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解析传播过程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发现,存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课程内容系统性与融通性缺乏,课程实施创新性与完成度不足,课程学习投入和支持力度不足,评价机制与方法不够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联动传播主体,内培外引,打造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优化传播内容,交叉融通,丰富与完善创业教育资源体系”“拓展传播渠道,整合资源,提供全方位创业支持服务”“研判受众特征,加强帮扶,提升学生创业效能”“评估传播效果,实时反馈,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基于传播过程的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提升路径,以期推动创业教育课程内涵式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正在从注重量的积累的多学科参与阶段转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全面深化发展阶段[1]。课程是教师开展育人工作的载体,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对创业教育成效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当前创业教育深化发展的阶段,相关教育主体关注课程质量提升与内涵式发展的路径既是高校创业教育的规律使然,也是全面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具体体现。当前,各高校已将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作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突破口[2]。
传播指信息的双向传递和流动过程。从传播学的维度审视,课堂教学构成了知识传递的关键场域,在这一场域中,教师作为信息的核心传播者,不断地向学生输送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深刻的价值观念。有效的信息传播能够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相关教育主体优化信息传播过程对提升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教育主体从宏观视角审视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其质量提升路径,能够拓展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视野,增强对创业教育课程本质与价值的理解;从微观视角对创业教育课程的信息传播过程进行解读与诠释,能够发掘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质量提升路径,从而增强双创教育成效。
一、传播过程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解析
(一)传播者之困: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匮乏,且部分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和相关知识储备,难以胜任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已成为制约其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部分教师对待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如将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教授学生如何开公司等,未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与发展观,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限制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内容之弊:课程内容系统性与融通性缺乏
国内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普遍存在“体系结构单一化”“课程内容同质化”“专创融合表面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形式化”等现象[3]。首先,现有的创业教育课程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内容较为欠缺。其次,部分教师对创业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忽视了创业教育课程内部所包含的深层思政意蕴[4],导致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社会责任、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较为不足。再次,部分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往往缺乏跨学科融合思维,导致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难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创业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与学生的职业规划紧密联系,然而多数高校并没有将创业教育系统地融入整体教学体系中,这导致创业教育课程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难以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不利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
(三)渠道之限:课程实施创新性与完成度不足
当前,创业教育课程普遍采取通识教育形式,辅以讲座、学科竞赛等多元化活动。然而,其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尚显不足,未形成多层次、全专业覆盖和课内外多途径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创业教育体系中仍普遍存在,相关课程大多采用大班式教学,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课程特色得不到充分发挥[5]。其次,由于课时、师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没有与传统学术教学区分开来,导致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师生互动情况不理想[6]。最后,受限于场地、资金、教学设施与外部资源等因素制约,当前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常趋于表面化,学生缺乏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机会,导致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真正实现。
(四)受众之惑:课程学习投入和支持力度不足
每位学生的独特兴趣、个性化能力及多元背景,均导致其对创业的需求与期望展现显著的差异性。然而,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未能形成循序递进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难以将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将创业教育视为额外的学习任务与负担。
(五)效果之疑:评价机制与方法不够完善
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过程,需要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然而,当前部分创业教育课程往往忽视过程性评价,缺乏阶段性目标的设定,导致学生难以清晰地把握自己在学习各阶段的应达成的水平及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这不利于学生自我评估和教师调整学习策略,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习效果的改善。
二、基于传播过程的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提升路径
王红雨等人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教师维度的“教学模式”与“教师态度”、课程维度的“课程难度”与“课程考核方式”、学生维度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投入”六个变量对创业课程质量产生显著影响[7]。因此,从信息传播过程来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质量的提升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联动传播主体,内培外引,打造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创业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风险管理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并付诸行动。其次,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真实诉求并积极回应,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融入创业教育浪潮。再次,教师应持续学习以促进自身能力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业教育技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业教育服务与支持。最后,高校应引入外部创业教育师资,鼓励企业家、优秀毕业生通过网络直播、在线指导等方式参与到高校创业教育中,组建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二)优化传播内容,交叉融通,丰富与完善创业教育资源体系
第一,价值引领,培养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添了新的维度[4]。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学生明白创业不仅是为了个人利益,更是为了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使学生形成更为高远的政治站位。第二,通专结合,构建分层式的创业课程群。创业活动需要综合多领域的知识体系,创业教育课程应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科融合。一方面,高校应鼓励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创业通识教育课,以及基于专业特色的创业必修课、选修课,设置创业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各专业教师可开设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课程,促进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的融合,开阔学生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三)拓展传播渠道,整合资源,提供全方位创业支持服务
