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郭维琴教授诊治中青年高血压用药规律,总结郭维琴教授临床诊疗经验,以期传承其经验及学术思想。方法:收集筛选郭维琴教授门诊治疗的中青年高血压医案,将诊疗信息录入名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郭维琴教授诊治病人79例,郭维琴教授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核心用药组成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包括丹参、红花、赤白芍、川芎,兼有清肝降火之钩藤、夏枯草、菊花,健脾化痰有炒白术、茯苓,安神定志之酸枣仁、远志、生龙骨、生牡蛎,滋补肝肾之山茱萸等27味中药。辅助药物主要包括栀子、黄芪、桑寄生、片姜黄、枸杞子、川楝子、浙贝母、首乌藤、磁石、砂仁等114味。结论:郭维琴教授在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方面,擅长应用活血化瘀的同时,注重清肝降火、滋补肝肾、健脾化痰、安神定志之药的使用,体现了郭维琴教授“从心立论”高血压,重视“肝脾同调,心神共养”的学术思想。
高血压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密切相关。国际高血压学会建议在重复检查后,在诊室内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血压病人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据2012—2015年全国调查,18~24岁、25~34岁、35~44岁的青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0%、6.1%、15.0%[2]。中青年高血压多呈“隐匿性”,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多于体检或偶然测量时发现。导致在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下。中青年病人预期寿命长,加强中青年人群高血压管理,将有助于避免和减少远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3]。中青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机制有所不同。较高的全身血管阻力是导致舒张压升高的主要原因,而主动脉僵硬度增加和主动脉直径减小则导致年轻人收缩压升高[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和交感神经系统(SNS)激活也在中青年高血压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
高血压病根据其发病时症状表现可归入中医学眩晕、头痛、风眩等病证的范畴。《医学心悟》:“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故称头旋、眼花是也”。因临床上头晕与眼花常并见,故合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或伴有呕恶、汗出等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脑蒸”多由“热病患愈后,食牛羊肉及肥腻,或酒或房,触犯而成此疾。”《灵枢·口问》曰:“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认为眩晕发作与气血不足有关。《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认为其发作与肾精亏虚有关。清·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瞀闷”,认为眩晕发作与瘀血有关。由此可见,高血压的病因与虚、热、痰、瘀有关,其病位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郭维琴教授为全国名中医,第四批、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父郭士魁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开创了现代“活血化瘀”大法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郭维琴教授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丰富和发扬了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专科应用。本研究收集、整理郭维琴教授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相关处方资料,应用网络拓扑等数据挖掘方法[6],探讨郭维琴教授诊治中青年高血压的用药特点,总结郭维琴教授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临床用药经验及学术思想。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病例来源于2013年1月—2022年7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就诊,经郭维琴教授诊治,并于门诊建档的病人。共纳入郭维琴教授诊治病人79例,选取首诊病案进行数据挖掘。其中,男48例,女31例,年龄30~60(48.38±8.01)岁。79诊次中共计出现141味中药,114个症状。
1.2 纳入标准
