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行皮下自控镇痛泵(PCSA),观察组采用多模式镇痛(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阻滞+PCSA+双氯芬酸钠栓),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状况以及镇痛泵药物用量、按压次数,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术后1、6、12以及24h,观察组患者静息以及活动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h,两组药物用量和按压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24h,观察组药物用量以及按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功能锻炼恢复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多模式镇痛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镇痛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术后尽早开展功能锻炼,安全可靠。
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帮助髋关节疾病患者恢复生理功能的骨科常见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各项操作、手术切口均会对机体造成伤害,使患者在术后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尤其在运动时加剧[1]。老年人作为髋关节疾病的好发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项机能逐步退化,对疼痛的耐受程度远不及年轻人。因此,如何对髋关节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镇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多模式镇痛在防止术后疼痛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效果,能够促进患者更快恢复[2]。本研究将多模式镇痛应用于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中,旨在探讨多模式镇痛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8.56±5.36)岁;平均体质量(52.36±6.45)kg;股骨颈骨折26例,股骨头坏死3例,股性关节炎1例;左侧15例,右侧13例,双侧2例。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8.12±5.69)岁;平均体质量(52.88±6.10)kg;股骨颈骨折25例,股骨头坏死4例,骨性关节炎1例;左侧16例,右侧12例,双侧2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无认知、精神障碍;符合髋关节置换术相关指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术前使用过镇痛药物;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1.2方法
对照组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给予皮下自控镇痛泵(PCSA)。镇痛泵的配方为:诺扬10~14mg+盐酸利多卡因20mL+盐酸右美托咪定40~50μg+0.9%氯化钠溶液60~70mL,背景输注为2mL/h,单次追加剂量为1mL,锁定时间20min,镇痛48h。告知患者及家属在感到疼痛时可按键给药,一次给药效果不好时可间隔15min后继续按键。
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阻滞,将超声探头垂直放置于髂前上棘,然后顺时针旋转20°,向内侧移动至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的中外1/3处,扫查确定领结结构,包括缝匠肌、腹内斜肌、阔筋膜、髂筋膜、髂肌,平面内进针,针头最终位置在髂筋膜下方,回抽无回血后注射0.25%罗派卡因30~40mL,观察20min后行腰硬联合麻醉。术后给予PC-SA,配方与对照组一致,并将双氯芬酸钠栓50mg塞入患者肛门约2cm处进行止痛,每天1次,持续使用2d。
1.3观察指标
(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评价两组术后静息、活动时(咳嗽、翻身、深呼吸等)VAS评分,该量表分值0~10分,从无痛(0分)至难以忍受的剧痛(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剧烈;(2)记录两组术后1、6以及24h内PCSA泵的药物消耗量以及按压次数;(3)功能锻炼恢复时间;(4)安全性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VAS评分比较
各个时间点,观察组患者静息以及活动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各时段VAS评分比较
2.2两组镇痛泵药物用量和按压次数比较
术后1h,两组药物用量和按压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24h,观察组药物用量以及按压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PCSA药物用量和按压次数比较
2.3两组功能锻炼比较
观察组首次开始恢复功能锻炼的时间为(18.50±1.62)d,明显早于对照组的(22.45±2.23)d(t=7.849,P=0.000<0.05)。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2例,皮肤瘙痒1例,呼吸抑制3例,发生率为20.00%(6/30),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3例,发生率为10.00%(3/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523,P=0.470)。
3、讨论
对于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而言,术后尽早下床锻炼,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但术后疼痛导致大部分患者惧怕早期的功能锻炼,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4]。研究表明,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5,6]。单一的镇痛药物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且随着镇痛药物使用剂量的不断增加,不良反应也会越来越多。目前对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通常采用多模式镇痛,即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或者多种镇痛方法,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并有效延长镇痛的时间[7]。
本研究中,将神经阻滞、患者自控镇痛以及双氯芬酸钠栓联合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中,效果较为显著。根据髋关节囊神经支配解剖得出髋关节囊上外侧及前方压力感受器和感觉纤维分布最丰富,所以髋关节的前侧对感觉阻滞至关重要。有研究指出,髂筋膜阻滞可显著降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心肺脑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8]。髂筋膜外周神经阻滞,将局麻药直接注射于神经干,阻断神经的传导功能,将阻滞仅限于局部,可维持循环的稳定,当患者合并症较多、年纪偏大时,髂筋膜阻滞的优势越明显[9]。患者在仰卧位下行髂筋膜阻滞,待疼痛缓解后再调整为侧卧位行腰硬联合麻醉,不但减轻摆放体位的痛苦,而且也防止在体位变换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给予患者自控镇痛泵,在患者疼痛时主动通过微量泵向体内注射药物从而进行镇痛[10]。双氯芬酸钠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其栓剂由直肠给药,生物利用度高,镇痛起效快,持续时间长,能缓解疼痛且不会产生呼吸抑制。在本研究中,患者术后除使用PSCA进行镇痛外,还加以双氯芬酸钠栓辅助镇痛,基本保证术后镇痛的有效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段静息、运动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追加药物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多模式镇痛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镇痛类药物使用,安全系数较高。另外,观察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多模式镇痛的帮助下,患者对于疼痛可以耐受,有利于其尽早下床活动,促进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多模式镇痛可以有效发挥镇痛效果的协同作用,减少药物的消耗量,不良反应较少,有利于促进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魏更生,张丛笑,吴京亮,等.骨水泥型与生物型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对术后关节疼痛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3):4529-4532.
