ⅳ°16 例[6]。对照组中,男27 例,女26 例;年龄22~49岁,平均(35.89±4.20)岁;病程1~10年,平均(5.58±1.02)年;混合痔分级:Ⅱ°15 例,Ⅲ°20 例,Ⅳ°18 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痔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修订版)》[6]中的诊断标准,且经肛门镜及肛门指检确诊,即内痔和外痔同时存在,严重者甚至表现为环形痔脱出。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7]制定气滞血瘀证的辨证标准。临床表现为术口边缘皮肤肿胀隆起,皮肤颜色呈紫红或淡红色,触痛,肛门下坠,小便正常,大便干结,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腻,脉涩等。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2)年龄20~55岁;3)混合痔分级为Ⅱ°~Ⅳ°;4)患者接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5)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伴有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直肠息肉、直肠溃疡、直肠恶性肿瘤等其他肛肠科疾病;2)既往接受过其他肛门手术;3)耳部皮肤有破溃及感染;4)对揿针耳穴疗法存在相关禁忌证;5)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2、干预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干预,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
2.1 对照组
术后第1天给予氨酚羟考酮片干预。氨酚羟考酮片(江苏华泰晨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批准文号H20213866,规格:盐酸羟考酮5 mg和对乙酰氨基酚325 mg)口服,1片/次,1次/d。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揿针耳穴疗法干预。主穴:神门;配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参照《耳穴诊疗入门》[8]进行耳穴定位。予以75%乙醇棉签对所选耳穴进行常规消毒处理,用镊子夹取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提供的规格为0.22 mm×1.5 mm的揿针透气胶布,将其埋于上述耳穴。操作者用拇指和食指指腹以适当力量从患者耳郭正、背面按压揿针,按压至耳郭发热、局部有酸麻胀痛,且患者能耐受为宜。指导患者按压上述耳穴,每次5 min, 每天3次。
2组均干预3 d。
3、效果观察
3.1 观察指标
1)症状缓解情况。记录2组患者的首次排尿量及渗出物、水肿、疼痛消失时间。2)尿动力学指标。采用尿动力学分析仪测定2组患者的首次尿意膀胱容量(FDV)、残余尿量(RV)及最大尿流率(Qmax)。3)炎症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4)疼痛介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水平。5)不良反应。记录2组患者干预期间出现的恶心呕吐、皮肤过敏、头晕头痛、水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9]拟定。痊愈:肛门无疼痛感,且排便时无疼痛;显效:疼痛显著缓解,排便时伴有轻微疼痛;有效:疼痛有所改善,排便时疼痛;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干预结果
3.4.1 2组综合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57%,高于对照组的75.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综合疗效比较[例(%)]
3.4.2 2组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观察组首次排尿量多于对照组,渗出物、水肿及疼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3.4.3 2组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2组FDV、RV降低,Qmax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4.4 2组炎症指标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2组血清hs-CRP、TNF-α、IL-8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3.4.5 2组疼痛介质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2组血清NO、PGE2、5-HT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表3 2组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4 2组炎症指标比较
表5 2组疼痛介质比较
3.4.6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为5.66%,低于对照组的20.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4、讨 论
目前,混合痔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其破坏了患者肛门周围正常的淋巴、静脉循环通路,使淋巴液及血液回流受阻,加之手术切口多为有菌性切口,进而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创面水肿及疼痛,影响预后[10-11]。因此,术后用药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关键。现阶段,临床采用氨酚羟考酮片干预混合痔术后患者虽可缓解患者疼痛,但远期效果不甚理想[12]。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案以进一步提高混合痔术后患者的疗效意义重大。
中医学认为,混合痔术后患者因受手术创伤的影响,其肌肤受损,伤口湿热蕴结,气血失调,故肛门坠胀、肿痛;或因手术创伤致经络受损,气血不足,气机不畅致皮肉无以濡养,热胜肉腐,故创面愈合缓慢。因此,治疗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13-14]。《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口问第二十八》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耳穴干预具有协调人体阴阳平衡的效用。揿针耳穴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揿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针埋入皮下后通过针刺经络腧穴及留针的作用,可有效调节机体脏腑和经络[15]。故本研究采用揿针耳穴疗法刺激混合痔术后患者神门、交感,具有安神止痛之效;刺激皮质下穴疏理肝气、通络止痛;刺激内分泌行气活血止痛。诸穴合用,共奏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效,可改善混合痔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干预3 d后观察组首次排尿量增多,总有效率升高,渗出物减少、水肿、疼痛消失时间缩短,提示揿针耳穴疗法可有效改善混合痔术后患者症状,提高疗效,这与何颖华等[16]的报道基本一致。
