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析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治疗的77例重症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及同期收治的未发生间隙感染的70例口腔颌面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资料,分析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患者入院次日,采集患者感染部位脓液的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77例感染患者中,52例为牙源性感染,14例为腺源性感染,8例为外伤性感染,3例为医源性感染。84.42%为单间隙感染,其中23.38%为眶下间隙,15.58%为咬肌间隙,14.29%为颊间隙,10.39%为颌下间隙,6.49%为舌下间隙,5.19%为翼颌间隙,3.90%为咽旁间隙,2.60%为颏下间隙,2.60%为颞下间隙。15.58%为多间隙感染,其中9.09%为咬肌+翼颌间隙,3.90%为眶下+颞下间隙,2.60%为颌下+舌下间隙。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患者主要为单间隙感染,以眶下间隙、咬肌间隙为主,外伤性感染患者主要以颌下间隙、咽旁间隙为主,医源性感染均为单间隙感染。共检出病原菌105株,革兰阳性菌共58株,革兰阴性菌共42株,真菌共5株。革兰阳性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15.24%,16/105)和草绿色链球菌(14.29%,15/105)。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13.33%,14/105)和铜绿假单胞菌(8.57%,9/105)。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3.81%,4/10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于50%,未产生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的耐药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的耐药率高于50%,对妥布霉素、头孢吡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于30%,未产生对阿米卡星的耐药株。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显示,性别、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入院体温、吸烟史、糖尿病、使用糖皮质激素、医源性操作不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有吸烟史、医源性操作不当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主要为牙源性感染,以眶下间隙为主的单间隙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检出的主要病原菌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一定差异性。年龄≥65岁、有吸烟史、医源性操作不当是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发生于口腔颌面部颈部潜在性筋膜间隙中,口咽、颌面部和颌骨周围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等特点[1-2]。由于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存在上行和下行的潜在通道,因此容易向邻近组织和间隙扩散,除了出现炎症性功能障碍外,重症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4]。相关研究显示,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就诊时大部分已经发展成为多间隙感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5]。目前临床上针对重症口腔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方式仍以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为主,但是由于病原菌谱的不断变化,单纯采用经验性用药的治疗效果不理想,需要及时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6]。由于口腔颌面部较为复杂的结构特点,临床鉴别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针对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进行快速辨别,针对影响因素采用合理预防措施,可以降低高危并发症的发生率[7]。本次研究通过分析77例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重症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取77例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重症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男性40例,女性37例,年龄25~80(67.33±10.26)岁。纳入标准:①经CT检查、临床症状及体征综合检查诊断为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者;②患者CT检查表现为颌面部间隙增大、周围软组织及骨质改变,面部红肿、疼痛,同时伴随唾液腺脓肿[8];③年龄≥18岁;④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脓液标本经培养后,可检测出病原菌;⑤积极配合研究者,同时已签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感染前有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史;②合并传染性疾病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④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⑤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⑥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⑦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未发生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70例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患者为对照组。
本研究获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 资料收集
通过本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致病原因、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情况、体重指数、入院体温、吸烟史、糖尿病、使用糖皮质激素情况、医源性操作情况等,分析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危险因素。
3 致病原因及感染部位确定
通过患者病史确定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致病原因,主要分为牙源性、腺源性、外伤性、医源性等。通过CT检查结果及患者相关临床症状确定患者感染部位,主要分为眶下、咬肌、颊、颌下、舌下、翼颌、咽旁、颏下、颞下等。
4 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患者入院次日,采用一次性无菌注射管采集患者感染部位脓液的分泌物1~3 mL,将空气排出后,采用胶塞堵住针头后及时送检。将采集的脓液标本接种于血培养平板上,于CO2培养箱内(36 ℃)培养48 h, 然后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病原菌分离、提纯,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VITEK2COMPACT,法国梅里埃)进行菌种鉴定。挑选饱满菌落制备成菌悬液,采用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
