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过程中改变传统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融合“新农科”发展理念,强化专业特色。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工农(林)相结合、校企相结合等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构建具有农林高校特色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具有农林院校背景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搭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等。经过几年的实践,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作为推动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措施,教育部于2019年4月推出了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1]。“双万计划”不仅进一步促进了传统重点大学及专业的发展,也让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这类地方农林高校提质本科教学质量拥有了绝好的发展机遇,也使高校本科专业建设迎来了较大的挑战。
现阶段全国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200多所(不包括高职院校),根据其形成的母系学科及各个高等院校的特点,设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背景有较大的差别,农林高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多依托农林生态、土壤学科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2]。具有农林高校背景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依托学校林学、生态学、生物学等传统学科的优势与特色,有20多年的专业办学历史,2019年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的使命是促使涉农高校、涉农专业要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拓展农林专业内涵,创新农林专业教育新理念,建设一批一流农林专业和一流农林课程,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需求的农林人才[3]。随着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获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加大了专业建设的力度,结合国家战略和“新农科”建设要求,依托学校“林”与“生态”的突出优势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在专业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1、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目标
1.1 融合“新农科”发展理念,强化专业特色
环境科学专业要改变传统的环境科学技术体系培养,提升农林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核心能力素养。聚焦水、土、植物系统污染物的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毒理学行为,污染物对陆地及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对污染物的响应与预警,土壤污染控制与改良,林业环境政策与管理等领域。进一步凝练专业培养目标,融合“新农科”发展理念。
1.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改变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针对城市和工矿企业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的情况,突出农林院校特色及新农科发展需求,结合学校林学、生态学等优势学科,根据人才培养特点与专业发展趋势,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新农科”建设要求及学校专业背景优势,构建具有农林高校特色的环境科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1.3 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改革,积极开设讨论课,并完善设置与之配套的教学硬件设施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努力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鼓励教师借助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进行MOOC、SPOC、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等课程建设,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
1.4 搭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践、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完善实验体系,加强实验室建设,优化实验项目,整合实践内容,加强与企业合作,构建“课程实验与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假期专业社会调研+污染治理一线需要的毕业论文选题”的全过程实践体验平台。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本科专业人才提供重要基础平台。
2、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举措
2.1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融合“新农科”发展理念,明确专业特色及专业定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工农(林)相结合、校企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设交叉课程,拓宽专业知识面,强化校内实验实习与校外基地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能力培育为中心,到相关行业进行能力需求调研和分析,找准能力需求,并将能力需求项整合成为能力模块,以课程支撑能力,强化和突出学生的能力发展模块,培育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结合学校优势,构建具有农林高校特色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环境科学专业能力与支撑课程见下表。
环境科学专业能力与支撑课程表
专业能力 支撑课程
环境监测与评价能力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仪器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环境遥感与生态制图等
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 环境生态学、环境管理与法规、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系统分析、环境规划、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环境遥感与生态制图、生态环境损益评估等
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能力 林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环境土壤学、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土壤污染与防治、环境生物技术、环境污染生态修复、农业生态工程、湿地科学与技术等
2.2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优化课程资源,强化专业特色。按照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整合现行课程体系,新增或删除部分课程,调整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环节,增加讨论式教学形式和内容、专业特色模块、创新能力模块等模块化专业知识结构。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专业发展趋势,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加强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本着聚集优质教学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原则,积极建设精品课程,初步形成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生实际,建设精品课程,实现资源共享。成立慕课微课课程组,建立多门开放式网络课程,打造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开展讨论式、互动式教学,实现在线教学监测。
建立优质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依托公司等平台,进一步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具有农林院校背景以及体现中南林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科研成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学校平江芦头实验林场(湖南北罗霄国家森林公园)纳入环境生态学、环境土壤学课程实习基地,将学院“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利用与修复技术”科研团队实验基地“长沙县北山镇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示范基地”增设为“环境科学综合实习”基地。
2.3 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构建以教授、副教授为教学骨干,强化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严格控制引进教师的学缘结构与专业水平,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为专业兼职教授。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认真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大力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严格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课程组集体备课制度”,以规划管理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确定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关系,加强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评比和教学竞赛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整体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结合已有的国际合作办学平台和合作企业,有计划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或访学,到生产企业研修或锻炼,全方位地提高教学水平。
在学院实施“优秀年轻博士教师本科生导师制”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鼓励教师积极指导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并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2.4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完善课程质量评估制度,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改革,推行慕课、微课课程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注重因材施教。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如在“环境管理与法规”“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中增加讨论环节或师生教学互动形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开设“环境化学”“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等慕课网络课程,实行在线知识支持和教学监测。同时,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将“环境微生物学”作为双语教学课程。
