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部门的高频接触表面,为清洁消毒工作提供依据与指导。方法:采用直接观察法对西安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消化内镜室、口腔科、血透室、手术室、检验科5个医院感染管理重点部门环境表面的接触频次进行调查,计算累积接触频次与频率。结果:5个重点部门高频接触表面均为5~9个。消化胃镜室高频接触表面频次(3.57~13.29次/操作)明显多于其他部门;血透室高频接触频次范围为0.56~3.44次/操作,为5个部门中最低者。接触频次最高的表面:消化内镜室为诊疗床(13.29次/操作),口腔科为综合治疗台操作面板(3.64次/操作),血透室为透析机触屏(3.44次/操作),手术室为麻醉用电脑键盘及鼠标(8.25次/操作),检验科为电脑键盘及鼠标(4.80次/操作)。治疗车为消化内镜室、手术室及血透室的高频接触表面。结论:因医疗诊疗操作的不同,各部门高频接触表面也不尽相同。电脑鼠标和键盘、治疗车、诊疗床、诊疗专用仪器以及操作台面在调查的各重点部门均为高频接触表面。
2016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1]中提出高频接触表面(high-touchsurface)概念,即患者和医务人员频繁接触的环境表面。医院感染的发生与高频接触表面的清洁消毒质量密切相关[2]。但由于不同部门的诊疗操作环境不同,高频接触表面的具体内容也应有所差异[3]。本研究采用直接观察法对重点部门常见诊疗操作中环境表面的接触频次进行调查,从而确定各部门的高频接触表面,为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提供依据,以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依据《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1]及《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4]对医疗机构各部门的卫生学要求,选择西安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消化内镜室、口腔科、血透室、手术室、检验科5个部门,消化内镜室、口腔科、血透室和检验科选取正在进行诊疗操作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和实习人员,手术室选取巡回护士、配合人员、麻醉师等非上台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调查员为该院医院感染管理科的5名医务人员,调查时间为2018年12月—2019年6月诊疗操作的高峰时段(即上午8:30~11:30,下午2:30~4:30;血透室选择在上、下机时段,分别为上午8:00~9:30、中午12:30~1:30、下午4:30~5:30),填写《环境表面接触频次记录表》,内容包括日期、部门、环境表面名称、接触频次及调查人员。在血透室、内镜室、口腔科以一个完整的诊查、治疗操作为有效调查例数;在手术室以非上台医务人员配合一台手术的全过程作为有效调查例数;在检验科以一名医务人员连续操作20min为有效调查例数。
1.3接触物体表面的纳入标准
(1)调查对象的手(包括佩戴手套时的手)与环境表面接触。(2)调查对象的工作服、身体其他部位等与环境表面接触不纳入。(3)从调查对象接触电脑键盘、鼠标进行操作开始,直至离开电脑桌,记录为一次接触。(4)环境表面若使用一次性治疗巾覆盖则不纳入。
1.4质量控制
统一观察标准,并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为避免霍桑效应,本次调查实施单盲法,即不告之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与调查目的。
1.5统计分析
应用Excel录入调查原始数据,计算环境表面的平均接触频次和累积接触频率。根据美国品管大师朱兰博士[5]质量管理中的“80/20”法则,将累积接触频率0~80%的环境表面确定为所调查科室的高频接触表面。
2、结果
2.1消化内镜室环境表面接触频次
共观察无痛胃镜、无痛肠镜、无痛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操作14例次。诊疗床、胃镜主机按钮及台面、工作台电脑鼠标及键盘、电脑桌、主机连接管-送水、主机连接管-吸引及治疗车7个环境表面确认为消化内镜室的高频接触表面。见表1。
表1消化内镜室环境表面接触频次
2.2口腔科环境表面接触频次
共观察洁牙、补牙、种植牙、窝沟封闭、口腔检查、拔牙、固定义齿、伤口处理、取模、外伤换药等操作28例次。综合治疗台操作面板、无影灯手柄、三用枪手柄及线前端、涡轮机手柄和线、工作台面及吸唾器6个环境表面确认为口腔科的高频接触表面。见表2。
表2口腔科环境表面接触频次
2.3血透室环境表面接触频次
共观察上机、下机操作25例次。透析机触屏、透析器夹、透析机按钮、诊疗床、治疗车5个环境表面确认为血透室的高频接触表面。见表3。
2.4手术室环境表面接触频次
共观察骨科、妇产科、腹腔镜等完整的手术过程4台次。麻醉用电脑键盘和鼠标、物品柜门把手、注射泵、治疗车表面、麻醉机表面、监护仪面板、手术床、麻醉机控板、无影灯9个环境表面确认为手术室的高频接触表面。见表4。
