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2024-10-1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高校治理能力是衡量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治理通过数字化转型,打破时空边界,提高治理效率,为多元主体参与高校治理提供畅通渠道,也为高校治理提供动力支持。同时,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高校数字化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尚未体系化、数字化面临工具性风险、高校数字基础设施亟须完善、数字意识薄弱、数字能力欠缺等挑战。因此,需要树立数字化理念,理性认识数字技术;强化数字基建,为数字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明确职责部门,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师生数字素养;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监测评估机制,以期推进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

  • 关键词:
  • 优化路径
  • 大数据
  • 数字化转型
  • 数字素养
  • 高校治理
  • 加入收藏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已经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步入数字时代,数据的力量正日益凸显,它已成为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关键资源。在这一转变中,数据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社会发展的新工具。基于数据、面向数据和经由数据的数字治理正在成为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强劲动力,为提高治理效率、破解治理瓶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1]。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教育的数字化进程也在加快,高校治理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治理应主动抓住转型契机,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探寻高校治理数字化的新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高校治理能力成为评估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目标。高校治理如何抓住“数字化”这一发展风口,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一)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时代之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此,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受到教育界学者的普遍关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了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从相关政策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对治理现代化和教育数字化的重视,找到数字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融合点有助于推动目标的实现。

数字化与高校治理现代化在多方面存在契合点。第一,教育数字化强调数据的共建共享共治,使得教育资源在获取上更加公平、各部门业务协同共治,而高校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期达到“善治”的目标。第二,数字化转型重视高校教师、管理者等治理主体的数字化能力和数字化素养,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数字化认识和数字化技能的培养,既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要,也符合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目标。第三,教育数字化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例如,高校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业水平、心理健康等指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这与教育治理现代化中重视“人的现代化”理念高度适切。

(二)“新质生产力”为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新质生产力”在2013年9月首次被提出,之后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两会期间多次强调“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强调高科技、高效率和高质量。

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都与传统的生产要素不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以算法为劳动工具,是一种新型的战略资源。这与“新质生产力”所强调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同频共振。

高校的治理能力制约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站在科教前沿,应该把握技术变革的风向标,牢牢依靠“新质生产力”为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撑。数字技术为高校治理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撑,推动高校从传统的“经验治理”转向现代化的“数字治理”[2]62。高校可以在“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下,加速推进治理数字化进程。以教学为例,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在线教学平台通过记录、收集、处理学生的学习信息,形成可视化教学数据,为师生提供便利:教师依据课程管理系统提供的教育数据,了解学生对所学科目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对所教内容进行调整;学生可以借助教学系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并根据系统反馈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总之,先进技术的应用为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意义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高校作为创造先进技术的主阵地,应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数字技术逐步应用到高校治理的各个环节,既顺应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打破了高校内部治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治理过程更加公正合理,治理结果更加高效科学。

(一)打破时空边界,提高治理效率

高校治理从宏观上划分可以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对外高校要与政府部门、社会、企业等对接,对内高校则与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师生、管理者等协同共治。传统的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实体空间,而数字化的融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更多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通过线上系统即可完成。以教室借用为例,通过数字化的应用,相关管理教师直接通过管理系统,在教学场地调度选项中输入使用教室的时间,系统自动显示出可借用的教室。数字技术的应用,不需要相关管理教师到具体楼宇调查清楚可用教室,只需要通过管理系统就可完成,既节省了人力,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度,提高了效率。

(二)为多元主体参与高校治理提供畅通渠道

高校治理涵盖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源配置、师资引培等方方面面,涉及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全体师生以及政府、企业、社会等利益相关者。高校治理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充分参考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传统的治理模式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而将数字化与高校治理相结合,既可以为高校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提供意见收集和平等对话的平台,也可以防范权力膨胀和权力滥用的发生,切实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为高校权力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三)为高校治理提供动力支持

当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渗透到高教的教学、科研、组织与管理中时,高校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治理模式也发生着变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3]。可见数字化转型是高等教育治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能够深入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改革[4]。另外,数字化转型还为提升领导队伍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数字时代各级领导、学科带头人的必备能力,作为高校治理的关键主体,需要提升数字能力,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活力。