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对比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作为因变量,以是否并发感染为自变量,进一步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致病原因及感染部位分布
77例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52例为牙源性感染(67.53%,52/77),14例为腺源性感染(18.18%,14/77),8例为外伤性感染(10.39%,8/77),3例为医源性感染(3.90%,3/77)。65例为单间隙感染(84.42%,65/77),其中18例为眶下间隙(23.38%,18/77),12例为咬肌间隙(15.58%,12/77),11例为颊间隙(14.29%,11/77),8例为颌下间隙(10.39%,8/77),5例为舌下间隙(6.49%,5/77),4例为翼颌间隙(5.19%,4/77),3例为咽旁间隙(3.90%,3/77),2例为颏下间隙(2.60%,2/77),2例为颞下间隙(2.60%,2/77)。12例为多间隙感染(15.58%,12/77),其中7例为咬肌+翼颌间隙(9.09%,7/77),3例为眶下+颞下间隙(3.90%,3/77),2例为颌下+舌下间隙(2.60%,2/77)。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患者主要为单间隙感染,以眶下间隙、咬肌间隙为主,外伤性感染患者主要以颌下间隙、咽旁间隙为主,医源性感染均为单间隙感染。见表1。
2 病原菌分布特点
77例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05株。革兰阳性菌共58株(55.24%,58/105),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15.24%,16/105),草绿色链球菌15株(14.29%,15/105),表皮葡萄球菌9株(8.57%,9/105),肺炎链球菌8株(7.62%,8/105),溶血性葡萄球菌5株(4.76%,5/105),粪肠球菌2株(1.90%,2/105),星座链球菌2株(1.90%,2/105),化脓性链球菌1株(0.95%,1/105)。革兰阴性菌共42株(40%,42/105),包括肺炎克雷伯菌14株(13.33%,14/105),铜绿假单胞菌9株(8.57%,9/105),普雷沃菌6株(5.71%,6/105),大肠埃希菌5株(4.76%,5/105),鲍曼不动杆菌3株(2.86%,3/105),奇异变形杆菌3株(2.86%,3/105),产气肠杆菌2株(1.90%,2/105)。真菌共5株(4.76%,5/105),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4株(3.81%,4/105),光滑假丝酵母1株(0.95%,1/105)。
表1 不同致病原因患者感染部位分布特点
3 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本研究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于50%,未产生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的耐药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的耐药率高于50%,对妥布霉素、头孢吡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于30%,未产生对阿米卡星的耐药株。见表2。
4 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危险因素
4.1 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入院体温、吸烟史、糖尿病、使用糖皮质激素、医源性操作不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4.2 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多因素分析
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有吸烟史、医源性操作不当是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4。
三、讨论
口腔颌面部不同组织之间存在多种筋膜间隙,病原菌入侵后会很快发生扩散,如果未得到及时控制,可能会造成呼吸道梗阻、脑脓肿、海绵窦血栓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9]。本次研究中,77例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7.53%为牙源性感染,84.42%为单间隙感染,以眶下间隙为主。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患者主要为单间隙感染,以眶下间隙、咬肌间隙为主,外伤性感染患者主要以颌下间隙、咽旁间隙为主,医源性感染均为单间隙感染。相关研究显示,由于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周炎症可通过筋膜间隙扩散而引起口腔颌面部感染,因此,牙源性感染是重症口腔颌面部感染最为常见的病因,此类患者应提高口腔卫生保健意识,培养良好口腔卫生习惯[10]。
表2 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表3 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单因素分析
表4 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多因素分析
本次研究中,共检出病原菌105株,55.24%为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为主,40%为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4.76%为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与宋应展等[11]研究结果相近。既往相关研究显示,牙髓炎、根尖周炎病变患者机体会发生炎症反应,自身免疫功能有所下降,正常定植于口腔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病原菌会大量繁殖,通过组织深处而导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于50%,未产生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的耐药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的耐药率高于50%,对妥布霉素、头孢吡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于30%,未产生对阿米卡星的耐药株。
本次研究对比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性别、体重指数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入院体温、吸烟史、糖尿病、使用糖皮质激素、医源性操作不当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有吸烟史、医源性操作不当是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俞诚波等[13]研究显示,年龄大、有吸烟史、营养状况不良、有糖尿病、医源性操作不当均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易感因素。与本次研究结果相近。合并长期吸烟史的患者,长期吸烟容易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当机体免疫力下降、营养状况不良时,病原菌入侵概率增加,因此具有较高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风险[14-16]。口腔科使用的医疗器械结构精细复杂,在操作过程中会频繁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部分医护人员无菌意识较为薄弱,在操作过程中消毒、清洗工作做的不够仔细,使得医源性感染成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17-18]。因此,应重点加强对医护人员无菌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开展宣传讲座、培训考核方式,同时制定口腔仪器消毒清洗工作的规范化流程,提升医护人员操作技能,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6]李惠玲,李生梅,程丽东,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学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2,32(8):1180-1184.