2.5检验科环境表面接触频次
共观察微生物室、免疫室、生化室的操作5人次。电脑鼠标键盘、试管架、操作台面、工作用笔、工作台抽屉拉手5个环境表面确认为检验科的高频接触表面。见表5。
表3血透室环境表面接触频次
表4手术室环境表面接触频次
表5检验科环境表面接触频次
3、讨论
国外相关研究者[6,7]在2010年提出了高频接触环境表面的概念。谢首佳等[8]对重症监护病房高频接触环境表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高频接触环境表面的细菌污染情况严峻,需加强清洁与消毒管理,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陈丽文[9]对科室高频接触表面清洁和消毒现状进行了文献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高频接触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质量不过关,提出应根据高频接触环境表面可能带有的不同致病菌,细化清洁消毒模式。
本研究调查的5个重点部门中,消化内镜室高频接触环境表面的平均接触频次(3.57~13.29次/操作)明显多于其他部门;血透室高频接触环境表面的平均接触频次范围为0.56~3.44次/操作,为5个部门中最低。现场观察发现,为缩短诊疗时间、减轻患者不适,消化胃镜室配合医务人员数量较多,操作中不同的医务人员频繁接触环境表面;而血透室上、下机为单人操作,执行标准操作流程,减少了反复接触各类环境表面的机会。
本研究显示电脑鼠标和键盘为消化内镜室、手术室及检验科的高频接触表面,与相关研究[10,11]结果一致,考虑原因可能与当前医疗卫生机构内实施信息化管理有关,台式及掌上电脑的使用频繁出现在诊疗活动中,已成为医务人员必不可少的办公用品。而钟桂萍等[12]研究也指出鼠标以及电脑开机键在一定程度会导致感染的增加,因此应该重视高频接触环境表面的清洁和消毒。本研究也显示治疗车为消化内镜室、手术室及血透室的高频接触表面,与我国部分研究[12,13,14]结果一致。治疗车用于放置诊疗用品、活检钳、手套、注射器等医疗器械和器具,诊疗操作中需要经常取用物品;另外,治疗车也经常作为医务人员的临时治疗台,所以经常接触治疗车的台面及扶手。本研究也显示诊疗床为消化内镜室和血透室高频接触的环境表面,最常见的接触部位为床栏,与相关研究[14,15]结果一致。考虑原因可能是由于诊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转运患者、摆放体位时需频繁接触及多人接触。本研究也显示重点部门诊疗专用仪器以及操作台面也属高频接触环境表面,与李华等[16]将麻醉机控制面板、麻醉机表面等作为手术室高频接触表面及黄蔷薇等[17]认为血液透析机表面接触频次高、污染严重的结果相一致。
目前针对所有重点部门高频接触表面的量性研究不多,可借鉴的研究方法较少,本研究操作性较强,可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确定高频接触表面提供参考。本研究调查重点为各部门的典型操作,未涉及所有操作,手术室等观察例数较少。各机构可根据自身诊疗特点进行各部门高频接触表面的量性研究,制订有针对性的环境表面清洁消毒流程。
参考文献:
[1]倪小平,武迎宏,陆群,等.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512—2016[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4):388-392.
[2]吴睿,许斯,张艳,等.医院普通病房高频接触表面清洁干预措施的效果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9,36(1):29-31.
[3]张慧琳,芦桂芝,陈天成,等.不同专科重症监护病房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量性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6):506-5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368—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5]刁巍.品管圈在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12):1558-1560.
[8]谢首佳,李旸伶俐,潘建平,等.重病监护病房高频接触物体表面MRSA污染现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9,36(9):719-720.
[9]陈丽文.高频接触表面清洁消毒质量的现状和对策[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0):195-196.
[10]赵会杰,王力红,张京利,等.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洁净度的检测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3):282-283.