三、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在日常的治理工作中运用数字技术,将获得的信息录入到数据平台,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特征是数据互联、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治理机制[5]。但目前数字化与高校传统的治理模式、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

(一)高校数字化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尚未体系化

高校治理要有完备的治理机制,数字化治理也需要成体系的机制。数据的获取、归档、保存以及重复利用都需要合理的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化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高校对数据的采集和运行路径不明确,高校各部门虽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数据,采用了数字技术,但也出现了相关职能部门被划分到各个部门,缺少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管理的专管部门和负责人。第二,数字治理在高校内涵式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并且缺少完善的数字治理运行机制,长此以往会导致数字治理缺位。第三,一些高校的领导习惯采用传统的决策方式或者经验决策,对数字化治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甚至“保守式”的领导者对数字化治理表现出天然的排斥,这也影响了数字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完善。

(二)高校治理数字化面临工具性风险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治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无法避免一些工具性风险。数字技术赋能可能会导致高校治理对工具的过度依赖,从而忽视了“人”的价值。技术赋能可以为治理提供一个简化的程序,使得治理的过程和结果更趋于合理。但在高校治理建设中,如何正确看待数字技术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管是何种治理模式,治理的主体都是各级利益相关者,数字技术也只是作为治理的工具或手段来服务于治理的过程,人是起主导作用的,要避免数据支配人的情况发生,避免工具性价值反噬理性本身的畸形现象。另外,现有的网络安全问题已经非常严峻,随着数据颗粒度的细化,信息安全也面临着挑战。在高校治理中,数据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涉及到教师、学生等多元利益相关的隐私和信息,如何有效保障数据安全,也是高校数字治理需要面临的挑战。

(三)高校数字基础设施亟须完善

数字基础设施是高校治理数字化的技术保障,可以有效提高数字治理的效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渐深入,大部分高校拥有各类信息设备,但师生使用的满意度并不高。高校数字基础设施老化、数量少、形同虚设等问题不容小觑。以地方师范院校为例,一些高校的多功能录课教室的设施老化问题极其严重,甚至一些微格教室的计算机、多功能面板等设备不能使用。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场所,其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师范生的实践需求,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另外,部分高校不同的二级学院使用不同的办公平台,导致数据多且复杂,增加了处理的难度。并且一些二级学院的信息数据不流通,各种业务处理程序独立运转,“数据孤岛”现象突出,不符合数据本身所具有的共享、互通价值。在高校治理的某些流程中,仍然存在着以纸张形式进行审批的方式,线上和线下所获得的信息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导致信息分散,不能统一化管理,影响决策效率。

(四)数字意识薄弱,数字能力欠缺

管理者的态度和认识影响着高校治理的模式。部分高校管理者缺乏数字化转型的意识,对数字化治理认识不够深刻,对数字技术缺乏信心,使得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缺乏科学的决策和思想支持。同时,随着新兴技术不断渗透到教育领域,数字能力成为高校管理者必备的素养。就目前而言,部分高校管理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数字能力尚不能与新兴数字技术相匹配。

另外,教师的数字能力是影响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随着数字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对高校师生的数字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高校师生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群体来说是一种挑战。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开展使得一些数字能力欠缺的教师措手不及。同时,一些教师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对数字技术缺乏客观科学的思想。这类教师认为数字技术形成的是可视化的数据,要比人为的结果更科学,这种唯技术论的行为严重阻碍了高校治理数字化的进程。


四、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的优化路径


(一)树立数字化理念,理性认识数字技术

高校应加快思想转变,深刻认识到数字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战略性影响,从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大局出发,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加速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与能力的数字化转型,将数字化理念深入到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以及全体师生的观念中,从内在的认识上转变传统的治理思维方式,将数字技术嵌入到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等各个环节。同时,各利益相关者要理性认识数字技术,严格抵制“唯技术论”的行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高校治理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危机。一些管理者过分依赖数字技术的行为是不可取的。高校治理的过程是人参与的过程,数字技术生成的数据是冰冷的,有时候并不适用治理的全过程,这就需要利益相关者尤其是高校的管理者理性认识数字技术,利用数字技术以达到“善治”的目标。并且高校应重视人的主体性,让技术为人所用,而不是让人成为技术的附庸。

