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体征及预防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60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肝五项及肝功能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临床体征,且对乙肝患者进行治疗以及对阴性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结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项检测指标中以单项HBsAg阳性者居多,经过预防接种后乙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加强对肝功能的检测,及时预防接种治疗,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严格控制,是乙肝防治的重要内容。
乙肝是我国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传播广泛,危害极大,以肝功能的进行性损害为特征,主要通过血液、精液、唾液、母婴等途径传播。据统计,我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有1.2亿人,其中有25%的阳性者将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且临床无法完全治愈[1]。因此,及时接种预防、早期发现治疗,并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是避免乙肝病毒传播,降低危害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体征及预防治疗方法研究,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60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68例,女性232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31.6+5.7)岁。
1.2 检测方法:常规采取3ml血液标本,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物。
1.3 预防方法:(1)健康知识宣传。宣传讲解乙肝病毒的传播路径,对HBsAg阳性但肝功能正常者要求自我隔离,避免参加献血活动;对传播途径进行阻隔,加强水源保护以及用水安、食品安全等;避免血液及体液传播,对乙肝患者采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治疗,确保一针一管,严格消毒。(2)预防接种。对HBsAg检测呈阴性者采用乙肝疫苗预防接种,防止感染[2]。
1.4 治疗方法:采用西医抗病毒、保肝脏、增强免疫治疗,定期对患者的及乙肝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多食用高蛋白、高纤维食物,适当进食碳水化合物,减少脂肪性食物摄入,严禁烟酒;举办疾病知识讲座,介绍乙肝的相关知识及其危害,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减少负面心理影响[3]。
2、结果
2.1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一般特征,见表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个职业均有分布。
表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一般特征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乙肝五项免疫学指标指标特征分析,见表2。各项检测指标中以单项HBsAg阳性者居多。
表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乙肝五项免疫学指标指标特征分析
2.3 各年度发病几率比较,见表3。经过预防接种后乙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表3各年度发病几率比较(n%)
3、讨论
乙肝是一种对我国危害较为严重的病毒性肝炎,在我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非常高,据统计高达9.09%,且目前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一旦感染携带终身,对肝脏损害极大,是发生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因素。检测乙肝的方法主要通过乙肝五项标志物来确诊,常规以ELISA法、PCR法为主,具有快速、特异性高、敏感度高的特点,近年来在乙肝的诊断中广泛使用。乙肝的传播途径较多,母婴、血液、医源性、性接触或其他密切接触方式均可传播,在我国以母婴传播最多。但一般的接触、呼吸道、消化道不会进行传染。因此,健康人群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一起工作、学习不会造成传染,但一定要注意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餐具及洗漱用具单独分开。医务工作者在面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时应对其分泌物进行严格消毒、分离处理,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和治疗上,只有阻断传播途径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乙肝病毒的广泛传播[4]。
本研究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项检测指标中以单项HBsAg阳性者居多,经过预防接种后乙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单项HBsAg阳性占52.6%,为防治的重点对象,而小三阳占14.2%,大三阳占10.4%,这两类人群传染性较强,是乙肝的主要传染源,应积极治疗隔离。还有20.6%为HBsAg和抗-HBc阳性,表示有既往感染史。因此可见,真正有有强传染性的人群只占一小部分。
综上所述,乙肝病毒重在预防接种,加上对传染性强的患者积极治疗,对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能够有效控制乙肝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王艳,周特,杨桂荣.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及预防治疗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3,6(8C):17-18.
[2]吴凤霞,刘绍峰.某高校新入学大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4):89-90.
[3]瞿红.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及预防治疗措施结果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84-85.
[4]蒙涛.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268例特征分析与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11):154-155.
左琳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体征及预防治疗方法研究[J].心理医生,2016,22(11):102-103.
分享: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baumannii,AB)为革兰阴性杆菌,在大自然里广泛存在,通过黏附或者定植的作用污染物体或人体暴露的表面,传播方式包括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两种。由于各类的消毒剂和抗菌药物容易使AB产生耐药性,近年来,抗菌药物不规范、不合理使用导致耐药形势更为严峻,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1-2]。
2025-04-21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因,紧随缺血性心脏病与卒中之后,并已被列为全球寿命缩短的第八大因素。据学者预测,至2060年,COPD及其相关疾病或造成每年540万例的死亡。
2025-04-19儿童作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群体,各系统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对疾病抵抗力弱,加之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增加了住院患儿的感染风险。护士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执行者,要求能及时识别和评价感染风险并采取防范措施,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
2025-04-03近年来国内Hp感染率有所降低,然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Hp感染率差异较大[5-6],中青年人群Hp感染率相比其他年龄阶段较低[7],容易引起忽视,目前针对这一年龄段人口展开Hp感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较少,聊城市属中国山东,卫生条件、人口密度均不属于头部水平,针对本地区展开Hp感染现状研究有助于分析本地居民生存环境及生活质量。
2025-04-0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泌尿系统结石手术治疗取得显著成效,但术后感染问题却始终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1]。术后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已有研究发现,患者自身的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等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3]。
2025-04-03骨折相关性感染(Fracturerelatedinfection,FRI)是创伤骨科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逐年增高[1],治疗成功的前提是明确诊断[2],若因诊断不明而忽视治疗,极易感染迁延不愈、复发,甚至致残、死亡,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2025-03-21目前,真菌培养、痰涂片镜检与组织病理学是诊断IPFI的重要手段,其中痰涂片镜检测的阳性率偏低,真菌培养检测周期较长,且难以区分感染与定植,肺组织病理学属于有创操作,不易于广泛开展[4]。同时,血清真菌抗原作为无创性操作,现已在临床得到应用,但其敏感度仍不理想[5]。
2025-03-16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常寄生于胃黏膜组织的革兰氏阴性螺旋杆菌,可引起消化性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等疾病,属于一类致癌因子,被认为与贫血、皮肤过敏、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疾病存在联系[1⁃3]。Hp感染是世界性问题,中国属于Hp感染高发地区,平均感染率高达70%[4]。
2025-03-13研究表明,留置导尿管时间>3d,菌尿发生率几乎达100%,2%~4%的患者可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一旦发生,其病死率高达13%~30%[3]。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抗菌药物治疗,疗程长、费用昂贵,且易发生药物过敏、菌群失调等并发症[4-5]。近年来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的逐年上升,导致抗生素的选用复杂化、风险化,治疗效用降低。
2025-03-05腹腔感染是指发生在腹膜腔内的感染,其临床发生率较高,临床很多患者病情复杂,存在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等问题,是临床外科的常见疾病[1]。由于我国近年来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越来越多,部分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等原因,致使腹腔感染的围术期处理更困难[2]。对于上消化道疾病如胃癌等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风险很高。
2025-02-14人气:16657
人气:15989
人气:15280
人气:14818
人气:1399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期刊人气:5610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4529
国内刊号:11-3456/R
邮发代号:82-747
创刊时间:1991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390
影响因子:2.408
影响因子:2.012
影响因子:0.254
影响因子:1.3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