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肩袖损伤术后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以期为后续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99例肩袖损伤术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对照组(49例)接受康复训练,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肩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日常功能活动、肩关节活动度、肌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前屈、后伸、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增大,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肩袖损伤术后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提升生活质量。
肩袖损伤主要是由于肌腱组织发生撕裂而导致。目前,手术是治疗肩袖损伤的重要方法,但患者术后肩部肌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防止其肩关节僵硬,还可以提高患者肩部肌肉力量,增大活动范围,但康复训练周期较长,过程缺乏趣味性,患者可能会对训练产生厌倦情绪,降低其治疗依从性[1]。体外冲击波治疗能够刺激机体局部细胞因子释放,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肩袖组织,缓解疼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小,更容易被患者接受[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肩袖损伤术后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99例肩袖损伤术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9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性分别为26、23例;年龄36~75岁,平均(55.45±1.39)岁;患侧:左肩、右肩分别为23、2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性分别为28、22例;年龄35~75岁,平均(55.53±1.48)岁;患侧:左肩、右肩分别为25、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⑴符合《临床骨科诊断与治疗》[3]中肩袖损伤诊断标准,且经磁共振成像确诊;⑵首次发病;⑶均行肩袖修补术。排除标准:⑴合并其他肩部疾病;⑵存在肝、肾功能异常;⑶合并感染性疾病。本研究经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使用吊带固定使肩关节处于休息位,制动2~3周。对照组患者接受康复训练,⑴术后4周内:①钟摆运动。患者身体前倾且患肢自然下垂,在无痛或微痛的范围内摆动患肢,10 min/次,3次/d;②被动活动。辅助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肘关节屈曲90°,缓慢向外旋转或向前抬起,以患者未感受疼痛为宜,10 min/次,3次/d;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辅助患者取站立位,患肢紧贴身体,进行收缩三角肌训练,15 min/次,3次/d。⑵术后4~6周:①活动度训练。患侧手臂进行前屈、外旋、外展运动,20 min/次,1次/d。②肌肉力量训练。患者手持哑铃,进行三角肌和冈上肌的前屈、外展、外旋等方向抗阻运动,15 min/次,1次/d。⑶术后7~8周:①主动活动。患者进行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和外旋活动,应逐渐接近正常活动范围,15 min/次,3次/d。②抗阻训练。患者使用更重的哑铃或弹力带进行肩袖肌肉的抗阻训练,15 min/次,3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辅助患者取坐位,暴露肩部,清洁皮肤,触诊并在体表标记压痛点,涂抹耦合剂,设置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广东三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SH-SW300)参数:能量密度、压力、冲击次数、频率分别为0.08~0.28 MJ/mm2、2.6 Bar(1 Bar=100 kPa)、2 000次、10 Hz,冲击标记点300次;将肩关节调整至外旋、内旋的受限位置,对关节前侧、后方的软组织区域均进行500次冲击;每次治疗共冲击2 000次,剩余冲击次数则平均分配于上斜方肌压痛感区域、肩胛下肌的肌腱损伤区域及前、中、后三角肌区域,1次/周。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治疗2个月后评估临床疗效:肩关节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疼痛消失判定为治愈;肩关节功能接近正常状态,疼痛基本消失判定为显效,疼痛减轻,肩关节功能有改善判定为有效;疼痛、肩关节功能均无改善甚至加重判定为无效[3]。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肩关节功能。于治疗前后应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4]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包括疼痛(15分)、日常功能活动(20分)、肩关节活动度(40分)、肌力(25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肩关节功能越好。⑶关节活动度。于治疗前后使用骨骼量角器(北京东方安达科技有限公司,型号:HXGL-Ⅰ)测量患者站立位的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内旋、外旋)。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于治疗前后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5]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6]疼痛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总分1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疼痛感受越强;应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7]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总分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日常功能活动、肩关节活动度、肌力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前屈、后伸、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增大,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ADL、SF-36评分均升高,VAS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2 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讨论
肩袖损伤多由上肢的突然牵拉、慢性劳损等引起,临床上的经典表现为肩部前方或外侧局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或肩部无力。对于采用保守治疗无效的肩袖损伤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以修复撕裂的肩袖肌腱,但术后肌肉萎缩易引起肩部肌肉力量不平衡,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术后需要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常规康复训练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肩部屈伸、旋转等动作训练,使患者的肩关节功能逐渐恢复,以尽快适应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惧怕疼痛而拒绝按照计划训练,延长康复时间,从而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
体外冲击波可以通过调节感受器的细胞膜电位,影响神经传导过程,从而提高疼痛阈值,减轻患者的疼痛,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日常活动,提高生活质量[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日常功能活动、肩关节活动度、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提示肩袖损伤术后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其肩关节功能恢复。分析其原因为,体外冲击波产生的机械效应可以引起机体细胞发生变化,改善局部的新陈代谢,有助于促进损伤肌腱的再生,还可调节炎症因子,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增强免疫调节,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加快肩关节功能恢复[9]。
肩袖损伤术后患者肩胛下肌肌腱可能出现撕裂和出血,从而导致肌肉力量减弱,且冈下肌的肌腱完整性遭到破坏,无法有效地收缩带动肩关节前屈、后伸、外旋、内旋等,导致其活动范围变小。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前屈、后伸、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这提示肩袖损伤术后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能够提高其肩关节活动度,缓解肩关节功能障碍。分析其原因可能为,体外冲击波的高能量作用于组织时会产生机械应力,并直接作用于细胞表面的受体和离子通道,从而使细胞膜上的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打开,引起细胞内离子浓度的改变,从而刺激转化生长因子-β的释放;同时,体外冲击波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肌腱、肌肉等组织,联合康复训练,提高肩部周围肌肉力量,有助于增大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范围[10]。本研究中,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ADL、SF-36评分均升高,VAS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这提示肩袖损伤术后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能够缓解疼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肩袖损伤术后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度,缓解肩关节功能障碍,进而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升生活质量。但本研究未考虑并发症发生情况,后续研究需完善相关指标,为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范登煌,鲍王筱,毛琳,等.体外冲击波疗法对肩袖修复术后关节僵硬的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 2024, 39(8):475-478.
