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CNKI和CiteSpace的新医科研究现状及热点可视化分析

  2024-08-06    1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分析2018—2023年新医科的研究现状及热点。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新医科的相关文献,以reworks格式导出,运用CiteSpace 6.1.R 4软件对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等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共纳入458篇文献、51位作者,每人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发文较多的是长春中医药大学、甘肃医学院和徐州医科大学,占总发文量的3.9%。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发现新医科、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医学生、培养模式、健康中国、教学改革、交叉学科、中医学是研究热点,建议新医科要在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医学生、培养模式、健康中国、教学改革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以便更好地推进新医科的研究与实践。

  • 关键词:
  • CiteSpace
  • CNKI
  • 六卓越一拔尖
  • 可视化分析
  • 新医科
  • 加入收藏

医学教育关系国计民生,随着工业革命4.0的发展以及智能化、精准医学、脑科学、大数据等概念的提出,促进了医学核心知识重构。随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召开,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

Cite Space软件是由陈超美团队开发的一款能分析不同研究领域发展趋势的可视化软件[1],该软件基于共引分析和寻径网络算法等对数据样本进行可视化处理,能够将文献之间的关系以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现出来,既能厘清某一领域的研究轨迹、研究现状和热点,又能揭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应用Cite Space软件对近5年新医科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分布、发展趋势进行量化分析,展示新医科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2-3],分析我国在新医科研究领域的热点,发现不足,为未来新医科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资料和数据


1.1 资料来源

通过检索2023年11月9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新医科”主题词,检索出815篇文献,经过阅读文献摘要、去重,去除学位论文、会议文献、报纸、成果后选取458篇文献,以reworks格式保存在input文件夹。

1.2 数据分析

时间设置为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11月1日,分别选择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作为分析参数,将458篇文献导入Cite Space 6.1.R4软件分别进行分析,绘制新医科研究知识图谱。


2、结果


2.1 文献计量及趋势

2018—2023年共发表文章458篇。2018—2023年关于新医科研究的发文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23年达到顶峰,发文154篇,2020—2023年为研究活跃阶段,发文量较之前有明显增加。2023年增长放缓,2022、2023年发文量基本持平,发文量均在140篇以上,说明国内关于新医科的研究已基本成熟(见图1)。

图1 2018—2023年新医科研究的发文量

2.2 作者发文量、机构发文量及合作可视化

发文较多的作者有51位,占总发文量22.9%,每人发文2~3篇;发文较多的机构有3个,分别是长春中医药大学、甘肃医学院和徐州医科大学,占总发文量的3.9%,发文量分别为8、5、5篇。通过对研究机构发文量图谱、作者分布聚类分析对研究机构和作者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机构分布较分散,研究作者比较多,但作者之间合作交流比较少,作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见表1、2,图2、3)。

表1 CNKI中新医科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

表2 CNKI中新医科研究发文量前10的机构

2.3 新医科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

应用Cite Space 6.1.R4对新医科相关研究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时间切片设置为2013年1—11月,每个切片时间为1,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发现前9个关键词有新医科、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医学生、培养模式、健康中国、教学改革、交叉学科、中医学(见图4)。中心性高的关键词在研究中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过去10年内这些关键词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由此可以确定研究热点聚焦于此,受到多数研究者关注。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低,节点越大说明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4]。

2.4 新医科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选择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Cite Space 6.1.R4自动识别出9个聚类群,推测近10年新医科研究热点包括新医科、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医学生、培养模式、健康中国、教学改革、交叉学科、中医学,可以看出这9个主题之间有比较直接的联系(见图5)。

2.5 新医科研究关键词突变分析

对当前研究领域前沿内容进行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准确把握新医科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本研究利用Cite Space 6.1.R4工具,制作关键词突变分析图谱。

突变词用于描述那些短时间内使用频率较高的关键词,研究者可根据突变词词频变化,分析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及发展趋势[5]。图6发现突变词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健康中国、人工智能、医学教育、临床教学、信息技术、创新、专业教育、医学高校、研究生、医学、新工科、人文教育、创新发展、创新实践等。这些突变词显示了各时间段新医科研究的前沿与热点。

图2 作者分布聚类分析

图3 研究机构新医科研究发文量图谱

图4 新医科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图谱


3、讨论


3.1 新医科建设需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强化医药行业、理工科院校与医学院校的合作

发文量大于3篇的机构集中在10所医学院校,其他院校发文相对较少,说明新医科研究、推广及实践范围有限。依据普赖斯定律,本研究中Nmax=3,因此,N=0.749(3)1/2=1.296,即新医科研究核心作者发文量应在两篇以上,占作者总人数的7.1%,共10人。10名作者发文23篇,占总发文量的5.0%,说明新医科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这可能与新医科未被大范围应用于实践教学有关。作为一种国家提倡、符合医学发展内在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新医科的推广应用仍需增大示范强度,加强医药行业、理工科院校与医学院校的合作;要求高校附属医院健全临床教学组织机构体系、稳定教学管理队伍秩序,围绕人才培养主题整合优化临床科室设置,设立专门的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着力推进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6]。推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应确立多方实践教学管理主体,由政府、医学院校、健康领域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多方组成,改变高校主导、行业配合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7]。这样有利于新医科推广和应用,也有利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3.2 新医科研究热点集中在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培养模式、健康中国等方面

本研究通过对新医科研究关键词进行分析,由图5可知,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医学生、培养模式、健康中国、教学改革、交叉学科、中医学是新医科研究的热点方向,这些热点关键词体现了新医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即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课程思政,体现医学与工科、理科、人文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落实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中。