混合痔术后患者因肛管直肠的手术部位与泌尿系统相近,术后疼痛刺激可对肛管直肠的肌肉收缩和舒张产生影响,导致尿道括约肌因疼痛产生反射性痉挛,进而影响排尿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干预3 d后观察组Qmax更高,FDV、RV更低,提示揿针耳穴疗法能够改善混合痔术后患者尿动力学。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揿针耳穴疗法可以提高混合痔术后患者疼痛阈值,调整肌张力,促进痉挛的肌肉松弛有关。此外,混合痔术后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和疼痛。hs-CRP、TNF-α、IL-8作为常见的炎症指标,其水平可反映机体炎症程度。NO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因子,其可用于反映机体疼痛程度,其水平升高可增加致痛物质对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从而使人体痛感增强;PGE2是一种与疼痛相关的组织激素,其表达增强可增加谷氨酸的释放而产生痛觉超敏现象。5-HT是一种与痛感相关的抑制神经递质,具有强烈的致痛作用[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 d后,观察组血清hs-CRP、TNF-α、IL-8、NO、PGE2、5-HT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揿针耳穴疗法可有效改善混合痔术后患者的炎症程度与疼痛程度。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揿针耳穴疗法通过针刺经络穴位及留针的作用,对皮肤和经络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刺激,其中针刺内分泌穴可调节自主神经,针刺神门穴可发挥消炎、止痛的作用,针刺交感穴和皮质下穴可发挥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进而改善混合痔术后患者的炎症程度,缓解其疼痛[19-20]。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干预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揿针耳穴疗法干预混合痔术后患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揿针耳穴疗法可有效改善混合痔术后患者尿动力学,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疗效,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然而,本研究为小样本量的单中心研究,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倚。因此,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临床可扩大样本量,应用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明确揿针耳穴疗法在混合痔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3]刘艳君,王鸾,张文,等.氨酚羟考酮与盐酸曲马多在混合痔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对比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2):211-212.
[4]张志刚,王雨来,孔赛.四磨润肠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混合痔术后气滞型便秘临床观察[J].中国药业,2023,32(4):91-94.
[5]金铭锴,沙静涛,刘慧敏,等.揿针联合药物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3,42(9):959-963.
[6]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痔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修订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2,11(3):243-247.
[7]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0-13.
[8]刘继洪.耳穴诊疗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45-51.
[9]孙明,王蔚文.临床疾病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55-57.
[12]迪力木拉提·艾尼,马木提江·阿巴拜克热.日间手术模式下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与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对比[J].安徽医药,2023,27(8):1581-1585.
[14]吴可,汤勇,蒋荣刚,等.痔灵散熏洗坐浴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并发症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6(2):14-16,45.
[15]代立霞,赵婉琳,赵志强.热奄包穴位外敷对混合痔术后尿潴留患者疼痛、排尿功能和膀胱尿动力学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23,29(6):101-105.
[16]何颖华,智建文,贾菲,等.揿针耳穴疗法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9):1280-1282,1308.
[17]王芳,代立霞,戢敏,等.热奄包联合针刺疗法对混合痔术后尿潴留患者肛门功能、创面恢复程度和疼痛介质及抗炎作用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2,30(3):184-189.
[18]刘玥.解毒活血汤与双金痔疮膏治疗痔疮的疗效及对血浆β-EP、5-HT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33):3734-3736.
[19]刘海燕,张惠,康群.穴位贴敷联合皮内针对混合痔术后疼痛患者的干预效果[J].海军医学杂志,2022,43(10):1153-1156.