[2]张怡,邢军.体外冲击波治疗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 2023, 38(9):543-547.
[3]任高宏.临床骨科诊断与治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278-278.
[4]田子睿,姚敏,王拥军,等.中文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的研制与应用[J].中医正骨, 2019, 31(5):20-21, 25.
[5]段邦,姜敏.中医推拿手法对下腰痛患者疼痛症状及健康调查简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评分的影响[J].河北中医, 2024,46(5):791-794.
[6]陈明,杨波,常彦海,等.大骨节病和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血清IL-1β、IGF-1水平与VAS评分的关系[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20, 39(2):89-92.
[7]周非非,张一龙,李舒扬,等. SF-36量表用于国人脊髓型颈椎病的信度分析及其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20, 30(3):256-262.
[8]高竟,王文清,杨宗宇,等.超声定位下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3, 38(12):1748-1751.
[9]奚旸,顾晓美,孔易萌,等.威伐光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 2022, 36(9):948-951.
[10]张天强,陈凤梅.冲击波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 34(9):977-978.
文章来源:冯金凤,黄炳杰.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肩袖损伤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作用[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4,8(24):58-60.
分享: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终末期症状严重的膝骨关节炎(KOA)的金标准。但在所有接受TKA治疗的患者中,有47%的患者可能有机会采用部分膝关节置换术,如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1]。与TKA相比,UKA治疗膝前内侧间室骨关节炎(AMOA)具有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2]。
2025-04-23膝关节由内侧间室、外侧间室及髌股关节间室构成,膝骨关节炎既往多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随着单髁假体技术的发展,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已逐渐用于临床[1-3]。因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外侧间室[4],故内侧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临床使用较多、技术较成熟[5-8]。
2025-04-23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材料学的快速发展,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因具有手术范围缩小、手术时间缩短、术后恢复更快等优点[1],逐渐进入人们视野。但是临床上对该类手术的疗效和膝关节功能改善等方面仍存在争议。
2025-04-23创伤后骨关节炎(PTOA)是OA的亚型,通常由急性关节损伤引起,如前交叉韧带断裂、半月板撕裂和关节内骨折等,随着疾病进展,患者会出现运动障碍、基本生活不能自理等情况,对社会和个人均造成了巨大的压力[3]。本文就PTOA中软骨细胞的不同死亡途径及其关键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在PTOA的治疗中起到参考作用。
2025-04-22膝骨关节炎(KOA)常见于内侧间室且多伴有内翻畸形[1],治疗方法有胫骨高位截骨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2]。胫骨高位截骨术主要适用于关节外畸形严重、关节内病变轻、活动需求高的年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会破坏正常的外侧间室,主要适用于膝关节内、外侧间室均存在病变的患者。
2025-04-22肱骨远端AO⁃C型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具有局部解剖结构复杂、关节面暴露复位固定困难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疗难度[1]。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的金标准[2]。双钢板固定符合肱骨远端双柱的解剖特点,固定更为牢靠,但对于钢板螺钉无法固定的部分碎裂骨块,克氏针固定成为理想选择。
2025-04-21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滑膜组织炎性反应、血管翳生成、关节软骨及骨破坏[1],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2]。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笔者以“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为核心,探析病机、明确治则。
2025-04-16中医状态学理论由李灿东教授首先提出,认为状态是指特定生命时期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概括,具有“有象、应时、有律、可分、可辨、可调”的特点[1],根据“时空、程度、部位、性质”的不同对状态进行“辨识、分类”[1-2],把握状态是维护健康的关键。根据不同状态,实施不同的方法来调整,即“据状立法”。
2025-04-11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常见的骨关节疾病,也是导致老年人残疾的关键诱因之一。 据报道,在全球超过 3. 02 亿人口患有该病(遭其困扰),其中 60 岁以上的人口中男性的患病率约为 10%,女性约为 13%。 在我国,KOA 患病率为 14. 6%,且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KOA 的发病率急剧上升。
2025-04-07中医认为,KOA归属“痹证”范畴。中医主要采用中药、针刺、推拿、艾灸等方法治疗KOA[2]。其中,针刀疗法作为结合中医针刺与西医微创技术的新型治疗手段,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然而,目前临床采用针刀治疗KOA存在局限性,仅能暂时恢复经筋局部应力平衡,未能遵循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致使症状易复发[3-4]。
2025-04-01人气:18550
人气:15572
人气:14844
人气:13043
人气:1295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医正骨
期刊人气:234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省正骨研究院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6015
国内刊号:41-1162/R
邮发代号:36-129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影响因子:1.0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