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智慧城市科学与工程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4-07-16    1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智慧城市科学与工程新兴交叉学科面向建筑智能化发展需求,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探索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途径。采用多元化实践教学方式,通过优化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教学团队建设、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和实施立体化评价体系,逐步提高教师跨学科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交叉融合意识、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该学科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通过深化交流合作、扩大师资队伍规模、提升学生交叉融合意识和注重评价体系反馈等措施,推动智慧城市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建设的快速进展,为城市智慧化、绿色化提供人才保障。

  • 关键词:
  • 交叉学科
  • 复杂工程问题
  • 工程教育认证
  • 智慧城市
  • 电气类
  • 加入收藏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和工程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和重要方向。作为国际公认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和提升体系,工程教育认证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培养工程类专业大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思想,在高速信息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和紧迫。

在工程教育范式的宏观指导下,为提升工程教育质量以满足工程实践需求,各国高校在工程教育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使学生适应未知环境和具备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工程教育应面向工业界的未来,而不是工程界的过去”,从而实施NEET(新工程教育转型)计划。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4D教学体系设计”、斯坦福大学的“产-学-政”跨界融合的工程教育发展路径均是各国工程教育在中观层面开展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实践活动。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用于支持和引导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指出,要规范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的设置与管理,推动交叉学科发展。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促进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融合。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政策无疑为我国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交叉学科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形式,其重要性和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交叉学科不仅能够产生新的科研成果,推动科技进步,还能够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智慧城市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建设目标及定位


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筑行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智能建筑刚刚兴起。中国许多高校不仅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设置了与智能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还专门招收培养智能建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为了适应行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吉林建筑大学依托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结合吉林省高水平学科、高水平大学“双高”方案的实施,以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开展智慧城市科学与工程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本学科面向建筑智能化发展领域的重大需求,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为依托,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基础,紧密把握国际、国内学科发展动向,按照不同的学术方向,在多位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分别制订教学计划、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实现院部内不同学科专业的“小交叉”。另一方面,推进新型培养模式,打破院系壁垒,以学校寒地建筑综合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寒地城市设计研究中心等9个科研平台为依托,通过实验室开放、科研项目驱动人才培养等方式,实现不同学科的“大交叉”,并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解决涉及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的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培育高技术产业生长点,为我国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努力把智慧城市科学与工程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成为我国智能建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实验教学、产业开发的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二、智慧城市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建设思路


学科建设紧跟新工科发展前沿,探索在工程教育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可操作性,加深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两张皮”向“专创融合”过渡,采用CDIO-OBE理念推进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专创融合”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一)优化知行合一的课程教学体系,提升科创核心能力

本学科面向智慧城市发展需求,以工程教育认证的开展为目标,明确交叉学科建设新内涵,实现面向新技术、新经济的课程体系改造升级。采用课程群作为体系建设的基本单位,打破原有课程间的壁垒,侧重专业知识与科技活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构建慕课、线上线下混合课、虚拟仿真课三位一体的课程平台,优化实验不断、实习不断、设计不断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信息化水平。增加交叉融合、校企合作课程,强化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接系统知识体系与重要工程实践领域,整合与提升实践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增强,实现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递进式培养。

为了更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加速教育模式的立体化融合,本学科通过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合理设置“循环-递进式”教学环节。在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适应学习环境,掌握基础知识。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逐渐减少对项目的干预,让学生在项目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分阶段逐渐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学生逐步适应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应用,提升学生在高阶能力上的发展,加速课程教学的系统推进,确保教学改革为人才全面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

(二)完善协同联动的工程实践体系,促进工程实践回归

本学科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动工程实践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为了给学生提供从基础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智慧城市领域的发展需求,构建以培养基础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复杂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工程实践体系,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城市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实践体系结构图   

首先,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是工程实践体系的初级阶段,注重学生对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基本的工程工具和操作方法,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同时,还引入简单的工程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工程实践的全过程,为后续的综合和复杂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其次,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是工程实践体系的中级阶段,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综合性的工程项目。这些项目通常涉及多个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工程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升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最后,复杂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程实践体系的高级阶段,学生需要面对更加复杂和真实的工程项目,如大型设备的研发、智能系统的设计等。这些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需要学生具备高度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复杂工程实践能力,可以引入企业实习、创新实验室等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挑战自我、突破难关。

