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说明了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背景与水平,并对其发展脉络展开了分析。同时,在明确幼儿道德情感培育前提条件的基础上,从爱、自由、幼儿全面发展三方面入手,阐述了幼儿道德情感培育中的三种路径,旨在推动幼儿道德情感教育的升级,促使幼儿身心得到更好发展。
目前,幼儿教育受到了重点关注,对幼儿的道德情感进行培养逐步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幼儿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道德情感教育而言,主要是引导幼儿能够自动、自主地展开学习,且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提升幼儿的自信水平。为了避免幼儿对情感道德教育出现抵触情绪,提升幼儿道德情感培育的效率效果,对其展开路径进行探究与优化极为必要。
一、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背景与水平
幼儿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在集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逐渐意识到个人和集体、祖国的关系,并在学习等日常活动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等。我国心理学家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爱国主义、良心、荣誉、义务和幸福五个道德情感范畴,并将道德情感的发展划分了五个层级[1],不仅是自觉的,而且已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二、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脉络
(一)体验—情绪:道德情感的始发
在道德情感的萌芽阶段,幼儿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事物的合理判断,因其尚未形成道德判断标准,没有明显地表示出道德情感。在该阶段中,幼儿更多地依赖自己所需所想展开行动。在其需要得以满足时,表现出欣喜情绪;在其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利用哭泣、捣乱等行为吸引他人注意,且不会关注同一时刻他人的愉悦程度。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自私”的本能属于基于自我保全的无意识“道德”[2],与生命的得存息息相关。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幼儿的这种“生存道德”会逐渐演变为对他人存在的尊重与关注的道德情感。
(二)反思—公正:内化和运用
当幼儿发展至18~24个月后,能够实现对自我与其他事物的分辨,道德情感随之真正出现。在这一阶段中,幼儿的道德情感更多表现为简单的反思道德,初步理解公正意识,即认识到自己与他人所享有的地位、权利相同,且可以将其作为道德情感发展与评价的基点。但是,这种“公正意识”仅仅为幼儿“生存道德”的初步分化,更多以自身为核心,认为他人能够享有的权利、地位与自身持平[2]。诚然,在该阶段中幼儿形成的道德公平意识较为机械化,但是依旧能够推动幼儿对问题处理行为的改变。道德情感在幼儿的实际行为中真正意义上开始发挥出指导性作用。
三、幼儿道德情感培育的前提条件分析
(一)遵循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及规律
结合前文的分析能够了解到,幼儿的道德情感发展具有阶段性与顺序性的特点[3],且各个阶段之间无法随意逾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幼儿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特定轨迹。从这一角度来说,在培育幼儿道德情感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其发展特点与规律,选择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道德情感教育方式,实现对幼儿道德情感由浅入深、由低级至高级的培养。在教育实践中,相关教师应当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幼儿提供丰富、系统的道德知识,强化幼儿的道德认知以及道德判断力,促使幼儿形成基本道德情感,包括荣誉感、正义感、羞耻感等。
(二)实现幼儿道德体系的优化构建
充分发挥出自然资源、社会生活资源在幼儿道德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利用一些美好事物对幼儿进行德育启蒙,促使其成为讲文明、懂礼貌且拥有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个体。站在社会发展方面来看,要使幼儿成为爱祖国、爱家乡、遵守社会规则、符合时代要求的个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相关教师以幼儿的兴趣、发展需要作为切入点展开课程教学。
四、幼儿道德情感培育中的三种路径探究
(一)爱:对幼儿给予爱的教育
第一,融合传统文化因素。
要想在幼儿道德情感培养中融入爱的教育,可以在幼儿日常教育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因素,以此达到强化幼儿品德教育效果的目标。例如,可以将中国传统节日作为切入点,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前后,展开多样性主题活动,让幼儿在了解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同时,调动其爱国之情,为幼儿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提供支持。并且,可以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括尊老敬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内容展开道德情感教育。在此过程中,可以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关键时间节点前后,组织德育教育,让幼儿学会感恩父母与师长,强化幼儿道德情感培育效果。
第二,以“关爱”为基点的教育。
皮亚杰在其道德理论中指出,幼儿的情感发展与其道德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相关教师在进行幼儿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幼儿认知结构同化结构的顺利程度,还要充分考量幼儿的情感需求。实践中,相关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正确、全面的认识,将其视为具有独特情感、自主性以及独立性的个体,尊重幼儿的特定情感。要避免将教师自我情感需求作为中心,参考幼儿的道德情感发展规律,强化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同时,相关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幼儿心中的独特地位,正视幼儿将自身视为情感寄托的现象,自觉承担起引导幼儿全面发展的责任。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情感需求进行及时关注,推动幼儿形成正确、积极的道德情感。
