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大剂量阿莫西林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医院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治疗,试验组采用大剂量阿莫西林和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治疗依从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莫西林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幽门螺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1]。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2]。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他不良症状,如嗳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有些患者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3]。本研究探讨大剂量阿莫西林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我院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21~56岁,平均(38.25±8.53)岁。观察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22~61岁,平均(37.54±6.3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确定感染幽门螺杆菌;严格遵循医嘱完成有关治疗工作;采用药物治疗。排除标准:病历资料不全;精神异常;重大疾病史。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治疗:给予阿莫西林(联邦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450)1g、呋喃唑酮(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5020072)0.1g、枸橼酸铋钾(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10900084)0.6g、艾司奥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379)20mg,2次/d。
试验组采用大剂量阿莫西林和艾司奥美拉唑治疗:阿莫西林0.75g,4次/d;艾司奥美拉唑40mg,2次/d。
两组均持续治疗14d。
1.3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治疗依从性:幽门螺杆菌根除标准,药物治疗结束后至少4周无幽门螺杆菌复发情况;治疗依从性主要从患者用药、饮食控制、运功、自我管理依从性4个方面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治疗依从性越高。(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便秘、皮疹、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治疗依从性比较
试验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7.00%(97/100),高于对照组的91.00%(9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讨论
经医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严重时会发展为胃癌。根除幽门螺杆菌可缓解临床症状,所以寻找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他不良症状,如嗳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有些患者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阿莫西林是临床较为常用的药物,为广谱抗生素,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达到抗菌、杀菌的作用。艾司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inhibitor,PPI),可直接用于胃壁细胞内幽门螺杆菌的治疗,阻止表层的尿素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从而间接性达到根治幽门螺杆菌的作用[4,5]。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大剂量阿莫西林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俞文,艾尼·阿布都热依木,雪来提·艾孜木,等.不同剂量艾司奥美拉唑镁为基础的四联方案治疗248例维吾尔族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2017,37(3):172-178.
[2]梁丽娟,聂爱英,雷超,等.盐酸小檗碱、阿莫西林、兰索拉唑、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283例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7,37(3):167-171.
[3]顾勇,杨艳,王兰,等.新四联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对比研究[J].武警医学,2016,27(5):493-496.
[4]汤静,唐毅,黄华,等.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动物防制,2016,32(6):697-699.
[5]许玲芬,杨晓琳,郭静,等.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辅助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28(4):413-416.
鄢雪峰,芦茜,廖怀利,廖威.大剂量阿莫西林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20,33(17):82-83.
分享: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baumannii,AB)为革兰阴性杆菌,在大自然里广泛存在,通过黏附或者定植的作用污染物体或人体暴露的表面,传播方式包括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两种。由于各类的消毒剂和抗菌药物容易使AB产生耐药性,近年来,抗菌药物不规范、不合理使用导致耐药形势更为严峻,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1-2]。
2025-04-21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因,紧随缺血性心脏病与卒中之后,并已被列为全球寿命缩短的第八大因素。据学者预测,至2060年,COPD及其相关疾病或造成每年540万例的死亡。
2025-04-19儿童作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群体,各系统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对疾病抵抗力弱,加之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增加了住院患儿的感染风险。护士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执行者,要求能及时识别和评价感染风险并采取防范措施,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
2025-04-03近年来国内Hp感染率有所降低,然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Hp感染率差异较大[5-6],中青年人群Hp感染率相比其他年龄阶段较低[7],容易引起忽视,目前针对这一年龄段人口展开Hp感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较少,聊城市属中国山东,卫生条件、人口密度均不属于头部水平,针对本地区展开Hp感染现状研究有助于分析本地居民生存环境及生活质量。
2025-04-0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泌尿系统结石手术治疗取得显著成效,但术后感染问题却始终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1]。术后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已有研究发现,患者自身的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等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3]。
2025-04-03骨折相关性感染(Fracturerelatedinfection,FRI)是创伤骨科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逐年增高[1],治疗成功的前提是明确诊断[2],若因诊断不明而忽视治疗,极易感染迁延不愈、复发,甚至致残、死亡,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2025-03-21目前,真菌培养、痰涂片镜检与组织病理学是诊断IPFI的重要手段,其中痰涂片镜检测的阳性率偏低,真菌培养检测周期较长,且难以区分感染与定植,肺组织病理学属于有创操作,不易于广泛开展[4]。同时,血清真菌抗原作为无创性操作,现已在临床得到应用,但其敏感度仍不理想[5]。
2025-03-16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常寄生于胃黏膜组织的革兰氏阴性螺旋杆菌,可引起消化性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等疾病,属于一类致癌因子,被认为与贫血、皮肤过敏、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疾病存在联系[1⁃3]。Hp感染是世界性问题,中国属于Hp感染高发地区,平均感染率高达70%[4]。
2025-03-13研究表明,留置导尿管时间>3d,菌尿发生率几乎达100%,2%~4%的患者可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一旦发生,其病死率高达13%~30%[3]。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抗菌药物治疗,疗程长、费用昂贵,且易发生药物过敏、菌群失调等并发症[4-5]。近年来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的逐年上升,导致抗生素的选用复杂化、风险化,治疗效用降低。
2025-03-05腹腔感染是指发生在腹膜腔内的感染,其临床发生率较高,临床很多患者病情复杂,存在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等问题,是临床外科的常见疾病[1]。由于我国近年来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越来越多,部分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等原因,致使腹腔感染的围术期处理更困难[2]。对于上消化道疾病如胃癌等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风险很高。
2025-02-14人气:22453
人气:18547
人气:15566
人气:15079
人气:1483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期刊人气:493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9638
国内刊号:43-1390/R
邮发代号:42-203
创刊时间:200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390
影响因子:2.408
影响因子:2.012
影响因子:0.254
影响因子:1.3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