1)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且在医案上有“高血压”的相关诊断;2)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年龄分层标准,44岁以下定义为青年,45~60岁定义为中年,在我国临床上将年龄19~60岁的高血压定义为中青年高血压[7]。本研究纳入对象为19~60岁的中青年高血压病人。
1.3 排除标准
1)继发性高血压;2)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肿瘤、血液病等疾病;3)不以高血压为主要就诊目的者。
1.4 数据库建立与录入
基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发的“名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http: //mingyi.bucm.edu.cn/),在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平台制定结构化电子病历采集模板,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医师对病案信息进行数据录入。完成数据录入后由双人进行数据审查,对照原始病历与数据库录入信息进行核查。
1.5 标签提取
标签提取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1)利用名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录入的医案信息进行自动化提取,提取内容包括四诊信息及药物。2)对于无法自动提取的症状、舌脉及药物,可以通过手动划词的方式建立自定义标签。将录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规范数据转化为规范的统一化的数据。
1.6 中药规范
药物名称规范化依据2020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8]进行统一的规范。如将“夜交藤”统一为“首乌藤”,“灵磁石”规范为“磁石”,“山萸肉”规范为“山茱萸”等。对于一些郭维琴教授在临证中根据不同的炮制方法应用有所不同的药物,分别建立标签,如“生白术”和“炒白术”、“生龙骨”和“锻龙骨”。对于一些炮制方法对临床影响不大的药物则统一其标签,如“生黄芪”和“黄芪”均按“黄芪”统计。
1.7 症状规范
对于“大便干”“大便干结”“大便干燥”统一为“大便干燥”,对于“心慌”“心悸” “自觉心跳明显”统一为“心悸”等等。
1.8 数据挖掘分析方法
本研究基于名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使用PageRank算法对所有中药的相对拓扑重要性进行排名。该算法基于从临床经验处方集合中构建的症状-中药网络,在交互式可视化中提供了3种类型的中药隐藏知识,包括药物等级分类、药物关联水平以及药物与症状的关联、药物聚类[6]。
2、结果
2.1 药物等级分类
在79诊次中共使用中药141味,将支持度设置为最小值至最大值,药物之间的关联度设置为0.15。药物等级分类网络图,具有不同拓扑临界性的两种中药分类以不同的颜色显示,核心中药为橙色,对应于在治疗疾病中起主要作用的药材;辅助中药为绿色,对应起辅助作用的药材。详见图1。其中核心药物27味,分别为丹参、钩藤、红花、白芍、赤芍、夏枯草、菊花、山茱萸、川芎、炒白术、酸枣仁、远志、生龙骨、生牡蛎、茯苓、郁金、党参、蜈蚣、鸡血藤、天麻、合欢皮、半夏、当归、鬼箭羽、枳壳、车前子、五味子,排名居前20位的核心药物见表1。辅助药物114味,辅助药物包括栀子、黄芪、桑寄生、片姜黄、枸杞子、川楝子、浙贝母、首乌藤、磁石、砂仁等,排名居前10位的辅助药物详见表2。
图1药物等级分类网络图
表1排名居前20位的核心药物
表2排名居前10位的辅助药物
2.2 药物-药物关联分析
药物之间的关联根据处方中两味中药的共现和互斥将其分为9个级别(-4~4),数值越小代表药物同时出现的概率越小,数值越大代表药物同时出现的概率越大。药物关联水平见图2,蓝色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共现,而红色意味着更高水平的互斥性。本研究纳入处方量较少,表现为互斥关系的药物在临床中无明显参考意义。将Co_level(药物关联水平)设置为4,Co_ratio(药物关联度)≥0.80,得到高强度关联的常用药物组合,共14对,包括生龙骨-生牡蛎、赤芍-白芍、藿香-佩兰、生白术-瓜蒌、炒谷芽-炒稻芽、皂角刺-白蒺藜、酸枣仁-远志、茯苓-炒白术、昆布-莪术、红花-丹参、夏枯草-钩藤、莪术-浙贝母、瓦楞子-乌贼骨、桑螵蛸-补骨脂,排名居前10位的药物组合详见表3。
图2药物关联水平图
表3排名居前10位的常用药物组合
2.3 症状-药物关联分析
症状-药物关联通过关系循环布局可视化。这部分药物是对核心药物/辅助药物挖掘结果的进一步补充,根据具体症状提示使用特定的药物。将Herbs support(药物支持度)设置为0.1~0.5,Symptom-herbP-value(症状与药物关联度)设置为0~0.05,得到72条药物和症状的关联结果。结合郭维琴教授临证经验,最终得到如下主要关联结果,头痛:蜈蚣/钩藤/菊花/夏枯草;头晕:蜈蚣/钩藤/鸡血藤;睡眠障碍:钩藤/夏枯草/远志/酸枣仁/首乌藤/合欢皮;腰酸痛:山茱萸/桑寄生/枸杞子;乏力:党参/红芪;烦躁易怒:枳壳/川楝子;畏寒肢冷:红芪/片姜黄/党参;心悸: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磁石;胸闷:菊花/郁金/枳壳;胸痛:郁金/片姜黄/党参/鬼箭羽/红芪/枳壳;气短:党参/片姜黄/鬼箭羽/枳壳;大便溏薄:炒白术等。症状-药物关联水平详见图3。
2.4 药物聚类可视化