[11]宋应展.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及血清CRP、PCT、IL-6、D-D水平对其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D].大连医科大学,2022.
[13]俞诚波,蔡敏秋,许红苗,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与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4,34(8):1206-1209.
[14]史振怡,胡敏,陈昌盛.143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特征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3,18(6):705-708,712.
[15]王哲,孙伟,杨雪,等.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患者临床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55(3):543-547.
[16]高燕飞,张,敏,刘振丽,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2,17(9):1072-1076.
[17]朱珊,宋绍华,李学玉,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3):3052-3054,3058.
[18]金煌,钱磊,王淑芳,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学特点、炎症因子及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0,15(1):86-90.
文章来源:沈锂,杨晶,王伟峰,等.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4,19(12):1469-1473.
分享: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baumannii,AB)为革兰阴性杆菌,在大自然里广泛存在,通过黏附或者定植的作用污染物体或人体暴露的表面,传播方式包括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两种。由于各类的消毒剂和抗菌药物容易使AB产生耐药性,近年来,抗菌药物不规范、不合理使用导致耐药形势更为严峻,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1-2]。
2025-04-21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因,紧随缺血性心脏病与卒中之后,并已被列为全球寿命缩短的第八大因素。据学者预测,至2060年,COPD及其相关疾病或造成每年540万例的死亡。
2025-04-19儿童作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群体,各系统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对疾病抵抗力弱,加之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增加了住院患儿的感染风险。护士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执行者,要求能及时识别和评价感染风险并采取防范措施,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
2025-04-03近年来国内Hp感染率有所降低,然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Hp感染率差异较大[5-6],中青年人群Hp感染率相比其他年龄阶段较低[7],容易引起忽视,目前针对这一年龄段人口展开Hp感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较少,聊城市属中国山东,卫生条件、人口密度均不属于头部水平,针对本地区展开Hp感染现状研究有助于分析本地居民生存环境及生活质量。
2025-04-0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泌尿系统结石手术治疗取得显著成效,但术后感染问题却始终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1]。术后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已有研究发现,患者自身的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等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3]。
2025-04-03骨折相关性感染(Fracturerelatedinfection,FRI)是创伤骨科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逐年增高[1],治疗成功的前提是明确诊断[2],若因诊断不明而忽视治疗,极易感染迁延不愈、复发,甚至致残、死亡,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2025-03-21目前,真菌培养、痰涂片镜检与组织病理学是诊断IPFI的重要手段,其中痰涂片镜检测的阳性率偏低,真菌培养检测周期较长,且难以区分感染与定植,肺组织病理学属于有创操作,不易于广泛开展[4]。同时,血清真菌抗原作为无创性操作,现已在临床得到应用,但其敏感度仍不理想[5]。
2025-03-16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常寄生于胃黏膜组织的革兰氏阴性螺旋杆菌,可引起消化性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等疾病,属于一类致癌因子,被认为与贫血、皮肤过敏、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疾病存在联系[1⁃3]。Hp感染是世界性问题,中国属于Hp感染高发地区,平均感染率高达70%[4]。
2025-03-13研究表明,留置导尿管时间>3d,菌尿发生率几乎达100%,2%~4%的患者可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一旦发生,其病死率高达13%~30%[3]。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抗菌药物治疗,疗程长、费用昂贵,且易发生药物过敏、菌群失调等并发症[4-5]。近年来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的逐年上升,导致抗生素的选用复杂化、风险化,治疗效用降低。
2025-03-05腹腔感染是指发生在腹膜腔内的感染,其临床发生率较高,临床很多患者病情复杂,存在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等问题,是临床外科的常见疾病[1]。由于我国近年来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越来越多,部分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等原因,致使腹腔感染的围术期处理更困难[2]。对于上消化道疾病如胃癌等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风险很高。
2025-02-14人气:18552
人气:16674
人气:15574
人气:15087
人气:1484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期刊人气:505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出版地方:山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5234
国内刊号:11-5457/R
邮发代号:24-81
创刊时间:198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40
影响因子:0.321
影响因子:3.246
影响因子:0.93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