[20]龙庆,李俊,闻永,等.耳穴揿针联合穴位贴敷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尿潴留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19):2123-2126.
文章来源:王丹丹,张晓敏.揿针耳穴疗法对混合痔术后患者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24,40(09):97-100.
分享:
便秘多以大便次数较少,大便干结难下,呈羊屎粒或粪质正常但排便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通常发病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则可确诊为慢性便秘[1]。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慢性便秘的发病机率为4%~10%[2]。现代医学针对慢性便秘的相关研究多从平滑肌信息传递、胃肠道动力障碍、Cajal间质细胞等微观角度阐述[3]。
2025-03-20痔疮是常见的肛肠科疾病,是指直肠黏膜下的静脉血管和肛管下段的上皮下组织同时受累的痔核。这种类型的痔疮通常包括内痔和外痔的特征。临床表现为出血、肛周瘙痒、疼痛和脱垂,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1]。发病因素多由于肛垫下移、静脉曲张、不良排便习惯、慢性疾病等,早期无明显症状[2]。
2025-02-27单纯性肛瘘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反复流脓、瘙痒、疼痛等,自愈可能性较小,病程反复迁延,因此确诊患者待瘘管成熟后因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通常将病理性增生的纤维瘘管及其内部开口,同时也会移除周围那些因炎症或感染而形成的瘢痕组织,并于术后充分敞开创面,使瘘管处进行愈合,避免潜在瘘道再次形成[2]。
2025-02-11混合痔好发于老年人群,临床多表现为肛门疼痛、出血、瘙痒等不适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椎管内麻醉是其主要麻醉方式,但术后容易发生尿潴留,进一步增加膀胱感染、尿路感染、尿道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不利于其术后恢复。
2025-02-10手术虽为治疗混合痔的主要方法,但对于多数具备手术适应证的患者,手术治疗并非其首选治疗方案,主要是因为术后换药较为痛苦,使有手术指征但未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产生恐惧心理。为构建无痛肛肠的诊疗模式,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肛肠科自主研制出痔愈膏,并将其应用于术后创面换药,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2025-01-15混合痔是一种常见肛肠疾病,发生在肛门同一方位齿状线上下,静脉曲张形成团块,内外相连、无明显分界。Ⅲ度混合痔痔核较大,常在大便时脱出肛门,病情严重者可在咳嗽、站立、行走时脱出,难以回纳,需以手纳入或平卧回纳。Ⅲ度混合痔患者常伴剧烈疼痛感,痔块容易受到刺激和摩擦,导致疼痛加剧,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和睡眠。
2025-01-14痔疮虽然不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但是会严重损害患者的正常生活,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临床上对于痔疮患者的治疗多是实施保守治疗,即注射、胶圈套治疗法,对于保守治疗失败或其他不利保守治疗的患者都是实施手术治疗[1-2]。
2025-01-14现阶段临床治疗Ⅲ度混合痔的方法较多,如手术疗法、低温或高温疗法、套扎疗法等。手术疗法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其中自动痔疮套扎术(ruiyun procedure for hemorrhoids,RPH)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其在传统胶圈套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使用特制的套扎器,可精确地将胶圈套扎在痔疮上,避免了对正常组织的过多损伤[5]。
2025-01-14肛瘘是指由于病理原因肛门管道或直肠下部与肛周皮肤间形成异常通路,占所有肛肠类疾病的8%~25%,常引起脓液的持续性渗出和肛周的间歇性疼痛[1]。复杂性肛瘘需行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肛瘘切开挂线术等,手术创面较大、愈合时间长、患者疼痛程度较重,可能导致术后肛门功能损伤。
2025-01-08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指肛直肠周围软组织或筋膜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进一步形成脓肿。肛周脓肿易发于1~6个月的婴儿。主要症状是肛门周围红肿、硬结、明显触痛,婴幼儿在排便时哭闹。目前婴幼儿肛周脓肿的治疗分为非手术干预和手术治疗。
2025-01-08人气:18438
人气:15428
人气:14960
人气:14477
人气:1300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人气:2316
主管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主办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广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4441
国内刊号:45-1391/R
创刊时间:1998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