将Co_ratio(药物关联度)设置为0.2,Co_event(共同出现频次)设置为5,模块数量设置为10,得到10组药物组合。详见图4。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种中药,线段代表两种中药之间的连接。不同颜色的不同模块代表不同的中药簇。每行代表一种中药,条形的长度代表THScore(拓扑中心分数)。详见图5。条形的颜色与上面圆形网络中的颜色相同,代表不同的模块。每个气泡代表该中药在该组方中出现的频率,条形的颜色与上面圆形网络中的颜色相同,代表不同的模块。详见图6。C1:钩藤、菊花、白芍、赤芍;C2:天麻、半夏;C3:当归、片姜黄、川楝子、浙贝母、首乌藤;C4:炒白术、茯苓;C5:鸡血藤、合欢皮、车前子、栀子、桑寄生;C6:川芎、酸枣仁、远志、蜈蚣;C7:党参、黄芪、鬼箭羽、五味子、磁石;C8:丹参、红花;C9:菊花、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C10:郁金、枳壳。由条形图和气泡图综合分析,C8、C1及C6组药物组合较为重要。
图3症状-药物关联水平图
图4药物聚类网络图
图5中药条形图
图6中药气泡图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郭维琴教授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核心用药组成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包括丹参、红花、赤白芍、川芎,兼有清肝降火之钩藤、夏枯草、菊花,健脾化痰有炒白术、茯苓,安神定志之酸枣仁、远志、生龙骨、生牡蛎,滋补肝肾之山茱萸等27味中药。辅助药物主要包括栀子、黄芪、桑寄生、片姜黄、枸杞子、川楝子、浙贝母、首乌藤、磁石、砂仁等114味。
高血压是影响全身动脉系统的疾病,与心、脑、肾等脏器密切相关。郭维琴教授主张“从心立论”高血压。“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血脉的正常运行与心气、血、阴、阳密切相关。各种原因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既是诱发高血压的原因,也是血脉受损的结果。所以“活血化瘀”法是治疗高血压病的关键[9-10]。临床中常见到中青年高血压病人因工作、生活压力大而思虑过度、精神紧张、饮食起居失宜,导致肝郁血滞、阳亢化热、脾伤痰阻;气郁、阳亢、痰阻是导致血脉运行不畅的实证。中青年病人常伴有烦躁、失眠、焦虑等心神被扰的症状,心神被扰,耗血伤阴,营血不足,血脉滞涩又可加重瘀血阻滞,是血脉运行不畅的虚证。郭维琴教授认为中青年高血压,尚处于高血压早期阶段,病程短,以实证、热证为主,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并与心神相互影响[11]。郭维琴教授在临证过程中以活血化瘀为治疗核心的同时,注重加强清肝降火、滋补肝肾、健脾化痰、安神定志之药的使用。
药物关联分析显示,常用对药包括:生龙骨-生牡蛎、赤芍-白芍、藿香-佩兰、生白术-瓜蒌、炒谷芽-炒稻芽、皂角刺-白蒺藜、酸枣仁-远志、茯苓-炒白术、昆布-莪术、红花-丹参、夏枯草-钩藤、莪术-浙贝母、瓦楞子-乌贼骨、桑螵蛸-补骨脂等。血与脉是心主神的物质基础,心神宁则血脉平和,常用生龙骨-生牡蛎镇静安神、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龙骨、牡蛎伍用可见于《伤寒论》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龙骨与牡蛎主要化学成分均为钙盐,微量元素种类相近,且均具有镇静安神、抗惊厥的药理作用[12]。研究显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调节抑郁大鼠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激活环腺苷酸(cAMP)/蛋白激酶A(PK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保护海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缓解焦虑、抑郁情绪[13]。动物实验显示,远志-酸枣仁能改善小鼠睡眠,远志-酸枣仁的安神作用主要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以及参与内质网的蛋白质处理、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细胞周期产生[14]。红花-丹参是郭维琴教授活血化瘀经典药对,莪术-昆布-浙贝母破瘀散结,常将其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红花-丹参药对能够通过调控PI3K/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AKT信号通路发挥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15]。昆布、浙贝母等软坚散结药物以抑制和稳定斑块生长,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6]。莪术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和姜黄素类,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调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药理学作用[17]。肝风上扰、肝阳上亢是中青年高血压所致的头晕头痛、急躁易怒的主要原因,郭维琴教授治疗以夏枯草-钩藤平肝息风、皂角刺-白蒺藜疏肝行气、赤芍-白芍养血柔肝。