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三全育人”与网络育人的内涵特征着手,通过分析探索网络育人的实践路径的意义发现,网络育人能够推进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育人环境,优化网络育人目标,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高质量发展。但同时,高校网络育人也面临育人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育人过程有效衔接不顺畅、育人全方位联动机制不完善等挑战。基于此,文章提出“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网络育人的实践路径,旨在拓宽高校人才培养的渠道,助力高校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逐步加深,主要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载体,这一现象直接作用于高校的育人环境,提升了育人工作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使得有效实施教育引导的难度愈发凸显。同时,当前高校网络育人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渐凸显,育人的实效性也面临挑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相关教育主体正确对待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网络育人实践路径,使网络育人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十分必要。
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对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日益重视,网络育人之势日渐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探索网络育人实践路径,既有助于增强高校网络育人的实效性,为国家育人事业提供理论依据,又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高校网络育人目标,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从理论意义上来说,高校探索网络育人实践路径能够进一步深化育人体系,丰富高校育人相关研究内容,从而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决策依据。从实践意义上来说,网络育人能够推进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育人环境,优化网络育人目标,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高质量发展。
一、“三全育人”与网络育人的内涵特征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特征
“三全育人”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多种历史因素和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的理论结果,是一种高校育人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三全育人”是高校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和改革实践。“三全育人”旨在将高校育人力量有效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整合育人资源,为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应紧密围绕社会主义大学的初心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三全育人”包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个层面。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所推行的“三全育人”模式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过程性和结果性等特征。
(二)网络育人的内涵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网民数量激增,受社会诸多因素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网络,因此青年学生成为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高校学生网络使用量的大幅增长,高校育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鉴于当前形势,互联网融入“育人”功能变得至关重要,因此“网络育人”这一创新模式应运而生,旨在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育的全面覆盖与深度渗透。从本质上来说,网络育人能够使网络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解决由网络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大力推进网络教育,拓展网络平台,加强工作统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2]。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念。
综上所述,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三全育人”理念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和网络育人发展规律,开创了我国高校网络育人发展新局面。“三全育人”理念为我国高校网络育人提供了思想指引,而网络育人为“三全育人”理论实践提供了场所,二者相辅相成。因此,高校应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网络育人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育人的作用,从而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
二、“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网络育人面临的挑战
(一)育人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网络育人队伍是网络育人工作的主要发起者和执行者,在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高校网络育人队伍的质量直接关乎网络育人的成效,同时也深刻影响着高校育人政策与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的执行效果与落地程度。然而,在网络育人实践中,高校没有定期对育人队伍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育人队伍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网络育人队伍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同时,部分高校教育者获取信息咨询的渠道较窄,对网络媒体平台的规律特点不够了解,对网络技术运用不够熟练,对新媒体的应用和资源的利用程度也比较低,无法紧跟时代潮流。
(二)育人过程有效衔接不顺畅
“全程育人”是涵盖大学生生涯的育人理念。为实现全过程育人目标,高校应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以期有效推进网络育人工作。学生发展的规律性决定了高校网络育人是一个由学校、院系和班级共同组成的有层次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层级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众多高校官方网站在发挥主导与引领功能方面尚显薄弱,缺乏鲜明的特色与明确的目标导向,这一现象直接阻碍了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上下协同与有效衔接。
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要想实现这一根本任务,高校需要将育人工作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致力于满足学生各个阶段的发展要求。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当前高校开展的网络育人工作中,大部分学校只是简单地针对学生的某一特定阶段开展相应的活动,制订相应的育人计划,鲜少将大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全程视作一个连贯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性规划,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未能实现育人环节的有效串联与深化,导致学生的满意度基本不高。
(三)育人全方位联动机制不完善
要想在“三全育人”视阈下开展网络育人工作,高校必须重新审视并革新其育人格局的认知与实践,这无疑是对高校提出的一项崭新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与要求。要想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高校应积极探索网络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拓宽育人工作的渠道,切实提升育人的实效性。然而,当前高校在开展网络育人工作过程中仍存在内容不丰富、形式不够新颖、平台育人功能不完善等问题。此外,尽管当前部分高校已建立了涵盖“学校—院系—班级”等多层级的独立网络平台,但是由于这些平台审核标准相对宽松,导致网络平台数量激增、育人目标变得分散,削弱了平台内部应有的简洁高效特性,影响了整体育人效果。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网络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全员育人”视阈下网络育人实践路径
在网络时代,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育人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高育人质量,加强育人合力,增强育人实效。因此,高校开展网络育人工作需要学校领导、专业教师、技术人员等多方互相配合,他们是网络育人工作开展的主力队伍。基于此,高校促进网络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需要强化教师队伍育人理念,提高网络育人工作者的网络媒体技能、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网络力量等。高校教师队伍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网络育人工作的内涵,强化育人意识,增强育人担当,积极探索新型网络育人模式。同时,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还要严格把握网络育人导向,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构建完善的网络育人工作体系,加强育人网络的互联互通,从而引领学生成长和培养时代新人。此外,高校网络管理队伍专业素质的高低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完善、健全高校网络监管制度,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网络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培养有过硬专业素质的网络管理队伍,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序进行,推进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进一步高质量展开。
(二)“全程育人”视阈下网络育人实践路径