第一,线上线下相结合,延伸创业教育时空。在线课程与各种新媒体技术拓展了创业教育的传播渠道,使得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优质创业教育资源,满足他们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因此,高校要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举办线下的创业沙龙、创业大赛和创业社团的实践活动,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实务能力。第二,充分利用数智技术,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传播渠道是否通畅、是否符合受众需求直接决定了传播的实效性。基于此,高校要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和智能化技术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特点。针对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不足的困境,高校可以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与增强现实(AR)技术模拟创业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创业过程,从而增强实践操作的沉浸感和真实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第三,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加强交流互动,获取创业资源。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不仅包含大量的创业政策、市场动态、行业动态等信息,还提供与其他创业者、投资人、导师等交流的机会。基于此,学生可通过网络直播、视频会议或者抖音平台来展示自己的创业项目和成果,以吸引潜在用户和投资人的关注,争取资金和客户支持。
(四)研判受众特征,加强帮扶,提升学生创业效能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参与度和体验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创立社团、成立兴趣小组等方式,能够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丰富课程表现形式,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呈现形式的趣味性;通过真实创业案例或以数智技术为支撑打造虚拟实践环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创业过程。第二,完善保障帮扶,提升创业实务能力和成功率。高校应探索创业成果替换制度,如以创业学分替代课程学分,以学生创业活动替代毕业实习,以学生创业标志性成果替代毕业设计等,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学习和探索实践,激发其创业内在潜能。
(五)评估传播效果,实时反馈,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能够对学生个体或集体的行为、态度、观念等方面产生引导性影响。在评价内容方面,首先,教师应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等基本素质;其次,教师还需要考察学生的创业意识,如学生是否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这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最后,教师还应将学生的项目策划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创业能力纳入评价内容。在评价方式方面,高校应引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评价方式,以有效保存学生的创业学习经历并进行实时反馈,而学生在回溯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创业的各个环节串联,使评价贯穿创业教育全过程,在各个阶段都能明了自己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8]。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通过公开答辩、路演等方式接受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结语
基于传播过程视角,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质量的提升路径在于优化信息传递的各个环节。高校通过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构建体系化和交融化的创业内容资源体系,能够确保创业知识和技能有效传递。同时,高校应利用多渠道平台整合资源,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增强学习体验与参与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推动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臧玲玲,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生成逻辑与建设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1):23-29.
[2]郭玮.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构建[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111-114.
[3]李海东.融合与创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3(03):42-51.
[4]贾建锋,乌日罕,丁义浩.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提质增效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4):114-124.
[5]谷洪波,郑毅勋,郭云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06):60-66.
[6]杨钋,王琼.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改进研究[J].高等教育评论,2022(01):44-54.
[7]王红雨,郭家旺.高等职业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学生获得感探析:以就业创业类课程学生满意度为中心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20(31):60-65.
[8]李望秀,李华新.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J].传播与版权,2024(13):94-96.
基金资助: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专项课题“人本主义理念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J194262);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三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项目编号:HNJG-2021-0626);
文章来源:李望秀,李华新.基于传播过程视角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提升路径[J].传播与版权,2024,(20):104-106.
分享:
传播指信息的双向传递和流动过程。从传播学的维度审视,课堂教学构成了知识传递的关键场域,在这一场域中,教师作为信息的核心传播者,不断地向学生输送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深刻的价值观念。有效的信息传播能够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相关教育主体优化信息传播过程对提升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024-10-31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2]。
2024-10-30电解水技术最早产生于1789年,荷兰科学家Deiman和Troostwijk首次使用莱顿瓶将水转化为氢气和氧气,通过该技术可产生浓度较高的氢气[1-3]。直到1888年,Dmitry Lachinov将碱性电解水技术成功运用到了工业生产中。电解水反应可分为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分别发生在电解池的阴极和阳极侧[4]。
2024-10-3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1]新一代数字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区块链、数据分析等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建构性与应用性优势尤为突出。
2024-10-30道德判断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定义上看,道德判断指的是个人对涉及道德层面的行为进行评判的能力,是根据内在的道德评判准则,并且通过评判的结论逐步作出反应的能力[1]。对同一事件的道德评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表现也各不相同。
2024-10-30近年来,随着经典叙事学在不同叙事文本研究领域的拓展以及数智技术的迭代加速,跨媒介叙事因其话语的多元兼容、内容的创造转化、文本的跨界互构以及手段的创意联动等特点,逐渐成为文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关注的学术热点。
2024-10-30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乡村振兴战略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人,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其出发点以及落脚点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主要面临的农村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
2024-10-30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这强调了耕读文化作为我们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阐述了耕读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随着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圆满完成,全国“三农”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的振兴发展上。
2024-10-30院系治理是大学治理的基石,其治理何以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大学治理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1]。随着大学治理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校治理重心的逐渐下移,院系作为支撑和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战略的功能主体与实施主体,其自身的治理现代化问题已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2]。
2024-10-30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状况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评价高校某办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明确、办学条件是否达标、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是否健全的评价过程,以便正式承认其已达到某种预定的最低指标(criteria)或标准(stan⁃dards)并授予认证许可[1]。
2024-10-30人气:5108
人气:4964
人气:3490
人气:3075
人气:220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期刊人气:649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科院高教研究所,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教育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1.371
影响因子:0.323
影响因子:0.30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3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