构建项目训练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增设“环境科学综合实验课程”,尝试并推广项目训练法,即通过以项目为载体,学生以团队方式进行项目分析、项目决策提出一整套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全过程的参与与动手体验,系统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将来参加工作“预演习”。
2.5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改革
夯实基础,加强外联,搭建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新平台。在目前较为稳定的产学研教学实习基地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所需,探索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的对接。如针对环境监测与评价领域,加强学生环境监测、环境仪器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学习与实训;针对具有农林院校自身专业特色的污染生态处理领域,加强“学生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技术”“湿地科学与技术”“污染环境生态修复”等课程学习与实践。同时加大创新项目支持力度,搭建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新动力。教师可结合科研项目,进一步为学生在课程学习、课外实践、科研拓展、专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指导。
实现实验室开放,实验内容开放,管理方式开放,服务对象开放和指导过程开放。即从学生实验项目的选取、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仪器与设备的配置、实验药品的准备、实验时间的全天候及实验指导教师的全程参与均提供全面的服务。
2.6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整合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项目。目前,本专业已开展了实践整合的探索,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土壤学”“环境微生物学”等课程的实验整合为环境科学基础实验,优化了实验项目,自编了《环境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书》。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强化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等方面能力,设立针对性的实验教学项目与内容。
结合已有的资源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除实验课外,在实习环节上安排有四个环节:二年级的专业认识实习;“环境生态学”“环境土壤学”等课程的野外教学实习;三年级的监测、评价、规划课程实习及专业生产、综合实习;四年级的毕业实习。各类实习有着不同阶段性的目的,又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实习内容尽量结合实际,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既聘请行业、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学生介绍企业生产流程与运行状况,为学生提供与专业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又让学生到行业、企业进行跟班实习,了解和熟悉操作程序与技术,努力探索建立项目顶岗性人才培养平台。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强调“重能力、有特色”,引领学生在人工湿地、矿山生态修复、农田土壤污染治理等领域广泛开展产学研项目,提升农村环境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核心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树立创新源自祖国大地的“新农科”理念,服务生态文明。
3、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成效
近年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强化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近3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高于90%,毕业生考研平均升学率达45%以上。同时通过对已读研深造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本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较高,读研期间在所读学校成绩突出,多名同学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近3年,专业参与各类学科竞赛项目的学生达百余人次,获得“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和省级的各类竞赛奖励共4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通过加强专业建设,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质,1人获省“创新创业优秀导师”称号,1人获省高校最受欢迎“百优十佳学生社团最佳指导教师”称号,获批多项国家级、省级思政项目、教改项目,获批省级精品课程多个。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连续3年获“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
4、结语
农林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需要更新专业发展理念,提升专业认知水平,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专业建设的内涵及其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意义在于打造强化专业优势和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竞争力及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的国家一流农林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助力新农科本科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2019]18号)[Z].2019.
[2]李芸,李科林,龙坚.基于农林高校特色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8):122-123.
[3]乐祥鹏,李发弟.新农科背景下草业科学专业动物生产类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以兰州大学为例[J].草业科学,2020,37(11):2382-2389.
基金资助:湖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农林高校环境科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编号:HNJG-2020-0347);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型农林人才核心能力体系研究——以农林院校环境类专业为例”(教高厅函[2020]20号);
文章来源:李芸,王平,周航,等.农林高校环境科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24,(25):28-30.
分享: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介绍了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受力特点、破坏特征及构件设计计算的基本原理。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与实践结合紧密[2]。实践课教学是将众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是学生从数学思维到工程思维转化的关键环节。
2025-01-19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3]更是强调:“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这次大会对研究生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切实推进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2025-01-19国内各领域学者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探讨和界定迥然不同。学者杨久华、马春庆、周定财等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消极意义出发,认为其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型社会危机形态”[1]。本质是“权益受害者或社会规范的维护者有意或无意引发的群体负面情绪”[2]。如不及时引导,将会扰乱社会公共安全[3]。
2025-01-19大学生作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应当充分地吸取和消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将其转化为成就自身综合素养的“精神之钙”。综合素养的提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项要求,是我国适应全球教育改革大趋势、提升我国“大国实力”的重中之重。
2025-01-19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然而,计算机专业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专业,其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却日益凸显。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持续增长,高端技能型人才却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与互联网企业“招工难”的矛盾现象。
2025-01-19短视频平台以其丰富的资源、及时的信息为大学生提供了娱乐和信息获取的新方式,丰富了大学生和世界连接的通道,但未经过滤的海量信息也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带来了挑战。面对该媒体形式,如何充分其优势来服务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2025-01-17OBE则秉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教学评价聚焦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主张采用评价的多元化、立体化和梯次感[3],突出“成果导向教育”的特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术技能,而不仅仅是传统知识的掌握[4]。
2025-01-17本科教育教学作为教育质量体系的重要基础及支撑,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它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更是推动整个教育体系向前进步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守教育的初心使命,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手段,致力于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方能培育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2025-01-17当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备受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劳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构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2025-01-17相关研究较为关注校企合作在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但在农业昆虫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仍值得进一步探索。基于此,为推进农业昆虫学课程建设,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企业参与课程设计等探索,并对教学实践成效进行分析。
2025-01-17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高等教育
期刊人气:4040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报刊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2-4417
国内刊号:11-1200/G4
邮发代号:2-268
创刊时间:1965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371
影响因子:0.323
影响因子:0.30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3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