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矿床学原理课程课间实习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07-16    1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矿床学原理是支撑中国海洋大学地质学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重要基础学科,为此,课程针对学校特点和课程现状,开展课间实习建设,探索线下和线上两个课间实习平台,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培养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和职业精神等。

  • 关键词:
  • 拔尖人才
  • 矿床学原理
  • 线上实习
  • 课程思政
  • 课间实习
  • 加入收藏

2022年,《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标志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和标志性工程,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本质,课程思政主导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理想信念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信念、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要求高校课程教师要有效地衔接求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和毕业时期的思政教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毕业时的挑战。教师应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提前进行生涯规划活动,结合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学习和实习计划,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进入毕业阶段后,专业教师需要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和就业观,使学生能够尽可能选择有利于自己长远发展的职业,避免学生走弯路。课程教师还要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不断提升其职业道德意识,使学生能够有益于社会。

中国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国家首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地质学专业也于2022年入选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专业。矿床学原理是支撑本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是衔接求学阶段和毕业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兼具理论和应用特色的学科。地质找矿是地质类高校毕业生一个重要的就业去向,因此,该门课的教学水平、课程设计、思政育人成效会对地质学学生毕业时选择理想的职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课程深挖教学痛点,针对以往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大力开展了课间实习建设,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培养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职业精神等。


一、课程基本概况


(一)课程特点

现代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人们加速对矿产资源的勘察和利用。矿床学原理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是地质学专业的必修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地质知识寻找矿产资源,为保障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安全作出贡献。本课程介绍矿床学的基本术语和研究方法,介绍常见矿石矿物、矿石类型、矿床的成因和常见矿床类型。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树立地质学宏观思维,深化对矿产资源形成方式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利用专业知识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

矿床学原理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会涉及许多基础学科,如岩石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和古生物与地层学等。其中岩石学和结晶学与矿物学是研究成矿物质和矿床组成的基础,古生物与地层学是研究成矿地质历史的依据,构造地质学等是研究矿床空间展布的立足点,而地球化学等是认识成矿元素迁移富集规律的理论基础。此外,与大多数地质类课程一样,矿床学原理是一门非常注重实习实践的课程,该课程的课时由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组成。理论课时主要讲授矿床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成矿作用的基础知识,分析各种成因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成矿作用及时空分布规律等,使学生了解常见矿床的成因和找矿模型。实验学时主要是观察矿石的结构构造,注重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通过大量的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常见金属矿物的显微镜下特征以及矿床学研究内容和工作方法,培养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然而,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类似,实验学时并不能完全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还需配合野外实习进一步加深理解。相比于地质学的基础理论课,矿床学原理的教学目的中,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是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际找矿能力。对于大部分地质院校,通常都是依托大三的生产实习开展进一步野外训练,加深学生对找矿勘查工作方法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二)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提升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是地质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矿床学原理课程目前实践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专业课总学时在不断压缩,野外配套实习课时不足甚至缺失[1,2]。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业教育等模块在培养方案中所占比例不断加强,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许多专业课的课时需要相应的减少。我校矿床学原理课程总课时仅有48学时,远远低于中国地质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等传统地质院校(56学时或者64学时)。此外,相较于传统地质院校,我校没有生产实习,因此,学生对矿床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全部来自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缺失导致学生无法“理论联系实际”[3],缺少对矿床学原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单纯的理论教学也使得地质找矿看起来“枯燥无味”。

其次,在“思政课程建设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大背景下,单纯的理论教学导致矿床学原理课程的思政元素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年就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在2017年将课程育人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首;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及任务。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社会主义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领会这些价值观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还强调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包括诚实守信、互帮互助等基本素质和能力。通过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接受更加系统和全面的道德和公民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此外,课程思政还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使二者相互促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效[4,5]。课程思政的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增强政治敏感度,热爱祖国、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培养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当前,虽然围绕思政育人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是思政育人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将之融入野外实习中可以发挥更显著的作用[6],如可以前往矿场实地探寻矿山的历史功勋,来到绿色矿山公园考察矿山的环境保护措施等,通过切身实地地学习给学生更强烈的心灵共鸣。


二、课间实习育人模式探索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我校教学团队开展了课间野外实习育人模式探索(图1),在充分利用学校周边教育资源开展线下野外实习的同时,把线上课间实习作为线下实习的补充,极大地缓解了课程课时不足、实践环节缺失的问题,并且在实习过程中巧妙融入了大量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图1 矿床学原理课间实习育人模式图  

(一)线下课间实习———基于实地考察的现场教学

线下课间实习方面,我们利用周末等时间安排了3~4次野外实习,单次实习时间半天到一天不等。实习地点包括山东旧店金矿、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一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旧店金矿距离我校仅1个小时车程,通过前期协商,我校在该矿山建立了课间实习基地,可以利用课间带学生前往矿山实地教学。矿山实地实习能让学生更好地观察矿体和产出背景,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最后,艰苦的工作条件使学生体会地质工作者的艰辛,感悟艰苦奋斗、团结奉献、勇于担当的采矿精神。除了劳动教育,我们还利用了金矿周边资源,建立了内涵丰富的思政育人模式。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区全面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统筹资源保护和绿色发展,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矿山环境治理手段,深刻理解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