第三,权衡德育教育与爱的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学前教育中,德育教育占据着重要地位,旨在有组织、有目的地塑造幼儿心灵,实现对幼儿良好、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巩固幼儿良好个性提供支持。对于幼儿来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且发展速度较快,因此,幼儿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多种思想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对幼儿展开德育教育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对于德育教育而言,更加强调对幼儿主体发展的关注。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普遍将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树立为榜样,致使幼儿德育教育向着一元化、功利化、标本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德育教育的展开深度增加,就会促使幼儿的“反叛”行为更为剧烈。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相关教师应当将爱的教育融入幼儿德育教育中,消除德育教育的压抑性以及幼儿对其恐惧心理,以此达到提升幼儿德育教育效果的目标。实践中,教师应当规范自身行为,关注不同幼儿的发展现状与现实需求,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中感受到爱,学会爱自己的同时也掌握爱别人的能力。
(二)自由:保证“自由而不放纵”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放纵幼儿并不等同于给幼儿自由,幼儿的人性一般并非为其个性。在教育中,需要让幼儿潜移默化地理解“一个人的自由应当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的认知[4]。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对存在思想与行为偏差的幼儿进行提醒、正确引导,纠正其错误认知与行为习惯,避免其养成恶习。
第一,引入多样实践活动与游戏活动。
将游戏引入幼儿道德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提升教育的趣味性,降低幼儿对道德情感教育的抵触情绪[5],还能够强化幼儿对规则的认知。在游戏活动中,包含着一定的游戏规则,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进行指导与约束。站在这一角度来看,在道德情感教育中引入多样实践活动与游戏活动,可以提升道德情感教育的效果,实现幼儿教育的“自由而不放纵”。
桌面游戏是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游戏形式,在此过程中,幼儿容易因为玩具争抢而发生纠纷。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发生,维护幼儿群体之间的团结有爱,教师应当提前设定出“不能独自占有玩具”的规则[6],并引导幼儿展开沟通合作,促使桌面游戏活动顺利进行。实践中,教师可以设置大量需要幼儿合作完成的游戏内容,实现对幼儿合作行为与意识的培养。体育游戏也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游戏形式,在培养幼儿的坚定意志、身体素养以及团队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应当引导幼儿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以此达到开展幼儿品德教育的效果。当教师发现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存在违反规则的行为时,必须及时对其开展教育,纠正其不良行为与意识,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第二,纳入“规矩”与“礼节”教育。
幼儿期是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幼儿的道德认知雏形开始构建。基于此,在幼儿时期,相关教师要为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提供充足条件。而在此过程中,规矩能够促使幼儿的道德认知更为完善,因此,应当在幼儿的道德情感培养中纳入“规矩”与“礼节”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仪礼节,在教育中,不需要让幼儿对这些礼节进行全部继承与学习,但必须要与时俱进[7]。诚然,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均发生了较大改变,但是一些传统的精髓是不能舍弃的,要引导幼儿进行学习与继承。
第三,强化对幼儿自律能力的培养。
自由意味着责任。在幼儿道德情感教育中,要引导幼儿自觉承担自己选择所带来的责任与后果,提升其自律能力。实践中,相关教师应当避免人为惩罚。对于幼儿来说,在完成某一任务后,所产生的满足感、成就感、愉悦感为正向激励,在某一任务未成功完成后所产生的失落感、沮丧感即可视为“惩罚”,推动着幼儿展开自我管理,达到强化幼儿自律能力的效果。
(三)全面发展:营造民主与平等氛围
第一,联合家庭教育。
家庭是幼儿生活与学习的第一场所,在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幼儿道德情感教育中,教师应当积极联合家庭教育,实现“家园共育”,为幼儿营造全方位的良好成长环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家长意识到,自身行为与意识对幼儿发展的关键性影响,依托家长的以身作则,优化幼儿的道德意识与行为。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应适当指导家长对幼儿展开劳动教育等德育教育,促使幼儿形成更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其独立性,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第二,教育环境的优化。
幼儿更加擅长模仿,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以及他人的感染。教师在展开幼儿道德情感教育时,可以将上述特点作为切入点,对教育环境进行优化,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展开观察与模仿。例如,在教育环境中树立正面的道德形象,引导幼儿对其展开模仿,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实践中,应当结合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特点,以推动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营造干净、舒适、快乐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以此影响、改变幼儿的不良意识与行为,实现对自身人际关系、生活事件的正确判断与处理。
第三,树立教师与成人榜样。
当幼儿处于前道德阶段时,尚未形成道德的判断标准,更多地依照他人的行为,掌握社会道德评价尺度,形成道德意识。对于幼儿来说,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能够接触到的客体包括父母、教师、亲友等,这些人的道德行为习惯直接关系着幼儿道德情感培育效果。基于此,应当为幼儿树立起良好的教师与成人榜样,为其提供良好的行为参照与模仿对象,尽可能消除幼儿道德情感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为其道德情感培养的展开提供更好支持。
第四,幼儿行为的明确反馈。
对于幼儿而言,拥有极为敏感的情感捕捉能力,可以从他人的表情、动作中确定自己行为的“好”与“坏”。但是,在实际教育与学习生活中,家长、教师常会出现对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视若无睹”的现象,促使幼儿对自身行为形成错误的认识图式,将一些不良行为视为权威者默许的“好”行为。从这一角度来看,在进行幼儿道德情感教育时,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明确、及时的反馈,避免幼儿将不良行为习惯同化至自身的认知图式中,推动幼儿道德情感教育效果的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幼儿对情感道德教育出现抵触情绪,提升幼儿道德情感培育的效果,对其展开路径进行探究与优化极为必要。在明确幼儿道德情感发展轨迹、教育前提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幼儿给予爱的教育、保证“自由而不放纵”、营造民主与平等氛围,提升了幼儿道德情感教育的效果,促进了幼儿道德情感教育的升级,推动了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燕香.影响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因素[J].教学与管理,2004(32):44-45.