新医科背景下实践教学应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主体,通过对创新教学新路径、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情景教学及课程多元化评价等教学方法的探索,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新路径[8]。借鉴STEM(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ematics,数学)教育模式,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学科交叉为目标,以实践创新为导向,开设实验设计的探索性实践课程,可将创新思维应用到实践教学中[9]。新医科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提出新要求,师承教育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医教育传统教育模式,设置科研、社区卫生服务、法务管理等路径,构成多出口的中医人才培养路径,以多出口人才培养为策略,结合其他师承团队的学习方向,设计实施多样学习活动,保留流派特色前提下,在人才培养路径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10]。

图5 新医科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

图6 新医科研究关键词突变分析图谱

考试是衡量学习优劣的有效手段,智力考核的同时,还应兼顾德育考核,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借用超星学习通智慧教学终端,从德育训练测试、智育训练测试、社会服务训练测试等角度入手,提高中医药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业务能力,强化社会服务意识[11]。设立若干医学人文显性课程,同时开展具有特色的医学人文隐性课程,强化医学人文课程培养目标并丰富内涵,从而培养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风度的医学人才[12]。

病理学课堂实践教学构建贯穿PACE(presentation,呈现语言材料;attention,注重语言形式;coconstruction,共建语法规则;extension,开展扩展活动)核心要素的三元课堂创新模式,开展贯穿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深度参与式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情怀、科研思维、创新思维及专业核心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3]。

3.3 新医科人才培养应深化医教协同,加强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融合

新医科人才培养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发展,同时深化医教协同、科教协同,从专业相关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融合。新医科背景下的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构建应以中外课程间、各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为核心,坚持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和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为两翼,夯实专业英语基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以拓宽医学生全球健康视野[14]。

新医科背景下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整合优化课程可从护理学专业课程内部,基础医学与护理学科课程,护理学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护理学专业课程与医理、医文、医工等其他专业课程几方面进行整合,从而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护理学专业器官系统整合优化课程体系[15]。

新医科背景下对药德、药技、药规进行融合,有利于实现价值引领,从而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16]。将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应用到药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通过设计药学专业综合实验项目,实现教学方法及模式、课程思政、考核及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完善药学实验课程体系,提高药学专业教学质量,推动药学学科发展[17]。新医科背景下,将跨学科融合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相结合,从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改进、课程内容优化、师资队伍构建、评价体系完善5个层面构建高等医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体系[18]。

3.4 新医科研究发展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打造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新医科研究发展需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产教融合,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数字教学平台的应用。一流学科建设应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贡献4个方面,构建新医科视角下学科交叉实践型师资体系,注重实践型人才培养方式,明确学科融合型科学研究方向,打造资源整合型教学体系[19]。

通过系统分析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新医科建设背景下金课的建设路径是优化任课教师队伍,打造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新信息技术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实验课教学模式,优化考试考核方式等[20]。


4、结语


本研究运用Cite Space 6.1.R4软件对2018—2023年新医科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20—2023年为新医科研究活跃阶段,发文量较之前有明显提升,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新医科、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医学生、培养模式、健康中国、教学改革、交叉学科、中医学等方面,新医科建设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医教协同,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注重医工、医理、医文交叉,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培养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进步的新医科人才。


参考文献:

[2]裘洪梅,丁宁,李东霞,等.新医科背景下强化专创融合的医学双创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15(15):19-22.

[3]彭妍钰,王忠华.新医科建设战略背景下基础医学教师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23,37(7):37-40.

[4]刘洋.基于CiteSpace的导学案研究现状及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9):103-105.

[5]曹威,陈向阳.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普职融通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15):43-48.

[6]胡姗姗,肖璐.新医科背景下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应对: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2):7-10.

[7]覃朝晖,李亦琛.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6):1-5.

[8]张小郁,陈红梅,蔺美玲,等.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理学实验教学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23,25(9):785-788.

[9]崔帅,王洁,余情,等.“新医科”视角下STEM教育对实验针灸学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的启发与思考[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3,35(8):1637-1641.

[10]张文风,孙宏志,周丹,等.新医科背景下“新师承”人才培养路径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9):2240-2242.

[11]司原成,张二伟,康朝霞,等.从德育、智育、社会服务角度探究新医科背景下针灸学课程的考试改革实践[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5(4):91-94.

[12]王娅霞,常桂霞.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人文,2023,9(9):16-19.

[13]蒲文静,高蓉,蔺多鑫,等.“新医科”背景下《病理学》教学创新路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4,16(2):31-36.

[14]汪瓒,邓世雄,朱丹,等.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3,31(4):406-409.

[15]王琳,李楠楠,胡雪晨,等.新医科视域下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整合课程构建的探索研究[J].上海护理,2023,23(7):70-73.

[16]刘亚丽,王馨,邓雅琼,等.新医科背景下关于“药德、药技、药规”融合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3,9(20):82-85,90.

[17]葛利,蒋琼,颜健华,等.基于OBE理念的新医科药学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建设[J].高教学刊,2024,10(2):61-65.

[18]尹若兮.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34):1-4.

[19]夏青,王耀刚.新医科视角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2019,35(10):1453-1456.

[20]胡劲松,雷莉,陈萍,等.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的挑战与机遇[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5):832-835.


基金资助: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新医科背景下眼视光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NGJGH2023313); 包头医学院“问学计划”“为学计划”“践学计划”项目“新医科背景下眼视光医学专业建设优化对策研究”(2023BYWWJ-YB-15);


文章来源:张静,王艳春,刘金晔,等.基于CNKI和CiteSpace的新医科研究现状及热点可视化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17):117-12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高等教育研究

期刊名称:高等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389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0-4203

国内刊号:42-1024/G4

邮发代号:38-73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