动物实验发现,夏枯草配伍钩藤可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收缩压,控制由高血压造成的心肌肥厚,并且可降低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的含量,增加血清中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18]。赤白芍同出一源,《医方药性》谓:“白芍以补为功,赤芍以泻为用,二者共奏清热凉血,养血活血之功”。共同发挥养血柔肝之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青年高血压病人常因工作、生活压力大,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味,中焦脾土受损,中土壅滞,使清不升,浊不降,四维枢机失常而致呕、恶、眩晕等症。故郭维琴教授强调“肝脾同调”,应时刻注意固护中焦脾土,常用茯苓-炒白术健脾除湿;藿香-佩兰化浊祛湿,炒谷稻芽健脾和中。研究发现,白术、茯苓配伍对脾气虚腹泻大鼠模型的胃肠形态及水液代谢皆有改善作用,与单味药比较呈现出协同增效的效应[19]。谷芽、稻芽为常用消食药,均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炒用以增强其药效。补骨脂-桑螵蛸补肾助阳,多用于阳虚小便不利者。瓦楞子-乌贼骨制酸止痛,常用于饮食不节、反酸胃灼热者。生白术-瓜蒌润肠通便常用于大便干燥,肠道失润者。同时根据病人气虚之象,常用党参、黄芪补气升清,以行气血。
在症状药物关联方面显示了一些常用的加减药物,如头痛:蜈蚣功擅搜风息风、通络止痛,蜈蚣在头面动风诸疾,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研究发现,蜈蚣提取液能够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改善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20]。钩藤平肝息风;菊花散风清热平肝;夏枯草清肝火、降血压。头晕:常与头痛伴随出现,蜈蚣、钩藤平肝息风,鸡血藤活血通经。有研究认为,鸡血藤治疗心血管疾病可能涉及免疫系统、炎症过程和糖脂代谢等多种途径[21]。睡眠障碍:《血证论》言:“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钩藤、夏枯草清肝降火。远志、酸枣仁,补血养心。首乌藤养心安神,首乌藤具有调节神经、抗氧化、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血虚身痛[22]。合欢皮解郁安神,合欢皮抗焦虑成分主要为木脂素及黄酮类化合物,抗焦虑作用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5-HT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发挥作用[23]。腰酸痛: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涩固脱,桑寄生补肝肾、强腰膝,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补虚。乏力:党参、红芪、黄芪,为郭维琴教授常用大补元气以行气血的药物。郭维琴教授临证中发现,红芪作用强于黄芪,多将其用于气虚较甚者。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红芪在免疫调节、抗氧化等方面优于黄芪[24]。烦躁易怒:枳壳具有温和的破气消积作用。川楝子疏肝泄热,川楝子化学成分丰富,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消炎镇痛、抗病毒等广泛的药理作用[25]。畏寒肢冷:党参、红芪益气活血,片姜黄破血通经。心悸:酸枣仁补养心肝之阴血,为养心定悸之要药。远志安神益智,五味子补肾宁心。磁石镇惊安神,郭维琴教授常将其用于惊恐气乱、神不守舍所致心悸者。磁石煅制前后均具有抗炎效果,显著抑制醋酸诱发小鼠的扭体反应。但磁石煅淬后药效显著增强[26]。胸闷:菊花、郁金、枳壳行气解郁。胸痛: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片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鬼箭羽破血通经;此三药为郭维琴教授常用行气活血止痛药物。鬼箭羽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甾体类、木脂素类、强心苷类以及挥发油类等[27]。鬼箭羽提取物具有提高心肌细胞耐缺氧能力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且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28]。气短:党参补气健脾,枳壳、片姜黄、鬼箭羽破血行气。大便溏薄:炒白术补脾止泻。考虑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等原因,部分症状与药物之间的关联特点未显著显现。
药物聚类分析显示得到10类药物组合,C1疏肝养血:钩藤、菊花、白芍、赤芍;C2化痰息风:天麻、半夏;C3行气活血:当归、片姜黄、川楝子、浙贝母、首乌藤;C4健脾化痰:炒白术、茯苓;C5养血安神、清热利湿、滋补肝肾:鸡血藤、合欢皮、车前子、栀子、桑寄生;C6活血祛风、安神定志:川芎、酸枣仁、远志、蜈蚣;C7益气活血、镇静安神:党参、黄芪、鬼箭羽、五味子、磁石;C8活血化瘀:丹参、红花;C9滋阴清热、重镇安神:菊花、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C10行气解郁:郁金、枳壳。其中活血化瘀药物、疏肝养血药物及活血祛风、安神定志药物组合在聚类中显示较为重要。主要包括丹参、红花、钩藤、菊花、赤白芍、川芎、酸枣仁、远志、蜈蚣。这10味药为郭维琴教授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印证前文所述核心用药。活血化瘀大法是治疗高血压病的关键。