[11]钟晓,肖丽华,吴庆飞,等.比较三种检测方法在检测医院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效果的作用和成本效果[J].热带医学杂志,2018,18(1):32-35.
[12]钟桂萍,王燕萍,陈晓丹,等.内镜室手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消毒后目标菌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5):2397-2400.
[13]罗盛鸿,左亚沙.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质量的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7):515-517.
[14]赵洪武,高喆.荧光标记法在感染高风险部门物体表面清洁效果评价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7,32(17):13-14,24.
[15]张霞,姜雪锦,孙吉花,等.医院内外科病区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质量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7,32(5):88-89.
[16]李华,夏于欣,刘珂汐.荧光标记法在手术室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效果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8,35(10):796-798.
[17]黄蔷薇,叶白如,金茹,等.医用消毒湿巾对血透机表面消毒效果的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1):94-95.
陶西萍,来春艳,赵娜,魏晨波,薛卫宁,郭晓波.重点部门常见典型操作时的高频接触表面[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19(10):904-908.
分享:
儿童作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群体,各系统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对疾病抵抗力弱,加之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增加了住院患儿的感染风险。护士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执行者,要求能及时识别和评价感染风险并采取防范措施,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
2025-04-03近年来国内Hp感染率有所降低,然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Hp感染率差异较大[5-6],中青年人群Hp感染率相比其他年龄阶段较低[7],容易引起忽视,目前针对这一年龄段人口展开Hp感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较少,聊城市属中国山东,卫生条件、人口密度均不属于头部水平,针对本地区展开Hp感染现状研究有助于分析本地居民生存环境及生活质量。
2025-04-0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泌尿系统结石手术治疗取得显著成效,但术后感染问题却始终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1]。术后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已有研究发现,患者自身的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等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3]。
2025-04-03骨折相关性感染(Fracturerelatedinfection,FRI)是创伤骨科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逐年增高[1],治疗成功的前提是明确诊断[2],若因诊断不明而忽视治疗,极易感染迁延不愈、复发,甚至致残、死亡,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2025-03-21目前,真菌培养、痰涂片镜检与组织病理学是诊断IPFI的重要手段,其中痰涂片镜检测的阳性率偏低,真菌培养检测周期较长,且难以区分感染与定植,肺组织病理学属于有创操作,不易于广泛开展[4]。同时,血清真菌抗原作为无创性操作,现已在临床得到应用,但其敏感度仍不理想[5]。
2025-03-16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常寄生于胃黏膜组织的革兰氏阴性螺旋杆菌,可引起消化性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等疾病,属于一类致癌因子,被认为与贫血、皮肤过敏、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疾病存在联系[1⁃3]。Hp感染是世界性问题,中国属于Hp感染高发地区,平均感染率高达70%[4]。
2025-03-13研究表明,留置导尿管时间>3d,菌尿发生率几乎达100%,2%~4%的患者可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一旦发生,其病死率高达13%~30%[3]。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抗菌药物治疗,疗程长、费用昂贵,且易发生药物过敏、菌群失调等并发症[4-5]。近年来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的逐年上升,导致抗生素的选用复杂化、风险化,治疗效用降低。
2025-03-05腹腔感染是指发生在腹膜腔内的感染,其临床发生率较高,临床很多患者病情复杂,存在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等问题,是临床外科的常见疾病[1]。由于我国近年来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越来越多,部分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等原因,致使腹腔感染的围术期处理更困难[2]。对于上消化道疾病如胃癌等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风险很高。
2025-02-1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的病毒,HIV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受损,最终发展为艾滋病[1];当CD4+T细胞数量下降到一定水平,容易诱发各种感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2]。HIV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等体液传播,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性行为、血液、母婴传播[3]。
2025-02-07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vaginosis,BV)是妇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引起,其特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白带异常、异味明显等症状。BV常常伴随阴道pH值升高、线索细胞增多、胺试验阳性等异常表现[1-2]。尤其对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内环境改变,BV的发病率显著增加[3-4]。
2025-01-28人气:16540
人气:15881
人气:15195
人气:14587
人气:1389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期刊人气:5546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4529
国内刊号:11-3456/R
邮发代号:82-747
创刊时间:1991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390
影响因子:2.408
影响因子:2.012
影响因子:0.254
影响因子:1.3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