(二)强化数字基建,为数字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高校应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进一步落实5G、云计算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和算法基础设施[6],加快引入高效能、高科技、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为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首先,高校应加快升级校园网络建设。《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2022)》指出,超过3/4的学校已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7]。但是,有一些大学还没有做到校园网的全部覆盖,而且校园网络稳定性差、网速慢、信号弱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高校应加快校园网络设备的升级,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网络的稳定性。

其次,高校应为基础设施的运行构建安全、高效的治理环境。数字时代的教育资源不再限于具体的事物,网络课程、智能教学系统、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的教育资源越来越普及。高校应加强对这些软件系统数据的保护工作,搭建智能化的数据平台,为数据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

再次,建立健全数据中心,推动治理流程信息化。高校要加快构建包括全体师生、管理者以及教育资源、设施等数据的数据中心,通过计算机技术,编写系统应用程序,将海量的、多样化的数据分类整合,从技术上打破“信息孤岛”问题。

(三)明确职责部门,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针对高校治理数字化过程中职责部门混杂,专门机构缺乏的问题,高校应该在学校层次上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数字治理的组织,加强业务部门、院系与信息化部门的全面合作,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8]。同时,要充分考虑教师、学生、决策者等相关利益者对数字化治理的反馈,始终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坚决抵制管理者“一言堂”的行为,实现科学决策,让高校治理中真正包含学生、教师等不同群体的意见,激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善治”的目标。

(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师生数字素养

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中构建了教师数字素养的框架,包含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主要强调了教师的数字意识与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9]。为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高校可以有组织地开办数字素养培训班,通过学习,加深教师对数字技术的了解,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另外,高校应为教师提供线上课程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根据个人进度,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以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数字能力。同时,只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是不够的,高校作为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机构,应优化人才培养规划,将数字素养纳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的是在数字化背景下,每天产生的数据资源鱼龙混杂,为了避免数据资源对学生潜在的侵害,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数字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字社会责任感[2]70。

(五)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监测评估机制

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在不断地摸索、试错中总结经验,发展完善。高校应该完善监测评估机制,依据评估结果反馈的信息,对治理方案进行改进。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要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高校应深入贯彻政策和时代要求,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监测评估机制,在内部治理过程中有效运用数字技术,对治理工作进行动态监测、收集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使治理工作的达成度与不足能够直观反馈给治理主体,为多元主体提供动态反馈,最终为高校治理提质增效。为保障高校内部治理监测评估机制顺利推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第一,高校应加强监测评估规章制度建设,明确相关利益者的权利和责任,使各治理主体依照规章制度参与治理活动;第二,高校应明确监测评估标准,确保监测评估工作有可参考的统一标准,也为治理主体提供便利;第三,高校应明晰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将数据报告、问题解决和治理追责作为监测评估的重要节点,逐步落实问责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以保障治理的公正性。


五、结束语


数字治理已经成为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推进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应把握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意义,认清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针对现有不足,完善人才队伍、基础设施、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将数字技术融入治理过程中,提高高校治理效率,逐步推进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孟天广.数字治理全方位赋能数字化转型[J].政策瞭望,2021(3):33-35.

[2]申国昌,周璇.数字化赋能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动因、内涵及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3(10).

[3]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4-04-25].

[4]沈乃丰,刘芫健,胡纵宇.数字化赋能:高校治理效能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7):69-77.

[5]古励.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3(7):32-35.

[6]杨宗凯.教育新基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支撑力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2-13.

[7]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发布:超过四分之三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EB/OL].(2023-02-13)[2024-03-31].

[8]孙曙光,王鹏,张帆.教育信息化: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J].中国信息化,2021(6):88-91.

[9]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2022-12-02)[2024-04-01].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校院两级权力运行机制研究”(BIA210163)成果之一;


文章来源:李朦.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与优化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10):49-5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195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1-7836

国内刊号:23-1609/G4

邮发代号:14-217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