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连续的、渐进的,质变是超越度的范围的间断的、飞跃的[4]。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全程育人”是一个量变过程,育人工作的开展需要全过程的关注和实施,最终实现育人目标。“全程育人”通常由高校从时间发展的角度指导育人工作的开展,整个过程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甚至还会延伸至学生就业。因此,高校要确保网络育人的“全程育人”无缝隙,将网络育人理念贯彻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校在网络育人过程中应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分阶段实施网络育人教育,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教育的有效衔接。在育人过程中,高校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轨迹,针对不同年级和成长阶段的学生及时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适应学生的发展规律。例如,对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高校要通过网络多媒体平台开展入学适应性教育,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对中高年级学生,高校则可以通过短视频、网文等形式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增进感情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对临近毕业的学生,高校应将网络传播的内容集中在考研、就业等热点问题上,通过网络直播、视频解读向学生传播相关讯息,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此外,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适当拓宽网络育人的时间和空间,保证教育过程可以有序过渡和承接。
(三)“全方位育人”视阈下网络育人实践路径
“三全育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1]。在“三全育人”视阈下,“全方位育人”从横向上延展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空间与方式,表明高校育人工作并非局限于单一维度或空间,而是强调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深度整合与协作,广泛调动并优化各类教育资源,以实现教育资源效能的最大限度发挥与运用。
高校在网络育人过程中应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文化建设为依托,以平台建设为载体,构建全方位网络育人机制。同时,高校应建立常态化的网络育人监督制度,组建规范化的管理服务队伍,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调动网络育人队伍的积极性,积极做好网络育人的教育、引导等工作,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需要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导与宣传工作,加快构建校园网络文化舆论阵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空间治理,营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空间,以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氛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育人工作的主导模式已明确为“三全育人”。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理念,高校积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外部需求,进而提出网络育人的新思路,并将其作为有效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实践。高校充分认识和探索“三全育人”视阈下网络育人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推动自身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丹.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探赜:机理、问题与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0(06):119-1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24-08-30].
[3]何娇.“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路径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2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基金资助:吉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40003WS);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思政专项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治理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SZ2366); 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易班工作队伍‘双提升、互促进’建设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30736SZ); 2024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重点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及实践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GJX24C054)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李秀绒,高慎波,初靖皓.“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网络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20):101-103.
分享:
大学生高校课堂“一不做二不休”的治理策略:以“一不做二不休”问题为出发点,针对问题找准原因,以课程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提升为主要手段,以过程考核贯穿教学全过程,改变部分学生对部分课程的错误观感,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革命建设实践的认同感,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024-11-04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强国,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其中,将“大思政课”作为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强国的重点内容。构建“大思政课”需要社会各方参与,需要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
2024-11-0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1]”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的内容体系与爱国主义教育密切相关,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11-04党和国家提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不只是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熟练运用学习科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课程学习。
2024-11-042022年教育部宣布,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支撑作用。显然,高等教育是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
2024-11-04科研诚信又称科学诚信或者学术诚信,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将科研诚信定义为“一种负责任的研究行为,指在科研活动过程中申报、实施和评价科研项目等环节应该用诚实的、准确的、能够验证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呈现的研究成果必须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工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1]。
2024-11-04从客观实际出发,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一直深陷引领乏力、吸引无力等尴尬境地,存在着经费落实难、制度执行难等现实难题,急需理性务实、通盘考量,亟待从人力、物力、财力与制度威力等方面出发,形塑系统性保障合力,以摆脱其低水平徘徊的现实困境。
2024-11-04乡村振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新要求[1]。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将乡村振兴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与深化落实为新时期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环境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以设计为手段,科学合理地解决城乡空间人居环境问题,协同其他学科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2024-11-04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适应智媒时代的发展需求。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探讨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以期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2024-11-03秉承“勤敏融通,经世致用”的院训,以“弘扬珠宝文化,服务产业发展,振兴滇西经济”为己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国际视野与地方需求相结合、技术应用与学术研究相统一”的治学原则,培养具有积极人生态度、良好人文素养、较强综合应用能力的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024-11-03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思想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178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北京科技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2-5707
国内刊号:11-2549/D
邮发代号:80-476
创刊时间:198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371
影响因子:0.323
影响因子:0.30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3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