[2]杨一兰.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的多模式镇痛管理对腹腔镜结直肠癌病人术后疼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33(17):3038-3041.
[3]高万露,汪小海.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研究的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12):144-146.
[4]杨武,唐锡国,唐锡辉,等.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疼痛发生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9,13(4):396-400.
[5]王国强,沈坤,陈军,等.多模式镇痛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疗效评估[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2):167-168.
[6]张京.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的对比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17):206.
[7]龙彩雪,林明侠,吴斌,等.多模式镇痛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50-52.
[8]张炳勇,高涛.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对比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9,18(9):688-692.
[9]王雯霞,马龙先.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7,33(10):953-956.
[10]李洪星,毛新展,吕国华.多模式镇痛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4,8(2):228-232.
陈慧颖,李龙柏.多模式镇痛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20,26(34):167-168.
分享:
骨骼发育是极为复杂的过程,影响着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等诸多疾病的发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作为调节骨重建的关键靶细胞,受到学者广泛关注。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某些诱导条件下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
2025-04-07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影响老年人群的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会导致骨量丢失、骨微结构恶化和骨折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骨折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医疗保健和经济负担。传统意义上,骨质疏松症被认为是骨吸收与骨形成这种骨稳态失衡所导致的。
2025-04-07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是是骨量 和骨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评估骨质疏松症中有重要意义。 据调查,在我国 50 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 19. 2%。 BMD 与骨代谢健康状态的联系伴随着人体青春期到成年期发育的整个过程。 而儿童期和青春期是骨骼发育的关键阶段,骨骼通常在青春期后期逐渐发育完。
2025-04-07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血细胞造血异常是其主要临床特征,在临床较为常见,老年人群是高发人群,随着疾病进展,会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因此需要及时有效治疗。现阶段,药物治疗是临床主要治疗方法,采用的药物主要有免疫抑制剂、诱导分化剂等。阿扎胞苷是一种去甲基化药物,在 MDS治疗中较为高效,不仅可减轻患者病痛,还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2025-03-20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LesionoftheTalus,OLT)属于临床常见慢性疼痛性疾病,通常指软骨下骨或距骨关节面发生损伤[1]。该病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无力等,若未及时治疗任其发展,可能形成骨关节炎,对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2-3]。
2025-02-12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是膝关节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以软骨变性、退变及骨质增生为主要特征。近年来随着保膝理念的发展,采用中西医综合防治来延缓膝骨关节炎的进展成为重要课题。骨痹饮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肾虚血瘀型膝骨关节炎常用方,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活血温经功效,临床疗效显著。
2025-01-20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归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诱发原因与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机体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在体内过多聚集,最终导致破骨细胞活性水平强于成骨细胞,机体骨微结构被破坏有。此时,患者对外力冲击耐受力差,极易出现外力冲击所致骨折。
2025-01-10目前学界普遍认为OVCF患者PKP术后骨质疏松情况的改善对其后期康复和预后至关重要[9]。唑来膦酸是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药,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其联合PKP治疗OVCF能提高患者骨密度、减少骨折复发率和疼痛程度,但其可能会对部分患者造成严重的过敏反应,且存在引起胃肠道不良事件的风险[10]。
2025-01-07骨关节炎(OA)是关节软骨与骨连接处损伤的关节疾病,是最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世界约有2.37亿人口遭受着OA的困扰。OA的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与僵硬,并伴有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四肢麻木等。软骨细胞作为软骨内存在的唯一细胞,能够维持软骨正常的形态与功能。据报道,软骨细胞损伤与凋亡是OA疾病进展的关键原因。
2024-12-12骨髓炎是一种影响骨骼系统的炎症性疾病,诊断延误和治疗不当可能导致败血症和强烈的炎症反应,造成骨结构破坏、骨纵向生长停滞或骨缺损,甚至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骨髓炎临床上表现为疼痛、水肿和红斑,急性骨髓炎可能表现为发热。目前,临床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和手术干预,但是此类治疗方式存在耐药和操作复杂的缺点。
2024-12-09人气:18547
人气:16667
人气:16000
人气:15566
人气:1528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骨科杂志
期刊人气:5154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天津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0253-2352
国内刊号:12-1113/R
邮发代号: 6-17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