除了以上三个阶段的实践培养,还通过引入业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工程教育认证、CDIO工程教育模式等,不断完善和优化工程实践体系。同时,本学科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如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创业等。课程设计以调研、设计、实现和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从单一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基础训练,到关联课程综合应用的低复杂工程问题,再到关联课程综合应用的复杂工程问题,实现学生从解决简单工程问题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渐进提升。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更加注重工程新技术或学术前沿发展方向,通过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参加专业竞赛等方式,传授专业前沿知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些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同时,通过邀请企业工程师、专家等参与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工程实践的学习机会,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些理念和方法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和实践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对于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依托学科各专业方向,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制定清晰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强调交叉学科的融合性、创新性、实践性。注重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的教师。定期组织学科交流活动,让不同领域的教师有机会相互了解和学习,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及教学能力,包括创新思维、教学科研方法、教学科研经验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需要多个学科的教师共同合作。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注重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跨学科的教学能力。

引进具有新工科相关行业经验和交叉学科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型专家,为教师教育培养提供前沿的教学方法和科研指导,带领教师开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建立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双能型”工程技术教师队伍,提升工程技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推动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四)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学科已建设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空间上校内外协同、时间上贯穿四年的实践教学平台。采用“分段递进”式的培养模式,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培养过程紧密依托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完善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聚焦产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持续推进校内重点实验室与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的密切合作,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形成稳定的育人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培养和支持,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深度整合高端优质资源,健全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确保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撑。

不断拓宽国际交流渠道,深化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如交换生项目、短期访学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程教育,拓宽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五)采用多元化评价主体,构建立体化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从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创新能力培养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开展多主体、多渠道的闭环评价反馈机制。引入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等多个评价主体,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评价教学质量,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以达成度评价为目标,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从专业特点出发,建立毕业设计智慧管理平台,形成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和答辩的闭环反馈体系,生成可持续改进报告,强化管理过程,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剖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励学生主动调整学习策略,发掘潜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科学与工程新兴交叉学科融合了智慧城市领域中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为解决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交叉学科师资队伍仍需壮大

新兴交叉学科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体系,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目前,具备该领域交叉学科能力的教师稀缺,导致课程设置不够全面,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会影响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解决方案: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跨学科课程和工作坊,以增加他们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教授交叉学科的内容。注重选拔具有跨学科背景或愿意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教师。这些教师往往能够提供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定期组织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活动,如研讨会、座谈会等,有助于形成交叉学科的团队和共同的研究方向。壮大交叉学科师资队伍,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跨学科学习体验。

(二)学生交叉融合意识有待提升

交叉融合意识要求学生具备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同时也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在新兴交叉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往往面临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问题。由于学科间存在壁垒,学生可能难以主动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

解决方案: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点,实现跨学科、跨院系合作。采用问题导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交叉融合意识。组织跨学科学术研讨会、跨学科项目、跨学科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交叉融合意识,提升高水平成果产出,培养跨学科、宽口径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未来的交叉学科研究提供人才支持。

(三)评价反馈结果亟需落实

交叉学科的评价体系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综合考虑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然而,在交叉学科评价方面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标准,难以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解决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交叉学科评价标准,明确评价内容和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以便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同时,反馈应该是具体的、有建设性的,以便教师和学生明确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应用立体化教学评价机制时,要重视评价结果的应用,将评价结果与教学改进、学生发展紧密结合,实现评价的真正价值。教学评价反馈结果的应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结束语


智慧城市科学与工程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任务,需要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的智慧和力量,通过优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培养和引进具有跨学科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完善教育质量评价反馈体系,大幅度提升学生交叉融合意识,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潜力和价值,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培养出更多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宏燕,张晓静,陈超,等.工程认证背景下复杂工程问题驱动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5):15-22.

[2]许贤泽,徐逢秋.工科大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J].测绘通报,2020(5):142-145.

[3]张旭腾,康延领,唐文哲,等.针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21,19(7):8-15.

[4]王博,黄永红,孙宇新.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41(6):49-53.

[5]宋建华,陈颖频,吴泓润.“双万计划”背景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84-85.

[6]王玲桃,薛太林.地方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思考与探索———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与其相关专业融合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21(10):53-54.

[7]胡朝斌,梁昌平,易风.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电子工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1,7(21):23-26.

[8]杨亚龙,方潜生,汪明月,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4):53-61.

[9]黄端,石金晶,张玲,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通信类专业“新工科”建设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3):1-4.

[10]马晓霞,王鹏.高校交叉学科共同体建构困境及路径探析[J].社科纵横,2023,38(3):156-160.


基金资助: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途径研究”(ZD23060);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智慧城市科学与工程’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LJY202380640452);


文章来源:迟耀丹,杨佳,王超.智慧城市科学与工程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学刊,2024,10(21):1-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期刊人气:586

期刊详情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出版地方:福建

专业分类:教育

创刊时间:2010年

发行周期:年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