[2]陈浩,王琳.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脉络建构及其启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75-79.
[3]王华.皮亚杰道德理论对学前儿童德育建设的几点启示[J].吕梁学院学报,2019,9(3):94-96.
[4]史艳琼.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J].东西南北,2020(4):183.
[5]闫蒙蒙.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生活化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6]胡溢林.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措施研究[J].安徽建筑,2019(12):123-124.
[7]李晴.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J].学周刊,2019(13):167.
何梦然.幼儿道德情感培育的三种路径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2):126-128.
基金:2016年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中华传统家训与现代和谐家庭建设研究”(2016B116).
分享:
戏剧主题式儿童主题海报贯穿着幼儿创玩戏剧的全过程,是在幼儿园创玩戏剧的过程中,从儿童视角出发,用儿童式的图像、绘画、符号等表征手段记录并呈现幼儿独特的戏剧主题思维导图,儿童主动建构起属于儿童自身的认知体系。本文从戏剧主题式儿童海报的引入缘由;戏剧主题式儿童海报的运行策略;
2023-07-31随着幼儿园足球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足球已逐渐成为幼儿园着力开展的一项体育游戏活动及园本课程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在足球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幼儿园足球课程家庭资源进行“需要评估”和“价值分析”,找出最突出的教育价值与特色,丰富足球课程文化。
2022-07-0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幼儿学前教育,他们认为幼儿时期良好习惯的培养将会关系到幼儿以后的整体发展。处在学龄前的幼儿,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活动方式,学前幼儿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如可以借助科学游戏适时引入科学知识,确保幼儿在游戏中能充分认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022-05-21幼儿是一个特殊的学龄群体,他们年龄较小,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尚不完善。幼儿园教育中的班本课程是提高幼儿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导激发其探究未知的兴趣,促进其智力及认知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行,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对班本课程进行探寻和完善,以保障幼教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2022-05-21社会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幼儿教育改革的进程,但也对教师的综合实力和反思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分析、思考、探究,结合幼儿教育反馈情况,合理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幼儿学习诉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掌握幼儿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积极地进行全新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的引入
2022-05-16幼儿处于人生的第二启蒙阶段,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快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教师应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将游戏教学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体现出寓教于乐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文章主要对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展开论述。
2022-04-13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幼儿园作为一个人受教育的最初阶段,其启蒙式教学可为一个人今后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观察能力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为提升幼儿审美,对促进幼儿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022-03-21幼儿年龄小,自身较为规律的学习习惯与意识尚未建立。与此同时,幼儿普遍活泼好动,喜欢在游戏中获得快乐,这也为幼儿阶段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较为新颖的思路。基于此,教师应当重视课程游戏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将组织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转变为另一种教育方式,寓教于乐,调动幼儿参与热情的同时,在游戏中实现教学相长。
2022-03-21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游戏对培养幼儿深度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区域游戏教学模式的应用问题加以探析,进而提出相关解决策略,对推进幼儿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案例文献的统计分析,为本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2-03-21幼儿园教师应当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对科学活动的内容选择、形式安排进行适宜地设计。在内容开发、目标预设、引导策略等方面做好相关的研究,利用多元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技术让科学活动的形式更加精彩,内容更加突出充实,更受到幼儿的认可和喜爱。微课作为多媒体教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在促进幼儿科学活动不断创新优化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2022-03-21人气:6688
人气:6078
人气:5260
人气:5259
人气:448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江苏幼儿教育
期刊人气:1366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江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复旦大学出版社学前教育分社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教育
创刊时间:2014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7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