海陆兼备是本课程课间实习建设的特色之处。目前国内老牌地质院校的矿床学实习内容均为陆地矿床,很少涉及海洋矿产资源。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一所以海洋科学为特色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加之青岛涉海研究所众多,自然而然地成了研究海洋矿产资源的良好平台。教研团队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开展了具有海洋特色的矿床学野外实习。此外,将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实习有机融合了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坐落于青岛市即墨区,主攻海洋基础地质、海岸带综合地质、天然气水合物地质、海洋油气地质、深海地质与矿产和数字海洋地质六大领域,与我校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海洋一所座落于青岛市崂山区,研究涉及海洋资源与环境地质,海洋灾害发生机理及预测方法,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和海岛海岸带保护与综合利用等。该研究所同样与我校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考虑到海洋矿产资源的特点,我们利用海洋一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丰富的海洋样品库,进行海底硫化物样品、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和大型涉海科研设备的参观和现场演示,了解常用的室内研究仪器的使用方法。听专业研究人员介绍海洋资源勘查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丰富多彩的海上故事,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培养我校学子向海图强,谋海济国的精神。

(二)线上课间实习———基于雨课堂等的翻转课堂教学

因为实地考察的时间和经费有限,本课程不能完全依靠线下课间实习达到实践的目的,而且线下现场实习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频繁地开展野外实习容易增加安全风险。为此,我校教学团队基于雨课堂平台,开展了矿床学原理线上课间实习建设,作为线下野外实习的补充。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共享和获取变得越来越方便,这也促进了教学方法、环境和观念的发展,使得各种混合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得到应用。翻转课堂主要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教学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和决策权从教师手中转移到学生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吸收知识。雨课堂、Blackboard等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搭建了线上教学的“桥梁”,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7,8]。本课程线上课间实习主要是通过利用我校虚拟仿真视频、授课老师野外录制的野外工作视频等让学生虽然不能亲临现场,但是同样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野外地质特征,观察矿石结构构造和矿体形态等,从而辅助理论教学和线下野外实习。与线下野外实习相比,线上课间实习可以完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矿床学原理课程学习。我校在实践中,还尝试利用雨课堂APP的直播功能,使学生能够即时提问,老师可以即时回答,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9,10]。此外,我们还在雨课堂上设置了线上讨论区,鼓励学生就课程内容、矿床案例分析等进行讨论,教师定时在线回答问题,指导讨论。为检验教学成果,教学团队通过雨课堂APP设置小测试以实时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线上课间实习过程中我们同样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展示矿山开采前后的照片或视频,强调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矿业从业者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激发学生对矿床学专业的热情和敬业精神。矿床学原理线上课间实习,旨在充分利用雨课堂等APP的线上教学资源和交互功能,以补充传统的野外实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地质学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成效和展望


(一)课程成效

课间实习建设实施以来,教学成效显著。以2021—2022学年春季学期学生对矿床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评估结果为例,该评估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安排、课程挑战度和考核目标等多个方面调查了学生的体验结果。结果显示,教学创新改革后,参与评估学生对课程的各项满意度均高达100%,认为课程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安排合理,考核形式多样化。特别是,评估结果显示,课间实习建设实施以来,所有同学均认为本课程能够很好地锻炼其高阶能力。此外,教学团队积极参加学校和国家各类教学比赛,以检验我校矿床学原理教学改革成效。笔者先后荣获院级青年教师本科教学大赛“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校级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这些奖励证明本课程改革获得了学生和教师同行的一致认可。

(二)推广价值和展望

作为全国特色海洋类高校,加强海洋知识理论学习,在夯实地质学专业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以海洋为特色的教学体系是我校所有地质类学科面临的共同问题。矿床学原理课程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增加课间实习教学环节,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形成了以海洋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另外,通过课间实习建设,还将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合到了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育人是一种顺应新时代特色的综合教育理念,通过挖掘学科蕴含的思政元素,培养能够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若能成功实施,其方法将可以推广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不但对我校海洋特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其他地质类高校开展课间地质实习提供借鉴。

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今天,迎着学校、省、部级等教育部门多方共举、大力支持本科生课程建设的春风,矿床学原理课程在课间实习建设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新的时期,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痛点和难点的进一步深入剖析,灵活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将进一步发挥理论课程和实习课程教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实现课程教学“质”的进一步飞速提升。


四、结束语


野外实习实践是矿床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我校教学团队依托线上线下资源,对矿床学原理课间实习育人模式展开了探索,形成了海陆兼备,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线下实习为主、线上实习为辅的课间野外实习模式。课间实习很好地解决了因课程课时少而造成学生知识薄弱的问题,同时为学生搭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间野外实习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金矿历史和矿区治理的探索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绿色发展理念,同时让其更好地把握自身专业与国家社会之间的联系,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参考文献:

[1]薛春纪,孙祥,王建平,等.“矿床学”课间野外教学实习及基地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4):35-37.

[2]舒启海.澳大利亚大学“矿床学”课程教学特点与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17,26(3):101-104.

[3]李安龙,叶青,林霖,等.有效利用校区周边资源构建“工程地质”课间实习平台[J].中国地质教育,2013,22(4):13-15.

[4]王进华,张勤利,温思雨.混合式教学学业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4(2):89-92.

[5]李如占,张冬冬.课程思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J].高教论坛,2018(6):14-16,26.

[6]党犇,赵虹.地质学类专业实践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改革探索———以“地质认识实习”课程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2,31(4):111-114.

[7]冯梦,付伟,丁伟,等.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矿床矿相学”课堂与课外全链条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3,32(4):106-110.

[8]宋宁,刘浩,杨慧,等.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在妇产科课间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9):64-65.

[9]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10]窦亚玲,陈明,蔡美玲,等.OBE理念下的嵌入式系统课程评价与考核体系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35):151-153.


基金资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基于野外实习的‘行走的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23LK0411);


文章来源:钟世华,毕乃双,戴黎明,等.矿床学原理课程课间实习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4,10(21):29-3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课程教学研究

期刊名称:课程教学研究

期刊人气:115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2095-2791

国内刊号:44-1690/G4

邮发代号:46-213

创刊时间:201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