4、小结
本研究收集筛选郭维琴教授门诊治疗的中青年高血压有效医案79则,并对其中79条诊次利用医案挖掘平台进行数据挖掘,探究郭维琴教授在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方面的用药规律。旨在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挖掘医案中共性的知识,更客观地传承名家经验。
本研究显示,郭维琴教授在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方面,擅长应用活血化瘀的同时,注重清肝降火、滋补肝肾、健脾化痰、安神定志之药的使用。体现了郭维琴教授“从心立论”高血压、重视“肝脾同调,心神共养”的学术思想。本研究经关联规则、聚类分析而得的药对、核心药物组合为临床提供了一定的用药参考。同时也提示了数据挖掘在医案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名医传承辅助平台对中医经验传承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但鉴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挖掘得到的核心组合仍需进一步总结研究。
参考文献:
[2]王增武,王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解读[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9(3):193-197.
[3]刘靖,卢新政,陈鲁原,等.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0,28(4):316-324.
[5]霍勇.重视我国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管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6,24(4):320-323.
[7]樊小青.中青年高血压社区O2O健康管理服务流程效果评价[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
[8]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2020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5.
[9]王亚红,王刚,肖文君.郭维琴教授从心论治活血化瘀治疗高血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7):1487-1488.
[10]刘玉霞,王亚红.郭维琴教授从“心主血脉”治疗高血压病[J].吉林中医药,2013,33(2):119-121.
[11]樊晓丹,李倩倩,赵一霖,等.郭维琴教授“肝脾同调,心神并养”法论治青年高血压病[J].环球中医药,2021,14(4):665-667.
[12]张晗,张磊,刘洋.龙骨、牡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3):1839-1840.
[13]赵迪克,牛君,杜志欣,等.基于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抗抑郁的作用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3):17-25.
[14]罗虹,王泽鹏,郭亚菲,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 “远志-酸枣仁” 药对安神作用机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9,20(4):254-258.
[15]王小平,薛志鹏,杜少兵,等.基于PI3K/PDK1/Akt信号通路研究丹参-红花药对对寒凝血瘀型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中草药,2022,53(16):5085-5092.
[16]王玉勇,魏红玉,王泽颖,等.软坚散结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概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3):276-278.
[17]陈晓军,韦洁,苏华等.莪术药理作用的研究新进展[J].药学研究,2018,37(11):664-668;682.
[18]王磊,高兴州,姜厚望,等.夏枯草配伍钩藤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心脏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7,23(19):19-22;33.
[19]张晓丹,许嗣立,贾波,等.白术茯苓与白术茯苓汤对脾气虚腹泻大鼠模型胃肠形态及水液代谢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4,32(3):61-64.
[20]王丽娜,贾学锋,吴生兵,等.蜈蚣提取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组织形态和脑红蛋白表达的影响[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4(4):74-78.
[21]邹晓素,吕晓慧,赵湘培,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鸡血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6):1-13.
[22]陶丽宇,高月求,韦靖,等.首乌藤相关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0):2486-2488.
[23]梁雨璐,张洁,李忆红,等.整合网络毒理学和网络药理学的合欢皮抗焦虑毒效机制探究[J].药物评价研究,2021,44(7):1411-1424.
[24]白海英,张凯雪,包芳,等.黄芪和红芪对比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20,35(3):460-466.
[25]李海波,马森菊,石丹枫,等.川楝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毒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0,51(15):4059-4074.
[26]王丕明,高丽新,张府君,等.煅淬对磁石药理药效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18,16(12):35-36.
[27]郭延秀,席少阳,马毅,等.鬼箭羽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1,38(18):2305-2316.
[28]陈会君,燕春裕,张羽嘉,等.鬼箭羽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21,41(7):1126-1129.
基金资助:201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18YFC1704100,2018YFC1704101); 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室站建设项目(No.2011-SZ-A-27,2011-SZ-C-33);
文章来源:徐茜,寇兰俊,李倩倩,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郭维琴教授诊治中青年高血压的用药规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15):2782-2790.
分享: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杀手。高血压一旦发病,需要终身服用药物控制血压,不过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缺乏正确的疾病认知,没有认识到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加强运动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等行为的重要性,导致其在居家治疗期间出现依从性下降的问题,影响到其治疗效果[1]。
2025-04-24老年患者通常合并不同的基础疾病,且对疾病的认知度不高,导致患者在诊治过程中的依从性不高,且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服以及误服等现象,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既往的基础护理中,以常规的疾病宣教以及用药指导为主,对患者健康教育重视不足,这使得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无法提升,导致血压控制不佳[2]。
2025-04-24高血压是机体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范围的一种内科疾病[1]。高血压轻则引起诸如失眠多梦和头晕目眩等神经性症状,重则引起器质性损害或者其他严重的并发症[2]。临床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目标以降血压为主,而且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2025-04-09近年来,基层卫生运动提高了人们对妇女心血管疾病的认识[2]。与男性相比,女性高血压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总体发病率更高,且左心室肥大、心肌舒张功能障碍等心脏损伤风险增加,极大影响临床疗效和远期预后[3-4]。女性更年期诸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影响生命质量,也影响就业率[5]。
2025-04-02为了能够维持血压的平衡,高血压患者需长期用药,这种情况导致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要求相应提高[2]。相较于传统的护理模式,综合健康护理干预方式更加系统与全面,给高血压患者护理模式提供了新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更好地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3]。
2025-04-01高血压可引起左心室肥厚、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等靶器官损伤,并可进一步导致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甚至其他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2]。中青年人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和家庭压力,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可进一步增加其患病风险。高血压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学“头痛”“眩晕”范畴,中医药在防治中青年高血压方面具有优势。
2025-03-31在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中,常有心悸、胸闷、气急、头晕、出汗、肌肉紧张、发抖等躯体表现及情绪低落、紧张、担忧、失去兴趣、睡眠障碍、记忆障碍或注意力障碍等情绪障碍症状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血压合并轻、中度焦虑抑郁障碍的患者[2],只是他们的情绪症状被躯体症状所掩盖而未被重视。
2025-03-28高血压病是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常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存,危害人体健康。据报道,我国在 18 岁以上的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 27. 9% ,其中,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症,失眠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加剧高血压病进。
2025-03-22高血压是指患者血压持续升高,通常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1-2]。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目前,临床常采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控制血压,但长时间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胃肠不适等[4]。
2025-03-21高血压性心脏病(HypertensiveHeartDisease,HHD)是属于一类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因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致使左心室容量负荷以及受压加重,进而使患者的心肌质量增加并引发心肌肥厚、心功能减退、心室扩大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HHD患者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是炎症反应,并且近几年已有相关结果证据证实HHD疾病进展与炎症反应有关[2]。
2025-03-03人气:16674
人气:16007
人气:15298
人气:14845
人气:1402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高血压杂志
期刊人气:200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福建医科大学
出版地方:福建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7245
国内刊号:11-5540/R
邮发代号:34-54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1.46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